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礪儒教育思想的邏輯演進

2023-04-19 10:59李盛兵
現代教育論叢 2023年6期
關鍵詞:師范教育政治教育

李盛兵

(華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廣東廣州 510631)

林礪儒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活動家。作為教育理論家,他東渡日本高等師范學堂學習教育學專業,回國后在北南兩大師范高校(現北京師范大學和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教育學課程,研究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問題,發表100 多篇教育學術論文,出版《教育哲學》《文化教育學》《教育危言》《倫理學要領》等專著。作為教育活動家,他生于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終生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崛起而奮斗。他批判儒家教育和國民黨反動專制教育,提出進步教育要為進步政治服務,要對舊教育實行革命。他歷任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后改名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及附中校長、北平大學第一師范學院臨時院務委員會主席、中山大學教授兼教務長、廣州市立師范學校校長、廣東省立勷勤大學教務長兼師范學院院長、廣東省立教育學院院長、廣東省立文理學院院長、國立桂林師范學院教務長、廈門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及副部長等職,不畏反動勢力的迫害,堅持追求救國真理,大力主張教育的大眾化、現代化和馬克思主義化,鼎力開展進步教育,力求實現教育的根本變革。由于其在新中國成立前卓越的教育研究和進步的教育革命工作,他受邀以全國教育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成員身份(正式代表15 人)參加新中國首屆政治協高會議,并作為唯一一位全國教育工作者代表在大會發言。林礪儒教育思想非常豐富,具有革命性和進步性,很值得進一步研究和發揚光大。

今年華南師范大學適逢建校90 周年,其前身是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師范學院,而林礪儒先生是華南師范大學前身廣東省立勷勤大學的創始人,首任院長。在學校大慶之際,研究和傳播他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既是一種對先輩的紀念,也是獻給校慶的禮物。林礪儒教育思想內涵豐富,論題廣泛,包括教育哲學、教育倫理學、民主教育、中學教育、師范教育、教育目的、考試等。本文主要遵循其進步的社會才有進步的教育,教育是為了促進社會進步——進步的教育是人格教育,培養進步的人——進步人的培養需要進步教師及師范教育這一邏輯進階來展開研究和分析,以期反映林先生的進步人生和進步教育思想。

一、追求進步的一生

林礪儒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追求進步的一生。他意志堅定,志向明確,為打破舊社會、建立新社會而奮斗。他終生從事教育事業,“被譽為‘服務最有恒心的教育家’。他不斷追求進步,是一位勇于探索和堅持真理的教育家”[1]。他的一生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時期。

(一)廣東-日本求學時期(1889—1918 年)

林礪儒1889 年出生于一個書香世家,廣東信宜人。他幼年喪父,母患癲癇,靠祖母、叔伯父養育成人。他學習勤奮,成績優異,1911 年在高州高郡中學堂畢業后受聘于信宜縣中義學堂任教。期間,他動員并資助已婚堂侄女上學,為之后在北京高等師范學堂附中增設女子部作出了早期實驗。他說:“婦女讀了書,才能夠解放,沒有知識,沒有本領,只能寄人籬下,仰人鼻息?!盵2]這一段教學時間雖短,但體現了他男女平等教育的進步思想和實踐。

1911 年,他獲取公費留學名額,前往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現筑波大學)主攻師范教育專業,并立志獻身教育事業。這與當時其他留日中國學生的專業選擇大不相同。在日本留學期間,他除了學習日本教育理論和考察教育實踐外,還廣泛學習和了解歐美教育思想和教育發展實踐,尤其重視裴斯泰洛齊教育理念和各國師范教育發展。他的思想還受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反封建反殖民的進步觀念,為回國后開展政治斗爭、文化斗爭和教育斗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18 年3 月林礪儒學成回國。

(二)北師大任教時期(1919—1931 年)

這是林礪儒的第一個“北京時期”,工作單位有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中以及后面更名的北平大學第一師范學院、國立北平師范大學。這一時期,他初步形成了師范教育思想和中等教育思想,參與反對反動軍閥統治活動。

1919年4月,林礪儒受邀到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教授,后任教育系主任,講授“教育概論”“倫理學”“近代教育思想”“西洋教育史”等課程,傳播國外教育新思想和新實踐,調查和思考中國教育現狀與發展路向,教導學生要獨立思考,立志篤行。此外,他積極參與和支持學生的進步活動,支持學生開展平民教育,反對北洋政府逮捕和屠殺游行請愿學生,聲援五卅運動,在報紙上撰文抵制日貨和倡議組織“使用國貨同志會”,參與進步教授組織的索薪運動。[3]1471928 年,國民黨統治北平,北平九校合并為國立北平大學,成立第一師范學院(次年獨立設置為北平國立師范大學),林礪儒任臨時院務委員會主席,艱難辦學。1931 年九·一八事變后,面臨北平國立師范大學生日益高漲的抗日情緒,國民黨政府委任新校長加強學??刂?,他被解聘,回歸養育他的廣東,開始了他的第三段人生歷程。

這一時期,林礪儒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兼任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中校長。從1922 至1931 年,他以一位卓越教育理論家的思維大膽思考和推進變革,把附中辦成國內知名中學,培養出錢學森等一大批優秀人才。據說,梁啟超還為年家子上附中找過關系,為此,林礪儒專門撰《子弟入學之請托運動》一文,公開答復和批評這種腐敗行為。林礪儒在附中任校長10 年,比較突出的工作和業績有兩大方面。

一是在教育理論方面,他闡發了師范學校與附屬學校的關系以及中學教育的本質。他特別重視設立附中對師范教育研究和師范生培養的重要作用。1930 年,他公開發表《附屬學校之使命及其與師范本部之聯絡》一文,通過回顧歐美師范教育與設立附屬學校的關系,提出“附屬學校系師范教育之母”的觀點。關于師范學校和附屬學校的關系,他形象比喻“有點像骨和肉。若師范沒有附屬學校,就等于沒有筋肉的枯骨。而附屬學校若離開師范,就等于無骨的一塊肉,已失掉其作用”[4]19。關于中等教育的本質,他借用教育即生活,提出教育即人格的成長。他說:“我認定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決非何種職業之準備。要全人格的陶冶受得圓滿,那么將來個性的分化才算是自然的。若有人問我中學畢業生做什么,我就說也不為士,也不為農,也不為工,也不為商,是為人;也可為士,也可為農,也可為工,也可為商;而且為士而士,為農而農,為工而工,為商而商,若不認定全人格的陶冶,而老早趕緊把未熟的少年鑄入于一定職業之型,以充社會之工具,作吃飯的機器,是誤認社會為目的,人格為手段,且誤會人生目的就是吃飯。這種短視的教育主張,我老實不贊成?!盵5]他反對將中等教育作為高等專門教育之準備(現今是追求高考升學率),提出要對中學生施以適合少年時期的趣味教育、活力教育以及人格生長教育。

二是教育實踐方面,他做了三項改革,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第一,堅決貫徹推行當時教育部推進的中學三三學制,為全國中學學制的現代化積累了經驗。第二,在推進新學制的過程中,組織教師編寫初一至高三各學科一整套教材。這套教材被教育部推廣到全國各中學并一直沿用到1949 年。第三,提倡男女同校,1922 年在附中設立女子部,招收一個女生班。在當時,國內招收女生的學校僅有湖南長沙的岳云中學、廣州的執信中學和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中。[3]151-153

(三)主政南方師范教育時期(1931—1941 年)

1931 年秋,林礪儒接受進步教育家許崇清校長的邀請到中山大學任教授兼教務長,開啟了第二次“廣東時期”。1931—1941 年11 年間,在國民黨統治和日本侵略之下,林礪儒開啟了艱難的辦學歷程,主政南方師范教育,為廣東師范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中山大學,他講授“師范教育”“教學法”等課程。據他的學生阮鏡清回憶說,他“在理論上闡明師范教育對振興教育,開發民智,提高國民素質,激發國魂,培養建設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使國家民族富強的重大作用”[6]。次年他兼任廣州市立師范學校校長,并參與廣東省立勷勤大學籌備工作。1933 年廣東省立勷勤大學成立,設立工學院、師范學院和商學院。其師范學院由市立師范學校轉變而成,設立文史系、數理系、博物地理系,培養中學教師,并開設附屬中學。林礪儒任廣東省立勷勤大學教務長和師范學院院長。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師范學院(簡稱勷師院,下同)的成立,意義重大,被高覺敷稱為“與北高師南北對峙,可稱‘雙絕’”[7]。因為當時南京、廣州、武漢、成都、沈陽五所高等師范學校都根據教育法令改為普通大學,僅存北京高等師范學院。此后,勷師院又歷經八更其名(勷勤大學教育學院(1935)、廣東省立教育學院(1938)、廣東省立文理學院(1939)、廣東省文理學院(1950)、華南師范學院(1951)、廣東師范學院(1970)、華南師范學院(1977)、華南師范大學(1982)),遂發展成為現在的華南師范大學。

林礪儒在勷師院前三次更名后都任院長。不管校名如何變化,他都堅持舉辦師范教育,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中學教師為己任。他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抵抗日本侵略行徑,招聘進步教師,開展進步教育。1933—1941 年8 年間,由于日本的侵略,林礪儒帶領學校五遷校址(廣西梧州、藤縣、融縣、廣東乳源、連縣),保護師生和辦學設備,頑強辦學,支持學生抗日救國運動,為社會進步培養進步師資。因此,學院所在地連縣東坡被人們稱為“小延安”。[8]42由于他進步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他第二次被國民黨當局解聘。

在這一時期,林礪儒主政廣東高等師范教育,雖陷戰亂之中,卻堅持真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顯現出突出的進步性和戰斗性[8]36[9],知行合一。他身處革命與反動、戰斗與投降、進步與落后的矛盾時代,他充滿激情和堅定地選擇了革命、戰斗和進步,追求和奉行三民主義和民族解放。在艱苦的辦學過程中,林礪儒筆耕不輟,發表了《日本師范教育的特點》《關于指導師范生進行教學實習的意見》《從批評中學新法令說到未來改造》《中國師范教育之檢討》《對于中學課程中軍事訓練的一個建議》《中國教育與國難》《民族建國與國民教育》《對于讀經的意見》《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校歌》等作品,批評教育當局用繁重的課業負擔和讀經限制學生的進步思想和運動。他在《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校歌》中寫道:“民族抗戰的烈火,煉出了我們這支青年軍。走遍了險阻,歷盡了艱辛,卻淬礪了奮斗精神。我們要探索真理之光,我們要廣播文化食糧,哪怕魔高十丈,惡戰千場。同學們,挺起胸膛,放大眼光,這是我們的校風,這是我們的大勇?!边@展現了他大無畏的戰斗精神和教育精神。在師范教育研究上,他指出中國師范教育成功很少,提出師范教育既要重視學藝(所教專業),又不能偏廢教育專業訓練,在教師人格訓練上不能僅要求教師具有圣賢品格,而是要提供使其安心向上的條件,別無后顧之憂。[10]至此,他形成了完整的師范教育觀。

(四)桂林-廈門著書立說時期(1941—1948)

1941 年10 月,林礪儒赴桂林,開啟了他第四個人生階段。他先在廣西教育研究所任導師,次年任桂林師范學院教務長,繼續未盡的師范教育事業。他依然聘任知名的進步教授,接收被廣東省立文理學院勒令退學學生,在桂林師范學院形成了嚴謹、求實、民主、自由的學風。[11]在桂林師范學院,除了擔任行政工作外,他親自教學,講授“教育概論”“中等教育”“倫理學”“教育哲學”“西洋教育史”。他潛心研究,著書立說,出版了《教育危言》《教育哲學》,發表了《怎樣做中學校長》《精神剃須論——成年人憑什么而指導青年》《中國民族解放運動與國民教育》《八·二七路線——紀念三十二年教師節》《五四運動的評價》《籌措國民學?;饐栴}》《兒童保育與人性改造》《養士》《漫談課外活動的指導》《世界師范教育運動史之戰斗性》等影響甚大的文章,振聾發聵。他不僅自己做研究,還鼓勵老師們開展學術研究,著書立說??谷諔馉巹倮?,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領導廣西民盟政治活動,與其他進步人士一道投入爭取和平、反對內戰的運動中。他多次收到國民黨特務的恐嚇信,稱李公樸、聞一多就是他的下場。由于當時惡劣的政治環境和身體狀況不佳,他離開桂林,回到廣州。

1947 年,他應聘到廈門大學任教授,以馬列主義觀點講授“國民教育”“西洋教育史”等課程,并積極支持進步愛國學生運動,成為該校最受愛戴的教授之一。[12]這一時期,他仍然積極寫作,發表了《對于傳統思想的幾種態度》《從教育救國說到“救救教育”》《教育能否防止戰爭及剝削》《如此中國,如此中國教育》等文章。他指出:自京師同文館(1862 年)開始所采用的西式現代教育,通過幾十年的發展,“教育機關越來越黑暗,師道越來越陵夷,作風越來越陰險”[13],直呼“救救教育”,批判舊教育,提出教育為進步政治服務。

(五)參與新中國教育管理時期(1949—1977 年)

1949 年4 月,林礪儒北上北京,開啟他第五段為進步社會服務的精彩人生。他作為教育界代表受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籌委會和第一屆全體會議,成為政協委員,任新中國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1950—1952 年他兼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1952 年升任教育部副部長,參與新中國教育管理工作。在擔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期間,他堅持講授“中國近代教育史”“中等教育研究”兩門課程,體現出他“服務最有恒心的教育家”的一貫品格。在教育部工作期間,林礪儒主持起草了《中學暫行規程》草案和《師范學校暫行規程》草案,為建立新中國現代中學體制和師范教育體制做出了貢獻。他尤其關心師范教育的發展。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校長期間,毛澤東主席約他談話,要求擴大辦學規模,培養更多中小學教師;到廣東視察時也建議廣東省政府重視發展師范教育,爭取把華南師范學院辦成重點院校。

林礪儒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仍然勤于思考和研究,發表了《在社會轉型期中教育的任務是甚么?》《從教育的角度看白皮書——在北京師大教育學院白皮書座談會發言》《中等教育的兩個問題》《說“新師大”,訟舊教育》《了解少年兒童是教育工作的先決條件》《教因材施,材也由教成》《語文教師是經師,也是人師》《北京師范大學校史拾穗》《給教師們賀教師節——尊師觀念的改造》《怎樣對待學??荚嚒贰稁煼督逃龁栴}隨筆》等文章,指出新中國的教育任務是開展廣大人民群眾的教育,培養他們參政的覺悟、知識和能力,也就是他一直主張的教育要大眾化和現代化。這一時期,他的教育研究主要聚焦社會轉型期如何揚棄封建的、殖民的、資本主義的舊教育,實施為人民民主專政服務的人民的社會主義教育,他的教育思想是革命的、進步的、人民的。

二、進步社會與進步教育

林礪儒教育思想的邏輯起點是從社會出發的,認為社會的進步性決定了教育的進步性。社會與教育的關系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教育對社會的發展作用是間接的,是為一定的社會服務的。這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辯證唯物史觀。

在論述社會與教育的關系時,他形象地指出:“自從教育成了國家的公共事業以來,某一國某一時期的教育,必然反映著那個國家那個時期的政治,尤其是國民教育,對于政治,真是如影隨形,響之隨聲?!盵14]143在討論社會對教育的決定性作用方面,他總結到:“進步的政治必產出進步的教育;頹廢的政治必不能完成進步的教育。進步的教育可以助成進步的政治,而不能挽救政治的頹廢,更不能為頹廢的政治做掩飾?!盵14]153封建政治下的教育必然是封建教育,資本主義政治下的教育必然是資產階級教育,三民主義政治下的教育必然是三民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政治下的教育必然是社會主義教育。反動政治下的教育必然是反動的教育,而不是人民的教育。他在這里既闡述了政治對教育的決定性作用,又分析了教育對政治的作用是協助性的,而不是決定性的。因此,他對當時流行的“教育救國”思想進行了批判,認為其是一種天真的、幼稚的改良主義思想,是有害的。在社會決定論思想下,他進而提出普及國民教育所必需的三個條件,即經濟的條件、民眾生活的條件和政治的條件。只有生產力發達了,民眾文化生活需求增加了,民權政治發展了,普及國民教育才能夠實現。職業教育發展不起來,也是因為工業沒有現代化。因此,他提出:推翻反動的政治,建立進步的政治和發展的經濟,才能發展進步的教育。他在1949 年11 月撰文指出:“中國到了今天,教育的政治的條件是存在了,可是還不夠力量。廣大的群眾雖然需要文化,可是還不能掌握著教育文化......今天中國的教育工作要把專為廣大群眾而設的文化教育列為第一位?!盵15]208他認為,新中國建立后,還要進一步建設已經存在的進步政治,發展國家的經濟,實現現代化。唯有如此,中國的進步教育才有可能。

此外,他強調教育要為政治服務,指出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間接作用。首先他認為:“教育為政治服務,是歷史的社會的必然事實,倘若不能自覺地為進步政治服務,便必不免不自覺地為反動的政治服務,這里斷沒有中立的余地。尤其是師范教育,這種教育的自身就是一種政治,辦師范教育而又想避免政治關系,是千古笑話?!盵15]229-230他在《中國教育與國難》一文中專門論述了“教育救國的間接性”。他指出:“教育的對象,從個人說,便是人格。教育要陶冶健全有用的公民,可以參與政治,可以肆力生產,可以效命疆場,可以從事職業,可以研究學術??偫ǖ卣f,要人人都可以在社會文化生活當中盡一份職責,社會才能生長不息。于人格陶冶之外,教育別無直接救國的捷徑。教育的對象是文化生長。教育若能陶冶人格而推動社會生長,便算盡了能事,此外實在別無捷徑?!盵16]雖然他反對“教育救國論”,但是他提出教育通過培養追求民主、自由、真理,與反動勢力斗爭的“大丈夫”,為社會的政治條件、經濟條件和民眾生活條件的進步服務,為人民服務。

三、進步教育與培養進步的人

發展進步教育是林礪儒的主要教育思想。在他看來,無論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應該是進步的教育。一是要配合進步的政治條件和經濟條件去辦教育,通過進步人才培養加強政治和經濟建設。二是在反動、腐敗的政治環境和不發達的經濟環境下,要重視學生的人格教育,培養鐵骨錚錚的“大丈夫”去開拓,培養剛直不阿的勇士去改造,從而促進社會的變革和發展。因為他指出辦好教育的先決條件是要改造教育背景,“只有‘認真著手改造社會’這個假定執行,才可談教育?!盵17]所以,要培養改造舊社會,建設新社會的進步青年。20 世紀初,他在北京高師任教時就對學生說:“教育家要培養進步的人格,以適應進步的社會?!?/p>

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林礪儒進行了非常充分的論述,這問題也是他一如既往關注的核心問題。羅佐才對林礪儒教育目的觀做了歷時性梳理,認為其觀點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即從培養“健全的人格”到“大丈夫”再到“有身手而又有革命頭腦的勞動者”。20 世紀30 年代,林礪儒認為教育的效能在于教人生長,養成人格,陶冶健全有用的公民。他指出,“教育是人格的成長,學校里學生學習的是他們的人格往后成長的資本,要能生息?!盵18]“中學教育是全人格教育,其基本任務是文化教育,是人們需要的普通文化修養的最高水平?!盵19]抗戰期間,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他發展了他的教育目的觀,指出“現在抗戰建國,教育當然要培植大丈夫,而不要奴才?!盵20]那什么是大丈夫呢?他認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之大丈夫,也是孔門的德育目標。他們有志氣,有理想,有主張,個性堅強得很。由此,他提出培養“大丈夫”的方法要發生改變:對走上軍閥、權貴門路,甘做爪牙的青年學生要開除;對參與學術討論、辯難、求真理、明是非的學生要鼓勵;老師的學說、講義要任由學生懷疑批判,絕不忌諱。這樣的大丈夫,才能夠參與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舊社會,有勇氣建立新的進步社會。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內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他提出要配合新的政治和經濟條件培養能夠運用政權的群眾和手腦結合的勞動者。為了培養“健全的人格”、“大丈夫”和“有身手而又有革命頭腦的勞動者”,他提出必須要用多方面的現代科學和文化知識作為教學內容,來武裝年青一代??傊?,他主張進步社會需要進步教育,進步教育必須著眼于培養進步的人才。

四、進步教師與進步師范教育

從邏輯上說,進步的人才需要進步的教師去培養,進步的教師則需要進步的師范教育去培育。林礪儒教育思想不僅包含這個邏輯,而且對此進行了充分的論述。他在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學習的專業是師范教育,回國后從事師范教育管理和研究40 余年,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師范教育思想。

首先,他把教師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把教員與軍官的地位相提并論,認為教師承擔為國家培養各種保衛人才和建設人才的光榮任務。由此,他提出國家要保障教師的政治地位,專門出臺教師待遇法,保護教師的俸給、向上修養的機會以及教育子女之可能,這樣既能避免影響國家前途的威脅發生,又能更好地發揮教師為國家建設培養人才的作用。

其次,他重視發展進步師范教育。要培養進步教師就要發展進步師范教育。早在1930 年代初,南京、廣州、武漢、成都、沈陽五所高等師范學校改為普通大學而僅存北平高師之際,他主張舉辦獨立的高等師范學校,并出任校長。在培養目標上,他強調培養“有守有為”的教師。為了培養進步師范生,他積極聘請進步教授如張栗原、郭大力、尚仲弄、蔣徑三、李平心、高覺敷、陳守實等來學校授課。在他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之際,他旗幟鮮明地指出:“今天新師大無疑是要努力服務于新民主主義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培養人民所需要的中等學校新師資?!盵21]這就要求改變服務對象,從特權教育轉到人民路線中來,培養人民教師。

最后,他在研究國內外各個時代師范教育發展的基礎上,總結出師范教育的三個特征。(1)政治性特別強。他說各級各類教育無疑是為政治服務的,但不是只憑做出的事或物服務政治,而是直接培養后一代新人。師范教育是為國家培養最可靠的教育工作者。(2)知識要特別豐富,要保證畢業生飽學有識,師范學校的知識教育要比同級學校高出一頭。(3)要有專業的教育訓練,保證畢業生成為內行的教育工作者。為此,他特別重視師范學校與附屬學校的密切關系,認為附屬學校是師范教育的完成處。他指出,“要之教育斷非冥想之所能成功,不論研究教育或學習教育,皆不能離開實際教育兒童?!薄皫煼杜c附屬學校之關系,有點像骨與肉。若師范沒附屬學校,就等于沒有筋肉的枯骨。而附屬學校若離開師范,就等于無骨的一塊肉,已失掉其效用?!盵4]18-19二者關系密切,彼此聯絡、互助、互惠。

綜上可見,林礪儒一生追求進步,把“進步”二字融入他的理想、思想和事業中。他從建設進步社會這一理想目標出發,一方面積極參與反對社會反動勢力的斗爭,聘任思想進步的教師,辦進步的師范院校,培養“健全人格”的公民、“大丈夫”和“有身手而又有革命頭腦的勞動者”,為建設進步社會做貢獻;另一方面,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性地提出了“進步的社會才有進步的教育,只有進步的教育才能培養進步的學生、進步教師的培養需要進步的師范教育”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橫跨舊中國和新中國兩個時代,對我們理解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系、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些教育大命題,至今仍有裨益。

猜你喜歡
師范教育政治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政治攀附”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政治不純”
中國近代幼兒師范教育研究文獻綜述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我國近代師范教育思想發展研究綜述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