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共同體視角下職業技術教育學培育學科文化的邏輯與路向

2023-09-09 20:55杜劍濤
教育與職業(上) 2023年9期
關鍵詞:學科知識

[摘要]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身份尚未達到普遍認同,原因之一是其研究隊伍的學科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待增強。以學術共同體為視角,職業技術教育學的學科文化生成可以從知識生產、組織管理和范式規訓三重邏輯下得以審視。面向未來,職業技術教育學要自主共建中國特色學科知識體系,積蓄學科文化底蘊;要積極強化學科組織建設,塑造學科文化形象;要營造有利于共同體可持續發展的學術環境,傳遞學科文化力量,從而不斷增強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

[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文化;學術共同體;學科知識;學科組織

[作者簡介]杜劍濤(1994- ),男,廣東梅州人,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在讀博士。(天津? 30035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新文科綜合改革類項目“新時代綜合性大學教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項目編號:2021150004,項目主持人:閆廣芬)和2021年天津大學研究生教育專項基金項目“新建學科博士生培養模式研究:以研究生教育學為例”(項目編號:A1-2021-004,項目主持人:閆廣芬)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17-0005-09

自成為教育學門類下的二級學科以來,職業技術教育學①在完善學科建制的過程中也不時在“學科”身份上遭受質疑。隨著國內掀起跨學科和多學科的研究浪潮,職業教育研究再度陷入是“領域”還是“學科”的紛爭,繼而把職業教育學推向“再學科化”的窘境。對此,有學者指出要跳出“學科”與“領域”之爭的思維定式,通過形成學術共同體提升學科認同。進一步看,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身份尚未達到普遍認同,原因之一就是其研究隊伍的學科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待增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我國學科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建設的理念方位和行動策略也必將與國際格局演變、社會結構轉型、前沿科技創新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等多重時勢深度交疊。要促進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就要將其視為一項偉大事業,倡導跨學科跨地域跨年齡段的學術共同體意識。從已有研究來看,學術共同體儼然已經逐漸轉化為一種用于分析社會關系的工具。有鑒于此,在學術共同體視域下探析職業技術教育學培育學科文化的邏輯和路徑,可以強化職業教育研究者的身份認同、學科歸屬和文化自信,從而激發職業教育研究者齊心協力推進學科內涵式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自覺性和創造性。

一、學術共同體視角下的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發展考察

(一) 詮釋:職業技術教育學學術共同體概念

學術共同體概念起先見于英國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提到的“科學共同體”。以此為基礎,托馬斯·庫恩(Thomas Samuel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將之描繪成建構包括概念認同、問題意識、價值取向、科學方法論等共同遵循的“范式”,是“產生科學知識的科學家集團”,為學術共同體的知識屬性和群體組織屬性奠定了基調。關于學術共同體與學科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托尼·比徹(Tony Becher)等在《學術部落及其領地:知識探索與學科文化》一書中,將“內部共享相同信念、文化和資源”的學科共同體擬像化為“學術部落”,強調學者們圍繞其所在學科的知識價值體系而不斷建構起來的社會群落的文化現象與表征。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則進一步將其外延擴展為社會中存在的各類有形或無形的團體和組織,肯定了學術共同體的非實然形態。隨著學術系統多元治理力量漸強,伯頓·克拉克(Burton R. Clark)又指出治理語境下的學術共同體代表了“學術人員之間的相互尊重”或“一組專業人員自我治理”,是成員們“對自己的選擇負責”②。綜上所述,職業技術教育學學術共同體就是對職業技術教育學知識體系的相關范疇、研究問題的取向以及研究旨趣的歸屬等具有共同理念和價值目標,遵循共同學科范式,并且圍繞固定組織系統而團結起來的具備研究特征的群體,實質是一種文化品性和內在凝聚力的象征。

(二) 描?。郝殬I技術教育學學科建設中的學術共同體

學科成熟之路必然彰顯著學術共同體的成長印記。通過梳理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建設的歷史脈絡,可以觀察到不同時期職業技術教育研究群體的行動樣態和交流特征。

我國自1917年就踏上了職業技術教育學的學科建設之路。1981年,我國正式實施學位條例,職業技術教育研究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視,并于1983年被列入國家教育科學研究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同年,“職業技術教育學”順利進入國務院學位辦目錄,成為該學科獨立的顯著標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職業技術教育學在經歷“中專教育改革”和厘清職業教育定位后迎來開創期,開始布局學位點和出版著作。例如,張福珍等人主編的《應用職業教育學》。同時,也涌現了一批優秀的專業學術期刊,為職業教育研究提供了學術交流陣地。

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我國職業教育一邊總結內部經驗,一邊借鑒德國雙元制,進入初始發展期。學科發展從知識獲取走向技能獲得,并確立了職業教育的核心特征是專業性。在此基礎上,1987年,華東師范大學帶頭布局我國首個職業教育碩士點。1990年,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在北京正式成立,并組建了學術委員會,肩負會議組織、成果評議、學術交流、普及知識和建言獻策等職責。次年,學會在鄭州市召開了“全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工作座談會”,系統學習了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解讀了我國職業教育的未來走向,提出亟待完善的理論體系和建設基地、創辦刊物、編撰教材等實踐舉措。其后,部分省市也開始籌辦區域性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或職業技術教育服務中心。上述種種舉措為職業技術教育學的學術共同體提供了良好的孕育土壤。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學界重心轉向建立現代職業教育制度,開始聚焦中職教育的課程改革等微觀問題,探索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與辦學途徑,并就課程研究、職業培訓和就業研究等方向展開摸索,進入快速發展期。這一時期,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還對歷史沿革、本質特征、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和模式等開展理論性探索。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變革,職業教育內部諸多矛盾和客觀規律有待教育理論的澄清、轉化和建構,實踐邏輯下我國職業教育的復雜問題已經遠超一般教育學現有專攻范疇的現實訴求。遺憾的是,相關理論研究雖然關注到職業教育活動的獨特價值和內在規律,但持續深耕的學術力量薄弱,研究群體未形成共同推進學科建設的目標取向。

21世紀初的內涵深化期,學界對職業教育的學制改革和升級展開討論,并意識到建設師資隊伍的重要性。彼時,學者們的研究問題較為分散,難以形成爭鳴之勢,但逐漸重視學科建設和學科意識,研究方式開始向交叉研究轉型。招生方面,2004年我國開設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點或者明確標注招收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方向的高校僅有20所,其中只有華東師范大學明確招收職業教育博士。2007年,職業教育學碩士點增至25個,博士點擴充至4個。學術交流方面,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每年定期舉辦的“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研討會”成為分享和檢驗學科建設成果、適時對職業技術教育學發展作出科學部署的重要交流平臺。有學者指出,職業教育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學科術語、理論體系、研究范式、學術信息等方面尚存爭議和不足,并敏銳洞見到學科制度建設需要建立學術標準與規范并匯聚學者共識,形成“聚集型”的學術共同體。

在此基礎上,內涵深化期還可進一步細分為2000—2010年的學科成熟繁榮期和2010年至今的學科機遇與危機并存期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學者們重視反思職業技術教育學的時代使命,強調健全包含本碩博體系的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后一階段,《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觀點、方法等的創新,給職業技術教育學在文化改革背景下走向內涵式發展和培育文化新人指明了方向。然而,受到國家研究生學位點布局思路從可以“二級學科”申報到只能“一級學科”申報的調整,許多職業教育研究單位的學科建設和人員遭遇空前危機。加上從事職業技術教育教學和研究的隊伍大多從其他學科轉型而來,既沒有“科班”背景又缺乏一線工作經驗,使得理論型教師居多,即導致培養的學生與社會實際需求存在錯位,也影響了學術共同體提升協調科學研究和實踐教學的職能。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祝賀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立100周年時強調:“新形勢下,中華職業教育社要立足自身特點和優勢,廣泛聯系和團結有志于職業教育的海內外各界人士,加強交流協作,積極建言獻策,更好服務社會,不斷為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雹圻@一階段,職業技術教育學學術共同體在國際上開始促成國際學者聯盟,在國內則依托一批國家委托項目和地方項目逐漸聚集起為職業技術教育學尋覓邏輯起點、澄清學科知識屬性、學科屬性、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學科范疇等基礎問題而展開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學術團隊。學者們通過成立學會和研究中心、會議交流、人才培養、教材編訂等多種活動形式,對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體系、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等進行宏觀研究,以及聚集熱點問題的微觀與實證研究展開雙線探索,以高水平論文、專著、政策文件和會議發言為代表的成果呈持續上升態勢且研究方法多元??梢灶A見,隨著我國建設技能型強國以及“雙高”計劃的推進,未來職業技術教育學學術共同體將進入擴展階段。

二、學術共同體視角下職業技術教育學培育學科文化的邏輯

學科文化是一門學科發展成熟和彰顯軟實力的重要標識。迄今為止,國內外已經從學科的知識體系及其文化產品、組織發展、管理屬性、文化遺產和智識傳統、道德秩序規訓等多元視角開展了對學科文化的探索與闡釋。在學術共同體視角下,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文化是一批對該學科知識屬性具有共同價值理念和群體思想的學者群體,在學科知識和學科組織發展過程中形成共同的知識理論、價值與信念、學科偶像、學科制度和群體行為習慣等集合體,其文化生成遵循知識生產邏輯、組織管理邏輯和文化規訓邏輯。作為文化的培育主體,學術共同體承擔著守護與傳承學科文化的重要使命。

(一) 知識生產邏輯:學術共同體以知識為基本物料進行知識生產,形成學科文化本原

知識是學科的基本要素,學術共同體正是以知識為基本物料進行知識生產,從而實現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基本職能。在此意義上,職業技術教育學學術共同體的核心活動其實就是知識活動,培育學科文化就要厘清學術共同體對相關知識的本質、來源和作用所持有的信念是如何在腦海中建構的。托尼·比徹根據知識發展和范式的存在程度以及知識成果類型和應用程度,為讀者呈現出純硬科學、純軟科學,應用硬科學、應用軟科學的學科分類框架。根據其類型劃分,職業技術教育學知識發展是通過軟性知識獲得實踐技能的,具有顯著功用性和職業性??梢哉f,職業技術教育學是一門具有高度實踐性的應用軟科學,強調在真實社會情境下解決實際問題和把握內在規律,其知識的情境性和應用性更為突出。

從知識的情境性來看,當代職業技術教育學的知識體系是特定歷史背景下對學科的基本概念、共識問題和研究方法等的傳承和創新合集?!盁o論從純粹技術觀點來看知識價值有多大,如果不結合歷史,知識可能危及文化。如果把它同歷史結合起來,并用崇敬過去的精神加以節制,它就會培育出最高級的文化?!雹芸梢?,培育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文化必須從中國獨特的歷史、國情和文化土壤中汲取精神養分。一方面,托馬斯·庫恩認為,人們在接受了學科范式后大部分開展的都是“常規科學”,即用新方法或新程序不斷驗證原有的一些基本理論或推測,借此“擴展那些范式所展示出來的特別有啟發性的事實,增進這些事實與范式預測之間的吻合程度,并且力圖使范式本身更加明晰”⑤。也就是說,職業技術教育學的學術共同體通過歷史不斷積淀的種種學科特征開展學術研究,其深度影響著學科未來的建設邏輯、目標取向、內容體系和組織形態,也不斷孕育著學科文化。另一方面,缺乏知識的歷史傳承將會造成文化的分裂和共同體內部的分裂。例如,“職業教育學”是由“職業教育”“技術教育”“職業培訓”三個概念生發的相互交錯的“知識混合體”,并因概念的理解不同可能決定了未來職業教育學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這意味著學術共同體對概念的理解不同,對知識的歷史及文化認同程度就不同。因此,“一流學者往往把自己融入一種歷史感中,能夠感受到真正永恒或共同的價值所面臨的各種障礙以及可能性,感受到問題的處境以及把握到鑲嵌在歷史與現實中的基本問題的表現。他們開放且謙卑地知道思想的局限,能盡量鼓勵自由的學術探索以及批判性交流,他們的思想關懷與問題感受能緊密結合在一起”⑥。

從知識的應用性來看,當代職業技術教育學更注重在知識應用中形成學科規范和行為準則,這些能凝聚學科內部成員共識的力量構成了學科文化的一部分。近年來,學者們大多圍繞職業教育熱點問題構筑研究高地,呈現出職業教育研究對教育政策和市場需求的熱情回應姿態,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理論問題和內涵建設的突破。隨著現代知識生產轉向強調公民社會為重要生產元素的知識生產模式Ⅲ,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研究的學者群體涵蓋了高等教育機構人員,以及不同知識集群、區域集群和部門集群等形成的政府、企業與科研院所多個利益相關主體的研究網絡。當前,技術創新已經成為職業技術教育學知識生產的重要導向,學術共同體也開始向創新共同體轉型,在知識生產過程中有兩大使命:一是注重推動以應用性為基礎而深度開展的理論研究,厘清職業技術教育學何以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學科定位如何等基本問題,從而提升學科認同。二是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研究的人員要著眼于社會需要,在揭示規律過程中不斷完成知識生產和學科演化,其知識體系決定了知識生產要超越傳統學科界限,在多種理論與實踐中動態建構,所得到的新知識將會跟隨社會要求和發展重新變化,讓研究者形成“將職業技術教育學正視為一門學科去建設”的文化認同。

(二) 組織管理邏輯:學術共同體以特定組織為單位開展學術研究,形成學科文化載體

學科組織是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的基本組成單元,也是學科文化的現實載體。沒有學科組織存在,學術共同體就難以形成和維系學科文化。職業技術教育學成為學科存在兩方面標準:一是外在建設上表征為傳播本學科知識和培養本學科人員的可運行組織的建立,即實現制度化與建制化;二是內在特性上表現為其研究領域、對象、范式與成果獲得普遍認可。職業技術教育學目前已具備較為完善的組織建制。截止到2019年,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已經成立了學會和多個交流平臺,具有4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10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入選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的《教育與職業》《中國職業技術教育》《職教論壇》《職業技術教育》成為職教學者最主要的陣地,CSSCI來源期刊《中國高教研究》《高校教育管理》也開辟了職教板塊,還有《高等職業教育探索》等辦學水平受到認可的普通期刊,共同承擔了學術共同體學術交流的重要使命。這也引申出學術共同體通過學科組織培育學科文化的兩條路徑。

一是學術共同體通過組織管理和合作促進學科文化互融共生。隨著現代職業技術教育學不斷向哲學、心理學、管理學、腦認知科學等學科邊界拓展并孕育出多個學科分支,其在獨立建制過程中要與教育學或者高等教育學剝離而形成獨立學科組織和文化,就需要學術共同體之間加強對彼此文化的甄別、借鑒和融合。一方面,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研究的群體背景多元,新加入職業技術教育學的研究群體大多前置學科背景非工程類或教育類,不同學科背景研究者有“屬于他自己的社會的、不能與其他社會共享的那部分思想和意志”形成的文化屏障⑦,行政組織與學術組織之間對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發展理念所存在的天然差異,也進一步擴大了學科文化生成的藩籬。在缺乏一致工作方向和共同利益導向的情況下,學科成員培育學科文化的熱情會大幅消減。因此,學術共同體的任務是通過組建“互助共生”的學科組織,使不同學科文化背景的主體以及學術人員和行政人員通過跨學科組織達到學術與文化上的良性平衡狀態。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全球化學術交往網絡以及線上虛擬學術共同體的誕生創造了條件。本身“范式形成的關鍵因素是在迅速擴張的通信網絡之中,大量的科研人員對某個研究領域有著共同的認識”⑧。隨著職業技術教育學逐漸將自身塑造成一個開放的研究體系,其基本概念知識如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問題等在全球化交往中更容易形成獨有的語言符號文化。學術共同體的職責就是在組織合作中孕育學科的學術品格和專業文化。例如,2014年,一批全國職業教育專業博士研究生自發組織創建了非官方性質的“職業教育新思維平臺”,以及各大期刊或者組織推出的專業公眾號,都意在搭建線上交流平臺,以供有志于職業教育研究的學術共同體展示學術成果和交流學術思維,進一步彰顯了學者們的學科思維特性和文化品性。

二是學術共同體通過制定學科建設和評價機制引領學科文化正向發展?!渡罨聲r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已經明確指出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當前我國政策和學科評估項目等傳遞的學科評價文化深刻影響著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組織的文化立場,作為應用學科的職業技術教育學對外部資源的依賴度和受外部環境的制約性都更強。自“雙一流”啟動以來,職業技術教育學只能以二級學科存在,相關學者群體要獲得科研與財政資源支持需要嚴格依附教育學院、教育科學研究院等,面對重大問題時難以匯聚成可直接決策力量和具備學術權威的穩定學科組織。有些學校盡管具有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或碩士點,但由于缺乏職業技術教育學師資或者不受重視,在招生中經常缺額或讓位于其他學科。長遠來看,此舉必然會導致職業技術教育學科和研究群體的地位和話語權處處受限。因此,職業技術教育學亟須由學術共同體形成規范力量,通過建立評價導向、評價機制和評價指標,推動相關研究者真正轉向重視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性評價,從而提煉出職業技術教育學的學科文化內涵和現實意蘊,使該學科的文化屬性逐漸具象化。

(三) 范式規訓邏輯:學術共同體以集體為核心守護學科發展,形成學科文化培育力量

學術共同體是培養學科文化的關鍵主體,從共同體內部審視其發展規律與邏輯,有利于透視學科文化在群體內部的生成線索。伊姆雷·拉卡托斯(Imre Lakatos)在庫恩理論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研究綱領”。共同體成員通過知識的不斷演化和推理,形成了一些該學科不可辯駁的基本理論和共同研究旨趣,成為共同體學術信仰的基礎,這部分內容稱為“硬核”。為了保護硬核,不同學術派別對相關問題展開內部論爭形成了保護帶并使保護帶不斷修正,同時推動了作為硬核的理論也漸趨完善。順此思路,職業技術教育學的學科硬核就是對基本概念、研究對象等基礎學科問題的堅定共識。保護帶是學術共同體基于回應外界對“職業技術教育學作為學科存在”的質疑而形成的自我成長力量。顯然,由于當前職業技術教育學學術共同體規模的限制以及對相關問題缺乏“百家爭鳴”,保護帶基底仍較為薄弱。這種學術力量更傾向于學派文化,要增強學術共同體之間的文化紐帶,就要從推舉學科領導者和形成育人實踐范式入手。

一方面,學術共同體內部通過推舉出具有學術權威和能力的領導者,從而發揮文化引領的上層力量。職業技術教育學學術共同體成員主要包括相關學會、研究機構的教師與研究生、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研究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期刊、出版社等。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認為權利以一種符號作用于人的精神之上從而控制人的思想,這種符號可以理解為文化的一種表征形式,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不斷影響著學術共同體的行動理性和思維模式?!爱斠婚T學科分類清晰、框架明確且擁有一個強大的累積制度(知識被認為具有積累性時),該學科領域的學者就被賦予了權力?!雹岬?,不同權力容易造成秩序的紊亂。新涉足學科領域的學者往往會比較謹慎地尋找該領域最知名的院系,不僅能接觸到學科權威人員,還能使自己的研究獲得更多的關注??梢?,學術共同體要涌現一批作為“學術榜樣”的“學科偶像”,主動扛起學科建設“大旗”并為學術交流牽頭搭線,提升學科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讓學科成員感受到自身價值更為重要,從而將其他成員的行為引向有利于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正軌。長此以往,不同背景的學者在學科文化的熏陶下,就擁有了學科歸屬感和文化向心力。

另一方面,職業技術教育學強調技術實踐,傾向于集體采用實踐育人的范式,進而鑄就學術共同體(尤其是年輕學者)的社會行為模式和理性。換言之,學科成員進入某個專業領域后潛移默化地學習該學科的文化規則和育人范式,對于個人融入學術共同體至關重要。以職業技術教育學后備學術力量為例,目前職業技術教育學的研究生群體大多缺乏教育學背景或在職業院校就讀和實習的經歷,不同學科文化介入會涉及共同體相互“批評”的文化,引發文化沖突和學科交叉困難,最終反映在育人范式的模糊和混亂上,典型表征就是人們常常詬病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化”。因此,職業技術教育學學術共同體有責任通過兩種方式加固育人范式:一是引導集體以職業技術教育知識為基礎素材開展基本教研工作,形成以知識與制度為代表的顯性知識,以及知識與制度以外的隱性“緘默知識”和“行話”,使學者間秉持“相互包容、共商共享”的文化信念完成育人行動。二是引導新成員遵循職業技術教育學知識的認知與發展規律成為新的“學科守護人”,養成弘揚學科文化的責任意識并增強學者忠誠,激發學術共同體以集體為核心傳承學科文化的自覺和使命意識。最終,“當維護自身學科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時,那些背離共同的文化準則的行為會受到處罰,那些來自外部企圖修改共同文化準則的行為會遭到拒絕”⑩。當學術共同體的所有成員都將守護學科文化和推動學科發展視為自身的重要使命時,學科文化便得以傳續。

三、學術共同體視角下職業技術教育學培育學科文化的路向

(一)自主共建中國特色職業技術教育學知識體系,積蓄學科文化底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甭殬I技術教育學的學術共同體要培育學科文化,首先需要共建中國特色職業技術教育學知識體系,這樣才能重塑學界對其學科身份及文化內涵的全新認知。

一方面,學術共同體要做好學科知識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創新。第一,學術共同體既要從中國傳統教育學知識體系中有所揚棄,守望中國文化價值觀的內核并堅定民族精神的獨立性,指導中國文化傳統與西方教育學平等對話,又要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職業技術教育學研究實踐的現實基礎、實際成效和現實困境,將之作為建設知識體系的基本物料,完善職業技術教育學知識體系的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體系等,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意蘊。第二,學術共同體應合力撰寫對職業技術教育學核心概念、基本范疇和教育原則等進行明確闡釋和描述的專業性教材,并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體系進行合力交叉與整合。第三,以“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參與國際職業技術教育重大問題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以傳遞職業技術教育學深厚的文化力量為契機,加速共建中國特色職業技術教育學知識體系,不斷積蓄學科文化底蘊。

另一方面,學術共同體要在知識生產過程中凝聚文化共識和建立倫理規范。第一,要明確知識的科學指導方法。學術共同體必須自覺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為科學方法論,將唯物史觀貫徹到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的學科研究、學科建設和文化涵育進程中。同時,辯證借鑒西方先進學科方法,推陳出新中國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使知識在生產與轉化中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學科文化,成為國家智庫服務于國家建設。第二,要彰顯中國特色的知識內涵。學術共同體要在中國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技術科學等現有學科理論框架中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學知識體系和文化內涵的特色創新。不同高校和研究團隊所專攻的職業技術教育學應結合各自的發展定位和優勢學科群,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傳統文化知識、教育學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建設具有職業技術教育學知識特色的專業教材和校本教材等。第三,制定科學的學科標準和知識生產倫理規范。共同推動職業技術教育學的理論成果進行實踐轉化,將教育成果運用在行業企業生產、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等中,將職業技術教育學建設成一門具有中國文化溫度的實踐學科。

(二) 積極強化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組織建設,塑造學科文化形象

強化職業技術教育學組織建設的關鍵是堅持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統籌推進學科組織的體制機制創新,從而激發組織文化生成,共同體成員在此過程中共同塑造職業技術教育學的文化形象。

一方面,增加學科布點和跨學科組織合作。第一,學術共同體既要在國家層面積極規劃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點布局,也要在院校層面根據學位點規劃和組織結構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具體來看,共同體成員要依托省市級別的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提高學者交流頻率,促進設置職業技術教育理論研究的專門組織,在校內推動成立職業技術教育研究中心、專門的學術委員會和跨校、跨學科教育研究中心等。例如,2023年4月,12所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在天津成立“全國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聯盟”,力圖加強不同區域和特色的職業院校合作開展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主動探索能打破學科壁壘的多樣化組織形態。第二,學術共同體要利用“互聯網+教育”和數字化轉型的契機,積極組織國內外學術會議和研討會,尤其是建立學術期刊在線交流平臺,通過項目合作等方式建立跨學科合作平臺和成果評定機制,塑造包容性強的學科文化形象。

另一方面,建立和創新學科評價體系,賦予學科內部組織更多自主權。第一,學術共同體要以健全的制度和組織保障內部成員能夠在學科重大決策問題上擁有實際權利,通過不同學科組織、行政組織與學術組織之間的溝通合作使人才流動和有效信息共享順暢,從而推進知識共享和創新以及人才評價改革,助力原始創新成果的產出。第二,學術共同體要以學會、期刊聯盟等組織為重要文化傳播陣地宣傳評價體系的全貌和內涵,利用多種方式輸出學科的文化價值觀念。第三,探索多元的評價方法,鼓勵組織引入市場機制,吸納社會上的優勢資源激活組織創新活力。具體操作是引入校外主體尤其是行業企業單位參與職業技術教育學的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實踐,共同組成多元的學術共同體、教學共同體和育人共同體,塑造與時俱進的學科文化形象。

(三)營造有利于共同體可持續發展的學術環境,傳遞學科文化力量

當前,職業技術教育學學術共同體面臨群體隊伍不夠壯大、研究方向較為分散、研究資源較為稀缺等現實問題,需要營造有利于共同體可持續發展的學術環境,形成范式規訓的內部拉力,傳遞學科文化力量。

一方面,學術共同體內部要有明確的學科領導者。第一,共同體內部要強化學科組織領導者的領導力建設和文化引領作用,以領導者為文化中心主動進行組織體系和管理運行體制的創新變革。具體來看,學科領導者負責制定配套管理制度,夯實學科團隊的主體責任,帶領團隊明確職業技術教育學什么基本問題值得重視、什么重要問題值得研究、什么創新問題值得拓展,共同推動學科內涵式發展。第二,學科領導者要加強共同體內部有組織的學科創新,使職業技術教育學組織發展和文化方向與高校的管理機制相互配合,進而帶領內部成員在不同組織之間以項目或課題為中心組建跨學科人才團隊,不斷在解決學科基礎問題上塑造學科文化形象。第三,學科領導者還要思索如何在國際舞臺上有深度、有內涵地敘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的學科故事,以全球與科學視野關注職業技術教育研究前沿動態和最新發展趨勢,以全球命運共同體立場組織具有通約性和溫度的話語體系,在包容世界文化中推出中國學科文化,積極將“職普融通”“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等具有國際普適性和重大研究意義的中國議題推向世界,呼喚全球學者教育情感并指向文化生成,最終使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獲得國際上的廣泛認可。

另一方面,學術共同體要共創可持續發展的育人范式。第一,培育職業技術教育學高層次人才既是學科振興的后備希望,也是延續學科文化和凸顯學科自信的新生力量。需要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師資的培養,積極吸納多學科背景以及來自行業企業的人員加入教學共同體團隊。第二,學術共同體要營造一種能平等和諧對話的育人學術環境,使師生回歸學術自治和學者的獨立性,逐漸圍繞學科的價值和理想信念形成群體認同感。在育人過程中,要鼓勵多學科背景的學者或導生在觀點切磋與思想糅合中,尋覓到理論空白地帶和實踐價值領域,生成具有世界意義的利于全球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中國高水平成果。第三,通過舉辦或組織技能競賽、技術型講座等,讓學生積極參與技術交流和跨學科教育合作,鼓勵現有成員和新進成員在友好批判的學術環境下不斷監督、檢驗或修正已有研究。最終,學術共同體將豐富的育人文化內涵轉化為推動民族發展振興的精神支撐和學科文化凝聚力,成為建設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重要力量。

[注釋]

①本文出于梳理文獻或者學者觀點需要,交替使用了“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教育學”“職業技術教育學”等概念,但實際指向皆為“職業技術教育”或“職業技術教育學”。

②Clark B.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New foundations for collegiality, autonomy and achievement[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2001,13(2):9-24.

③新華社.習近平致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立100周年的賀信[EB/OL].(2017-05-05)[2023-06-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05/c_1120926038.htm.

④張應強.文化視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63.

⑤(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0.

⑥金生鈜.教育研究的邏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69-70.

⑦(英)諾曼·丹尼爾.文化屏障[M].王奮宇,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8.

⑧⑨⑩(英)托尼·比徹,保羅·特羅勒爾.學術部落與學術領地:知識探索與學科文化[M].唐躍勤,蒲茂華,陳洪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111,42,70.

[參考文獻]

[1]唐林偉.對我國職業教育學發展困境的一些思考[J].職教論壇,2017(2):1.

[2]唐林偉.作為二級學科的職業技術教育學:困境與突圍[J].職教論壇,2018(1):37-43.

[3]軒傳樹.四個意識: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EB/OL].(2022-08-19)[2023-06-02].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393199.html.

[4]張曦琳.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機制變革:邏輯、困境與路徑——基于學術共同體視角[J].大學教育科學,2021(2):62-70.

[5](英)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M].歐陽景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6]匡瑛,石偉平.改革開放30年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的發展[J].教育研究,2009,30(5):10-16.

[7]馬君,陳士俊.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面臨的問題及走向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7(24):17-19.

[8]陳鵬,王輝.改革開放40年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的嬗變與反思[J].職業技術教育,2018(16):6-13.

[9]肖楠,楊連生.大學學科文化及其“生成-演化”機制[J].中國高教研究,2010(12):20-23.

[10](英)伊姆雷·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M].蘭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

[11](法)米歇爾·???規訓與懲罰[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猜你喜歡
學科知識
高校圖書館學科化知識服務模式研究
通向學科育人的學科知識觀
品讀
初中學生物理學習壓力成因及緩解策略
教師專業發展新思維:學科知識的三次轉化
——以數學教師為例
學校德育要植根于學科知識的意蘊之中
新課程背景下作文教學新探
促進深度學習,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就業能力導向下大學生學科知識學習與核心素質培養研究
成人高校教師的專業知識素養現狀調查與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