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傳承在行動

2023-10-10 18:44楊武彬張小珺
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版 2023年8期
關鍵詞:課程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

楊武彬 張小珺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傳承;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33-0073-03

【作者簡介】1.楊武彬,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江蘇無錫,214177)副校長,高級教師,無錫市惠山區學科帶頭人;2.張小珺,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江蘇無錫,214177)藝術教研組長,高級教師,無錫市教學能手,無錫市非遺傳承人。

無錫是蘇繡的主要發源地之一,“錫繡”作為蘇繡的擴展項目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趙紅育提出:“今天的錫繡已經和繪畫一樣,是代表一種歷史傳承的技藝,保護它就是保存一種人類歷史的印記?!?/p>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以培養全面而和諧發展的人為教育主張,發掘無錫地區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資源,從學校品牌發展和人文素養培育目標出發,薈萃非遺大師、教育專家、教師、學生、家長、社區及其他社會公眾教育基地(如美術館、書院)的集體智慧,探索以無錫刺繡為例的校本課程的設計理念和開發策略,圍繞無錫本土文化內核和地域特色,引導學生廣泛感知“錫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魅力,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和整體體驗的動機,并適時提供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徑,使學生在操作技藝的過程中進行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培養守正創新能力,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敏感性、關注度、宣傳力,增強審美自信,共建學校傳統文化創新性學習的氛圍。

一、課程建設目標指向

從學生角度看。了解、體驗并熱愛包括錫繡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不同形式的學習和活動積極認知、深入探究、勇于創新,并能自覺承擔起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傳承的重任,能自覺關注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人文素養和文化自信。

從教師角度看。在實踐中形成一套科學的錫繡校本傳承活態教學模式和策略,通過對課程主持人和參與者一系列教學案例和科研論文加以總結、歸納、提煉,達到理論高度,并將建構的教學模式推廣運用到錫繡之外的其他傳統美術校本課程研究中,提高科研能力。

從學校辦學特色看。自主設計和開發錫繡這一具有無錫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通過教育品牌創設、管理機制創新,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團體或基地,主動吸納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引導學生認識、學習、參與文化傳承和創新活動,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充實教育內容,構筑新的傳統文化教育戰略。

從區域關聯學???。由學校非遺校本傳承基地骨干教師發起并組織有關非遺校本傳承的教學活動,能夠吸引更多的學校加入相關非遺校本傳承的研究。通過學校間的交流分享、共同進步,提高更大區域的教學影響力。

從區域社會效應看??梢詤f助周邊街道、社區開展節假日非遺公益教學與宣傳;協助市、區文化部門開展相關文化宣傳與展示活動;協助社會各階層公益組織開展關聯非遺的針對弱勢群體的關愛活動,實現非遺審美療愈功能。

二、課程建設實施現狀

1.優化非遺校本傳承的育人環境

我校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每年穩步對包括錫繡教室在內的非遺專用教室進行升級改造,包括合理空間安排、內部硬件設備的添置與整合、教室內外環境布置;對教學樓之間走廊連接處的展示空間進行了包括“錫繡”在內的非遺作品主題式規劃及展示;因地制宜,打造一個融合非遺文化閱讀、非遺展覽、非遺校本傳承成長軌跡、非遺文化沙龍、非遺課堂展示、非遺綜合體驗等功能的藝術中心;校內外開辟更多開放性非遺宣傳角,用于學習非遺知識、了解非遺信息、表揚非遺小達人、欣賞非遺優秀作品、發放非遺體驗材料包、征集非遺小作文等;逐步開拓校外非遺參觀或實踐基地,打破非遺類目和場域空間限制,讓實踐體驗落到更實處,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知識技能,涵養學生藝術氣質。

2.構建非遺校本傳承的課程體系

隨著錫繡課程教學場域硬件和軟件的逐步完善,對應《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我校堅持“以美育人”的原則,以中國傳統“和合”思想為核心,以項目化、大單元、同伴合作、學科綜合、三生課堂等理念為指引,堅持學生為主體、評價多元化,將非遺校本案例融合國家教材,橫向開拓,縱向挖深,守正創新,開發出系統、整體的三大課程——學科課程、社團課程、融合課程。(見表1)

3.培養非遺校本傳承的師資隊伍

借助研究中的省級課題,首先,將團隊全員納入教學組織,強化教學研究,定期集體備課、研討課程設計,加強教學梯隊建設,發揮好主持人、核心骨干、青年教師“傳、幫、帶”的作用,強化團隊教師“勤、嚴、實、鉆、恒、創”的研究精神。其次,搭建聯動資源平臺,“請進來、走出去”兩步走:“請進來”是指聘請本地區或全省、全國高水平藝術專家、教育專家、名教師進行專業與教學的指導;“走出去”是指根據課程關聯非遺指導實踐項目,對接無錫當地非遺傳承人的專業指導,帶領教師參與非遺傳承活動、參觀美術傳承基地。最后,邀請校內外在研究中可關聯的學科融合的課題主持人加入,互為滲透、互相探討、共同成長。

4.培育非遺校本傳承的未來人才

通過學校多年科學系統的培養和教育,學生由衷愛上非遺文化,樹牢愛國主義情懷,形成了氣質高雅、勤奮踏實、自主探究、持之以恒、嚴謹細致、守正創新、團結向上的學習品格,掌握了錫繡傳統針法三十余種,創新十余種,激發了對非遺文化的關注與保護的自覺性,成為一股非遺傳承的新生力量。對于表現積極、投入專注、工藝能力及創新能力超群的學生,教師持續關注,給予引導與鼓勵,給學生創造更多展示和宣傳的機會。

5.開展非遺校本傳承的社團活動

為更好落實“雙減”政策和提升課后延時服務水平,社團活動尤為重要。為此,學校從指導思想、目標定位、實施特點、評價反饋、輻射影響等五個方面對非遺校本傳承社團活動進行整合優化。第一,打造更高品階的錫繡社團活動,除社團教學外,還可以關聯學校主題活動進行宣傳與展示,定期走訪社會實踐基地,參與同盟學校的社團互動或社區街道的公益宣傳。第二,繼續開發圍繞主體社團的關聯社團,形成更合理、更優化的社團集群,并以項目任務為主要目標,組織各社團之間豐富多彩的合作或融合活動。第三,組織關聯非遺主題,突破社團常規教學,開發新的活動形式,搭建多元的沉浸式活動情境,通過維持、改良、融合、開發,全方面提升社團的育人價值。

6.建立非遺校本傳承的評價指標

首先,把控過程性評價,動態觀察學生非遺學習中綜合能力的發展,以科學性、導向性、多元性、激勵性、情感性、可行性加以量化。其次,重視形成性評價,圍繞學生非遺活動的體驗情態、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創造表現、審美呈現等量化指標,觀察并記錄其發展特征,堅持多主體評價,開展學生自評與互評、組間評價、教師評價、學校評價、家長評價、專家評價、網絡評價等,增強學生非遺學習的動力和信心。最后,反思結果性評價,量化指標主要集中在知識和技能,承載在非遺物化作品上,根據具體評價指標的效果,思考前兩者評價指標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7.拓寬非遺校本傳承的展示平臺

從空間布局上,有基于真實場地的布置,如各類非遺場館、美術館、藝術角、體驗中心等,有基于網絡的數字云展示,如微信公眾號、網絡直播、空中課堂等;從影響人群看,有學校師生,有社會民眾;從展示形式創設上,有靜態物化成果,如師生非遺作品、案例、論文、專著、創意作文等,有動態的過程方法,如技法課堂、教學微課、主題論壇、沙龍分享、團隊活動等。

三、課程建設未來展望

“錫繡”課程的建設始終以國家課程及課程標準為先導,圍繞學科核心素養開發實施,形成了一套科學的非遺校本傳承過程性資源積累框架和內容的模塊化管理體系。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挖掘“錫繡”及課程建設團隊開發的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校的教育價值,以課程管理、物化成果、教學策略、學生評價、成效反饋為抓手,建立區、市乃至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傳承教學基地,給有著共同研究方向的教師創造一個分享交流的固定場所,帶領一定區域的非遺校本傳承走向新的高度。

猜你喜歡
課程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高職機械類專業“CAD圖形設計”課程建設
《海圖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基于卓越計劃的金屬結構材料課程實踐化改革與建設
資源、生態與環境學科群體系下普通地質學課程建設思考
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