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教學中“量感”的培養
——以“長度單位”教學為例

2023-10-14 21:59盛秀花
今天 2023年23期
關鍵詞:量感事物長度

盛秀花

(張掖市山丹縣東街小學 甘肅 張掖 734100)

引言

“量感”是小學數學核心育人目標之一,既是在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數學技能,同時也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處理生活中與量感相關的事情,意義重大。而培養學生量感,則要注重學生的切實體驗,注重以量感事物模型來引導學生直觀觀摩,注重學生的實踐摸索,在教學中不能以教師為主,而是要以學生為主,不能以說課為主,而是要以體驗課、應用課、綜合實踐課為主,讓學生真看、真量、真思考、真測算、真估算,只有親自體驗感知了,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和培養小學生的量感。

1.量感解釋

結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版》中對于“量感”的解釋,其指的是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小學階段培養學生量感,則主要體現在:(1)知道度量的意義,能夠理解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2)會針對真實情境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進行度量,會在同一度量方法下進行不同單位的換算;(3)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誤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計度量的結果。建立量感有助于養成用定量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應用意識的經驗基礎。

“量感”模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模塊內容,物體的量態特征又可以用數量關系精準表達出來,數學本就是歸納并定義世界上事物的量態特征的一門學問。顯然,“量感”培養就是數學領域非常重要的知識模塊之一,也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之一,在素質教育深入發展的今天,以學科素養為教育核心培養目標,更需要注重對學生量感的培養[1]。

2.量感培養的原則

學生量感的培養,是抽象思維為主導,邏輯思維、歸納思維共同作用下產生的思維層面的認識,它與其他數學知識教授有所不同,在培養過程中需遵守以下幾點原則:

(1)自主性原則:學生量感的形成,一定是學生自己在思維層面形成深切認識,整個學習過程基于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與認知特點而展開,創造實際的情況和機會,逐步增強學生的認識和感受,學生能自主比較、自主度量、自主估測,才算是量感成型。

(2)體驗性原則:對學生量感的培養,要讓學生對具有量態認證的事物進行“體驗”,所謂體驗,就是讓學生去觀察、分析、度量、估測、思考等,去說一說自己的認識,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過程,深化個人所收獲的量感體驗,量感教學才因此得以更好地發展[2]。

(3)實踐性原則:對學生量感的培養,也要遵循實踐性原則,即不僅要讓學生去看、去聽、去感受,同時也要讓學生動手去做,拿起尺子去測量,或者拿起兩個量態特征不同的事物去比較。實踐過程中,學生勢必會進一步加深量態體驗。

(4)應用性原則:對學生量感的培養,要讓學生在廣泛的生活應用中實現,引導學生對具有量態特征的事物進行估測,在估測過程中一步步提升量感認識以及分析能力。

3.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現狀

3.1 教學現狀

就小學數學教學現狀而言,存在著兩方面問題。首先,因為教材中所涉及量感的模塊并不多,同時在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忽略了量感教學,在量感模塊知識教學中一帶而過,并沒有帶學生進行深入研究,導致學生在低學段時量感并不完善,只有等學段提升、思維發展后,量感逐步完善。其次,存在局限于教材的問題,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中,而教材所能提供的具有量態特征的事物較少,導致學生缺乏豐富的、直觀的體驗,對常見的事物能夠進行體驗和估測,但對不常見的或復雜的事物,則不能有效估測。

3.2 學生現狀

就學生現狀而言,亦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小學生因為抽象思維不完善、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演能力等有待提升,導致學生對于事物的量感認識滯留于感性經驗階段,在學習中時常出錯,以“長度單位”為例,容易出現長度單位弄混淆。另外,因為學生的生活經驗缺乏,以及觀察和體驗的事物較少,導致學生對一些常規的事物能夠分析和估測,對一些不常見或復雜的事物,沒有遷移量化能力,導致學生在估測時就容易出錯[3]。

4.小學數學培養學生量感的策略

4.1 激發學生興趣

培養學生量感,首先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在對所學習的數學知識感興趣的基礎上,思維才能更好地發散,學習創造力進一步提升,而如果學生對所學習的數學知識缺少興趣,學習積極性不足,學生的思想注意力會逐漸下降,學習體驗不到位,思維不能有效發散,學習的成效也就差強人意。這一點對量感培養來說也是一樣的,我們發現,一部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夠,課堂“抬頭率”高,被動地接受知識,量感培養效果就差。為此,教師要注重課堂氛圍的優化,靈活運用各類教學策略,創設優質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

以“長度單位”為例,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六課《測量》以及二年級下冊第六課《測量》中,都涉及到“長度單位”的知識教學與量感培養。在教學課程導入階段,可向學生展示多類事物的圖片,提問圖片中的事物是什么,猜一猜它有多長?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導入正文學習中。又或是,增加圖片中物體長度的直觀性,用不同色彩對圖象中的物體進行標注,通過色彩的差異性,降低觀察的難度,使得學生可以輕松觀察,更好的認識圖象中的物體的類型以及長度特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2 學生直觀認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量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對含有量感的事物有直觀的認識,通過直觀思維,形成對物體的規模、程度、長短、大小、快慢、粗細等量態特征的感性認識能力。學生經過一定量的直觀認識,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自然會形成理性認知,從而很好地培養學生的量感。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量態感知材料,并且讓學生自己去觀察事物或現象,獲得數學體驗,得到量感經驗,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數學知識。直觀體驗認識的對象是多樣的,包括模型、圖片、實物等等,當然,也包括數字化內容。近看來,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且深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使學生展示豐富的具有量態特征的事物圖片或視頻,可以將不同事物的不同量態特征用直觀、清晰的方式展示出來,能更好的體現事物的量態差距以及量態變化,學生觀察圖片或視頻,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4]。

以“長度單位”為例,在課堂上利用實物、模型、信息技術等,向學生展示多類事物,清晰展示量態特點,與厘米、分米、米、千米等計量單位對號入座,讓學生去觀察、判斷、總結,按照不同的長度計量單位標準對事物進行分一分、比一比,用直覺思維去判斷一個事物適合怎樣的長度計量單位,結合具體數值,將長度單位對號入座。

4.3 學生合作探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探討的學習方式更加寬松、靈活,學生可以與同學之間分享理解、質疑觀點、探討難題,積極性往往更高,參與度也就更廣。合作探討的過程中,也是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精加工的過程,是能夠激發學生探索靈感、碰撞頭腦風暴的過程。在靈感培養過程中,就可以展開合作探討,先讓學生對量感事物進行獨立判斷,通過獨立觀察和思考,得出結論,再在小組內進行探討,每個人分享自己的答案,提出自己的思考?;蛘?,在合作學習中,小組內可自由出題,其他同學回答,在這樣趣味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量感培養成效也將更好。

以“長度單位”為例,教師設計考察任務,讓學生回答問題后,再在小組內進行探討,比如提問學生:問題1.指甲蓋長度是()cm?問題2.課桌的長度是70()?問題3.一個學習物品,比4 厘米長,又比10 厘米短,請問它可能是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后,在小組內進行探討交流,深化自己對量感的認識?;蛘?,在小組中可以輪流出題設問,其他學生回答,以這種趣味的方式進行學習。

4.4 聯系生活加強體驗

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優秀的教學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非常常見,對于培養學生量感能力,有很大作用。將比較抽象的量感認識和形象生動的生活現象結合起來,必然能夠讓學生的思考更與力度。生活經驗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常見的量態特征,并套用正確的量態計量基本單位,量感學習將更加有效[5]。

以“長度單位”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元素來解讀長度單位,從簡單到復雜,對常見到不長久愛你,從小單位到大單位,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對生活中日常物體進行研究,如此一來,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的認識,也能培養學生發現生活、研究生活的良好習慣。比如引導學生估算教室的長度、同桌的身高、書本的長度等等,學生經過估算或測量后,發現生活中處處有長度,書本的長度約為30厘米,一元硬幣的厚度為1 毫米,同桌的身高在100 厘米左右,正常步伐可跨越40 厘米……通過生活事物的量感認識,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理解和記憶更進一步。

4.5 遷移量感學習

遷移學習指的是在有舊知識認識的基礎上去學習新知識,或者在舊經驗的基礎上去推算新事物,遷移性學習是小學數學所提倡的,引領學生基于已有知識或經驗,通過邏輯思維去學習新知識,獲得新經驗。在小學數學量感培養中,也可以運用遷移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已有量感經驗的基礎上,去研究新的量感認識,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就會輕松很多,并且對新知識的理解也會深刻很多[6]。

筆者對遷移量感學習的思考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同計量單位的學習中,以“長度單位”為例,毫米、厘米、分米和米是同樣的換算關系,10 毫米=1 厘米,10 厘米=1 分米,10分米=1米,千米與米則是不同的換算關系,1000米=1千米,當學生學習過厘米和米的換算關系后,再來學習毫米、分米的換算關系時自然的會進行遷移學習,如此一來,能夠減少長度單位學習的難度,引導學生清晰認識。二是不同計量單位之間也可進行遷移學習,同樣的道理可運用在“元、角、分”“時、分、秒”“年、月、日”“克、千克、頓”等量感知識學習中,只是單位換算模式不同而以,但其底層邏輯是相同的,在這些知識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遷移學習,既可以讓學生強化量感認識,同時還能讓學生搭建知識框架。

4.6 強化“估”與“測”教學

在小學數學量感培養教學之中,“估”和“測”是兩個主要的教學途徑,“估”即讓學生進行估計,而“測”則是讓學生進行實踐測量。教師把握好這兩個教學途徑,量感培養可以說成功了一半。

就“估”而言,引導學生對具有量態特征的事物進行估計,培養學生準確估計、敢于估計的能力,在估計中逐漸提升學生的量感能力。在教學中要注意兩個點,第一點是最好引導學生建立一個參照物,有時候還需要根據計量單位的不同建立多個參照物,這個對照物就是學生的估計依據。

以“長度單位”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對事物長度的估計更加精準,先引導學生建立一個參照物,比如書本的長度約為30 厘米,以這個為參照物,再讓學生去估計桌子的長度、估計一步的間距、估計鉛筆的長度、估計桌子的高度,學生估計起來更加簡單,同時也更加準確。第二點,可以利用一些游戲策略,寓教于樂,在游戲的環節中慢慢增強學生的量感認識,因為估計這個教學環節本就是比較輕松的,不是為了求得唯一且真實的結果,與游戲教學的氛圍不謀而合,因此展開游戲教學,如開展“估計闖關”游戲、“你估我測”游戲等,可以讓學生大膽估計,在游戲化的氛圍中讓學生更好地參與進來,逐步增加量感[7]。

就“測”而言,則指讓學生進行實踐測量。所謂“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小學數學量感培養教學中,也提倡以實踐性學習的方式,盡可能多的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測量,讓學生在實踐測量的過程中,獲得準確的測量結果,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于量感的認識,學生一些原本存在的問題或困惑,有時會隨實踐測量的實施,問題會迎刃而解。

以“長度單位”教學為例,可以在學校內組織開發“測量國旗桿高度”“測量樹木周長”等實踐性校本課程;可以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拿著尺子去測一測家庭中事物的長度特點;可以拿著尺子測一測身體上的量態特征,測一測手指長度、手臂長度等等,記錄下來??傊?,通過實踐測量,自然而然能夠促使學生加強量感認識,增加對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長度單位的認識和辨析[8]。

4.7 習題應用以及針對性訓練

習題應用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學生的量感是否達標,哪里還存在問題,都可以通過組織課堂小測或課后作業,讓學生在作業測試中進行訓練,進一步提升量感能力。另外,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課堂小測或課后作業中常常出現的量感錯誤資源,分析學生量感出現問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展開針對性訓練,組織學生構建錯題集,讓學生圍繞錯題進行討論,或者針對錯誤進行針對性講解,或者多布置學生易出錯的量感習題,經過針對性訓練,如同對癥下藥般,學生的量感能力會得以提升[9]。

結束語

總之,量感是小學數學教學重點模塊,也是數學核心素養之一,教師需靈活運用各類教學策略,創設優質教學情境,強化學生量感培養。本文提出激發學生興趣、學生直觀認識、學生合作探討、聯系生活加強體驗、遷移量感學習、強化“估”與“測”教學、習題應用以及針對性訓練若干培養措施,結合本文分析,希望能對培養學生量感有所幫助。

猜你喜歡
量感事物長度
兼收并蓄
美好的事物
1米的長度
愛的長度
怎樣比較簡單的長度
奇妙事物用心看
數學教學中“量感”的教學探究
靜待“量感”生成
不同長度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