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鄉土資源的學校美育新路徑

2023-02-26 17:22王明靜
教書育人·校長參考 2023年11期
關鍵詞:鄉土資源構建

王明靜

[摘 要]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汪疃小學堅持探索和實踐“以耳聽美、以音唱美、以筆畫美、以手寫美、以形展美”的美育實踐路徑,培育具有美儀、美言、美情、美行、美心的“五美”好少年,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育素養。鄉土資源是農村學校得天獨厚的優勢,為牢牢抓緊這一優勢,增強美育工作實效性,學校以建設“一帶五成”式“美·上”美術課程體系為美育工作的切入點,從美術課堂教學、美術社團活動、美術實踐活動三方面出發,構建多元立體的美育培養模式,著力探索美育實踐路徑。

[關鍵詞]鄉土資源;美育實踐;美術課程體系;構建

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農村地區基礎教育較差,而農村教育的基本內容又以知識、以發展智力為主,所以美育是一項重要空缺,美育是被遺忘的角落。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村美育勢在必行。

威海臨港區汪疃小學遵循“以美化美,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以“美·上”為核心素養導向——即正明強美,昂揚向上,引領構建“一帶五成”式的美術課程體系。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堅持探索和實踐“以耳聽美、以音唱美、以筆畫美、以手寫美、以形展美”的美育實施路徑,培育具有美儀、美言、美情、美行、美心的“五美”好少年,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育素養。其中,學校以建設“美·上”美術課程體系為切入點,著力探索美育實踐路徑,完善學校美育工作機制,提升美育工作實效。

一、融合鄉土資源重塑“美·上”美術課程體系

(一)挖掘鄉土資源探究美育新內涵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應以核心素養為起點,促進藝術類課程教學全面升級。在藝術類課程教學中,應注重挖掘本土資源,以形成多樣化的發展模式。同時,通過有效地綜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進一步開闊學生藝術視野,實現其核心素養的全方位發展。為將鄉土資源更全面、更深入地融入美術教學中,威海臨港區汪疃小學按照新時代國家美育工作的要求,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指導下,提高思想認識和站位,站在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不斷探索和實踐,旨在建立完整而系統的鄉土資源融合模式。面對目前美術教材鄉土資源挖掘過淺;美術教學融合鄉土資源深度不夠;美術教學融合鄉土資源效果有待提升等一些客觀存在的問題,學校意識到,過去單一的美術課程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凸顯學校在鄉土資源應用方面的鮮明特色和核心優勢,從而產生更強勁的育人合力,助力學生在核心素養方面全面發展,美育工作新內涵亟須探究和落實,特色型、多維度、立體化的美術課程體系亟須構建和實施。

(二)重塑“美·上”美術課程體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把加強美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此現狀下,學校美術學科在原有美術課程的基礎上,以“融合鄉土資源”為特色,以學習“鄉土資源、鄉土特色、鄉土文化”等為主要內容,逐步完善“學習美術基礎知識+發展美術專項特長+增加美術審美體驗”的多維育人路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體驗,充分涵養各年級段學生對美的感受力,以立體交互的培養模型,重塑了“美·上”美術課程體系,以此課程體系,保證學生學會美術技能、發展美術特長、提升審美能力、加深文化理解,促進學生美術素養層層螺旋上升。

二、在課程實踐中探索美育新路徑

按照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原則,為使“美·上”美術課程體系實施得更具實效性,學校以課堂教學為“主干道”,以社團活動為“加速道”,以實踐活動為“展示臺”。通過三措并舉,以“一線”串起“三面”落實美術課程體系,即抓住“融合鄉土資源”這一條特色線,串起學生在美術課、美術社團和美術實踐活動三個層面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觀、文化觀,從而形成崇高審美需求和高尚人格修養。

(一)“美·上”課堂——培養美術基本技能

由于學校坐落在臨港區鄉村振興主戰場汪疃鎮駐地,這里物產豐富,文化深厚。為提升“美·上”課堂的豐富度和趣味性,同時為更好地實現鄉土資源在美術教學中的深度融合,充分體現“美·上”內涵,一方面,學校從頂層規劃美術課程,圍繞課程目標,精選教學素材,豐富教學資源,加強美育一體化建設,實現主線貫穿、循序漸進,凸顯中華美育精神。另一方面,美術組加大教研力度,以“尋找鄉土資源之美”為目標積極開發課程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確保學生在課堂上能得到優質藝術教育。從美術學科教學內容來說,除課標規定的必修美術學習內容之外,不同年級還開展了不同的“鄉土資源特色”專題課程:一年級的泥塑、二年級的押花、三年級的衍紙、四年級的草編、五年級的秸稈。從培養美術技能方面來說,不同年級的學習內容均遵循學生身心發展水平,難度均和學生當下的動手能力相匹配。學生們通過循序漸進地學習五年專題課程,不僅能學習美術基礎知識,還能由易到難習得搓捏、押制、卷貼、編織、扎刻等技能。

學校美術教師還經常將課堂拓展到戶外,讓學生充分接觸大自然,利用農村的自然風光,讓孩子注意身邊的自然美,在其中感受清風明月,培養審美情趣。利用美術課,讓學生發揮想象,把眼前的美景轉化為心境的一部分,陶冶自我,從而得到審美能力的提升。

根據教材組織學生以“鄉土四季研學課程”的方式,去田野里、草地上、花叢中寫生,這樣孩子們不但興趣盎然,而且作品富有真情實感,同時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都能得到自由發揮,在大自然中傳授一些基本的美術知識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二年級《葉子上的小“血管”》一課,美術教師帶領學生去汪疃鎮文峰植物園,找不同樹葉的顏色、形狀,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葉子上的紋理,以及季節變化帶來的葉子顏色的變化,同學們仔細觀察后,各抒己見:“老師,沒想到原來葉子上還有這么多好看的圖案!”,“老師,每片樹葉上的這些線都不一樣”,“快看,這片葉子兩邊的顏色和紋理都不一樣”,……很多孩子,手里捧著一片葉子能靜靜得看上好久好久,葉脈上紋理的各種特點在他們的觀察和交流中越找越多:平行的、交叉的、有序的、無序的……教師和孩子們一起找、一起看、一起說、一起畫,可以想象學生的作品有多么令人驚嘆!

學校的美術課,在校園,在公園,在蘋果園,在葡萄園,在田間地頭……老師們帶著學生探尋鄉土資源中的美術元素,學生通過浸潤式、直接式、主動式的學習方式體驗鄉土資源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體驗本土文化,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為他們身體力行弘揚優秀傳統鄉土資源文化之美打下堅實基礎。

(二)“美·上”社團——發展美術專項特長

為落實對學生美術專項特長的培養,同時,為豐富學校課后服務的種類和內容,學校老師們發揮各自專業特長,開設面藝、石頭畫、剪紙、插花、風箏制作、秸稈扎刻、紐扣畫等七類“鄉味”社團及大師進校園系列活動。通過在課后服務時間段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類社團,彌補課堂上“普適型”美術教育的不足,為學生提供“特長型”的美育渠道,讓具有不同藝術才能的學生都能找到學習、體驗、成長的平臺,發揮和展示學生的美術特長。

1.基于現成材料體現“鄉味”

教材中,很多利用廢棄物品再創作的教學內容,以往,大部分學生準備的材料局限于紙材、飲料瓶等,學生們生活在農村,石頭、瓦礫唾手可得,但從來沒被關注,通過討論,大家選擇用石頭進行嘗試。收集、清洗、構思、制作,學生們交流后真的是創意無限,有的利用石頭光滑的表面在上面涂涂抹抹,有的利用石頭漂亮的紋理進行再創作,有的利用石頭的形狀進行組合、添加,一幅幅充滿著童真童趣的作品在學生們的奇思妙想中誕生。

每個班,都有一些手巧的孩子,他們喜歡折折疊疊、剪剪貼貼,那就由他們自由發揮,學校的紙意社團作品最多,在這里,師生一起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充分發揮創意和才能,靜靜享受手工藝術帶來的魅力和快樂。

麥稈、玉米秸、花生殼等農作廢棄物在農村到處都是,這些都成為學生眼中的寶貝、手中的作品。收集、清理、構思、剪貼、烙畫,學生們創意無限,他們從生活中的所見、所感、所悟出發,創作出抽象的、具象的、平面的、立體的各種作品。

通過對鄉土資源的搜集與再創造,引發了學生對周邊事物色彩、紋理、材質等美術元素的關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也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

2.變土為潮:基于民間技藝展現“鄉味”

汪疃鎮上的花餑餑如今已經小有名氣,非遺傳承人于日芬的作品成為鎮、區兩級的宣傳名片。為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學校設立“巧手生花面藝工作坊”,邀請于日芬定期為師生授課,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學習各種小動物、卡通形象、蔬菜瓜果的制作方法,體驗傳統民間技藝。同時在面藝中了解、傳承威海的民俗:元宵節捏屬相、清明節蒸面燕、七夕節烙巧果、過年蒸花餑餑等。另外,通過師生合作學習,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把面藝制作與國畫相結合,創作出一幅幅獨具特色的新作品。

通過對面藝的體驗、再創造,學生既領略了民間技藝的魅力,又學會從多種角度,采用多種形式進行美術創作;既傳承和發展了家鄉的傳統文化又讓鄉土資源和民間藝術煥發時代活力。

3.變仿為創:基于大師表現“鄉味”

俗話說:有多大眼界,就能看見多大世界。學校學生身處農村,受家庭、環境、文化氛圍等因素的局限,視野狹窄,導致學生美術創新能力不足,嚴重影響教學效果?;谝陨犀F狀,借助學校開展的“大師進校園”系列活動平臺,讓學生在國畫、書法、漫畫、泥塑、攝影、剪紙、魯繡等高水平專業人士展示講解他們自己的優秀作品的過程中學習和領悟大師的專業魅力,感受美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術技法的別具匠心、爐火純青,開闊專業視野,提升鑒賞品味,拓展創作思維。不僅如此,學生在對大師作品的解讀到創作理念的理解,再到技法的學習,然后結合農村生活的實踐和隨手可得的材料進行由仿到創的實踐,最終呈現出富有年齡特點和獨特美感的作品,這個過程遠比自己冥思苦想、閉門造車更出彩。合作探究,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說出心中的美,在互相的心靈碰撞中,相互砥礪,彼此都得到心靈的提升。

在一個半小時的學習時間里,學生從“學習—模仿—制作—品鑒”的過程中感悟藝術之美,體驗淳樸的鄉土文化之美,踏上由老師們精心構建的“看見美—了解美—品鑒美—創造美”的美術素養發展之路。

(三)“美·上”實踐活動——增強美術審美體驗

學校繼續把鄉土資源引入到實踐活動中。學校定期為孩子們舉辦畫展、書法展和創新成果展,將學生在課堂上和社團里創作出的作品展示出來,增強作者的藝術自信和觀者的審美體驗,當孩子們看到自己精心創作的作品被展出時,驕傲的心情無以言表。

2023年6月份,學校舉辦了“夢想一路生花”六一兒童節畫展。10月份,又舉辦了“錦繡入畫,祝福盈心”創新成果展,孩子們以精心創作的藝術作品向祖國母親獻上最真摯的節日祝福。

美育實踐活動作為美術課堂、美術社團的有機補充,不僅為學生提供多角度、全景式的美育實踐體驗,還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增強直觀審美體驗,助力孩子們藝術種子萌芽,開出夢想之花。

三、在收獲成果中反思美育工作

近兩年來,學生在各類美術、書法比賽中獲得多項榮譽,充分體現了學校的育人成果。在慶祝臨港區建區十周年師生作品展中,學生們的石頭畫系列作品——《幸福臨港我的家》獲一等獎。在建黨100周年時,面藝社團結合黨的知識和元素,完成的花餑餑作品《百年輝煌》,在臨港區藝術節展覽中獲得一等獎,學校面藝工作坊獲山東省優秀實踐教育成果獎和美育創新案例。

在“課堂—社團—實踐活動”形成的良好美育實踐閉環基礎上,結合工作實際,學校對美育工作提出了進一步暢想:

隨著時代的變遷,鄉土奮斗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重要文化特征。在今后的美術教學中,如何通過對鄉土奮斗精神的深入挖掘和呈現,例如,組織學生設計“我的家鄉故事”“紅色經典”等主題,讓學生通過繪畫、剪紙等方式,表現家鄉的文化特色和紅色歷史,讓學生深入感受鄉土文化和鄉土精神的內涵和價值。

作為育人主陣地,學校從實際出發,融合鄉土資源為學生提供感悟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學習機會,構建多元豐富的“美·上”美術課程體系,使學生在多彩藝術中涵泳,在文化融合中徜徉,幫助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同時,加深了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理解、喜愛和傳承,對培養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起到積極作用。學校大力開展美育的目標,就是提升學生整體的審美素質和人文素養,讓他們在間接學習和直觀體驗中培育美育素養。威海臨港區汪疃小學真正發揮好了美育的作用,融合鄉土資源,豐富學生課余生活,讓學生切實享受到美的教育、美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王梅,李冰.“雙減”背景下探索學校美育實踐新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1(S2).

(責任編輯:朱福昌)

猜你喜歡
鄉土資源構建
利用鄉土資源開發校本課程
合理利用鄉土資源進行區域活動
地理教學中的鄉土教育
利用鄉土資源提升幼兒園區域游戲質量
關于鄉土資源在小學語文中高段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動車組檢修基地與動車檢修分析
環境生態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構建游戲課堂加強體育快樂教學的探究
共情教學模式在科學課堂的構建與實施研究
巧用鄉土資源創特色幼兒游戲活動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