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的現狀及發展思路

2023-06-08 01:55李偉姜波王磊曾婕
今傳媒 2023年5期
關鍵詞:媒體融合科技期刊新媒體

李偉 姜波 王磊 曾婕

摘 要:媒體融合是科技期刊發展的必然之路。我國雖然出臺了一系列推動媒體融合的政策,但是,與國際主流科技期刊相比,我國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水平不高,存在推送內容單一、推送頻次低、服務意識差等問題。為推動我國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發展,建立符合我國科技期刊現狀的發展融合模式,本文提出了四點發展建議:提高對媒體融合的認識,切實推動媒體融合;充分利用新技術,創新媒體融合手段;開展同類期刊合作,嘗試集群化運營;加強新媒體人才培養,加大媒體融合的智力供給。

關鍵詞:媒體融合;科技期刊;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5-0044-04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與渠道發生了較大改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6%,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10.27億,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9.5小時[1]。這些數據充分說明,我們已經進入了以手機移動終端為主要媒介的“讀屏”時代。

與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相比,我國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程度不高。作為學術成果的重要載體,科技期刊同樣也受到了新媒體的沖擊,這大大影響著科技期刊的傳播媒介、傳播方式以及編輯出版模式。本文基于我國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現狀,分析了科技期刊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嘗試從我國科技期刊的體制機制、管理模式等角度提出媒體融合發展的相關建議,旨在提高科技期刊的傳播力,實現與新媒體的有效融合。

一、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發展歷程

1978年,麻省理工學院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提出了“媒體融合”理念;1983年,同校的浦爾出版了《自由的科技》一書,并在書中給出了“媒體融合”的具體概念:“媒體融合”源于技術融合,是在多種技術融合之后產生的新的傳播方式。在現代語境中,“媒體融合”中的“媒體”包括廣播電視、報紙、期刊、網站、網絡平臺、娛樂軟件以及社交平臺等。不同于傳統媒體,大眾對于新媒體的概念還存在一些爭議,大多數學者認為新媒體是指基于數字技術產生,具有高度互動性和非線性傳播的特質,能夠達到傳輸多元復合信息的大眾傳播介質[2]。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新媒體是以數字壓縮和無線網絡技術為概念產生的理論支撐,利用其大容量、實時性、交互性和精準性的功能,能夠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全球化。何華征提出了新媒體是一個相對概念,具有7個特征:①技術層面全數字化;②應用層面強交互性;③器質層面高智能化;④傳播層面自媒體化;⑤社會層面虛擬化;⑥效力層面全方位滲透;⑦發展層面大數據化[3]。新媒體包括社交類、視頻類、自媒體類、問答類、數據平臺類等多種類型,具體有微信、微博、抖音、QQ、電子雜志、Facebook、Twitter等多種形式。

總體而言,“媒體融合”在廣義上講,是指把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手持智能終端等多種新媒體傳播通道有效地結合起來,而本文研究的科技期刊媒體融合是指將科技期刊與新媒體有機結合,并能夠通過多種渠道傳播學術信息。

二、國際主流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現狀

國際主流科技期刊關于媒體融合的研究較早,并在辦刊實踐中積極推動新媒體與傳統科技期刊深度融合,通過先進技術創新數字化產品、打造數字化服務平臺,從而實現了轉型升級。例如,把受眾作為中心主體,以多元化模式產品為基礎,打造多個終端平臺,深度延伸服務,多層次、多樣化、立體化、全方位地滿足出版消費需求,實現不同媒體形態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方面的融合出版[4]。此外,國際科技期刊評價機構已注意到新媒體傳播在學術信息傳播中占據的重要位置,并將科技期刊通過新媒體傳播的相關數據作為評價指標。不同于僅以“影響因子”“引用頻次”等引用數據為評價指標,2010年興起的替代計量學(Altmetrics)還考慮了學術信息的新媒體傳播情形,它能夠在開放的社交網絡上,通過各種工具對學術社交網絡平臺中的文件信息進行聚類分析、計算和測量,以便充分、及時地反映科研成果的影響力[5]。我國于2012年開展了相關研究,筆者認為,未來我國的科技期刊評價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將相關新媒體傳播數據作為評價指標之一,新媒體將成為學術傳播的重要載體,因此,科技期刊要更加重視與新媒體的融合。

三、我國科技期刊媒體融合政策及現狀

(一)我國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政策

我國大力支持、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為我國科技期刊媒體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201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這一年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媒體融合的“元年”。之后,國家又先后發布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年3月31日)、《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2020年9月27日)、《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2022年4月18日)等專項政策,足見國家對媒體融合的重視及支持力度。此外,在《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2019年8月16日)、《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2021年5月18日)中都突出強調了媒體融合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情況并不樂觀。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雖然我國許多科技期刊都設立了微信公眾平臺,但與大眾媒體相比,其發展并不理想,除了少數微信公眾平臺的關注度、影響力較高外,大多數影響力較弱,甚至一些平臺處于“僵尸”狀態。從我國科技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的表層來看,文章的推送內容單一,原創內容較少,基本都是轉發其它媒介發表過的內容,導致信息量不足;部分科技期刊微信公眾平臺還存在服務意識較差,缺少與用戶的互動以及推送頻次較低,重開通、輕維護的問題。從科技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的內在來看,部分平臺利用新媒體渠道類型較為單一,新媒體影響力不足,媒體融合出版生態有待優化。此外,各種因素限制著科技期刊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其中,既有管理機制與相關政策的原因,也有人才、技術、產品、資金等原因。由于新技術應用大多處于探索階段,功能更完備、界面更友好、更開放的“投、審、編、修”協同工作平臺尚未出現,技術創新與運營能力不足,導致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發展受到了一定限制,不僅無法真正實現科技期刊產業的規?;?、集約化,也缺乏吸引外部期刊加盟的內在黏力。

(三)原因分析

1.整體規劃欠完善

較多的科技期刊在沒有做好各方面調研、進行科學規劃論證的情況下,就匆匆搭建微信公眾平臺,紛紛推出公眾號。之后,又因為專業技術人員不足、內容更新遲緩無吸引力等原因,導致平臺處于“僵尸”狀態。

2.定位不清晰

科技期刊的定位決定平臺的風格、服務對象以及內容。部分科技期刊在構建微信公眾平臺時改變了自己的定位,有的期刊甚至為了擴大粉絲量,不僅是內容越來越冗雜,表現形式也為了“奪人眼球”而偏離了最初的期刊定位,導致用戶流失。

3.編輯人員整體素質不齊

科技期刊的新媒體傳播要求期刊從業者要精耕細作,精益求精。但是,部分科技期刊的新媒體從業者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出版理論和技能教育;甚至存在部分傳統出版從業者無法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和設備等情況,專業素質有待規范提高。

4.服務意識不強

部分科技期刊對自家的數字產品呈現過于依賴大型數據庫,服務用戶的意識較弱,且開放效果較差,這給用戶瀏覽自己的論文設置了不少門檻,從而導致難以搭建有影響力的數據處理和通信平臺。

5.內容缺乏吸引力

部分科技期刊出版單位缺乏構建自有網絡平臺的能力,與其他同類期刊相比,內容同質化情況較為嚴重。不少期刊受發展思路、體制機制或技術手段限制,認為紙質刊物能夠正常出版即可,缺乏對新媒體資源的整合、運用。此外,視頻、音樂等本可以融入新媒體的資源,大多沒有被很好地利用,公眾號內容僅僅是目錄或者節假日祝福等等,無法引起讀者對期刊的重視。

四、科技期刊媒體融合建議

作為重要的學術媒體,科技期刊在承載學術研究成果、促進學術交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管理體制不同,我國科技期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媒體融合方面也應采取一些特殊措施,積極探索符合我國科技期刊發展實際的媒體融合路徑。

(一)提高對媒體融合的認識,切實推動媒體融合

國家層面已制定了一系列促進媒體融合的政策,為我國媒體融合指明了方向。作為媒體融合的主體,科技期刊出版單位還要加強對媒體融合的重視,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媒體融合是科技期刊發展的必經之路,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培育更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把握我國在科技領域的話語權的重要途徑之一;另一方面,要充分認清媒體融合的實質與發展方向,媒體融合并不是簡單的媒體疊加,不是同一內容在不同媒體的展示,而是一種全新的出版模式,要從內容、渠道、環境、技術等方面進行全面融合。

(二)充分利用新技術,創新媒體融合手段

要充分利用新興技術,突出科技創新在推動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實現深度融合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動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技術在科技期刊出版領域的應用[6]。要通過購買技術服務以及聘用專門人員等方式,與專業技術公司、大型出版平臺等開展合作,實現對媒體融合新技術的靈活應用。

(三)開展同類期刊合作,嘗試集群化運營

集群化是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在“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等項目的支持下,我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科技期刊躋身世界優秀科技期刊行列,也有不少處于學科前列,但是,位于頭部的不多,仍然缺少可以與《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頂級科技期刊相提并論的科技期刊。整體來看,“小、散、弱”是我國科技期刊發展面臨的困擾。我國4963種科技期刊有3140個主辦單位,每個主辦單位平均主辦了1. 58種科技期刊[7];而國際頂級科技期刊已形成了譜系化、多層次的期刊集群系列,例如《自然》,集群有近百種,以本刊作為旗艦刊,下設系列子刊,在子刊下又設巨刊,另外還輔助有一系列外圍刊,其旗艦刊與子刊在相關學科領域都處于優質期刊最頂端[8]。

目前,我國的“中國光學期刊網”“中國煤炭期刊網”“中國地學期刊網”“材料期刊網”“中國農業期刊網”以及“中國鋼鐵期刊網”等網站已經建立了統一的科研平臺。除了以“刊”的形式實現集群化發展外,多個綜合類科技期刊還實現了聯合發展,將同類論文進行分離、整合,建立統一聯合的新媒體平臺。例如,2011年創辦的“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網刊”)為普通高校綜合性學報專業化、集群化發展提供了借鑒。此外,筆者認為還可以按地域、主管單位、行業協(學)會分類創建新媒體平臺,統一組織管理。比如,我國特色科技期刊高校學報的文章發表占學術期刊的19.39%[9],統一由作為主管單位的教育部及其他部委、省教育廳等組織建立統一的新媒體平臺,對出版內容進行整合,能夠進一步加強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集群化發展。

(四)加強新媒體人才培養力度,加大供給媒體融合智力

高素質人才是科技期刊媒體融合最重要的支撐力量。筆者認為,謀求科技期刊融合發展可以利用以下途徑夯實人才基礎:

1.提高編輯人員運用新媒體的水平。由于我國科技期刊特殊的管理體制,直接引入專業新媒體人才困難較大,通過繼續教育提升現有編輯人員的新媒體運用能力是目前較為可行的方案,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職業素質,還能有效把握傳播內容。

2.充分發揮高校、行業協會、學會以及科研機構的專業優勢。要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媒體融合教育會談,提高編輯人員對行業的認識和綜合業務水平。

3.建立激勵機制,吸引國內外專業人才。要提高各層面對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的重視程度,建立具有吸引力的新媒體人才激勵機制。此外,可以從其他大眾媒體或國際出版機構發現人才、吸納人才,特別是要重視吸引高端人才加入我國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的工作中來。

五、結 語

科技期刊的特殊性決定了自身媒體融合模式的特殊性,不同的期刊出版單位要依據現實條件,制定詳細的融合方案、發展路線,認真解決新媒體定位、內容處理、技術利用與人才培養、模式選擇、平臺評價等關鍵性問題,制定符合我國科技期刊發展實際的媒體融合方案,從而實現在媒體融合時代的高質量發展。但是,無論怎樣聯合或是變化,永恒不變的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競爭力———要有領先時代的創新性和獨立性,只有這樣,才能為科技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http://www.cnnic. 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6/202208/t20220831_71823.htm,2022-09-16.

[2] 邵慶海.新媒體定義剖析[J].中國廣播,2011(3):63-66.

[3] 何華征.論“新媒體”概念的基本內涵[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103-107.

[4]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8)[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91.

[5] 黃笑炎,張業安.Altmetrics應用于科技期刊評價的問題與優化路徑[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5):494-499.

[6] 劉長明.從數字化到數智化,智能技術賦能出版融合創新[J].出版廣角,2022(6):33-36.

[7]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技期刊產業發展報告(2021)[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2.

[8] 科技期刊創新發展的“共治”之路[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2-07-28(06).

[9] 郭偉,李偉.普通高校學報辦刊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2):1486-1494.

[責任編輯:李慕荷]

猜你喜歡
媒體融合科技期刊新媒體
科技期刊的分類
科技期刊的分類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類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淺談電視新聞的創新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實施三三戰略 強化內容生產 推進媒體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