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索

2023-09-06 07:20陳忠偉李智
西部學刊 2023年16期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

陳忠偉 李智

摘要:中外合作辦學歷經多年發展,現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形式,教育特色更加凸顯、教育使命更加堅定、教育載體更加多元、教育資源更加豐富。中外合作辦學存在課程模式不同、生源質量有差異和學生成長環境優越等特點。在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過程中,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會受到多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沖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必要且迫切。同時,分段式培養的模式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繁重的學業壓力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度。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一)明確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二)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地位;(三)切實體現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四)提升中西文化比較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五)構建家?;ヂ撍枷胝谓逃赂窬?;(六)依托學生黨支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增效。

關鍵詞: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6-0092-05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with more prominent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more determined educational mission, a more diverse educational carriers and more abunda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s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ces in curricula models and student quality and superior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o grow up. In the process of introducing high-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from abroad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talents, students in these universities will be affected by diverse cultures and ideologies, s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s more necessary and urg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segmented training mode affects the dep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heavy academic pressure restricts the intensity of this education. The following are the new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1) clarifying the direction of this education; (2)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classroom teaching; (3) effectively reflecting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4) Enhancing the proportion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5) Constructing a new patt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families; (6) Promoting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is education by relying on the student party branches.

Keywords: the new era;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我國為培育高質量國際化人才而推廣的高等教育新模式,其特點是引進部分境外優質的教學資源,在國內開展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教育對象的教學活動,被稱為“不出國的留學”。該模式融合了國內外優質教師和教育資源,形成了多元思想文化、多種意識形態交織碰撞的育人環境。伴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不斷推進,中外合作辦學也迅猛發展,已成為我國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路徑。

作為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陣地,中外合作辦學是扎根中國大地的國際化教育探索和實踐,肩負著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新時代,面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新形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涵愈加豐富,外延也不斷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中外合作辦學“同步謀劃、同步設置、同步開展”,要把握新機遇,直面新困境,迎接新挑戰,探索新路徑,聚焦于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目標任務,踐行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

一、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時代機遇

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模式迎來提質增效的新階段,面臨著更高層次、更高水平國際化的任務。而新時代的中外合作辦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迎來了寶貴的發展機遇。

(一)教育特色更加凸顯

中外合作辦學自1985年起步,經歷了探索發展、規范發展和質量提升階段,量和質都得到了相當的提升。據2022年第十三屆全國中外合作辦學年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超過2 300個,國內開設合作辦學項目高校超過800所,在校生規模超過60萬,已畢業學生超200萬[1]。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強調“自信自立自強,更加精準實施教育、科技、人才國際交流合作,進一步拓寬人才培養國際化路徑”。2020年至2022年,教育部連續三年出臺政策,支持在辦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臨時增加招生名額[2]。教育部2020年印發《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要求加大中外合作辦學改革力度。中外合作辦學正以其鮮明的特色,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辦學形式和推動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得力的政策和規范的制度,將助力中外合作辦學不斷提質增效、服務大局,教育特色更加明顯。

(二)教育使命更加堅定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主陣地,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中外合作辦學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扎根中國大地辦學的根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辦好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建設持續提升的保障。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更加突出,在中外合作辦學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要高度重視中外合作辦學的思想政治工作。國家層面的多項政策均強調黨建在中外合作辦學事業發展中的引領地位。新形勢下的中外合作辦學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同時也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支撐和保障。

(三)教育載體更加多元

近年來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對線下教學的沖擊,線上授課方式和平臺更加成熟和多元。傳統教學方式與網絡載體的融合取得新突破,在線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得到極大豐富,成熟的線上交流平臺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在線教學的成功經驗,實現了線上線下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改革,使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教育手段和載體更加多元,為解決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中方外方同時授課的教育教學難題和國內國外分段培養的人才培養困境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保障了教學任務的順利實施,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連續性,有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四)教育資源更加豐富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國外的優質教育理念、先進教學方法被引入國內課堂,多元的教育教學模式給學校、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別樣的學習體驗和文化、思維碰撞。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將國外的教育發展、人才培養、教學管理等理念,與我國國情與學校校情相結合。通過理性甄別,有效借鑒,形成“引進—消化—吸收—融合—創新”的模式,通過教育教學摸索和實踐逐步實現教育資源取長補短、中西合璧,為我國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創新提供借鑒,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和提升提供新視野和新思路。

二、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特點

學生作為施教主體,關注和了解學生,聚焦“學生特色”,準確把握學生的特點,是因材施教的前提,能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感召力。

(一)課程模式特異性

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還要學習大量的外語課程和外教課程。根據《教育部關于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要求,“引進的外方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應當占全部課程和核心課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國教師擔負的專業核心課程的門數和教學時數應當占全部課程和全部教學時數的三分之一以上[3]。由此可見,四個“三分之一”的課程規定,導致學生課程密集,學業任務繁重,學分要求更多,學生的時間主要用于上課和復習應試,可分配的自主學習和實踐鍛煉時間被壓縮。

(二)生源質量差異性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很多家長對中外合作辦學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本質缺乏了解,帶有偏見,甚至部分家長認為只是“花錢讀更好的學?!?,報考意愿不強烈。同時由于項目招生規模小,分配到全國各個省份后的招生指標更少,報考志愿時“大小年”現象出現概率更大,生源質量參差不齊。近幾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外合作辦學面臨學生出國深造受限、國外優質師資入境受限等困難,有意向報考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顧慮更多,生源質量兩極分化的趨勢更加明顯。

(三)學生成長環境優越性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費較高,一般是普通專業的5—20倍,因此選擇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貧困家庭學生占比很小。根據中國礦業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提供的2022年本科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貧困生建檔資助比例約為4.5%,遠低于學校24%的平均比例。良好的家庭經濟情況使項目學生在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方面和普通學生表現出顯著差異。受成長環境影響,項目學生普遍受到更好的培訓和指導,表現在學生更加多才多藝,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展示自身的特點。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家人的待人接物處事方式,項目學生從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社會的理解更深刻和多元,處事更加“老練”、情商更高,言行具有較高的隱蔽性和多樣性。

三、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身處國際化教育背景下,在接受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也要直面國外教師、課程授課過程中帶來的價值觀念、文化思想的沖擊。多元文化的沖擊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知不足而奮進,必須認清當前思政工作中的不足,才能承擔起新時代賦予的新任務和新使命。

(一)多元文化的沖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教育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思潮和政治價值觀念也跟隨者西方師資和課程漂洋過海,加劇了意識形態領域的較量和斗爭,對中外合作辦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處在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面對著國外高校教材、外教老師帶來的多元文化影響,容易被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吸引、迷惑,增加了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將社會主義的價值理念入眼、入心、入腦,才會在與西方文化的較量中占據上風,才能真正贏得學生,完成培養社會主義的接班人的教育使命。

(二)分段式培養的模式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

中外合作辦學部分學生有出國學習的需求,本科階段要在國內和國外分段培養,導致所有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全部集中壓縮在學生出國前的國內培養階段完成,破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連貫性。而出國學生在國外階段由于時間與空間上的隔斷,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課程空白、教育工作人員缺失、教育實踐活動匱乏等問題,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連續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缺乏創新舉措,教育效果缺乏跟蹤及評價體系,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

(三)課堂教育針對性不足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進行思想引領的主陣地。當前的思政課程教學主要的問題根源是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足,表現在缺少符合該群體學生國際視野寬廣、批判性思維活躍等特點的“定制化”課程陣地。思政課堂大都沒有根據學生的專業和需求進行差異化授課,而是上“通識課”,千“生”一律,重理論,輕實踐,與學生的興趣和實際需求契合度不高,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引領作用弱化,未發揮好主陣地作用。課堂教學面臨解放思想、破除“灌輸教育”桎梏的突破。

(四)繁重的學業壓力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度

由于中外合作辦學培養方式的特殊性,既要重視專業教育,專業課要求同普通專業基本一致,也要強化國際化人才培養,增加了語言課和外教課。學生普遍重視專業課程和語言課程的學習,以取得好成績為畢業和出國做準備。學生申請國外高校研究生時,思政課程不是國外高校列入的主干課程,導致學生對該類課程分數不重視,目標只是拿學分畢業,疲于應付走過場。實踐調研活動參與少、參與淺,一些活動入眼不入心。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學生主體沉浸式的體驗和深入的思考。

四、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所需,形勢所迫。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學生實際,把握學生需求,遵循規律,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感和實效性,為達成中外合作辦學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目標助力。

(一)明確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是推進立德樹人在高校培養國際化人才中的重要抓手,引領國際化人才的成長方向,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堅定方向,明確為誰培養人。中外合作辦學處在多元文化交織、融合的風口,不僅要追求到“西天取經”,還要時刻謹記自己社會主義的“真經”。腰桿硬、底氣足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立德樹人,明確怎樣培養人。立德樹人是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青年人才的基本保證[4]。立德樹人,要把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德育工作作為基礎性、常規性、關鍵性工作,先解決思想問題,再解決成才問題。發揮好思政教育的引導性作用,真正形成立德樹人、以德育人的教育模式[5]。理想育人,明確培養什么人。中外合作辦學培養模式的特殊性使學生在遭遇文化沖擊時更加感到迷失、迷茫。理想育人引領學生在多元文化氛圍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念,守住底線。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志向,躬身學習實踐,努力提升價值,不斷提高本領,培育國際視野和世界胸懷,立志成為扎根中國大地的國際化人才。

(二)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地位

帶好思政課程“排頭兵”,種好課程思政“試驗田”。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課,是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陣地和抓手。根據培養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布局思政課程,通過聚焦學生需求、挖掘生動素材、調整課程內容、豐富教學手段、革新授課方法,提升思政課程的針對性、導向性和趣味性,注重專題講授和實踐體驗,提升教學實效。課程思政同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徑,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要做好學生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合理統籌思政課、專業課和語言課,三條線不可偏廢。深度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立德樹人理念有機融入到基礎課程、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當中,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濃厚氛圍,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思想引領,達成思想打濕、浸潤、升華的育人效果。

(三)切實體現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教育規律,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原則貫徹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環節,有機地開展“有溫度”“接地氣”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明確以學生為本,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精確識別學生需求,直擊學生“痛點”,充分考慮中外合作辦學特殊的辦學模式、培養方式和學生特點,尊重他們的個性和需求。實現角色轉換,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教師只是組織和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教育環節,融入教育過程,達成教育目標,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四)提升中西文化比較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6]。中外合作辦學的辦學目標是培育中西合璧的國際化人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多元文化沖擊是引進西方教育資源的必然。要充分認識并接納這一必然現象,組織開展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課堂渠道,開展包容與批判的中西文化比較專題教育,將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國情同西方文明、文化深度比照,深化傳統文化認同,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積極探索實踐渠道,組織學生在國內利用優質海外教學資源,深入開展實習、實踐,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變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辨別能力。將比較教育和實踐教育結合起來,啟發學生用辯證、發展的眼光處理文化的傳承與揚棄,增強學生的文化沖擊“免疫力”。

(五)構建家?;ヂ撍枷胝谓逃赂窬?/p>

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拓展溝通、宣傳方式,建立新媒體工作團隊,構建新媒體工作矩陣,根據學生的不同教育時期和不同教育任務,收集動態信息、開展育人工作。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國內國外、線上線下、“大家”“小家”相結合的立體育人模式,拓展育人資源,拓寬育人渠道。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家庭價值教育兩個陣地的育人功能有機融合,實現中外資源互通,家校信息溝通,師生感情聯通。尤其在學生出國留學階段,面臨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通過家?;ヂ撃J郊皶r補位,實現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續不間斷。打造家校齊抓共管的全員育人體系,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熱情、促進全面發展。

(六)依托學生黨支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增效

學生黨支部是高校黨建的基層堡壘,承擔著組織發展、黨員教育管理的職能,同時在學生中起到思想引領、學業教育和實踐服務的功能。黨員是黨支部的細胞,發揮黨員的朋輩引領作用,匯聚起來,可以實現黨支部對于整個學生群體的引領。黨員是學生中非常優秀的群體,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黨員培養、發展的全過程,通過黨員示范教育,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引領身邊的同學在思想和學習方面向先進學習,向黨組織靠攏,由點及面,帶動學生整體的提升。建立黨支部服務和管理機制,依托學生黨支部在學生群體中的組織力,協同聯動班級、團支部,圍繞服務學生,通過做真事、實事、好事,發動學生黨員,帶動發展對象和入黨積極分子,號召學生主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突出實踐引領,開展學風建設、實踐育人、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增強學生黨支部的教育功能。

五、結論

中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在持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今后將迎來更多的多元文化沖擊和挑戰。中外合作辦學要完成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就必須扎根中國大地辦學,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聚焦于精準把握學生特點,正面化解教學難點,快速直擊教育痛點,創新工作理念,不斷優化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載體,著力構建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林金輝.這十年,中外合作辦學交出滿意答卷[DB/OL].人民網.(2022-09-29)[2023-01-30].http://edu.people.com.cn/n1/2022/0929/c1006-32537091.html.

[2]教育部繼續支持以中外合作辦學等方式緩解疫情影響下我學生出國學習困難[DB/OL].教育部.(2021-08-25)[2023-01-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8/t20210825_554243.html.

[3]教育部關于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DB/OL].教育部.(2006-02-07)[2023-01-30].http://www.moe.gov.cn/s78/A20/s7068/201006/t20100610_89021.html.

[4]肖平,羅瓊.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引領方法創新思考[J].教育現代化,2020(8):129-131.

[5]張羚羚.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思政教育探究[J].高教學刊,2019(6):152-154.

[6]習近平.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DB/OL].共產黨員網.(2015-07-05)[2023-01-30].https://syss.12371.cn/2015/06/14/ARTI1434265704214912.shtml.

作者簡介:陳忠偉(1990—),男,漢族,山東臨沂人,中國礦業大學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智(1980—),男,漢族,江蘇徐州人,中國礦業大學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楊超)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202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項基金項目“新時代下高?!笏颊n建設理路創新研究”(編號:2023SJSZ0572)、“中國礦業大學‘黨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專項課題”(編號:2023ESD4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中外合作辦學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間斷—平衡理論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的政策演進研究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探究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產業與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辦學”服裝人才培養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中外合作辦學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