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范教育究竟是個什么“范”

2023-08-26 05:50張艷國
關鍵詞:師范教育師范師范生

張艷國

(1.南昌師范學院 江右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 江西 南昌 330032; 2.江西師范大學 省級協同創新中國社會轉型研究中心, 江西 南昌 330022)

2022年是國家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的起始之年,順應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回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期盼,迫切需要師范教育提質增效,重新審視“師范”中“范”這個事關師范教育全局的根本問題,厘清“師范究竟是個什么‘范’”的科學內涵。為構建新師范教育體系、培養堪當時代大任的未來教師,我們必須在師范教育的“范”字上下足功夫,充分彰顯新時代教師教育所蘊含的智慧和力量。

一、中國師范,中國氣派

“師范”一詞,早見于《后漢書·趙壹傳》,“君學成師范,縉紳歸慕。仰高希驥,歷年滋多”(1)范曄撰:《后漢書·文苑列傳第七十下》,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2633頁。。此處,“師”是學習之意,“范”是模范之意,兩者相合,便是學習的榜樣。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曾說,“相如好書,師范屈、宋”(2)劉勰:《文心雕龍》,王志彬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533頁。。其意在表彰司馬相如愛好讀書寫作,師法屈原、宋玉,以他們為榜樣,師出有名,學有動力,才取得了好成績。古代所說的師范,大體上是指人在學習上有所師法,是一種學習、追趕標桿的狀態和風尚。

近代以降,“師范”除了繼承傳統以外,又添新內容,即教學機構以教師標準培養教育人才,“新民智、新民德、新民力”,為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安康服務。1896年,梁啟超在《變法通議·論師范》中提出,“故欲革舊習,興智學,必以立師范學堂為第一義”(3)梁啟超:《變法通議·論師范》,見《飲冰室合集》(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37頁。,痛斥新式學堂所聘教習幾乎都是洋人的現象。1898年,梁啟超代為起草《籌議京師大學堂章程》,他指出,“今當于堂中別立一師范齋以養教習之才”(4)湯志鈞、陳祖恩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戊戌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26頁。,竭力為振興本土師范教育而奔走呼號?!皫煼督逃边@一概念也因此逐漸被人們普遍接受(5)吳婷婷、栗洪武:《我國教師教育研究現狀分析》,《當代教師教育》2012年第3期。。同年,清末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盛宣懷上奏《籌集商捐開辦南洋公學折(附章程)》,指出:“臣惟師道立則善人多,故西國學堂必探源于師范?!?6)盛宣懷:《籌集商捐開辦南洋公學折(附章程)》,見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第1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51頁。盛宣懷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分設師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四院,標志著近代中國師范教育的開端。以上海南洋公學師范院創辦為肇始,一批近代化師范學堂相繼創辦,如京師大學堂師范館(1902年)、湖北師范學堂(1902年)、直隸師范學堂(1902年)、通州師范學校(1902年)、三江師范學堂(1903年)等。1903年,張百熙、榮慶、張之洞在《奏定學堂章程》總綱《學務綱要》中進一步強調師范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師范學堂,意在使全國中小學堂各有師資,此為各項學堂之本源,興學入手之第一義?!?7)張百熙、榮慶、張之洞:《學務綱要》,見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第1卷),第198頁。為重視師范學堂建設,清政府特頒行《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1903年)和《奏定優級師范學堂章程》(1904年),以構成《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底,清末新政設立學部,翌年頒布《學部訂定優級師范選科簡章》。清末新式師范學堂的興起,是中國式師范教育現代化的萌芽,還不足以與當時世界潮流中的近代師范學校相提并論。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對清末教育制度進行一系列改革,頒布《師范教育令》,規定各類師范學校以造就各類教員為目的(8)《師范教育令》,《教育雜志》1912年11月,第4卷第8號,第22頁。?!稁煼督逃睢芬幎?師范教育體系由國立高等師范學校、省立師范學校、縣立師范學校、私立師范學校構成。民國初年教育部還公布《師范學校規程》對師范學校各事項作出具體規定,如教養學生要旨,本科、預科、講習科、附屬高等小學校、國民學校及附屬蒙養園等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科程度,學校設備配備、職員選任,學校設立、變更及廢止等。之后相繼發布《高等師范學校規程》《師范學校課程標準》《高等師范學校課程標準》(1913年)等,規范了師范學校實施規程、課程標準,逐步形成近代意義上的師范教育獨立體制。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對北洋政府時期的“壬戌學制”進行改革式糾偏,建立一套從幼師到高師趨于完備的師范教育體系。

新中國成立后,師范教育步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1951年8月,第一次全國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會議的召開,為調整、整頓和發展各級師范學校指明方向。次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高等師范學校的規定》《師范學校暫行規程》均指出:“高等師范學校的任務,是根據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以理論與實際一致的方法,培養具有馬克思列寧主義和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基礎、高級文化與科學水平和教育的專門知識與技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教育事業服務的中等學校師資?!?9)《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編:《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第779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師范教育領域改革隨之進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等規范性文件陸續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相繼制定并逐步完善。新時代,黨和政府對師范教育提出的新觀點新要求尤其值得重視:“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0)《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2018年1月20日)》,2018年1月31日,http://www.gov.cn,2023年1月20日。這一科學論斷,指導著中國式師范教育的現代化發展。

百余年來,師范教育始終與中國教育現代化歷程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發揮著“群學之基”“興學之要”的作用(11)參見霍東嬌:《中國百年師范教育制度變遷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第25頁。,肩負著“啟智化民”“救國興邦”的使命,為國家發展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不斷有學者指出,“師范教育”未能在概念上很好地反映現代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發展趨勢,大有以“教師教育”取代“師范教育”之勢(12)參見栗洪武:《“教師教育”不能取代“師范教育”》,《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盡管如此,“師范”一詞至今仍被廣泛使用。這與中國傳統文化對“師者”固有的尊崇有關。在文化傳統中,“師范”一詞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意蘊,它承載著中國古代厚重的師道文化精神。古人說,“古之學者必有師”(13)韓愈:《韓愈全集》,錢仲聯、馬茂元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0頁。,“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14)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學記》(下),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704頁。。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西方教師教育制度被介紹到中國,中西教育文化碰撞交匯,我國師范文化體現出近現代中國獨特的教師培養范式和文化內涵??梢?“師范”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文化詞,深具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

二、“師范”承載著中國師道精神的文化范

西漢大儒揚雄說道,“師者,人之模、范也”(15)揚雄:《揚子法言·學行篇》,司馬光集注,師為公校點,見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儒藏》(精華編第182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261頁。。這里的“?!迸c“范”,就是人們學習和效法的標準,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常說的“為人師表”中的“表”,“楊愔重其德業,以為人之師表”(16)李百藥撰,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北齊書·王昕傳》,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289頁。?!氨怼?即表率的意思。師之所以為師,是其在德行、學識或技能等某一方面有著過人之處,值得他人學習,可以傳諸后世。先有師道可傳,后才有師范可表,這是師道文化存在的基礎,所謂“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17)司馬遷撰:《史記·太史公自序》,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304頁。。唐代大文豪韓愈在《師說》中說道:“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18)韓愈:《韓愈全集》,錢仲聯、馬茂元校點,第130頁。無論人的地位高低,無論其年齡大小,只要有“道”存在,就有老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師道興,則教育興,人才興,文化興,國運隆。

師道文化,是基于師道觀的一種文化,是人們在為師、求師、尊師以及傳遞師承關系過程中形成并被普遍認可的價值觀念、精神追求、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等(19)參見魏兆鋒:《錢穆論中國傳統為師之道》,《當代教育科學》2016年第15期。,它涵蓋師道文化精神和師道文化形式兩個方面,其核心是師道價值觀,具體還包括器物形式、制度形式、行為形式、思想形式等(20)參見丁念金:《論中國師道文化的重建》,《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皫煼丁背休d著中國師道精神的文化規范與內核,因此,這個“范”,就是中國師道文化傳承綿延不絕的活基因、真密碼。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21)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學記》(下),第698頁。我國師道文化源遠流長,隨著殷商時期統治者開始設立官學,部分官員開始兼任教師身份并向貴族子弟傳授“六藝”等,師道文化便開始逐漸形成。由于受教育的權利被貴族壟斷,學習文化知識成為統治階級所享有的特權,當時的師道文化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它只是在上層社會流行的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仍,王室衰微,士族沒落,典籍散佚民間,以孔子創辦的私學為代表,私學的興起使平民百姓中的好學者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這為師道文化在民間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傮w而言,中國古代教育有很強的內生性,受教育更多的是私人的事情(22)參見張彥山:《論教師職業的產生及發展》,《新疆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國家較少干預。師道文化活力來自民間,人才也大多出自民間?!皩W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23)佚名:《龐涓夜走馬陵道》,見王玉章纂:《雜劇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第209頁。便是那時學子自主求學、努力成才、踴躍報國的真實寫照。這正是中國師道文化中最為突出最為寶貴的價值。

一是為師之道,崇德愛生?!蹲髠鳌分姓f:“德,國家之基也?!?24)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譯注:《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冊),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330頁?!抖Y記》中也說:“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25)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文王世子》(上),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403頁。為師之道是師道文化的重心(26)參見蕭承慎:《教學法三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頁。,它重在以德化人,以才成人,以愛育人。中國古代在選擇教師時,都將德行視為“師道之重心”,將其放在首位(27)參見王曉璇:《中國古代傳統為師之道》,《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年第3期。,把“才能”當作“德行”的羽翼,德才兼備才是優秀教師的標準;而德、才、情三者兼備,則成為卓越教師的標準。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曾說:“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28)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周紀》(第1冊),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鑒小組”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14頁。作為好老師,一定是秉性正直、善養中和之氣的老師;一定是智慧過人、堅強有力、意志堅定的老師。這正如西漢學者韓嬰在《韓詩外傳》中指出的,“智如泉源,行可為表儀者,人師也”(29)魏達純:《〈韓詩外傳〉譯注》,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80頁。。在此基礎上,如果再具有一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30)陶行知著,朱永新編:《陶行知教育箴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頁。的愛生情懷,能助人成才,實為師中楷模。通覽中國教育史,中國私學的開創者、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是這樣的典范。他“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31)張艷國:《〈論語〉智慧賞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14頁。,“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而不知老之將至云爾”(32)張艷國:《〈論語〉智慧賞析》,第125頁。;他一生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愛生如子,為后世所敬仰。

二是求師之道,誠意正心。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不少感人至深的訪師求學、拜師求道的典故,如,楊時、游酢拜師“二程(程顥、程頤)”,程門立雪;禪宗二祖慧可向達摩祖師求學,斷臂求法。他們都是“誠意正心”拜師參學的楷模?!洞髮W》中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33)鄭玄注:《大學·中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頁。;“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34)鄭玄注:《大學·中庸》,第4頁。。從教學文化來看,一個人若想做一個追求真善美、踐行真善美、不自欺欺人的人,就會有求師的動力、求學的基礎,從而不斷增長真學識、真本領;一個人若想做一個心懷坦蕩、內心澄靜、充滿正能量的人,就具備了領悟教誨、增長智慧的基礎。

三是尊師之道,敬學篤行?!秴问洗呵铩ぷ饚煛分姓f:“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師范蠡、大夫種。此十圣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35)陸玖譯注:《呂氏春秋》(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08頁。尊師、敬師、愛師,是自古以來中國師道文化的優良傳統。親其師,信其道,行其教,這是尊師文化的重要體現。在歷朝歷代中,雖然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不一樣,但是,總體上看,教師的社會地位在老百姓心中還是崇高的。這種尊師重教、崇善向善的文化與傳統,營造和奠定了中國古代濃厚的崇教重德氛圍和民族心理基礎。千百年來,中國社會形成了“天地君親師”信仰。中國人把對“師者”的崇敬與對“蒼天”“大地”“國家”“社稷”“父母恩情”的敬重融為一體,將其視為祭祀的精神符號的一部分,與“天地君親”一起供奉在廳堂的神龕牌位上。這是尊師文化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集中體現。據學者考證,“天地君親師”觀念可以追溯到我國戰國時期。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曾指出:“‘天地君親師’信仰五字,始見《荀子》書中?!?36)錢穆:《晚學盲言》(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42頁。東漢時,“天地君親師”這一排列次序形成;明朝中后期,“天地君親師”在社會廣為流傳,成為民間祭祀的對象(37)參見徐梓:《“天地君親師”源流考》,《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梢哉f,古往今來,尊師的文化基因流淌在老百姓的文化血脈里,非常深厚,非常強勁有力,已成為老百姓心中的一種精神寄托和文化信仰。

四是師承之道,賡續文脈。師承文化所彰顯的,不僅是師生關系的倫理規范,更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北宋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38)黃宗羲:《宋元學案·橫渠學案》,繆天綬選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第168頁。,就是中華文化“興滅繼絕、興國安民”精神在知識分子中的深情延續。一個國家,如果有了師承,文化就不會斷絕,民族也不會消亡;有了教育的師承關系和師承延續,一個社會才有文化創新的堅實基礎,才有國家昌盛的豐富養分。師承就像族譜所記載的人口脈絡一樣清晰,讓人們看清思想學說的來龍去脈、思想文化的遷流嬗變,中華民族共同價值得以世代傳承,一以貫之?!敖虒W相長”(39)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學記》(下),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698頁。,學校是維系師承之道的重要載體,師生關系則是維系師承之道的精神紐帶。學校興,則文化興;教師強,則文化強。雖然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普及率不高,但是,支撐每一個王朝盛世的,卻總是高度發達的文教事業。人們只有通過讀書,才能進入主流社會,充分實現人的社會價值。因此,“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40)汪洙:《神童詩》,見洪鎮濤主編:《增廣賢文·名賢集》,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2頁。成為千百年來社會的普遍信念;“耕讀傳家”(41)焦循:《孟子正義》(下),沈文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577頁。更是尋常百姓傳給子孫后代亙古不變的重要家訓。社會核心價值追求,社會知識信仰,都為師承之道的賡續相傳提供了十分廣闊深沉的社會基礎。

三、“師范”彰顯著教師育人的規格范

人才培養規格,即“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它和“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一道,成為教育者需要思考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2)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民日報》2018年9月11日,第1版。這為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即新時代師范生應具有什么樣的綜合素養。

一是師德為本,培根鑄魂。教師職業道德即師德,是教師之魂,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方向,涵養崇高師德是實現促進教師個人發展與滿足國家需求相統一的核心要素(43)參見林崇德、黃四林:《以培養“四有”好老師為目標涵養高尚師德修養——〈中小學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師德修養)〉有效實施的關鍵問題》,《人民教育》2022年第1期。?!昂细竦睦蠋熓紫葢撌堑赖律系暮细裾?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44)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2014年9月9日)》,《人民日報》2014年9月10日,第2版??梢妿煹略趲煼渡C合素質中居于首要地位。由此,怎樣提高師范生德育效果成為教師教育工作者普遍關心的問題。研究表明,德育方法對德育效果具有很大影響。教育工作者在改進德育工作時必須從德育方式入手,在遵循知行統一、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等德育原則基礎上,綜合使用說服教育、榜樣示范、情感陶冶、實踐鍛煉、自我教育等方法(45)參見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19-320頁。,尤其要注意道德經驗情境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46)參見金一鳴:《教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43頁。,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利用各種社區資源,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孝親愛家、尊老愛幼等共同價值的引領作用,使德育達到最佳效果。

二是師風為表,言傳身教??鬃釉凇墩撜Z》中說道:“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彼压倥c民的關系比作風與草的關系,如果一陣風吹過去,草就必然順著風的方向倒下去;風勢、風力越大,草就倒得越快,力量就越大。這句話雖然是孔子教育季康子在為政中要深刻領會上行下效的道理,但風行草偃的規律同樣適用于師風建設。師風既包括教師個人的風度風范,也包括整個教師群體的職業風尚風氣。師風既是師德的外在表現,也是學生和社會評價教師的直接依據。良好的師風能對學生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是不言之教、不教之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老師就要執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47)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民日報》2018年9月11日,第1版。教師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以高尚的言行影響學生,使學生感受到真愛、真情、真理,從而對教師職業由衷地敬畏、愛慕,這就是最好的師德師風教育。

三是師能為要,啟智潤心。師能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條件,是教師學識的重要體現,包括教師所掌握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沒有師能,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就成為一種空談,教育活動就成為無源之水?!抖Y記·學記》中說,“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48)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學記》(下),第705-706頁。??梢?在教學中,善于因材施教、善于啟發誘導,是一名好老師的基本功。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辨別個體發展差異,是關照人、培養人的基礎??鬃诱f:“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49)何晏:《論語集解》,孫欽善校點,見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儒藏》(精華編第104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29頁。根據教育對象在天賦、認知水平上的差異,實施個性化教學,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安粦嵅粏?不悱不發。舉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則吾不復?!?50)何晏:《論語集解》,孫欽善校點,見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儒藏》(精華編第104冊),第132頁?!皯崱泵鑼懙氖菍W生苦思不得其解的狀態,“悱”描寫的是學生張口想說卻說不出來的狀態,“舉一反三”是學生具備創新思維的體現,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激勵學生獨立思考,是成功啟發學生、培養其創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區分“經師”與“人師”的尺度。伯樂識良馬,明師育良才,練就“識才”的慧眼、“育才”的機智是培養智慧型教師、創新型教師、引領型教師的重要體現。

四是師技為基,助教促學。師技即教師職業技能或技藝,與教育教學能力密切相關,但更側重于職業技能的訓練和應用。除傳統的師范生必須掌握的“三字一話”等教育教學輔助技能外,師技還包括課堂教學技能、班級管理技能等,這也是人們對“師范”中教師“范”的直接感知來源。隨著封閉的師范教育體系向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轉變,許多師范院校朝著綜合性大學辦學方向邁進,具備條件的非師范大學也參與到教師培養的行列中來,在這個過程中師范生技能培養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師范生獨有的師范標識變得越來越模糊。最近,不少專家呼吁強化教師教育的師范性、職業性,重新找回我國傳統師范教育向現代教師教育轉型過程中被丟掉的優勢(51)參見顧明遠、郝文武、胡金木:《重建師范教育——訪顧明遠先生》,《當代教師教育》2017年第1期。。教師職業技能和教師專業知識、能力綜合在一起,是教師職業專業性的重要體現。只有堅守教師職業的專業性,才能為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奠定基礎(52)參見邱超:《中國教師教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顧明遠教授訪談》,《教師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五是師長為輔,增信添彩。師長即教師個人特長,這既可以體現在教師的專業能力上,也可以表現在其個人才藝上。師長不僅能夠增加為人師表的信心和魅力,也能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帶來無窮樂趣。以孔子為例,不少典籍都記載了孔子多才多藝的一面?!读凶印分袑懙?“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53)葉蓓卿譯注:《列子》,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20頁。,這是他力氣大得驚人的一例佐證?!痘茨献印访枋隹鬃幼丬b郊兔,這是他跑得飛快的證據?!抖Y記》記載道,孔子射于瞿相之囿,“蓋觀者如堵墻”。這是他善于射箭的生動描述。這些生動的史料記載,褪去了人們心中孔子“圣人”的外衣,如實還原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孔子形象。不難判斷,孔子的一眾弟子除了被他高尚的情操、淵博的學識所折服外,也被他多才多藝背后散發出的強大人格魅力所吸引??梢哉f,“師長”是他吸引學子受教的一大法寶。教師在展示“師長”的過程中,收獲學生的追捧;學生在膜拜“師長”時,增添求學的動機,這是一種良性的教學互動?!皫熼L”并非旁門左道,而是育人的一種重要手段。

四、“師范”體現著教師培養的方式范

師范教育作為一種培養師資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培養上也有“范”可言。國際上先后出現過六種教師教育培養范式。它從早期以知識為重的知識范式,到20世紀60年代以后,逐漸形成了以綜合能力為重的能力范式,注重教師是否具備愛生等情感人格因素的情感教育范式,強調知識是在師生互動基礎上自主構建的建構論范式,主張培養教師獨立思考能力的批判論范式,注重自我反思、自我成長的反思論范式。六種不同時期的教師教育培養范式,體現著不同時代的教師培養要求,也體現著教育工作者對教師培養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54)參見朱小蔓、笪佐領:《走綜合發展之路 培養自主成長型教師》,《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期。。結合教師人才培養規格構成要素多元的特征,我們不難看出,教師培養方式也應該是立體的、多元的??傮w來說,新時代師范生培養要更加注重發揮教師在“師范情”“師范力”“師范味”方面的引領和表率作用,為師范生培養烙上鮮明的中華情、中國印。

一是師范情,見情懷。師范情即注重教育情懷在教師培養中的引領作用?!八挠泻媒處煛敝械挠欣硐胄拍?、有道德情操、有仁愛之心的要求,集中體現在一個“情”字上,它是整個教育事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情遠、情堅,則有理想信念;情正、情直,則有道德情操;情真、情切,則有仁愛之心。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具有遠大教育情懷的典范?!皭蹪M天下”,是他堅守一生的教育信條,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則是他造就“大愛陶行知”的內生動力。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華中師范大學前校長章開沅先生曾說:“我有兩個榜樣,一個是蔡元培,一個是陶行知,一個強調學術自由,一個強調走向社會。所謂‘走向社會’,就是學校要為社會樹立一個好的導向,幫助社會,改變社會,而不是只講學校為社會服務,不講批判,不講導向,也不講改善?!?55)王克己:《章開沅:我們缺少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同舟共進》2015年第3期。師范生培養尤其要注重教育情懷的引領,要求教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56)何晏:《論語集解》,孫欽善校點,見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儒藏》(精華編第104冊),第130頁。,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只有這樣,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才有真情、大愛,才能服務人民、改造社會。

二是師范力,見智慧。師范力即培養教師時要以教育智慧成就人,這是教師培養的硬實力,是“四有好教師”中“有扎實學識”的重要體現。具備扎實學識,不僅要求教師掌握大量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師能活學活用知識,呈一派通達之象,形成教育洞見力和判斷力,具有教育智慧,能夠啟發學生、引領學生。一個好老師要能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這種教育智慧是當下培養智慧型教師、創新型人才所急需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5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1版。如果教師只會記問之學,學生也就只會死記硬背,那么,創新型國家建設就會成為一句空談。

三是師范味,見風范。師范味就是教師以卓越的教育風范、教師教育文化影響學生,它是教師培養綜合素質的外在展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58)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2014年9月9日)》,《人民日報》2014年9月10日,第2版。求學是人生的重要經歷,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多老師,好老師或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學生,或以扎實的專業功底折服學生,或以暖心的言行激勵學生,這些都是師范味的具體體現。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回憶自己的老師陳寅恪先生時說道:“寅恪師講課,同他寫文章一樣,先把必要的材料寫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據材料進行解釋、考證、分析、綜合。他的分析細入毫發,如剝蕉葉……仿佛引導我們走在山陰道上,盤旋曲折,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最終豁然開朗,把我們引上陽關大道。讀他的文章,聽他的課,簡直是一種享受,無法比擬的享受”,“寅恪師這種學風,影響了我一生”(59)季羨林:《回憶老師陳寅恪》,《中國民族博覽》2021年第20期。。由此可見,“師范味”具有影響學生人生的巨大穿透力,它可以影響學生一輩子。

五、新師范,新未來

20世紀末,我國師范教育人才培養體系表現出由封閉向開放的轉變、三級師范培養體系向二級過渡的鮮明特征(60)參見杜文靜、張茂聰:《“新師范”建設的時代意蘊、現實張力與路徑選擇》,《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我國教師教育在呈現積極發展態勢的同時,遇到一系列問題,如中國師范教育優秀傳統和優質資源逐漸丟失、師范專業弱化、生源質量下降等。因此,有很多學者提出“再師范化”的概念(61)參見趙國祥、羅紅艷、趙申苒:《論師范大學再師范化轉型及價值重塑》,《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并積極呼吁找回我國師范教育固有的特色和優勢。早在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新師范教育”的時代命題,但他主要是針對師范教育必須堅持本土化、貼合實踐需求而提出這一概念的?,F在研究者提出的“新師范”,不是簡單地在“去師范化”遭遇困境后的“再師范化”,而是對我國原有的教師教育體系的改善和發展,它所反映的是新時代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對教師教育提出的新要求(62)參見孫春國:《“新師范”愿景下認證專業的建設理路》,《教育發展研究》2021年第21期。。構建新師范格局、創造師范教育新未來,需要政府、高校、中小學協同發力、協同育人,著力構建師范教育新體系、探索新課程、培養新師資、順應新要求。

一是促進師范院校協調發展,構建教師教育新體系。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建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推進地方政府、高等學校、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育人?!?6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2018年1月20日)》,2018年1月31日,http://www.gov.cn,2023年1月20日。這為構建新時代教師教育體系指明了方向。這一頂層設計既突出了師范院校在教師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又強調了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在學科專業優勢方面的支撐作用,還倡導學校舉辦者、辦學主體和用人單位三者之間良性互動、協同育人。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提出:“加大對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斷優化教師教育布局結構,基本形成以國家教師教育基地為引領、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教師發展機構為紐帶、優質中小學為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64)《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 年)〉的通知》,2018年3月22日,http://www.moe.gov.cn,2023年1月20日。新時代教師教育體系更加注重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師范院校協調發展,既要滿足國家對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的時代要求,還需要兼顧各級各類師范院校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更要回應社會對教師人才培養的實踐需求。目前,我國有215所師范院校、500余所非師范院校參與教師培養,有10所師范大學進入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建設行列,有6所大學將教育學列為“雙一流”建設學科。中國已經走出了一條師范教育本土化之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教師教育體系(65)參見游旭群:《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教師教育體系建設的探索——基于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教師教育政策的視角》,《教師發展研究》2022年第2期。,但是也要看到,我國還存在師范院校之間發展不平衡、發展同質化等諸多問題,這就需要國家在政策層面加大資源保障力度,堅持協調布局、整體推進原則,使各級各類師范院校各得其所、各盡其責,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做出更大貢獻。

二是堅持師范生培養產出導向,探索教師教育新課程。2011年,《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提出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十條指導性意見,其中有五條意見強調實踐取向,要求注重培養師范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66)參見《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基礎教育改革動態》2011年第4期。。2017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明確提出“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認證理念。其中,“產出導向”強調以師范生的學習效果為導向,對照師范畢業生核心素質要求,評價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產出導向”是“實踐取向”的升級版、強化版,也是對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剛性要求。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改革倡導建立符合師范類專業認證要求的“四位一體”卓越課程體系(通識課程、專業課程、教師教育專業集群課程和實踐課程),探索4+2或3+3本碩一體化和本碩博貫通的培養模式(67)參見王后雄、李猛:《卓越教師核心素養的內涵、構成要素及發展路徑》,《教育科學》2020年第6期。。目前,我國師范生課程設置中存在教育類課程比重偏低、公共課擠占通識課程空間、文史哲課程嚴重缺乏、實習實踐時長和質量得不到保障等問題,造成師范生知識面狹窄,不能很好地滿足未來學校合作型、探究型教學需求。有效解決以上問題,需要師范院校持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抓好教師教育質量管理,加大高校和中小學協同育人力度、校地合作力度(68)參見胡欽太:《“新師范”建設的時代定位與路徑選擇》,《華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建設有發展梯度的結構化課程體系,整合通識課程資源,打造有靈魂的課程元素,既要突出課程的基礎性、廣博性,也要強調課程的人文性、實踐性、高階性,培養未來教師的教育情懷、教育智慧(69)參見萬東升、趙倩:《“新師范”背景下教師教育課程改革進展與反思——以15所地方師范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為例》,《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年第11期。。

三是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基礎教育新師資。對于“新師范”的本質,學者們的理解各不相同,但筆者認為,所謂“新師范”,就是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背景下,實現教師人才培養理念與目標更新、教師人才素質革新和教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2022年,教育部等部門印發的《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提出:“2035年,適應教育現代化和建成教育強國要求,構建開放、協同、聯動的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建立完善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形成招生、培養、就業、發展一體化的教師人才造就模式,教師數量和質量基本滿足基礎教育發展需求?!?70)《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2年第7、8號。目前,我國大力提倡培養“一專多能”型教師,以解決鄉村教師結構性缺員問題;同時,鼓勵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構建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靶聨煼丁痹谌瞬排囵B上,更加注重構建基礎類與實踐類課程并行的課程體系,形成高等院校、政府、中小學融合培養的共同體,促進互聯網技術與教學實踐有機融合,最終建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體系(71)參見杜文靜、張茂聰:《“新師范”建設的時代意蘊、現實張力與路徑選擇》,《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這就要求師范院校貫徹構建“開放、協同、聯動”的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要求,摒棄常規思維,打破單一學科培養的傳統路徑,嘗試開門辦學,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整合教師教育資源,培養更多“問題導向、跨學科邊界”的復合型師范生和全科型師范生(72)參見尹飛:《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的四個面向》,《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11月30日,第12版。;同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結合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以培養“四有好老師”為目標,以“五師”素養為抓手,以“師范情”“師范力”“師范味”為引領,培養滿足新時代教育需求的智慧型教師、創新型教師、引領型教師。

四是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順應時代發展新要求。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同向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教師教育變革亟須面對的一個核心議題;而可持續教育發展的核心在于,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73)參見董伊葦、寧波:《轉型社會呼吁教師教育實現轉型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全球教師專業發展論壇綜述》,《比較教育學報》2022年第1期。。目前,中國教育改革已進入“優質均衡教育資源,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新時代。新師范教育正是順應世界可持續教育發展潮流和當下中國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求而產生的。當前,新師范教育迫切需要培養更多未來優秀教師,逐步緩解縣域與城鄉優質教師配置不均衡的問題??傮w上看,公費師范生政策在吸引優質生源、提高辦學積極性、緩解資源配置不均衡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公費師范生政策僅僅面向教育部直屬重點師范大學和少數省屬師范院校,而且公費師范生到農村從教的意愿也不高,這不利于大規模培養優質教師、縮小師范院校發展的差距。因此,國家要鼓勵地方政府實施覆蓋面更大的地方公費師范生制度,發揮更多師范院校辦學積極性,為教師教育均衡發展提供普惠性政策保障;同時,通過提前批次錄取、定向就業等方式提高師范生生源質量和就業保障,為農村中小學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教師人才,并從積極搭建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平臺、出臺更多優惠政策方面著手,鼓勵更多優秀師范生從事鄉村教育工作。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74)方勇、李波譯注:《荀子·大略》,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463頁。新時代需要新教育,新教育呼喚新師范。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師道文化精神、振興師范教育,迫切地需要我們進一步堅定教育自覺,在回應師范教育究竟是個什么“范”的問題上,與時俱進,回答教師教育發展的歷史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世界之問,走出一條具有中國氣派的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新師范道路。

猜你喜歡
師范教育師范師范生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作品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美術作品
構建“兩翼三維四能”師范生培養模式
中國近代幼兒師范教育研究文獻綜述
我國近代師范教育思想發展研究綜述
師范生MPCK發展的策略
淺析師范生PCK知識的構建
高專音樂師范教育課程建設芻議
師范教育“初等數論”教學改革探索——以長江師范學院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