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軍文藝作品賦能大學生思政教育研究

2023-03-12 08:22秦專松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文藝作品紅軍革命

秦專松 譚 艷

(1.重慶資源與環境保護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 402360;2.重慶資源與環境保護職業學院組織部 重慶 40236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用好紅色資源”。 在篳路藍縷、 舉步維艱、 風雨如晦的土地革命時期,“南起閩浙贛、湘鄂邊、川滇黔、鄂豫皖,北至青陜甘,在這廣袤的民族地區形成了許多星羅棋布的紅軍遺址資源并且得以保留下來,它們是各民族紅軍將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培育成的民族精神財富及其物質文化載體”[1]。 這些多姿多彩的紅軍文化資源中飽含著豐富的謳歌紅軍革命英雄、彰顯民族精神等典型的紅軍文藝作品。 所謂紅軍文藝作品,其內涵是以紅軍革命文化為內容,“以詩歌、 小說、電影、繪畫、雕塑、歌劇、戲劇、舞蹈、音樂等為載體的藝術形式的統稱”[2]。 高校在對青年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既要“課以載道”,也要“傳道于文”。 故而,將紅軍文藝作品引進大學生思政教育課堂,有助于各個高校憑借紅軍革命文化資源中蘊藏的深層次涵養和價值之優勢,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政治觀、歷史觀、黨史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從而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不斷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紅軍文藝作品的時代內涵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3]紅軍文藝作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將士在戰火紛飛的革命斗爭中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優秀文化成果,以其豐富生動的藝術語言給人以美的體驗和心靈震撼,這也讓它成為新時代各個高校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教材和鮮活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4]紅軍文藝作品作為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承載著土地革命時期紅軍戰斗的時代記憶,呈現了紅軍將士不同個體的精神風貌,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精神內涵。 為此,各高校把紅軍文藝作品賦能于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之中,就是要將紅軍文藝作品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等精神內涵傳遞給青年大學生, 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并為其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以便于更好地貼近學生,回應其“困惑點”,找準其“共鳴點”,不斷引導青年大學生在“日用而不覺”中實現內化,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得更加立體生動,使思政理論可以更好地入腦入心。

首先,紅軍文藝作品以弘揚愛國主義、理想信念為主。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將士于祖國的大江南北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了殊死斗爭,留下了一幕幕感天動地的紅軍革命故事,創作了一個又一個能夠彰顯紅軍將士在艱苦條件下頑強斗爭、不懼犧牲、舍生忘死、創造奇跡的紅軍文藝作品。 這些紅軍文藝作品中既有能展現紅軍將士在直面前有追兵、后有強敵的血與火的戰斗生活中依然樂觀向上、 堅定信念的革命歌謠,如中央紅軍的《長征小調》、紅25 軍的《十五月斗爭歌》等;又有能體現出各族紅軍將士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活環境艱苦的情景下勇于克服艱難險阻的革命精神之詩歌,如《大渡河懷古》《紅軍隊伍過雪山》《草地》等;還有能表現出紅軍將士足智多謀、英勇戰斗的話劇《破草鞋》等。 總的來講,這些類型豐富、數量繁多的紅軍文藝作品中蘊藏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 革命傳統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的案例素材,也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科學內涵,是“拔節孕穗期”的青年大學生感知歷史、接受教育的客觀載體。 其背后飽含的各族紅軍將士所具有的堅強、勇敢、奉獻、大無畏精神,可以為新時代各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先進的紅色文化根基,為青年大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充滿正能量的精神文化食材。

其次, 紅軍文藝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紅軍將士依靠群眾、情系百姓,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鮮活素材。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 ”[5]紅軍文藝作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將士進行革命斗爭歷史的文化印證, 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而努力拼搏的精神動力。 在篳路藍縷、風雨如晦、舉步維艱的土地革命時期, 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紅軍將士之所以能夠建立廣泛的革命根據地, 取得同國民黨反動派斗爭的勝利, 打出一個又一個紅彤彤的新天地, 其主要原因便是始終緊緊地依靠團結人民群眾,與群眾生死相依。 “紅軍打勝仗,人民是靠山。 ”[6]而作為見證了紅軍光輝革命歷程的紅軍文藝作品, 在不同程度上也蘊含著豐富的黨和紅軍依靠群眾、情系百姓、一心為民的鮮活素材。 例如,賀龍、關向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紅三軍在重慶酉陽開展革命斗爭活動時, 就在酉陽縣南腰界的大街小巷、板壁石崖上書寫了以“紅軍和窮人是一家”等為代表的大量的紅軍革命標語, 當地軍民也共同創作了“《十唱紅軍在酉陽》《賀龍來到南腰界》《土家人民盼紅軍》《誰知紅軍來了這樣好》《世代不忘紅軍情》《紅軍紀律歌》等近百首革命歌謠”[7],展現出了濃濃的軍民魚水情。 總之,這些多姿多彩的紅軍文藝作品成為黨和各族紅軍將士情系百姓、一心為民、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真實寫照,為各高校將相關文藝作品材料生動形象地展現在青年大學生面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源性優質資源。

再次,紅軍文藝作品通過藝術化手段實現主題升華,留下了大量的思政育人案例。在烽火連天的土地革命年代, 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紅軍將士及廣大的人民群眾鬧革命、打天下,留下了大量的紅軍革命文化資源,形成了以紅軍歌謠、紅軍標語、紅軍詩詞、紅軍故事、紅軍話劇等為代表的紅軍文藝作品。 這些內涵豐富、 形式多樣的紅軍文藝作品的素材大多來源于現實生活,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及紅25 軍在各革命根據地的田間地頭、溝壑叢林、 險灘河谷間開展革命斗爭時產生的真實故事為藍本,記錄了紅軍將士為革命事業、為中國人民浴血奮戰、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奮斗歷程,并通過藝術化的手段將紅軍革命主題提升到意識層面, 強化初心使命的培育,從而以鮮活、生動的紅軍文藝作品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大量的育人案例素材,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拓寬青年大學生對相關知識和理論的理解與掌握, 不斷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以及適應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 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 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 ”[8]為此,各個高校尤其是紅軍文化資源富集地沿線的高校要積極挖掘這些寶貴素材的當代價值,把紅軍文藝作品傳承好、發揚好,把紅軍革命精神解讀好、教育好,讓其充分發揮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實現育人價值的顯性與隱性并舉,促進大學生提升思想素養。

二、紅軍文藝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意義

紅軍文藝作品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篳路藍縷、奠基立業過程中留下的歷史遺存和精神印記”[9],是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提出“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10]。為此,各高校要用好用活紅軍文藝作品,科學、合理地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斷豐富高校思政教育的紅色底蘊,進而借此持續開展“聲臨其境”的思政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樣化, 形成育人合力,滿足學生們對于優質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把思政育人道理所蘊藏的生命力、解釋力、說服力呈現給學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這樣才能充分實現紅軍文化的思政資源化,使紅軍文藝作品物盡其用,并為其實現鑄魂育人的目標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首先,有助于增強思政教育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價值。 思政教育“既是理論課,也是政治課,還是德育課”[11], 是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主陣地、主渠道,是發揮鑄魂育人、立德樹人價值功能的重要載體。 紅軍文藝作品凝結著革命先輩艱苦卓絕、 蕩氣回腸的動人故事,蘊含著“共產黨人、紅軍將士們永恒的精神內涵”[12],集中呈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將士進行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與他們所創造的彪炳史冊的輝煌成就。 因此,各高校尤其是紅軍文化資源富集地沿線的高校將其境內多姿多彩的紅軍文藝作品充分融入思政教育之中,有利于高校用直觀鮮活的史料與案例豐富思政教育內容,為激勵當代青年大學生志存高遠、開拓進取、艱苦奮斗提供強大的、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當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躺平”“佛系”“擺爛”等思潮借助互聯網平臺和新媒體技術高速傳播的優勢潛移默化地銷蝕著部分“00”后青年大學生的奮斗精神,影響其更好地成長成才。 眾所周知,青年大學生處于關鍵的“拔節孕穗期”,因此各高校必須切實發揮紅軍文藝作品及其背后所飽含的革命精神的育人作用,將紅軍文藝作品融入學校思政教育工作之中,為大學生講述紅軍文藝作品中深藏的紅軍將士為事業犧牲、為祖國奮斗的英雄人物和偉大事跡,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國革命的歷史,進而積極學習與感悟紅軍革命先輩的寶貴精神,將生動的紅軍文藝作品轉化成豐富的思政教育的案例素材,為學校思政教育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打通紅軍文藝作品之開發利用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從而進一步引導大學生 “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13],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播種紅色基因,筑牢思政育人根基,守正創新地推進高校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

其次,有利于切實發揮紅軍革命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 教育之道在于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用反映紅軍革命生活、蘊含鮮明思想導向的文藝作品涵養大學生的思想,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高校思政教育要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需要紅色文化的滋養。 紅軍文藝作品不僅向我們傳遞著紅軍精神,也承載著紅軍文化。 故而,將見證著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紅軍文藝作品與高校思政教育進行深度融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青年大學生以“植根歷史、關切現實、放眼未來”的眼光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及紅25 軍的全體紅軍將士在硝煙彌漫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的輝煌歷史和革命文化產生強烈的情感認同,以便于更好地發揮紅軍革命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讓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用紅軍文藝作品的藝術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達到知、情、信、意、行的高度統一。 當代大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理論的課堂教學容易產生不重視心理,覺得其內容、形式較為枯燥、單調、乏味,且比較容易出現逆向反應的情緒體驗和行為傾向,不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而紅軍文藝作品可以憑借自身優勢,通過紅軍歷史人物、事件建構個體的思想情感、精神譜系、價值觀念,為高校思政教育營造出情感色彩濃厚的教育氛圍,使受教育者“在陶醉、愉悅、興奮、暗示等情感中無意識地獲得熏陶,不知不覺地走進教育的意向境地”[14],進而完成從“小切口”出發演繹“大故事”的寫實敘事,把紅軍文藝作品的精神內化為青年大學生的個人情操。

總之, 只有重視紅軍文藝作品的隱性教育功能,將高校思政教育的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完美地整合起來, 深入挖掘紅軍文藝作品的藝術魅力,方能凸顯紅色思政教學的人文性,使青年大學生在觀看學習紅軍文藝作品的過程中接受美學熏陶,并運用通俗的語言闡述深刻的道理,傳遞正能量,切實地將高校思政教育落到實處,落到每一位學生的心中,促使大學生由內而外生發出作為中國青年的志氣、骨氣、底氣。 如此,高校思政教育自能達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育人效果。

三、紅軍文藝作品的育人路徑

為發揮紅軍文藝作品的思政育人功能,展現紅軍文藝作品特有的精神價值,各高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并精心設計,將紅軍文藝作品通過理論教學與課后實踐活動之方式來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個環節,打造紅軍文藝作品的多維校園傳播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革命精神跨越時空、永不過時。 ”[15]紅軍文藝作品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現代氣息,是值得我們重視并繼承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史實素材和底氣。 因此,把紅軍文藝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是當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舉措,是樹立“大思政課”理念、構建“大思政課”格局的重要路徑。 它有利于高校促進思政教育主體結構的科學化與完善化,更好地推進新時代紅軍文藝作品發展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

首先,讓紅軍文藝作品進高校思政課堂,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作用,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 “課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課獲得成功的有力保障?!盵16]紅軍文藝作品能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正能量,它以鮮活的紅軍革命人物事跡、 生動的革命奮斗歷程為支撐,主題突出,具有滲透性、感染力、說服力等顯著優勢, 是持續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有效載體。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性課程。 各高校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合理地選擇符合時代需求,且有思想、有靈魂、有品位、有溫度的典型紅軍文藝作品融入課程教學,并制定紅軍文藝作品融入思政課的教學大綱和進度安排表,設計相應的紅軍文藝作品專欄, 加強對紅軍文藝作品的梳理、研究與闡釋工作,收集、整理紅軍史實、人物、詩詞、家書、標語、歌謠等文藝作品資源,挖掘紅軍文藝作品中蘊含的紅軍革命精神、紅色血脈、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進而增強紅軍文藝作品融入思政課的“深度”,為大學生注入強大的正能量,塑造靈魂,使他們從中學習到崇高精神和優秀品格,產生心靈震撼和思想共鳴。 例如,在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有關“土地革命”的相關內容時,思政課教師便可以選取紅軍在土地革命時期于各革命老區大街小巷的墻體、板壁、石崖上書寫的“打土豪,殺貪官,要為群眾把身翻”“紅軍是為勞苦工農謀利益的先鋒隊”“紅軍絕對保護工農利益! ”等為代表的各種紅軍標語,以舉辦專題講座或開設與之相關的通識課程等形式來補充思政教學,幫助大學生近距離感受黨和各族紅軍將士為實現廣大人民美好生活之愿景而浴血奮戰的光輝戰斗歷程。 同時,此舉有助于營造有“理論深度、實踐力度、情感溫度”的思政課堂氛圍,使大學生在感受紅軍文藝作品中所飽含的紅軍革命烈士的事跡與精神追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思想認識,促進紅軍文藝作品與思政課的相互融合,達到“課堂熱騰騰、收獲滿當當”的良好教學效果, 最終把思政課打造成學生愛上、 愛聽、真學、真信的課程。

其次,破解紅軍文藝作品走進高校思政教育的時空局限。 紅軍文藝作品形成于硝煙彌漫、舉步維艱的土地革命時期,距今已過去了90 多年,其中所蘊含的紅軍革命人物、 事跡、 故事等都與當前“00后”大學生的認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容易讓當下部分大學生產生“疏離感”。 然而,紅軍文藝作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作用,是高校思政教育中“直觀生動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素材”[17],它會在人的思想和心靈深處植入強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所以,各高校在將紅軍文藝作品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度銜接的時候, 必須認真解讀紅軍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并作進一步整合及敘事化、故事化處理,打破時空局限,回歸歷史現場,避免出現思政課“活在當下”,而融入其中的紅軍文藝作品還“留在昨天”之困境。 同時,將紅軍文藝作品與高校思政教育進行深度融合不是簡單的物理相加,而是要產生“化學反應”, 要讓大學生真正理解紅軍文藝作品中所深藏的紅軍革命先輩、英雄人物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理想信念之育人價值和影響力,從深層面剖析紅軍文藝作品孕育的思想性及藝術性, 在精準契合“00 后”大學生學情實際、充分把握思政教育實際、對接教育主題的基礎上,挖掘出具有鮮明特色的紅軍文藝教育作品,進而構筑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紅軍文化案例資源,改進高校思政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打造“藝術實踐+展演展播”的紅軍文藝“大思政”格局。 這在一定程度上既提高了青年大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又能以此為契機把紅軍革命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與藝術實踐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在情景交融中重溫紅色經典,推動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深度融合,“使歷史轉化為課程、史料轉化為教材、現場轉化為課堂”[18],不斷發揮紅軍文藝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天上回到人間、從空中回到地上、從文本進入學生心中”[19], 促其思想道德的升華,使大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從而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刻性。

再次,積極探索“互聯網+”平臺建設,構筑紅軍革命文化場域,用思政的“鹽”講出真理的味,擴大受眾范圍和持續影響力。 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網絡成為思政教育的新戰線, 應給予充分重視”[20]。與此同時,“00 后” 大學生已經成為地地道道的網民,他們習慣于從網絡獲取信息,幾乎是無人不網、無日不網、無處不網。 而網絡平臺也是各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載體的單一性和時空限制的缺陷。 例如,人民網開展的“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課”活動,以其生動形象、新穎獨特的表達方式深受大學生的喜愛,便生動地體現了這一點。 所以,各高校利用紅軍文藝作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就應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平臺,構筑紅軍革命文化場域,將網絡載體的娛樂性與思政工作的教育性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擴大受眾范圍和持續影響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21]。 為此,各高??梢酝ㄟ^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B 站、微博等網絡平臺“活化”紅軍文藝作品,縮短大學生與紅軍文藝作品的時空距離, 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特點制作出融合文本、圖片、視頻及音頻的教學資源,并借助互聯網+、人工智能、全景展示、沉浸式體驗、3D 觀影等技術,讓學生在活起來的紅軍文藝作品中接受精神洗禮,在“可觸、可感、可親、可近”的網絡環境中感受和“觸摸”紅軍文藝作品的魅力,將思政理論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用思政的“鹽”講出真理的味,打通高校思政育人的 “最后一公里”, 打破固定邊界,讓大學生從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使其受眾人群及影響力持續提升,進而不斷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信度和效度。 這不僅能夠激發大學生學習黨史的興趣,更能觸動大學生的靈魂,使思政教育“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22],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立德樹人。

猜你喜歡
文藝作品紅軍革命
大地情深
——河北省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巡演活動
文藝作品
麗江市弘揚張桂梅精神文藝作品評論會
論近代中西方文藝作品互譯發展現狀及趨勢
少寨紅軍橋
十送紅軍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再唱十送紅軍
倔強的小紅軍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