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校本作業設計策略研究

2023-06-05 14:18葉會霞
名師在線·上旬刊 2023年3期
關鍵詞:校本作業作業設計雙減

摘 要:作業改革是落實“雙減”政策,實現減負增效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作業觀,對作業形式進行優化和創新,減輕學生不必要的作業負擔,設計具有實用性和科學性的校本作業,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獲得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诖?,文章對“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校本作業設計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校本作業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07-0044-03

引? 言

作業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檢驗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然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很多教師把作業視為提升學生數學成績的主要途徑,在課后讓學生大量做題,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學習負擔。學生付出了很大的精力,效果卻很不理想?!半p減”政策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傳統作業設計的弊端日益凸顯。為此,教師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把“雙減”政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創新作業設計理念,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具有趣味性、知識性的校本作業,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達到減負增效的目標[1]。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內容缺乏新意

新時代的小學生思想前衛,邏輯清晰,在數學學習中更喜歡新穎、具有時代感的內容。雖然教師在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上做出了改進和創新,但在作業設計上仍然存在誤區,教師給學生布置的數學作業大多源于教材和練習冊,很多數學題目形式單一陳舊,難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還有些教師奉行“拿來主義”,直接把書中的習題用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在知識深度和廣度上缺乏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對題目設計背景、提問方式、完成方式等缺乏創新,沒有迎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而且有很多作業內容是重復的,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打擊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二)作業形式單一枯燥

作業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師生之間相互溝通的橋梁[2]。通常情況下,教師設計的作業以算、寫、背為主,沒有為學生創設實際應用的平臺,將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作為教學的起點和歸宿,存在應試教育思想,致使學生對作業的認同感較差。在設計作業時,大部分教師以自己的主觀意愿為主,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個性特征,對小學生喜愛的實踐性、趣味性、開放性的校本作業設計不足,導致學生感受不到數學學習和探究的樂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數學學習的興趣。另外,數學課堂上缺乏現代化的作業形式,教師不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導致學生的各項能力得不到全面發展。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校本作業設計策略

(一)立足教材,設計前置性校本作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起點?!半p減”政策的提出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積極構建生本課堂,既要做到教少學多,不教而教,又要做到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為此,教師可以立足教材,為學生設計前置性的校本作業,讓學生在課前進行前置學習,在課前對課堂教學內容有所了解,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準備地進入課堂,進行有目的的學習。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前置學習反饋中獲得及時、有效的信息,對原有的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與優化,使課堂教學可以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3]。

教師在設計前置性作業時,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所設計的作業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直擊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作業題目要簡潔明了、容易操作,使學生一目了然,切忌煩瑣復雜,否則會讓學生敬而遠之,使前置性的校本作業成為學生新的負擔。傳統的作業形式以紙筆作業為主,形式較為單一,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和反感的情緒。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對前置作業的形式進行創新,除了傳統的書面作業,教師可以根據下節課的教學內容,開展簡單的調查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數學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關注力;還可以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出發,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進行知識的遷移,構建知識間的聯系,利用舊知認識新知,降低自主學習的難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作業成果展示,對于高質量完成作業的學生要給予表揚和獎勵,對于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要給予指導和糾正,幫助他們尋找出錯的原因,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聯系生活,設計應用性校本作業

數學與現實生活具有緊密的聯系,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再是提高數學成績,而是要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所以,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時要聯系生活實際,在作業設計中加入生活化元素,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價值,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應用性的校本作業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重要作用,能夠改善學生眼高手低的現象,讓更多的學生投入作業中,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數學學習資源,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把數學問題融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去解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教師可以給出一些生活片段,讓學生去發現其中的數學問題,從而鍛煉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數學探究興趣。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教師可以結合數學學科特點,為學生設計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利用所學數學知識展開生活調查、生活統計等,更直觀地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體驗到實踐的樂趣。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在數學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思考不夠周全的現象。為此,教師可以設計記日記的數學作業,讓學生把自己每天在生活中遇到的、觀察到的數學問題,用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學生記日記的過程就是思維運轉的過程,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看待問題的思維會變得更加清晰,更加富有條理性和邏輯性。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生活經歷和生活環境自主設計作業,并相互交換作業,使學生同時擔任設計者和執行者的角色。對于自己設計的作業內容,學生更樂于完成,能在無形中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三)新穎有趣,設計趣味性校本作業

傳統的作業設計以知識鞏固和技能強化為主要目的,這就導致小學數學作業出現了機械呆板、形式單調、內容封閉的現象,禁錮了小學生思維和潛能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傳統的作業設計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全面實行“雙減”政策的今天,教師應從作業的主體出發,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點,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校本作業,使作業完成過程不再是學生簡單的模仿和記憶,而是成為一種有趣的游戲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讓作業成為學生放飛思維的天空。

小學生活潑好動,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布置制作類的作業,讓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等手工操作,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驗證,或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制作出自己喜歡的各種圖形和手工藝品,把學生從傳統的題海作業中解脫出來,讓做作業成為學生的一種快樂體驗。小學生思維簡單,天真爛漫,天生就是“好演員”。教師可以抓住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布置表演類的校本作業,讓學生在課后自由結組,把教材中所描繪的情境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現出來,把靜態的圖片、枯燥的文字和數學符號轉化為立體、生動的具象,并在課堂教學中留出時間讓學生進行展示。這既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可以檢驗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數學學習重在反思與總結,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總結類的作業,讓學生用繪制數學小報的形式,把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學習心得進行總結和歸納,鞏固學生的課堂所學,同時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由于小學生的自制力有限,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再加上缺乏教師監管,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很容易流于形式。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有趣的合作作業,發揮家長的監管作用,讓家長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和學習競爭者,和學生共同完成作業,比一比誰做得又快又準。這既可以增進親子關系,又有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四)因材施教,設計層次性校本作業

一直以來,教師在數學作業設計上采用的都是“一刀切”的方式,用統一的作業內容、作業要求和完成標準來面對全體學生,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有些作業內容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還有些作業內容設計得過于簡單,對學生起不到鍛煉和提高的作用。為此,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具有層次性的校本作業,因材施教,使作業內容可以更好地適應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時要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正確處理好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系,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在一套作業內容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把作業劃分為基礎題、提高題和綜合題,讓數學水平較低的學生來完成基礎題,鞏固他們的數學知識基礎,多為其創造學習成功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用提高題來對應學習中等的學生,讓其在完成基礎題的基礎上進行提高訓練,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綜合題則對應數學水平較高、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通過拔高和拓展訓練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與素養。教師要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去挑戰更高層次的作業內容,激勵學生不斷挑戰自我,向更高層次邁進。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設計“自助餐”式的作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進行自由選擇,完成適合自己的作業內容。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建作業題庫,按照知識點設計具有層次性的作業模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進行選擇性的完成,并在線上進行提交,用線上作業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作業的魅力。

(五)訓練思維,設計開放性校本作業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維的活躍階段,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總會涌現出各種各樣新奇的想法。傳統的作業形式把學生的思維局限在了條條框框中,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而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設計開放性的校本作業,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潛能,讓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自主、自愿地完成作業,為日后學習和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傳統的數學作業設有標準答案和固定的解題過程,這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作業評價最主要的標準,但這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散。而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善于設計開放性的作業內容,沒有標準答案和解題步驟,而是讓學生從多種角度進行思考,引導學生進行縱橫的聯想,只要是合情合理、合乎邏輯都可以被認定為正確答案,以此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收集與整理,選出具有代表性的解題方案作為教學素材,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通過比較和分析,探尋最優的解題路徑和方法,培養學生最優化的數學思想?!半p減”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減輕學生的作業量。為達到這一目的,數學教師可以設計一題多練的校本作業,利用一道數學題進行多個數學知識點的考查,這不僅能減輕學生的作業量,還有助于學生系統知識結構的建立。教師還可以設計一題多變的作業,通過改變數學題目的已知條件、數量關系、提問角度等,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讓學生學會活學活用。同時,數學教師要深入本地的生活,探尋具有當地特色的數學現象和數學問題,將這些問題融入校本作業中,這一方面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結? 語

總之,“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在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上進行創新,還需要在作業設計上多下功夫。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校本作業的作用,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和作業負擔,用新穎的作業內容和靈活的作業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減負不減質,減量不減效,讓學生在作業完成中獲得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陳淑賢,廖淑玲.小學數學校本作業有效設計的實踐研究[J].文理導航,2020(11):14-15.

陳圓圓.淺談小學數學校本作業有效設計[J].智力,2020(34):111-112.

劉士模.解讀“減負提質”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J].新課程,2020(22):202.

作者簡介:葉會霞(1973.8-),女,甘肅武威人,

任教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發展街小學,一級教師,大專學歷。

猜你喜歡
校本作業作業設計雙減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關于初中數學校本作業的研究報告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探討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探究
提高物理校本作業有效性的教學探索
試分析新課標下的初中數學校本作業的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