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

2023-07-21 16:12陳慧妍
關鍵詞:融入路徑革命文化融合發展

摘? 要:新時代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新媒體環境對青年的價值觀影響日益增大。進一步將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通過網絡擴大其覆蓋面和影響力,逐漸成為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革命文化是培養厚植理想信念的重要元素,思政課程是傳承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網絡技術是傳播主流價值的重要手段。將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要通過打造懂革命文化與網絡技術的師資隊伍、構建革命文化資源共享與育人體系、運用以革命文化為內容的新教育模式等有效舉措,將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發揮革命文化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革命文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徑;融合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高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快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構建與完善,不斷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與針對性,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教育融入青年一代的成長教育全過程,取得了一定成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年來,“網絡生態持續向好,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sup>[1]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占有優勢,但由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維局限,以及互聯網中參差不齊的信息導致的負面影響,也持續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高校要準確把握新時代新情況,重視革命文化等教育元素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書育人和學生成長的規律和網絡的特點,因時因勢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政治育人的工作成效。

一、革命文化與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革命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在革命斗爭和實踐中形成的,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以“革命”為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向,既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又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它是“革命實踐的偉大創造,是中國革命事業的精神遺產和文化傳承,是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品格風范和優良傳統的集中體現,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2]。

新時代網絡雙刃劍的特征越發明顯。一方面,青年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廣泛獲取資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創新教育方式;另一方面,網絡的開放性、虛擬性和隱蔽性等特點也容易模糊青年學生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導致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偏差,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設置障礙。高校擔負著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的偉大使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更加與理想信念密切結合,與社會發展密切結合,與國家命運密切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的重要渠道,革命文化是培養厚植理想信念的重要元素,思政課程是傳承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網絡技術是傳播主流價值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強調與時俱進,重視新技術和數字賦能,主動將革命文化融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強革命文化全方位沉浸式的教育體驗,促進學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最終實現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互相融合,自覺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二、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青年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關鍵階段,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培養成熟穩定的思想認知。當代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從聊QQ、刷微博,到玩微信、看抖音……網絡已經伴隨著他們一起成長,嵌入其生活和學習當中。他們的思維方式容易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身處開放的環境中也容易被誤導。學校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第一環境,也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要學堂,而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革命斗爭的歷史沉淀和文化凝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因此,要將革命文化更好地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就不能忽視網絡的因素,要迅速占領網絡陣地、下好先手棋,在積極探索“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做好思想政治內容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挖掘革命文化中的育人資源,靶向施力,真正做到“接地氣”“冒熱氣”,讓學生喜歡看、認真聽、積極參與,使其深受教育、終身受益,激發出學生投身祖國建設事業的巨大熱情,凝聚起共筑中國夢的蓬勃力量。

(二)傳承革命精神和文化遺產的需要

革命文化是在偉大革命斗爭實踐中不斷積累創造、逐步形成的先進文化,也是中國精神在革命斗爭年代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無數先烈在革命斗爭中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一直堅持進行革命文化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起點,不斷完善創新,形成了一套適合國情且具有指導意義的教育理論體系和思想政治工作原則理念。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具有相對齊全的教育資源,能夠以豐富且有效的教育手段提升學生的政治自覺和政治站位。不可否認,網絡技術的運用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區別于書中的敘事文字,網絡技術可以增加受眾人群的視聽感知維度,使其身臨其境般沉浸式體驗,感受更真實、更深刻。另一方面,網絡便于傳播,短視頻、H5、微信推文、原創歌曲等優秀的網絡融媒體作品更容易在網上走紅,進而聲聲入耳、家喻戶曉。因此,推動革命文化融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積極傳承革命文化遺產,弘揚革命精神的需要,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刻不容緩的舉措。

(三)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的需要

大學既是銜接中學教育的關鍵節點,又是培養學生成才走向社會的“臨門一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學生思維層面上處于沖刺階段,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大學生社會觀念與責任意識的有效手段。其中,思政課程是各大學科的思想基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在國家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課一體化建設的進程中,必須把握好高校思政課程這一落實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教育理念的重要載體,將革命文化教育與思政課程有機深度融合。通過合理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讓思政課程從橫向、縱向、線上、線下四個維度發揮出思想引領的積極作用。在此過程中,手機、平板電腦等網絡媒介工具在當下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碎片化的時間容易在網絡上重組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開放的網絡環境容易對學生產生信息沖擊,快速的信息傳播容易擴大覆蓋范圍,輿情危機是影響高校學生正確觀念的關鍵因素。因此,要讓思想政治課堂活起來,除了選育優秀師資,還應用好教學資源。要善于結合革命文化素材傳播革命故事,善于運用網絡影響廣泛傳播積極能量,這對于培養學生樹立和鞏固正確的歷史觀,在復雜網絡氛圍中保持辯證思維和準確判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打造一支懂革命文化、善網絡運營的師資隊伍

萬事人為本,教育需要隊伍?!翱茖W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離不開一個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學隊伍?!?sup>[3]高校應從選拔、培養及考核評價等幾個方面,著力打造一支懂得革命文化、善于網絡運營的師資隊伍。

1.在引進思政老師方面,要考察教師能否運用“新語”“新技”

高校在對教師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進行考察外,還要對其運用新技術的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考核,考察教師是否能與時俱進,是否能運用“新語境”詮釋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五史”的深厚內涵;是否能不斷創新,運用“新技術”進行課程設計與展示;是否能取長補短,運用“新思維”打造優質的教師協作團隊。

2.在師資培訓和提升方面,要加強革命文化體驗和網絡知識培訓

既要定期帶領教師到校外參觀革命文化遺址、紅色教育基地等,參加體驗式培訓和滲透思政建設的學術交流活動,又要加強對網絡新業態、數據新算法、技術新運用等網絡知識的培訓,讓數據賦能思政隊伍建設,讓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在考核評價方面,要突出運用網絡技術嵌入革命文化的能力

高校要加強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考核,督查教師運用網絡技術嵌入革命文化元素進行教學的執行力度,將考核結果作為教師教學評價的參考指標之一。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課程互評和課堂交流,形成濃厚學術氛圍。要重視學生期末的教學評價,保障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完善措施,更貼合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規律。

(二)構建共享革命文化資源、運用革命文化育人的高質量平臺

1.要形成以革命文化育人的強大合力

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工作,必須落實到高校內部的每一位管理者以及教師中。不僅需要高校內部形成以革命文化育人的強大合力,還需要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積極共享,以及自上而下的自發組織和嚴格貫徹,推進革命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與此同時,還“要加強頂層設計,推進革命文化育人體系構建”[4]。將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系統整體的思維,明確思政課程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以思政課堂為革命文化培養的主渠道,以課程思政作為配合。此外,教師要在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時強化革命文化在課程中的滲透,將革命文化融合貫穿課程設計、課堂教學、課程考核等課堂教學全過程,提高思想政治理論對學生的吸引力,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革命文化對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滋養作用。要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緊密聯系,互為支撐,形成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育人機制。

2.高校之間要共享優質的革命文化教育資源

高校之間可以積極搭建革命文化與思想政治元素融會貫通的教學平臺,通過組織教師展示優質的教學課件或推送精品課程等形式實現資源共享,讓教育的對象自主化,實現學生學習時間自由化。同時,平臺中的教學內容要定期更新,讓教學內容緊跟時政熱點的步伐,比如在國慶節、建黨節、建軍節等重要節日節點,平臺可以展示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選取各領域內的愛國人士進行生平介紹,總結愛國事跡。通過有針對性的宣傳和展示,向學生傳遞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奮斗激情。

(三)運用以革命文化為內容、以新媒體技術為手段的教育模式

1.要以革命文化融入網絡思政為導向,發揮網絡平臺的積極作用

網絡平臺是新媒體時代的重要信息傳遞工具,是高校師生交流互動的重要媒介,“可以打破書本理論教條的局限性,通過豐富的資源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5]。網絡平臺上的內容要緊跟時事熱點,及時更新,才能保持革命文化教育的鮮活性,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元素更加多元和豐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高校要積極適應互聯網的發展規律和特點,了解大學生的日常喜好,通過學生最常使用的網絡平臺,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搭建校園官方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號、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各二級學院、職能部門也可結合自身工作實際開通相應平臺賬號,形成“全員覆蓋、上下聯動”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矩陣。此外,還可以通過與政府部門合作、與企業聯合的形式,創新應用大數據、VR等新技術,建設智慧思想政治平臺,為學生打造集線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革命文化學習資源等多功能集合的“一對一”網絡思政學習互動平臺。

2.要以網絡思政“潤物細無聲”為志向,有效轉變教學方式

單純“講理論、授知識”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較難讓學生產生興趣,導致學生“抬頭率”不高。為保證革命文化深入學生心中,讓思想政治教育變得優質高效,需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將沉浸式教學模式引入其中。唯有親歷體驗,才能形成情感,產生意義,化為行動。因此,要注重增強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從學生的興趣角度構建革命文化與思想政治課程融合的教學內容。同時,通過設計一系列專題活動,與網絡熱點相結合,創新學生活動的形式,突出革命文化與思政元素,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充分挖掘學校所在地市及周邊城市的革命歷史以及紅色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學習,在沉浸式的場景中重溫革命歷史;在大學生“樂跑”及定向越野活動中,結合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等“五史”的內容進行關卡設置,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促進革命文化與網絡思想政治的融合。此外,大學階段不少學科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能培養學生對國家的熱愛,建立文化自信。所以,要統籌推動大學階段革命文化與思想政治課程的一體化建設,在各個學科內容中都注重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以不同學科知識為媒介,在大學階段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連接,讓學生通過理論知識指導生活實踐,在步入社會之前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形成強烈的愛國情懷。

3.要以革命文化促進網絡思政育人為方向,豐富實踐育人方式

要以實踐育人為落腳點,凝練優秀傳媒作品,傳揚革命文化。革命文化融入網絡思想政治,歸根結底是要契合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規律,著力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還是學生活動,受眾均為大學生。因此,依托志愿活動、“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的平臺形成傳媒作品,既是革命文化融入網絡思想政治育人的最佳方式,又是激發大學生弘揚革命文化主觀能動性的主要途徑。加強優秀文化作品創作傳播,是促進革命文化融入網絡思想政治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優秀的傳媒作品通過將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融入信息傳播,通過情感溝通把信息及時有效地傳遞給受眾,是弘揚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賡續革命文化的“活”教材。比如,利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機會,組織大學生參觀革命遺址、紅色教育基地等,結合教育實踐的實際情況,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懂讀透革命文化。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拍攝取材,凝練出視頻、照片、海報等不同形式的優秀作品,最后將這些優秀作品通過微信公眾號、網頁等平臺進行展示,不僅是革命文化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也是對革命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有力弘揚,無形地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了政治素養。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用好高校網絡思政平臺,傳播好革命文化,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就必須要充分了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和特點,利用好網絡技術手段,創新活動形式;強化師資隊伍,協同各方、形成合力、共享資源;結合社會實踐,提升育人成效,促進優秀革命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加快構建具有時代感、實效性、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育人體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0.

[2]楊文華.紅色繪本:革命傳統教育主題出版的新路徑——關于《中國經典紅色繪本》(小英雄卷)出版的思考[J].編輯學刊,2022(05):79-83.

[3]勞家仁.論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的邏輯向度與實踐進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23):70-73.

[4]季海君.論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22-26.

[5]陳前.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1):32-33.

作者簡介:陳慧妍,肇慶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輔導員。*基金項目:本文系肇慶學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課題項目“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提升策略研究”(課題編號:DJXC202213)階段性成果;2023年度肇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全媒體時代西江流域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課題編號:23GJ-16)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融入路徑革命文化融合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
文化自信的學理與增強路徑
試論革命文化對文化自信的作用
關于五大發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紅色革命文化對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動策略分析
高職電氣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模式全過程路徑的探索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傳統媒體走出“融合發展”誤區的理論與現實
中國近現代革命文化基本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