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教育對中小學生學校認同的影響研究

2023-08-30 05:15黎亞軍高燕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5期
關鍵詞:中小學生歸屬感心理健康教育

黎亞軍 高燕

摘要:學生對所在學校的認同感是衡量學校辦學質量優劣的重要指標。為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學校認同的影響,運用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監測項目調查數據加以分析,結果發現:(1)光明區中小學生對所在學校的認同感還不夠理想,四年級學生比八年級學生對學校認同感較高,公辦學校學生的認同感高于民辦學校的。(2)控制性別、學校類型、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學業成績、學習壓力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后,心理健康教育對學校認同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據此,以心理健康教育為抓手提高學校認同的主要建議是: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學生全員開好心理健康課程;提高學生面臨心理問題時的主動求助意愿;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獲得感。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認同;中小學生;歸屬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23)25-0015-04

一、引言

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者[1]關注教育的情感轉向,強調教育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增進幸福感,而非培養“二流機器人”。學校認同是學生對其所在學校所產生的一種歸屬感和認可程度,這種歸屬感建立在對學校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及學校精神認可的基礎之上[2]。學生是學校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從學生立場來看,其對所在學校的認同感是衡量學校辦學質量優劣的重要指標。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2018年測查結果顯示[3]:中國學生的閱讀、數學、科學三項關鍵能力素養在79個參測國家(地區)均居第一,但是學校歸屬感、滿意度則分別排在第51位和第61位。如何提高學生的學校認同感或歸屬感是當前學校管理者和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中小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配備、課程開設、咨詢輔導、危機干預、活動宣傳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實踐工作,旨在通過實證研究探討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學校認同的影響作用,以期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校認同感提供參考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調查對象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監測與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的學生數據庫,全區共有20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四年級、八年級學生于2022年6月參與該項目的在線數據調查,其中:小學12所,初中8所;公辦15所,民辦5所;四年級學生4068名,八年級學生1467名。

(二)調查工具

上述項目的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和心理教師專業發展狀況等多個方面。所有測查工具均是由項目組參考以往相關資料修訂編制,經過集體討論、小樣本預試、修訂,形成最終測試工具。

1.心理健康教育

由學生評價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情況,包括四個題目:“你覺得學校老師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嗎”“你喜歡上心理健康教育課嗎”“遇到心理困惑時你愿意到學校心理輔導室尋求幫助嗎”“你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你幫助大嗎”,上述題目均采用四點計分,分數越高表示評價越好。

2.學校認同

包括六個題目,從群體認知、情緒體驗、行為投入、歸屬承諾等方面測查學生對現就讀學校的認同狀況。采用4點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學生的學校認同程度越高。本研究中,結構效度分析顯示:χ2(9)=118.44、CFI=0.99、GFI=0.99、TLI=0.98、RMSEA=0.05;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α=0.75。

另外,本研究還將以往研究[2]發現的影響學校認同的因素(如性別、學校類型、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學業成績、學習壓力等)作為控制變量納入統計分析,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對學校認同的影響。

(三)統計分析

利用SPSS23.0進行數據錄入、描述性統計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中小學生學校認同的基本狀況

以量表平均分在3分及以上(“比較符合”或“完全符合”)界定為高學校認同,四年級、八年級認同感較高的學生比例分別僅為75.4%、52.2%,說明當前中小學生的學校認同表現還不夠理想。公辦學校四、八年級認同感較強的學生比例分別為79.6%、55.3%,民辦學校四、八年級認同感較強的學生比例分別是70.6%、36.4%。選項分布數據顯示:學校認同測查量表中,各個題目選擇“比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學生比例為60.8%~89.6%。見表1。

(二)學校認同與測查因素的相關分析

對學校認同與其他測查因素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學校認同與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心理健康教育均呈現顯著正相關(r=0.25~0.57,p<0.01);與學習壓力、學業成績顯著負相關(r=?0.24、?0.20,p<0.05)。見表2。

(三)心理健康教育對學校認同的回歸分析

采用分層回歸分析,首先依次進入性別、學校類型、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學業成績、學習壓力等因素作為控制變量;其次進入教師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喜歡程度、遇到心理困惑時求助意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程度等四個變量,檢驗心理健康教育對學校認同的預測作用。結果發現:無論四年級還是八年級學生,控制常見因素的影響外,心理健康教育對他們學校認同均具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β=0.05~0.12,p<0.01),對學校認同的解釋率(△R2)分別為3.9%、4.7%。(2)通過比較各層次變量的解釋率(△R2)大小,發現心理健康教育對學校認同影響作用小于校園人際關系,但大于學業成績和學習壓力。見表3。

四、討論與建議

本研究發現,光明區中小學生對所在學校的認同感還不夠理想,四年級、八年級學校認同較高的學生比例分別僅為75.4%、52.2%,這一結果說明還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對所在學校的認可程度相對偏低,尤其是民辦學校八年級學生中認同感較高的比例僅有36.4%,需要引起學校管理者及教師的高度重視。對于中小學校來說,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載體,無論是以什么名稱或標志去描述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品牌或辦學特色,其核心表現都是課程,課程質量決定了學校培養的人才質量。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新時代中小學課程改革指出了具體方向,各學校應在開齊開足開好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不斷優化自身課程體系建設,特別是要加強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薄弱領域課程建設,以高質量課程體系支撐學校高質量發展。

本研究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落實情況為切入點,探討其對學校認同的影響,結果發現,控制性別、學校類型、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學業成績、學習壓力等相關因素影響后,心理健康教育對學校認同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以心理健康教育為抓手提高學校認同的主要建議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學生健全人格培養,對學習成績、道德養成、人際交往、社會融入等都有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與保證。教師應充分認識心理健康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充分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與“德智體美勞”五育之間的關系,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科教學和班級管理過程之中,及時甄別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掌握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基本方法,為學生成長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同時,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質量觀與人才觀,跳出唯分數、唯升學的束縛,著眼于每個學生長遠發展的需要,為每個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幫助其在學校都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在自身條件基礎上取得進一步的更好發展,增強其對學校的認同感。

(二)面向學生全員開好心理健康課程

開好心理健康課程是做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核心、最重要的途徑。學校應按照上級有關規定將心理健康課程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實施方案中來,足額設定課時數量,將課程設計、開發與實施能力作為心理教師專業發展的第一要務常抓不懈,將上好每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作為評價心理教師專業能力的首要標準。教師應根據課程設置方案、課程改革趨勢、政策文件精神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相關要求,結合所教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厘清不同年級、不同主題的學習任務,精選教學資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優化課堂教學方式,增強課堂趣味性,注重全體學生的深度參與及真實體驗,幫助學生樹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識,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學會正確認識自我,理性面對挫折和困難,培養積極心理品質。

(三)提高學生面臨心理問題時的主動求助意愿

本研究調查數據顯示:四、八年級學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時,愿意到學校心理輔導室尋求幫助的比例分別為83.0%、73.1%,不愿意的原因主要包括“覺得自己能解決困擾”“不知道如何跟心理輔導教師傾訴自己的問題”“覺得即使去了也解決不了問題”“害怕心理輔導教師告訴別人”“怕同學看到或知道后嘲笑”等。因此,學校要廣泛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工作,通過多種途徑營造積極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及接納程度,鼓勵有心理困擾的學生主動尋求心理教師或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并建立完善的心理輔導制度,做好學生來訪指導及跟蹤反饋工作,著力構建學生與心理輔導教師之間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提高學校心理輔導的實效性。同時,教師要注意遵守職業倫理規范,在學生知情自愿的基礎上輔導,嚴格遵循保密原則,把握工作尺度,保護學生隱私,打消學生主動尋求心理幫助的顧慮。

(四)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獲得感

本研究調查數據顯示:四年級、八年級學生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自己幫助較大的比例分別為83.6%、73.7%。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是增強學生獲得感和認同感的重要手段。學校要定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摸底,通過師生報告、日常觀察、專業心理評估等方式,掌握困擾學生的具體壓力來源,尤其是要關注近三年來疫情對學生可能帶來的心理困擾及行為問題(如焦慮情緒、學業挫敗感、作息不規律、失眠、網絡游戲成癮等),通過開展專題講座、心理健康課程、主題班隊會、團體輔導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簡便有效、容易操作的心理調適方法。

除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外,還要關注個體差異,尤其要重點關注殘疾兒童、流動兒童、特殊家庭兒童、受欺凌學生、學業困難學生、畢業年級學生等特殊群體的心理發展需要,及時給予個別指導,鼓勵同學之間開展朋輩幫扶活動,緩解心理壓力,樹立學習生活信心。同時,學校要積極構建家校溝通機制,通過家長學校等平臺普及青少年心理發展相關知識,幫助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和成才觀,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及時了解孩子內心需要和發展特點,尊重孩子個性需要和合理需求,識別孩子的異常舉動,創設適合自己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和生活情景,用正確的思想、方法、行動關愛和引導孩子,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參考文獻

[1]新京報.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九屆年會舉行,聚焦“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A/OL].(2022-12-26)[2023-3-1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3287882311211154&wfr=spider&for=pc

[2]黎亞軍,邵水潮. 初中生學校認同的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J]. 中國教育學刊,2019(2):98-1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PISA2018測試結果正式發布 [A/OL].(2019-12-04)[2023-3-1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12/t20191204_410707.html

編輯/衛 虹 終校/孫雅晨

猜你喜歡
中小學生歸屬感心理健康教育
價值感與歸屬感
蔣佩琪 在大陸打拼更有歸屬感
總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漲,城鎮歸屬感較穩定——這代農民工,就是不一樣
影響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的要素庫及權重分析
陪讀現象產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高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淺談涼山彝區中小學“學困生”的轉化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全面滲透
大學生心理問題應對新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