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韌性發揮:“民辦擇校熱”治理下的家庭教養行動邏輯

2023-10-24 06:26
基礎教育 2023年2期
關鍵詞:教養民辦家庭

陸 韻

(1.湖州師范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2.浙江省鄉村教育研究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一、問題提出

家庭作為聯結國家與個人的中介[1],深深嵌入于社會變遷進程之中,作為個體社會化的最初場所承擔著人力資本培育的基本職能。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義務教育領域的市場化滲透帶動民辦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引發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多個大城市民辦中小學規模大幅擴張和優質教育資源過度集中,掀起一場“民辦擇校熱”。幼升小、小升初學業“搶跑”競逐風氣日盛,帶動補習和競賽風潮、擾亂義務教育均衡生態、加固優勢階層家庭資本與教育機會之間的聯結,也使無數家長陷入日益嚴重的社會性焦慮[2]。為減輕擇校問題帶來的社會壓力,國家推行免試就近入學、禁止擇校、取消擇校費、取消重點校重點班等舉措,保障招生入學過程中的機會公平。2020年政府“高壓治理”下的“公辦民辦同步招生”新政落實使民辦擇校熱度驟降[3],但新政落地之前擇校亂象一度屢禁不止[4],家長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協助子女爭奪優質民辦教育資源,政策制定方與利益相關者間的膠著博弈流露出家庭教養行動與政策導向之間的悖離。

“民辦擇校熱”是折射社會普遍性教育焦慮的典型現象,從其發端到消解的過程體現國家力量對家庭教養行動的介入,啟發我們思考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間的互動。家庭作為能動者如何回應政策干預?形成了怎樣的教養行動邏輯?背后的機制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將有助于破解家庭教養行動與政策導向相互錯位的治理謎團,為緩解全民教育焦慮、增強教育治理成效提供啟發。

二、文獻綜述與分析視角

(一)家庭教養行動悖離政策導向的三種解釋思路

針對擇校治理情境中以“搶跑”“競逐”“增負”為特征的家庭教養行動,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成因解釋:一是教育制度環境的缺陷。政府的擇校治理存在思維簡單化、行政依賴嚴重和動員力量單一等困境[5]23-26,無論是“單校劃片”還是“多校劃片”,只要優質教育資源分布未能完全均衡[6],學校間橫向分層與分割成為普遍性事實[7],就難以抑制家長強烈的擇校意愿?;A教育“均衡發展”與高等教育“精英路線”之間的不協調,導致高考競爭壓力持續“滴”到基礎教育,不斷強化家長的競爭壓力。二是家長教育理念的偏差。不尊重兒童成長發展規律的拔苗助長、知識本位取向下的重智輕德、功利主義態度下的過度期望等教養觀念影響著家長教養行動。然而,從社會建構論角度看來,不管什么樣的“知識”都是在社會情境中被發展、傳播和維持的[8]6,教養觀念的形成無法脫離特定社會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三是社會階層分化的影響。西方有關教育再生產的研究早已發現,由于社會分層結構的世代延續,優勢階層將其資源傳遞給子代而維持階層地位,如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認為所有教育行動包括不正規教育、家庭教育和制度化教育的目標都是再生產統治階級或被統治階級的文化專斷[9]171,擇校、課外補習等教養行動都有明顯的階層優勢累積效應。國內研究同樣證實,教育機會公平的價值理念與大城市高收入、高社會地位家長強烈的擇校意愿之間存在著內在緊張[10],社會階層高的家庭能夠通過高成本、高風險方式實現教育選擇,就近入學的政府選擇行為必然遭到以社會資本為代表的市場選擇行為的破壞[11]。

以上三種思路都有助于理解家庭教養行動與政策導向的錯位,但缺少將制度因素與家庭擇校行動關聯起來的研究視角,忽略了不同階層家庭的趨同性,以及階層與制度兩種因素間的交叉影響。階層對于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機制中摻雜著家庭觀念、文化傳統、市場形勢與制度力量等多種因素。事實上家庭本身也是更為廣泛的社會、文化傳統的產物,它無法抵御具有強權性質的國家政策或歷史運動的持續干預[12]?!懊褶k擇校熱”治理趨嚴情形下家庭如何在政策空間內展開集體行動,制度作用于行動的過程機制有待考察。

(二)韌性發揮:“制度—行動”互構的研究視角

“韌性”意味著面對生活壓力和挫折的“反彈能力”[13]。所謂“韌性發揮”,指的是擇校家庭在“民辦擇校熱”治理背景下調整結構、形成決策,從而拓展教養行動空間、幫助子女取得競爭優勢的過程。制度主義理論關注制度與行動間的互動:人們的任何行動都發生在特定制度背景下,制度約束或促進行動,包含規制性、規范性和文化-認知性要素在內的制度為行動提供合法性源泉[14]56;同時,行動者面對制度影響時可能會產生遵守、妥協、回避、反抗等多種策略性反應[15]。在“制度—行動”互構的理論框架內以“韌性發揮”為研究視角,突出以下意涵:首先,將家庭視為能動的社會細胞,圍繞擇校展開的家庭教養行動屬于制度變遷軌跡下的能動性反應;其次,關注家庭成員在擇校行動過程中形成的局部秩序,這一秩序嵌植于家庭所處更大的社會背景中,通過家庭與擇校場域中其他組織互動而形成,使得家庭教養行動得以維持;最后,把家庭教養行動與擇校治理情境及廣闊社會文化背景相關聯,探尋制度環境對家庭教養行動的影響機制。

三、研究過程與調查對象

制度與行動的復雜關聯和互動機制在靜態結構中往往處于“隱秘”狀態,只有在動態過程中才可能逐步展示。依據孫立平提出的“事件—過程”研究策略,即關注、描述、分析事件與過程并對其中的邏輯進行動態解釋[16],筆者于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間在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擇校競爭激烈的東南沿海某省會H市展開田野調查。由于家庭的私人領域特性以及研究時間與人力條件限制,本研究未能像安妮特·拉魯(Annette Lareau)在《不平等的童年》中那樣組建研究團隊深入家庭內部觀察親子互動和家庭教養,而是以半結構化訪談為主要方式了解擇校家庭對相關政策的態度和看法、圍繞擇校展開的教養行動、經歷的事件以及背后的想法感受;進入校園開放日、培訓機構公開課等公共活動場合,觀察家庭與學校和培訓機構間的互動;同時通過政策文件、媒體新聞報道、招考錄取數據、微信群聊記錄等把握民辦擇?,F狀的總體形勢也即家庭教養行動的制度環境,在此基礎上探討制度環境與教養行動之間的關聯。

為收集擇校情境中家庭教養行動方面的經驗資料,筆者采用目的性抽樣法,基于私人關系聯系H市工作的小學教師、培訓機構教師和其他普通親友,在這些關鍵介紹人牽線下尋找具有強烈“主流民辦?!边x擇意向和明確行動規劃、準備參加民辦初中自主招生并且符合報名條件的五六年級學生家庭,排除那些只想通過搖號錄取試試運氣的家庭。同時,所選個案盡可能覆蓋影響家庭教養行動的異質性特征:一是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考慮家長職業屬性(私營企業主、企事業單位、個體戶、務工或務農)和學歷分布;二是擬定擇校目標,考慮家長有意向選擇的“主流民辦?!狈植?;三是目前就讀小學的擇校風氣,以班級中大致參與擇校的學生比例來衡量,兼顧10%以下、10%-50%之間和50%以上幾種情形。16個家庭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表

四、研究發現

從經驗資料中發現同一制度環境下擇校家庭的教養行動呈現出共性——家庭內部會發揮出韌性以應對擇校挑戰。本文將從韌性發揮的前提、表現、成因等方面來呈現和分析“民辦擇校熱”治理下的家庭教養行動邏輯。

(一)韌性發揮的前提:“民辦擇校熱”治理下的狹縫空間

制度作為行動的標準化模式在社會系統的時空構成中起著基礎性作用[17]106。教育制度涉及國家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組織的體系及其管理規則,與制度制定及執行相關的一切政府行動構成家庭內部教養行動的重要背景?!懊褶k擇校熱”治理中的制度性沖突及其產生的狹縫空間成為家庭韌性發揮的前提。

1.中央嚴禁與地方變通:狹縫空間形成

“民辦擇校熱”現狀失控催生教育制度變革,中央嚴下禁令不斷抑制民辦“擇?!眮y象。官方政策明確“免試入學”原則適用于義務教育民辦學校,以電腦派位取代選拔招生、提倡公辦民辦學校同步招生,并提出“十項嚴禁”紀律重點解決中小學招生與校外培訓機構考試競賽掛鉤、民辦學校違規跨區域爭搶生源、特長生招生等問題。但與此同時,H市所屬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細化落實政策時,通過劃定電腦派位比例(60%電腦搖號和40%自主招生)保障民辦校自主招生權,給部分辦學主體借助面談進行勸退與擇優的違規招生行為留下操作余地;以面談測評方式代替筆試考核,實際仍離不開學業成績、競賽證書、綜合榮譽這類篩選依據;實行校園開放日之類的地方性招生辦法,在促進家校溝通的同時也給民辦學校圍繞生源競爭展開博弈提供了契機??傊?,日益嚴控擇校的政策環境下,地方政府的自由量裁使民辦學校、社會培訓機構和擇校家庭均擁有了在政策縫隙中展開行動的空間,優勝劣汰、搶奪生源、趕超比拼和逼迫教養的非正式規則對官方政策價值導向造成阻滯消解。

2.制度約束與現實誘惑:狹縫空間特性

規制下的狹縫空間給擇校家庭留下了自發行動余地,參與自主招生成為通向熱門名校的唯一通道。這一狹縫空間體現出如下特性:

首先是政策約束與擇校動力之間的沖突?!懊褶k擇校熱”治理政策作為正式規則對擇校家長形成間接的行動約束,但H市熱門民辦初中的累積優勢與良好口碑難以迅速改變。并且,H市從2012年至2020年城鄉居民消費支出平穩增長,消費水平穩居全省前列。身份意識、群分觀念與教育選擇緊密結合,成為加劇城市社會空間分化與區隔的動力機制[18]76-93。中國家庭對高品質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并與社會經濟地位競爭聯系到一起。優質教育資源的吸引、優勢階層家庭的購買力、強勁消費欲求與豐裕文化資本等一系列因素仍在持續推動家長擇校。

其次是正式規則與非正式規則間的張力。家庭屬于民辦擇?,F象的利益相關者之一,學校與培訓機構遵循正式規則的“合制度行為”需要家庭參與配合。但非正式規則下“變通行為”的存在為民辦學校、培訓機構與家庭合謀共同游走于政策狹縫提供了可能。因此,政策規制邏輯與執行者行動邏輯的錯位形成一種分裂的制度環境,遵循制度與規避制度兩類行為的存在代表正式規則與非正式規則間的張力,為家庭自發擇校行動提供前提。

(二)韌性發揮的表現:家庭教養行動調適

“擇校不僅是孩子的事,更是整個家庭的事”。個人面臨的困境具有連鎖反應,繼而會影響到家庭所有成員,家庭的“集體品性”將影響他們接下來應對挑戰的能力[19]3-69。訪談與觀察資料進一步反映出,擇校家庭成員會在制度狹縫中發生教養行動調適,呈現如下過程機制:

1.參與結構的靈活伸縮

婚姻和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確立“雙系撫育”[20]116,核心家庭一直被認為是對孩子發展最為有利的家庭結構,但實際輔助孩子擇校的家庭成員結構靈活多樣,涵蓋全員協作到一人獨攬等多種形態,表現出伸縮的韌性。

(1)祖輩:卷入抑或疏離

擇校家庭中的祖輩會卷入小升初忙碌期,在子代衣食住行方面發揮穩定的后勤保障作用。這種“應急性”家庭關系被概念化為“親屬潛陣”(latent kin matrix),代表現代城市社會核心家庭中依然存在著的擴大親屬網絡,家庭成員垂直跨越幾代人相互幫助、整合運作,擴大的親屬關系給核心家庭提供心理上和工具上的支持[21]。代際捆綁式育兒成為當今許多家庭應對教養壓力的一種策略,尤其在升學競爭特殊時期,長輩的支持理解和勞務貢獻使青年父母的子女教養行動得以順利進行。

“我們兩個人根本忙不過來。外公外婆和我們住一起的,老人還是很給力的!小的上輔導班平常都是外公外婆接送的,我們自己還得顧老大,要高考了?!?F01AM)

同時,隔代教養成為一種依賴情境下的彈性策略,表現出權宜性特點,代際合作育兒模式隨家庭成員間的協調與博弈而靈活轉變。已有研究指出祖輩家長的文化知識不足,隔代家庭教育總體水平的均值低于親代家庭教育水平[22]。實證資料顯示,當祖輩與子代在擇校決策或教養方式上出現意見分歧時,減少與祖輩的接觸反而成為部分城市家庭青年父母排除教養矛盾的一種適應性策略。

“擇校的事情是我一個人在管,換做我爸媽,他們也理解不了的,覺得犯不著那么累,花時間花錢的,附近公辦讀讀算了,他們就是想不通的?!?F02AM)

“老年人總比較寵,現在這種時候,家里一熱鬧,讀書勁頭就散了。該做的作業也沒做,估計都是在看電視,現在高年級叫他少去爺爺奶奶家了,放松了要收回來很吃力?!?F12BM)

(2)父母:沖突與合作間的游移

每一種社會關系的構成都離不開向心和諧與破裂紛爭兩股力量的參與,矛盾與爭端在統一體生存的每時每刻都發揮著作用[23]179。父母間的分歧主要集中于是否擇校以及如何擇校,涉及孩子培優過程中的具體教養理念和方式,但擇校家庭最終往往會在教養行動上達成一致。從沖突到合作的轉變存在以下原因:

首先,孩子的處境與需求成為父母分歧的“潤滑劑”?!盀楹⒆涌紤]”這一觀念涵蓋工具理性之外的情感表達意義,“親子之愛”成為規范青年父母教養行動、促進家庭成員凝心聚力的制度性因素。

“她真的很喜歡那個學校。那我也沒辦法,陪她去看下?!?F08AM)

“最終讓小孩自己選,最后是他去讀,選哪個我們都支持的?!?F12BF)

其次,“擇校場域”中的互動有利于彌合分歧。父母有關擇校的行動決策往往會受到環境中其他群體的影響。民辦學校開放日以及家長群體線上線下互動營造了濃厚的擇校和“雞娃”氛圍,當越來越多的家庭遵循機構占坑、學奧數、找關系之類的擇校模式,類似操作經由大量重復而變得可信任和具有合法性,并形成一股環境壓力,使擇校場域中的家庭不得不融入到主動尋覓關系、爭取考試機會的擇校行動之中。

“朋友家一個牛娃,參加民辦校游園了,兩個禮拜后接到面試通知再去參加考試,所以占坑之類的,可能真的是需要呢。這才反應過來,準備托別人再找找關系看?!?F05AM)

(3)母親:一個人的奮戰

“教育拼媽”現象在城市家庭中并不罕見。隨著教育產品市場化的發展,購買個性化服務從而提高孩子的競爭力,是民辦擇校背景下許多中產階層家庭的選擇。中產階層母親依賴于教育消費可獲得擇校內幕和操作路徑,在非正式規則框架內步步為營、游刃有余,用“購買教育服務”“家務勞動外包”的方式替代了父親的教養職責。

“語數英、思維拓展,還有針對民辦面談的VIP小班,還有請了個大學生家教。別說小孩了,我自己也在學那個‘小升初一路通’,機構推薦的付費課程,專門是給家長講怎么進民辦校?!?F02AM)

相比之下,低階層母親沒有深深卷入那些傳播著非正式規則的家長群體和培訓機構組織,而是聽從老師建議讓孩子自己好好努力,遵照正式規則中的流程逐步往前走,并預留了“民辦不行就公辦”的退路?!奥犜挼暮⒆印币詢灝惖膶W業成績給她們帶來希望和“勁頭”、注入了行動能量,再加上孩子乖順、自立的生活表現,即便在缺乏父親參與和祖輩協助的情形之下,母親們的想法還是能得以落實。

“我們家小孩子還是很聽話的,比如說我們今天有一些學習任務完成掉,他都還能自己去做完,有可能做不完,就讓他盡力去做吧。去試試看,也看運氣,民辦進不了就去公辦?!?F09AM)

總之,當非正式規則將民辦擇校扭曲魔化為“一場沒有硝煙的持久戰”,家庭作為一個能動性組織保持著自身活力,以結構和形態上的靈活多變來滿足子女教育競爭需求,呈現豐富多元的成員參與結構。

2.權力運作下的親子協調

權力建構了社會存在的日常運作機制[24]15,家長通過施壓、感化和誘導等方式使孩子參與高強度培優計劃,這構成了權力運作下的親子協調機制。

(1)施壓:戴上“緊箍咒”

擇校家長們在描述如何管理子女學業時經常提到一個“盯”字,代表對孩子學習的時刻陪伴、全程監督與親自指導。這是一種了解狀態、發現問題的方式,更成為施加在孩子身上的規范性力量,起到調整習慣、糾正錯誤、防范越軌的作用。

“那時候開始,天天盯著他的數學,沒空就讓他老爸來,一道一道題目盯過去,做錯的馬上改過來,不讓他開小差?!?F13BM)

同時,家長會將寒暑假作為孩子“彎道超車”的好機會,借由時間的分割與填充控制孩子的日常行動,通過密集規劃和高強度任務布置,在精細化的時間管控中促使孩子遵循培優計劃。每周、每天的時間表呈現出“日常生活的重復性和例行化”特征[17]231。

“7月3日結業典禮回來我給她制定了安排表,她每天都只用半天的時間就把一天的事都做了,然后剩下時間看書。經過暑假54天的堅持,她讀完了64本書,自學了10款魔方,寫了60篇日記,寫了28套奧數卷子,5400道計算題,背了80篇兒童詩和18句名篇?!?F03AM)

當然,無論是日常監視還是時間掌控,都依賴于家長閑暇時間、知識文化水平、教養管理理念、家庭經濟狀況等多方面現實條件,不同家庭父母管控孩子學業時的權力發揮程度存在差異,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并未給孩子安排過多課外培訓。

(2)感化:隱性的“操縱”

以情動人是促進親子行動協調的更為柔和的方式,情感控制實為權力行使之所[25]124。親子之間的感化協調過程成為家長行使操縱權力的一種隱性機制。一方面,家長通過表達鼓勵、給予信心緩釋孩子在強化培訓和嚴酷比拼中的疲乏,孩子往往能夠接受到“情感訊號”,進而做出符合“好孩子”規范的公平回饋——堅持努力、不怕失敗、不負父母的期待。

“我早就告訴她,你就是一個智力平平的孩子,努力后就會變聰明,就會比聰明但不努力的人有出息。我就盡量鼓勵她多參加活動、比賽,陪她一起準備?!?F03AM)

另一方面,當家長在擇校壓力下的焦慮情緒流露給孩子時,無聲的力量同樣會塑造出孩子“格外聽話乖順”的行為,擇校競爭氛圍下孩子變得自覺、沉默甚至因成績不理想而自責愧疚,帶著一種近乎自我懲罰的情緒去改變自己、吸取教訓、更加努力。

“真沒想到,小孩心里其實很懂的,他也很會看大人眼色,雖然現在還沒著落哦,但感覺到他真的是成熟了不少,說話也小心翼翼起來?!?F06AM)

鄭君之死,是我從有關他的訃告上得知的。本來,死亡的原因是訃告的一個要件,然那個訃告沒有他死亡的原因。后來,我得知他是死于其逆子的刀下。

所以,親子之間的情緒傳染能夠成為一種協調機制促進孩子配合擇校行動,情感本身就成了可交換的資源,其背后的根本邏輯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愛和責任、義務,相互理解包容與體恤使權力控制隱藏于溫情潤色之下,家長主義隱性支配內化于心而不自知。

(3)獎懲:“不平等條約”的規制

家長對孩子的給予或剝奪均嵌入于親子間不平等的關系結構中,以“不平等條約”實現對孩子的行為規制。一方面,父母通過給予式激勵滿足孩子部分心愿與喜好,使其配合擇校情境下高強度、快節奏的學習訓練與競爭篩選。

“我就跟她講定,晚上如果不上輔導班,回家作業在7點前做完,睡覺前可以看半小時漫畫書。做完作業自覺再多做題目的,就再多給些玩的時間。要是上輔導班,吃飯前5點30,能把學校作業做完,我也會讓她回來多玩會兒?!?F13BM)

另一方面,家長沿著“如果做不到,就不讓再擁有”的邏輯,通過剝奪式恐嚇規制孩子行動,使他們不得不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朝著家長期望的目標努力。這樣一種親子協調機制更為凸顯家長地位優勢,他們不僅掌控著與孩子的需求和興趣相關的資源,而且可以靈活制造稀缺性,在“霸道談判”中實現親子之間的行動協調。

“她爸老開玩笑說,念民辦中學的錢是給你準備好了哦,你要是沒考上,奧數班的錢就打水漂了,上初中的錢都要留給你弟弟花了哦?!?F11AM)

3.信念支撐下的家庭潛能釋放

通過了解受訪家庭擇校過程中的策略與經歷,可發現家庭成員發揮潛能,拓展內外資源以提升民辦擇校成功率。

(1)對內:激活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

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數字主義、功利傾向和效率至上的價值取向與擇?!皾撘巹t”緊密契合,家長頗為看重分數與等級,為了讓孩子超越他人、躋身名校,甘愿增加教育投資,支付高額費用供孩子參加課外補習。

“現在大環境就這樣,我聽到人家一年10萬都有……真的是環境在逼,身邊的小孩都在外面補,不然考試就考不過別人。拼爹拼媽么,現在拼的是家長的口袋?!?F15BM)

同時,倡導“愛與責任”的現代理想親子觀與追求分數、排名、等級的擇校潛規則共同驅使家長發揮自身文化學識優勢,通過親力親為的輔導保障個性化的全程陪伴與及時督促。這樣一種家庭文化資本的直接輸出依賴于家長的文化學識,同時也伴隨時間精力的投入,以及觀念、習慣與方式的調整與適應。

“數學一直是抓得比較緊的。有時叫他自己看著試卷,分析分析自己的問題在哪里。他也說不出,我們就給他歸納?!?F06AF)

“至少我去把題目捋清一遍之后,和她溝通起來就順暢很多。她碰到的那些困難,我也好理解。這樣就知道怎么去幫助她?!?F03AM)

然而同樣的制度環境中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適應能力有差別,一些家長即使認識到大勢所趨,也無法提供孩子高額的課外培訓費用,文化資本不足的家長難以做到同樣的親力親為,從而造成不公平現象。

(2)對外:尋求關系網絡中的機遇

生活機遇與人們的社會關系網絡有著密切聯系,日常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和“關系”有關[26]111。擇校治理政策規制下的“狹縫空間”使“內幕信息”和“??紮C會”成為影響擇校成功率的關鍵因素,家長也會通過“找關系”來拓展資源,幫助孩子獲取信息和機會。他們與培訓機構、民辦學校之間形成利益關聯下的“合謀”,“占坑”成為一些家庭擇校過程中的必備環節。

“我自己不太懂,問了許許多多人,搜羅到了這家。然后跟我女兒商量,我說,我們要不要再占一個坑,我們總不能押寶押在一家上面呀,萬一報的這個輪不到我們呢。這樣就又報了一個班?!?F15BM)

除了參照家長群中普遍提倡的“占坑培優”,還有一些家長會通過拓展人脈爭取到直接向校長自薦的機會。政策規定民辦初中不得提前啟動招生工作的情形之下,家長主動聯絡學校的過程中也會碰到阻礙,但是他們會突破社會關系網的限制,盡己所能地為孩子打通渠道。

“她爸爸問到了蔚藍中學校長電話,不過我們也跟她說了,這個電話多半是打不通的。她自己也打了,打了很多次打不通,聯系不到。后來聽說,已經有人在周末自己跑去學校投簡歷了,我們就在周日把孩子送到學校門口,讓她帶著材料自己進去?!?F03AM)

無論是運用家庭經濟資本還是委托他人、親自上陣抑或鼓勵孩子獨立行動,都體現出家長的共同意向,他們不寄希望于搖號政策,而是盡可能讓孩子變得優秀并努力爭取展示自己的機會,選擇靠實力而非靠運氣成為這些家長的一致信念。

(三)韌性發揮的成因:制度環境對家庭教養行動的形塑

“民辦擇校熱”背景下家庭韌性發揮背后的制度因素如表2所示,治理系統、家庭倫理、共享價值和專家知識四個方面要素共同形塑家庭教養行動,大致可歸入規制性、規范性和認知性要素構成的制度框架[14]56,對家庭韌性的發揮形成如下形塑機制:

表2 影響家庭教養行動的制度因素

1.治理系統規制家庭教養行動空間范圍

規制性制度要素的特征是強調明確、外在的規制過程,包含以法律、條例、合約為形式的正式規則,以及體現于習俗、傳統和行為慣例中的非正式規則,二者共同之處在于減少行動不確定性[27]55。各級政府以自上而下手段對民辦學校與培訓機構的招生、辦學行為加以管控,但是“民辦擇校熱”治理呈現“規制—變通”格局,理性擇校、減負降壓、快樂教育的政策導向提供了家庭教養行動的正式規則,強化優勝劣汰、搶奪生源、趕超比拼和逼迫教養的“擇校內幕”構成了非正式規則。約束擇校的政策規限邏輯與驅動擇校的執行者行動邏輯之間的錯位引發政策規制下民辦學校與培訓機構的策略性行為,治理狹縫為非正式規則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從而給家長發揮社會經濟地位資源優勢協助子女擇校的教養行動開拓了空間。相比于階層視角下將擇校解釋為優勢階層慣習與家庭社會資本支持下的行動選擇,制度主義分析從治理系統層面揭示了家庭韌性發揮的制度性前提。

2.家庭倫理規范教養職責與互動關系

家庭倫理提供有關特定情境下某類家庭角色享有何種權利義務、應該如何行動的規范性期待,會被成員內化為理所當然的行動慣例。通過梳理擇校過程中家庭內部結構調整與策略應對,發現有關家庭成員角色任務、互動關系和分工模式的觀念是影響家庭韌性發揮的重要制度因素,對教養行動構成一種依托于道德、情感與權力的規范性建構。首先,基于“愛與責任”的父母角色規范使教育焦慮具備道德正當性,家庭成員協作教養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情感付出。其次,家族綿延的責任倫理和“以孩子為中心”的下行式家庭主義引發三種機制:一是整合機制,化解分歧、凝心聚力,形成全員參與格局;二是離散機制,教養觀念沖突時,祖輩疏離成為排除干擾策略;三是潛能釋放機制,傳統家庭性別分工模式下的“密集母職”抵消“父職缺席”。最后,傳統家長主義下的父母權威使親子之間形成權力運作下的協調機制,權力運作與親子情感緊密交融。

3.共享價值與專家知識塑造教養行動偏好

文化認知性要素構成了關于社會實在的性質的共同理解,以及建構意義的認知框架,涉及到行動者對行動的主觀理解,提供思考與行動的模式[14]65。通過了解家長為什么要擇校以及他們對所謂優異、成功、理想的標準界定,可發現在進取觀、功效觀和學歷觀等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價值傾向,認可學歷等級、階層等級的重要性并將其與美好生活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名列前茅、出人頭地、位居人先成為值得付出努力不懈追求的目標,擇校變成一項與孩子整個人生利害攸關的事情。同時,專業人士創建和維護相關的知識與控制體系,將各個領域的活動加以理性化,他們的主要武器是思想,通過定義現實來實現控制——設計本體框架、提出區別、創建分類以及創立行動原則和指導方針[28]305。家長對孩子學業的全面卷入、密集干預受到教育專家的知識支撐,認為只有無微不至的關心陪伴、親力親為的監督指導才能保障孩子個性化成長,這使“逼迫”式教養得以按照一種“科學合理”的方式展開。

以上制度要素影響并非孤立發生,而是交互作用于家庭“韌性發揮”,進而制約教育治理成效。如圖1所示,家長價值信念與正式規則之間的沖突,以及與非正式規則間的契合,共同引發家庭教養行動與政策導向的錯位。一方面,強調適應性匹配、公平錄取、減負降壓和快樂教育的正式規則與擇校家長共享觀念發生沖突。文憑崇拜傾向與精進努力的進取觀和效率至上的功效觀相結合,使發奮苦讀成為一種慣常的成長模式,將名校錄取寄托在隨機性均等概率上的被動操作不符合“關心孩子前途命運、未雨綢繆做好規劃”的父母角色規范。另一方面,強化優勝劣汰、搶奪生源、趕超比拼和逼迫教養的非正式規則與家長觀念、家庭倫理和專家知識均存在契合。不甘落后與精進努力的價值引領,親子之愛與責任倫理的情感激活,再加上全程陪伴與規劃指引的專家理念滲透,共同促進了非正式規則的合理化,使之成為家長更愿意信賴的行動規則。

圖1 多種制度因素共同作用于家庭“韌性發揮”

五、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當“民辦擇校熱”治理力度逐漸加大,透過擇校家庭能動性反饋調查,發現家庭內部會發揮出韌性,靈活調整結構并形成一種支撐集體行動的局部秩序,使圍繞擇校展開的家庭教養得以實現和維持,具體表現為結構伸縮、關系協調和資源拓展三個方面:家庭成員會調整人力結構輔助子女擇校,涵蓋全員協作到一人獨攬等多種形態;親子之間形成權力運作下的協調機制,家長通過施壓、感化和誘導的方式使孩子參與擇校目標下的高強度培優計劃;家庭成員發揮潛能,對內挖掘釋放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對外開拓利用社會網絡資源,幫助子女提高擇校成功率。家庭韌性發揮嵌植于政策規制、家庭倫理規范、共享價值與專家知識影響的廣闊制度背景中,在家庭與擇校場域內其他組織機構的互動中形成,既是對非正式規則阻滯正式規則的沖突性治理環境的回應,同時也受到父母角色規范、家庭意識形態等規則慣例與價值觀的建構。

韌性發揮是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家庭能動性的體現,尤其在教育治理變革過渡期,這一行動邏輯會影響官方政策對家庭教育的干預成效,引發與政策導向相悖的教育焦慮心態與“雞娃”教養行動,值得教育決策機構與行政管理部門、學校、家庭予以關注。當然,韌性發揮并不是無限制的,規制力度的加大和專家知識的滲透有助于控制家庭韌性發揮、重建教養行動秩序。隨著義務教育階段“公民同招”政策于2020年起在全國31個省份全面施行,100%隨機錄取打破了擇優篩選規則,民辦學校與培訓機構“掐尖選優”的利益鏈條被斬斷,家庭擇校行動空間進一步縮小。

(二)啟示

“民辦擇校熱”背景下的家庭韌性發揮為提升教育治理成效和緩解“全民教育焦慮”提供了制度層面的啟發:

第一,提高公共教育服務水平,降低家庭教育決策風險。在優質教育資源尚未實現完全均衡的情況下,國家與個人之間的資源配置矛盾轉移至家庭,家庭扮演著協助兒童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的“工具人”和學業風險乃至就業競爭風險的承擔者角色。為民眾提供大體均等的優質公共教育服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重要職能。只有政府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將每一所公辦學校辦成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名?!?、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切實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面,形成公辦教育為主體民辦教育作為特色補充的教育生態,才能改變人們對公辦學校的成見和對民辦“貴族學?!钡耐瞥?、降低家庭內部決策風險和教育焦慮。

第二,制約與疏通相互結合,緩和新政與慣例的摩擦。在制度變革情勢中,人們更容易意識到他們生活所依賴的價值、觀念、信仰和制度[29]167。雖然調查發現規制力度的加強、行動空間的縮小抑制了家庭韌性發揮,但是決策者不應忽視家庭在為個人保障風險、爭取社會地位方面蓄積的行動力及其背后的倫理價值支撐,這些因素會使教育政策變革對家庭教養行動的影響存在遲滯性。關于家長如何采用科學合理的教養方式干預子女學業、加強親子互助溝通、做好學業道路規劃和學習心態調整等等,還需要更為全面細致的官方指引。緩解制度變遷與行動慣例之間的摩擦,不僅僅是限制家庭教養行動的范圍,還需提供替代性的行動方案,將“和諧、互助、關愛”的家庭行動慣性導向符合政策期待的教養方式。

第三,加強公共機構與家庭的聯結,完善政策信息傳導機制。對自身處境的考慮以及對效益與利潤的追求往往驅使利益相關方對政策文本展開不同的理解和評價,從而使行動者掌握的信息與政策意圖之間存在偏差。政府部門在推動與家庭教養行動相關的治理舉措時,應加強公共機構與家庭之間的聯結,完善政策信息自上而下的傳導機制,使教育政策更好地從文本形態向實踐層面轉化。一方面發揮學校在教育行政部門與家庭之間的溝通中介作用,圍繞政策文件的出臺背景、價值導向、主要內容、關鍵舉措和操作指引等,面向家長進行詳細的介紹和解讀;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志愿者團隊,吸納社區、高校等多方合力,引導多元社會主體參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完善家庭教育的社會支持體系。

第四,發揮專家智庫的作用,創建家庭教養規范性框架。隨著健全家庭教育治理機制、加強家庭教育立法的呼聲逐漸增強,面對社會轉型、家庭變遷、教育變革的外部環境,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充分發揮專家智庫的作用,創建并擴散家庭教養的規范性框架,在多種教養理念眾說紛紜的形勢下,從政策層面為家長提供一種相對權威的指導性綱要。家庭教養的規范性框架不僅應突出家長責任和家庭內部互動規則,而且還需結合現行升學制度和人才競爭環境,在兒童學習生涯規劃、市場化教育服務鑒別與選擇、家?;訙贤ㄖ械挠行⑴c等多方面提供具體操作性建議,協助家長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以應對當前社會情境中的壓力和挑戰。

此外,國內社會學者認為家庭功能的順利發揮與相應的公共政策支持有關,如何擴展和強化政府在家庭這個“私人”領域的公共服務功能,建立怎樣的公共服務支持體系,設計合適的家庭友好型公共政策,成為迫在眉睫的公共議題[30]。因此,教育治理過程中如何發揮非正式規則對政策落實的促進作用,沖突性的公共政策對家庭教養行動造成何種影響,如何構建對不同階層家庭均友好的教育政策環境,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猜你喜歡
教養民辦家庭
民辦本科院校開展文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
新時代加強民辦中小學黨建工作的必要性
家庭“煮”夫
教養方程式
基于學科競賽的民辦本科高校會計實踐教學改革探討
戀練有詞
教養,就是選擇做個更好的人
民辦少兒英文圖書館工作初探
十二位果敢媽媽不同尋常的教養筆記
尋找最美家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