?

《德意志意識形態》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四重審視

2023-02-23 19:53隋啟賢陳文殿
東莞理工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恩格斯生產力

隋啟賢 陳文殿

(曲阜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曲阜 273165)

《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思考與探究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轉變、趨勢等問題。在該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厘正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因,解構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迭變,描繪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遠景,充分體現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現實歷史階梯之上看人類歷史發展的科學方法論。馬克思和恩格斯突破了唯心史觀的思想誤區,從而得以科學地揭示人類歷史發展歷程,從而得以正確地洞察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當今,“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1]60,21世紀的全球同19世紀的世界雖屬不同的歷史時空,但《形態》仍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重大的理論價值,其中的重要論斷仍能解答當今人類歷史何去何從的時代問題。

一、“現實的人”:人類歷史發展的邏輯主體

《形態》從唯物史觀意旨中的“現實的人”出發,更為突出人類歷史發展中“人”的主體性地位,更加強調“人”從自我異化中實現徹底解放的歷史進程。馬克思和恩格斯突破了原有歷史觀的研究范疇,擺脫了之前哲學家對“人”的抽象性理解,將“現實的人”作為人類歷史的起點。

首先,從唯物史觀的原發路徑來看,“人”是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思維開源。馬克思之前的哲學家已展開了對“人”的思考,但這些哲學家卻未能達致對人真正本質的認識。德國哲學家受制于宗教批判的狹隘性,從宗教和神學的統治出發,將“人”視作“宗教的人”,使其認知體系合乎歷史發展的邏輯。費爾巴哈對“人”的理解突破了以往哲學家的思維局限,他承認人是感性對象,但也僅停留于感性對象的表面,止步于“理性、意志和心”[2]314。他對“人”的理解依然囿于原有的思想領域,造成了對“人”的思考難以系統與周全,也導致了他對人的關系簡單又理想化的認知。費爾巴哈站在歷史之外探索人類歷史的發展,這也必然導致了歷史同現實的剝離,造成了費爾巴哈在歷史觀上又倒回唯心主義的領域。然而,馬克思和恩格斯則擺脫了這種局限。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應為“現實的人”,并反復強調何為“人”,何為“現實的人”。在他們看來,“現實的人”即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他們是在社會中真實生活著的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從“現實的人”的高度出發,旨在表明“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3]146。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對人類歷史的探索應當圍繞“現實的人”展開,這種觀念突破了原有歷史觀的研究范疇。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提及“人”的問題,闡述了“人”的本質、人與社會的關系等相關論斷,明確了人類歷史的邏輯起點與發展主體。至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徹底將人類歷史的發展立足于現實的實體。

其次,分工的細化造成了“人”的極端異化,人類歷史的主體出現異向的本質變化?!艾F實的人”是歷史發展的主體,而“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3]158。馬克思和恩格斯將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看作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一個前提,隨著基本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滿足,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新的生產需要也隨之產生。此時,個體的生產水平無法滿足各類新的需要,新的生產水平引起了分工的不斷發展。在人類歷史的不同發展時期,分工均表現出不同的發展形式,在此過程中,人與人、人與自我的矛盾逐漸凸顯。隨著人類歷史的推移,分工由原初歷史條件下工商農的行業分離演變為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的相互分離,人的發展狀態在這種轉變中發生異化現象。由此可見,分工的細化使得勞動中的人進入矛盾的發展狀態,人的生存和生活出現分離,出現了枷鎖壓迫和自由喪失的矛盾現象。隨著人類歷史的前進發展,個人理應能夠同時滿足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而現實情況卻導致人難以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創造歷史的個人進入了一種矛盾的異化發展狀態。

最后,舊式分工的枷鎖被徹底粉碎,人類歷史的主體實現徹底且完全的自身解放。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的消滅分工并不是概念上的消滅舊式分工,更涵蓋了消滅私有制、消滅異化的歷史任務。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分工“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3]165。因此,人只有從分工中脫離出來,才能夠根據自己的意愿,擁有自我選擇權從而從事期望的活動,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在該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消滅分工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種論斷雖然存在思想的局限,但這仍是對以往哲學家歷史思維的重大突破,表明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選擇從現實的實際條件中探求人自身解放的方法。此外,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分工除了造成人的高度異化,鞏固資本家的利益,同時也創造出毀滅自己的力量,即無產階級。階級在廣泛分工中形成對立沖突,這種對立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消滅,又不斷地產生。若想徹底消除這種對抗,就要依靠堅定的革命力量,而不是思想上的宣揚。隨著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資本主義私有制將被消滅,人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對立同時消失。人在實現自身完全解放的過程中消滅舊式分工,將共產主義社會變成現實,而這個社會是“個人的獨創的和自由的發展不再是一句空話的唯一的社會”[4]516。

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唯物史觀意旨中的“現實的人”出發,強調影響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因素應是具體的、多樣的,而非抽象的、單一的。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以“現實的人”為基礎,進而把握人類歷史背后的規律。隨著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人的本質”“人的關系”“人的異化”等問題的深入研究,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向也逐漸清晰,人類歷史的發展與演變也不再具有宗教與神話色彩。

二、發展的生產力:人類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形態》從唯物史觀架構內的生產力出發,更為突出人類歷史發展中因生產力發展而形成的內驅動力,更加強調生產力從原始工具到大工業技術的歷史發展。人類歷史的立體轉向是多維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生產力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

首先,從唯物史觀的核心架構來看,生產力是貫穿人類歷史發展的核心動力。馬克思和恩格斯將人類歷史的發展置于真實的物質基礎上,從根本上與以往的歷史觀劃清了界限,徹底駁斥了將宗教與政治作為人類歷史發展決定性要素的悖論。馬克思和恩格斯指明,若想真的考察歷史,就應充分考慮人與人之間的共同活動方式和物質聯系。否則,無論如何書寫過往的歷史,思想家仍會回到德國“無歷史”的錯誤原點。同時,生產力作為一條線索串聯起人類歷史的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從諸多要素中剝離出生產力。隨之,馬克思和恩格斯以生產力為中心,又提出生產方式與歷史的聯系,以及生產力同生產關系的矛盾發展。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將人的生產同人的交往看作不可分離的歷史變量,從而闡明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至此,隨著生產力決定性地位的確立,與人類歷史發展相關的因素逐漸清晰,真實且科學的人類歷史發展脈絡逐步呈現。

其次,生產力的提升帶來了資本的無度擴張,人類歷史發展突破本土市場的單線束縛。人類歷史發展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生產力的不斷提升為人類歷史提供了接續的發展動力。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在原初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生產方式的低下和需求的易滿足致使生產力發展緩慢,導致各民族、地區難以突破小范圍交換的限制,處于相互隔閡的市場發展狀態。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較高水平的生產力是人類歷史實現突破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如果沒有較高水平生產力的發展,一切的人類歷史發展將會退回曾經的社會狀態。在資本主義大工業時代,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種飛速的發展推進人類歷史出現了巨大轉折。此時,本土資源和市場不能滿足資本的需求,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必須打破國內本土市場的束縛,突破交換的局限,在原有的基礎上打開海外市場,同世界各國開展貿易交換。至此,世界市場開始出現在歷史舞臺。世界市場的開創是人類改造自然、積累資本的一次自主實踐活動,隨之,人的實踐活動也逐步擴大為世界歷史性的活動,人類歷史發展也逐漸受到世界市場力量的支配。因此,世界市場的開創是世界歷史形成的關鍵一環,這也意味著人類歷史發展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最后,生產力達到高度發達的狀態,人類歷史發展的物質力量全面激發。人類歷史發展至共產主義階段的根本條件就是物質基礎充足,馬克思和恩格斯特別注重生產力的發展,特別強調生產力對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意義。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一定歷史階段能夠達到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此時的社會發展狀態。由此可知,只有滿足生產力發達這個條件,人類歷史才有全方位發展至共產主義的可能性,否則共產主義也僅僅是在世界上某個區域成為現實。當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生產水平極其發達,無產階級才能徹底推翻資產階級的全部統治,打破地域性共產主義的局限,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共產主義。此時,人類歷史發展在實質上徹底凸顯了其經濟意義,即“為這種聯合創造各種物質條件,把現存的條件變成聯合的條件?!盵4]79此外,人類歷史發展至共產主義,物質條件將發揮最大作用,社會生產應實現共有制調節,而不是同過往歷史一樣,由資本、技術調節生產。人的生產將不會再受其他異化力量的支配,人們將重新擁有自我的支配權。這就意味著,人徹底與資本造成的物化相脫離。那么,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受資本控制的社會生產也即將消失,受社會調整的生產成為人類歷史的物質基礎。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人類歷史發展至此階段,整個人類社會中的生產關系、交換關系、供求關系、價值規律將隨著共產主義調節而走向消失。

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與生產關系變革的線索,也是人類歷史由平面狀態發展為空間交融的客觀過程,更是歷史演變為世界歷史的實踐過程。由于技術的不斷改進,生產活動中各項因素也在不斷發展,這種變化既帶來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動力,也帶來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桎梏因素。盡管如此,從人類歷史整個發展進程來看,生產要素的持續推進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不斷助力人類歷史的前進。隨著生產由簡單走向復雜,由傳統走向現代,人類歷史也從最初的古老形態走向更為立體的狀態,最終走向生產與生活高度統一的和諧狀態。

三、普遍的社會交往:人類歷史發展的現實推動力

《形態》從唯物史觀范疇中的社會關系出發,更為突出人類歷史發展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互相作用而產生的歷史推力,更加強調人的社會交往從家庭范圍到社會層面再到世界維度的歷史演變。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交往范圍的擴大,人類歷史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

首先,從唯物史觀的重要范疇來看,社會關系是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現實基礎?;趯v史活動的科學分析,馬克思和恩格斯接續對人的社會關系做了歷史性的考察,進一步闡釋了社會關系同人類歷史發展的關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的社會關系主要指簡單的家庭關系和人與人之間更為復雜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前一種簡單關系產生于繁殖生產和家庭交往,而后一種復雜的社會關系產生于更具社會性的人類活動。對于第二種社會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會關系的含義在這里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3]160。隨著人們打破以家庭關系為主的簡單聯系,人們之間的交往出現地域性的突破,社會關系成為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若想理清人類歷史發展的方位,就應“始終必須把‘人類的歷史’同工業和交換的歷史聯系起來研究和探討”[3]160。由此可見,生產關系作為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同生產力有緊密的聯系,兩者共同推進人類歷史的前進,使得人類歷史朝向更為復雜的方向發展。

其次,交往的擴展實現了地區的多維聯系,人類歷史發展擺脫地域設置的空間局限。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3]196。這意味著,生產力發展的同時會帶動交往程度的擴大。在生產力的帶動下,人們在各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加,為滿足新的需要人們不斷擴大同他人的交往與聯系。交往從小區域聯系逐步擴展到世界性聯絡,人的社會關系逐漸從家庭內部關系為主導演變為世界成員聯系為主導。生產與交往的相互作用使得各地區之間建立了彼此的聯系,交往在這種合力下發展成為世界交往。在此過程中,交往不僅僅是地區發展、社會前進的前提,更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媒介。由此可見,交往的擴大使各民族從原始封閉的狀態走向開放交流的狀態,人類歷史就會從民族史逐漸走向世界史。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還闡述了一種特別的交往形式。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大工業化生產力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工業時代的到來與世界歷史的開創息息相關,而世界此時也進入了具有征服性質的時期。對于采取征服手段的國家來說,暴力、搶劫、掠奪等要素被看作歷史發展的動力,戰爭已然成為他們通常的一種交往形式。即在一定歷史時期,戰爭成為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特別方式。此外,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們交往的過程中承載著人類歷史的傳承。每一個歷史時期都創造出獨特的物質與精神產物,在往后的發展中交往是其傳承的重要途徑。同時,只有交往成為世界交往時,原有歷史時期所創造下的因素才有持續保持的保障。

最后,普遍交往實現常態化、具體化與全局化,人類歷史發展的外部保障布局穩定。世界歷史的發展證明了世界各民族、各國家必須打破地域狹隘才能更好地發展,共產主義階段亦是如此?!肮伯a主義,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盵3]166-167從以往人類歷史發展的歷程來看,每一個歷史階段的地域性交往都會受到其他民族生產力和交往的影響,那么在該過程中其他民族的變革因素就會進入,地域性的共產主義就會隨著交往的深入被消滅。與此同時,大范圍的普遍交往形成了堅實的現實基礎,將不依賴于各個人而存在的東西排除在歷史發展之外,共產主義制度作為交往的產物就此建立。從《形態》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對普遍交往的論證,強調了整個世界發展的整體性,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階段將會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

早期的人類歷史在相對隔絕狀態中持續發展,人類從獨立分散的家庭逐步組成相對集中的部落。隨著部落成為人們主要的聚集形式,人類歷史開始出現融合式發展的趨向,交往開始出現初步的向外擴大。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發展至大工業時期,人類社會出現分工的細化、生產力的提高,交往逐步發展為普遍交往。交往的擴大既突破了歷史發展的局限,也形成了另類的交往模式,帶來了戰爭與殖民統治。雖然如此,交往仍是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交往從區域走向世界,從特別走向普遍,人類歷史也逐漸從分隔性的歷史逐步轉向一體性的歷史。

四、從假到真的共同體: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

《形態》從唯物史觀指向中的共同體出發,更為突出人類歷史發展中共同體的曲折性衍變,更加強調“真正的共同體”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價值宏圖。在共同體演進的基礎上,隨著人實踐性活動的進行,人類歷史脈絡中的點終將連成完整的歷史發展網絡。

首先,從唯物史觀的基本路向來看,“真正的共同體”是探索人類歷史發展的價值要義。馬克思和恩格斯描述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發展狀態,旨在闡明處于不同歷史時期共同體的表現形式和演變進程,以此勾勒出人類歷史發展朝向。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分工的各個不同發展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盵3]148由于勞動材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不同,造成了不同歷史時期生產、生產力水平、交往程度的差別,繼而形成了各歷史時期下的不同所有制。雖然這些所有制處于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和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均“是以一種共同體為基礎的”[3]149。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共同體也發生著形態的轉變,最初的“原始共同體”在資本的控制下逐步演變成“虛假的共同體”,人類歷史出現轉折性的變遷。隨著無產階級徹底革命的發展,借無產者的聯合將個人從分工的枷鎖中解脫,并通過聯合形成“真正的共同體”,從而實現人類歷史的關鍵性復歸。

其次,資本主義營造出“虛假的共同體”,人類歷史發展的價值取向出現偏移。在分工、生產力和交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類歷史進入世界歷史發展階段,資本主義進入強勁生長的生命階段。資本主義的持續發展將人類歷史帶入新的紀元,同時為了掩飾資本下的黑暗現實,資本主義粉飾出“虛假的共同體”的幌子,“自由人聯合體”的價值取向出現極端相反的歷史迭變。分工和私有制的發展造成私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分化,曾經相互分離的個人由于社會的分工形成了一種必然的聯系,而這種聯系由于利益的分化變成了一種異己的聯系,人的實踐行為出現了物化的現象。人類歷史發展的最終價值應是人自主活動、全面發展,實現“自由人聯合體”。但從資本主義發展來看,此時人類歷史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指向資本家的自由發展和勞動者的約束異化。同時,“虛假的共同體”最典型的表現形式是資本主義國家,這種共同體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維系著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合理”。勞動者在這種歷史條件無法跳出分工的控制,受制于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喪失了個體的支配權。這種“虛假的共同體”長時間擁有同個人相對的權力,成為人類歷史向共產主義發展的強大阻力。

最后,“真正的共同體”最終形成,人類歷史發展的終極關懷完全實現。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設想的“真正的共同體”是世界范圍內的共同體,即世界所有民族、國家和社會聯合形成的統一共同體。因此,實現這種共同體需要無產階級團結全世界的力量,在世界范圍內實現聯合,發起徹底的革命,消滅資產階級,消滅所有制,實現“真正的共同體”。一般而言,在資本主義歷史中,私有制起初保留著共同體的表現形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成為了現代資本的形式,共同體也出現了狀態偏移。而在“真正的共同體”形成的過程中,共同體的理想狀態逐漸回歸。在此共同體下,“抽象”的人逐步向“有個性”的人轉化,人的物質和精神發展同步實現,偶然性將不再支配社會成員的發展,勞動、階級和階級統治的現存狀況均被共產主義運動消除。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真正共同體”的構建意味著人類歷史發展的理想狀態,這種狀態不同于此前一切歷史階段。人類歷史發展至此,世界范圍內均秉持以人的本性為基礎的信念,“即人們的頭腦和智力的差別,根本不應引起胃和肉體需要的差別”[4]637,以此消除了占有產生的不平等與特權,人類歷史發展的核心價值在此實現。

共同體的發展為人類歷史發展帶來了雙面的效應,一方面在共同體發展下人類歷史的部分要素出現反向分化,造成人類歷史曲折復雜發展;另一方面共同體發展極大的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為共產主義的實現奠定了基礎。共產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方向,實現人的全面的自由和解放是人類歷史的價值目標,實現“真正的共同體”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終極關懷。隨著共同體由原始走向虛假,再由虛假狀態回歸真實形態,人類歷史也從最初的單一性疊加,歷經復雜性的更迭,最終回歸多元化融合。

五、結語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正是在批判現代德國哲學的代表人物過程中,清算了他們過去的‘哲學信仰’,闡明了自己新世界觀的基本觀點”[5]219-220,在此基礎上,《形態》系統回答了人類歷史發展趨向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以人類歷史發展為線索,將唯物史觀的諸多核心范疇串聯起來,從核心點到歷史線再到發展模塊,從而首次形成了一系列有關人類歷史理論的科學話語體系?!叭恕薄吧a”“交往”“共同體”等范疇看似是獨立的一部分,實則是相互影響的歷史要素,尤其是對人類歷史發展歷程而言。馬克思和恩格斯以“人”為思維起點,直面社會現實困境與難題,逐步展開對技術與生產力的研究,并從中剝離出分工與異化,繼而將生產與交往相聯系,最終再回歸至共同體視域,進而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真實狀態,以此闡明人類歷史發展的核心規律與價值旨歸。

如今,在新發展背景下中國方案與智慧,均是對《形態》中人類歷史發展理論的創新發展。面對人類歷史發展新局面以及世界格局重塑新態勢,準確把握正確的歷史發展方向,才能真正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生存與發展難題。無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地球生命共同體,還是人類共同價值觀念和全球治理觀念,均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6]477,均是對人類歷史新動向的全新認識,均是以人類、世界發展為核心的實踐之路,均是對《形態》基本理論的全新發展。

猜你喜歡
德意志意識形態恩格斯生產力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作再評價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意識形態理論的當代價值與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啟示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展望2014: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