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之“實用”
——中國近代美術的選擇

2023-10-26 03:26韋賓
藝術學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實用叔本華王國維

韋賓

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中國自有畫論以來,便有“進道”“求道”之說,該說發端者若宗炳、王微,自此以下,各代畫論,莫不言“道”。人物畫主要為宮廷服務,花鳥畫則為百姓喜聞樂見,至于山水畫一門,尤與“道”相近相合,所謂“山水以形媚道”(宗炳《畫山水序》),山水畫因此逐漸成為中國畫的精髓所在。

故一部山水畫史,亦“道”的形象顯現史。自西學東漸,西方哲學所講“物自體”“規律”“存在”諸概念,逐漸與中國人所講之“道”相合;哲學,亦與中國的儒學、佛學等相合;而中國的舊學,也因此可以被稱為中國哲學?!罢軐W”這一觀念已被國人所接納,可以借此統稱中西一切討論人生的學問。

一、“道”的式微與舊倫理的崩潰

西學東漸之前,中國繪畫思潮主要受儒學與佛學影響,并在近世凝聚為“畫禪”思想,但這一思想隨著西學東漸而逐漸沒落。進入20 世紀,傳統哲學除對民間美術還留有一些影響外,對其他美術的影響是微弱的,特別是在美術理論領域,其影響力遠不及西方哲學。

中國傳統學術中,尚能與西學抗衡的,佛學為其中之一種。佛學在20 世紀中國學界,以唯識學影響為著。然而,佛學研究者對美術思潮所產生的影響非常有限。比如呂澂,對美術很有研究,后來轉向佛學唯識學研究,成就也很大,卻未將唯識理論運用于美術研究。事實上,中國傳統美術與佛教有密切關聯,不但有大量的佛教造像,且在繪畫思想上也深受其影響。然而從20 世紀以后研究佛教與繪畫思想之關系的論文來看,絕大多數作者對佛教并不了解,因而也難以深入其中。

至于儒學,在20 世紀有所謂新儒家。新儒家的特點是融合中西哲學。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早年學習西方哲學,后追隨新儒家開山人物熊十力。新儒家對中國哲學有強烈的自信,代表人物之一徐復觀,寫了《中國藝術精神》,在中國影響很大。新儒家批評西方哲學家知行不一,但是他們自己在藝術研究方面,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牟宗三與徐復觀通常被歸為新儒家第二代學者,而第一代學者錢穆對藝術同樣存在隔膜。將哲學思想史置于專門史之上,以哲學思想史概括專門史的發展,是學界慣常的做法,錢穆也不例外。錢穆說謝赫六法“僅論作畫方法”,“繪畫在唐代禪學時期,首當以王維為代表”,又說“今從道濟看明遺民精神,確猶是元四家精神,亦即是宋代理學精神,卻非山林方外禪悟精神”[1]錢穆:《理學與藝術》,《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臺灣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215—216、235頁。,這些話若從美術史的角度看,都不確切??梢娫?0 世紀,學科分化愈加細致,若欲將哲學思考推演于具體的學科研究,也容易出問題。錢穆的學生余英時有時也被歸于新儒家,盡管他本人未必認同這個說法。筆者偶見余英時的書畫評論,也不甚當行??梢哉f,近代以來,相較于西方哲學的影響,以“道”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學術對中國繪畫的影響是微弱的。

二、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

(一)“哲學”的接納

中國古代并無“哲學”一詞。清末民初以來,“哲學”概念始輸入中國。20 世紀以來,國學影響日趨衰微,而西方哲學影響國人者,在二三十年代曰實用主義;50 年代后則曰馬克思主義;80 年代以后,西方諸種思潮之譯作迭出,而傳統學術思想式微;大眾思想領域,或者信奉金錢至上,或者沉湎于宗教之中,此百年來中國哲學大致情況。

至于具體的西方哲學流派對中國學界的影響,因為國人對西方哲學的大量譯介,人人皆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海德格爾,乃至凡著述皆以能引一二西方哲學家之說為榮,可見他們的影響是較為普遍的。國人對重要哲學家的學說也頗有了解,康德美學的“美無功利性論”影響甚眾,而康德關于天才的論述與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生而知之”相同,也易于為人所接受。至于黑格爾,因為政治哲學的緣故,也頗受重視,尤其是他關于“正”“反”“合”的論述,與20 世紀普遍流行的辯證法有關。

在哲學中有一分支曰美學,也在這一時期傳入中國。關于這段歷史,研究者很多,此處不再多談?!懊缹W”這一概念,原義是感性學。18 世紀,鮑姆嘉登將美學確立為獨立學科,說明在重邏輯思辨的哲學中,感性的研究對象也須引起哲學的關注。在中國思想史中,有一概念曰“道”,在西方哲學中,亦有一相應的概念曰“物自體”?!暗馈必灤┯谝磺?,包含畫學思想?!拔镒泽w”也貫穿于一切,但它對繪畫思想有何影響,包括近世、當下和未來,皆是需要探討的。

(二)康德的影響

康德哲學在19 世紀末傳入中國,嚴復、梁啟超、王國維、章太炎、蔡元培等都是較早接觸并介紹康德哲學的人[1]參見陳兆福、陳應年:《康德哲學著作在解放前出版和研究情況》,《哲學研究》1981年第5期。。在當時的論畫文字中,也可見康德的影子,如1921 年俞宗杰的《寫生底我見》:

怎樣叫做美觀無力說明;但我相信“自然”與“我”都有美底存在底痕跡呈露出來,可以令人認識的。但我們常因主觀的認識不同,而美底程度亦異——幾個人對于同一對象底美質素多不相同,這是我們常見的??档拢↘ant)說:無論甚么東西,離了主觀,都不成其為美。這話雖然不錯,但客體能得主觀底認識為美,自有美之存在了。[2]俞宗杰:《寫生底我見》,《繪學雜志》第3期,1921年。

康德將人的精神活動分為知、情、意三個部分,這種分法對中國人影響很大。藝術中的情感表現論于此始流行起來,而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說也建基于“知、情、意”三分說,認為科學主知,倫理主意,藝術主情,科學、倫理已漸脫離宗教,藝術亦應脫離宗教。

康德哲學中認識論的“二律背反”及其哲學中最核心的概念——“物自體”,卻對藝術沒有直接影響??档轮蟮闹匾軐W家黑格爾、叔本華、尼采都通過“物自體”演化出自己的哲學,這些哲學家也幾乎在同一時期都被介紹到中國。

(三)叔本華的影響

近代以來,喜談哲學而又與美術密切相關者,以王國維、蔡元培為代表。王國維的美學思想,主要受叔本華等人影響。叔本華的哲學,是將“物自體”認定為“意志”,意志是盲目的,因而人生是悲劇的,這也是王國維美學思想的基調。

王國維《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論及叔本華繼承并發展了康德(汗德)哲學,進而組織了一個完全的哲學系統??档抡軐W認為,我們所認識的只是現象界,而無法把握“物自體”(事物本身)。王國維所謂叔本華對康德的紹述,就是在繼承康德的認識論基礎上對于“物自體”的重新認識:

叔本華于知識論上,奉汗德之說,曰:世界者,吾人之觀念也?!粍t物之自身,吾人終不得而知之乎?叔氏曰:否。他物則吾不可知,若我之為我,則為物之自身之一部,昭昭然矣。而我之為我,其現于直觀中時,則塊然空間及時間中之一物,與萬物無異。然其現于反觀時,則吾人謂之意志而不疑也。而吾人反觀時,無知力之形式行乎其間,故反觀時之我,我之自身也。然則我之自身,意志也?!挥捎^我之例推之,則一切物之自身,皆意志也。叔本華由此以救汗德批評論之失,而再建形而上學。[3]王國維:《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靜庵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7冊,第625頁。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康德認為物自體不可知,但叔本華認為“我”也是物自體,而“我”是可知的,通過對“我”的知,則物自體也是可知的。我們在直觀中認識“我”時,可知“我”的本質,就是“意志”,身體只是“意志”的客觀化而已。這樣,叔本華對康德哲學不但有繼承,而且在繼承基礎上建立起一個新的哲學系統,“故叔本華之知識論,自一方而觀之,則為觀念論,自他方面觀之,則又為實在論。而彼之實在論,與昔之素樸實在論異,又昭然若揭矣”[1]王國維:《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靜庵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577冊,第625頁。。王國維推崇叔本華與尼采,“十九世紀中,德意志之哲學界有二大偉人焉:曰叔本華(Schopenhauhr),曰尼采(Nietzsche)。二人者,以曠世之文才,鼓吹其學說也同;其說之風靡一世,而毀譽各半也同;就其學說言之,則其以意志為人性之根本也同?!灰粍t以意志之滅絕,為其倫理學上之理想,一則反是;一則由意志同一之假說,而唱絕對之博愛主義,一則唱絕對之個人主義”[2]王國維:《叔本華與尼采》,《靜庵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577冊,第640頁。。

王國維從叔本華的意志說中引出“生活之欲”,認為人生勞碌于生活之欲——個人生存與種姓延續的“事業”,只有“美”可以使糾纏于諸種利害之中的人們獲得暫時的解脫。他的名篇《紅樓夢評論》的第一章《人生及美術之概觀》講“生活之欲”不外乎苦痛,“欲與生活與苦痛,三者一而已矣”?!翱茖W上之成功,雖若層樓杰觀,高嚴巨麗,然其基址則筑乎生活之欲之上,與政治上之系統立于生活之欲之上無以異。然則吾人理論與實際之二方面,皆此生活之欲之結果也”。只有藝術(即他講的美術)可使人解脫于“生活之欲”。藝術是天才者的創造,“故美術之為物,欲者不觀,觀者不欲。而藝術之美所以優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關系也”[3]王國維:《紅樓夢評論》,《靜庵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577冊,第631、632頁。。

《紅樓夢評論》第三章《〈紅樓夢〉之美學上之價值》又謂:“叔本華置詩歌于美術之頂點,又置悲劇于詩歌之頂點,而于悲劇之中又特重第三種,以其示人生之真相,又示解脫之不可已故。故美學上最終之目的,與倫理學上最終之目的合。由是《紅樓夢》之美學上之價值,亦與其倫理學上之價值相聯絡也?!庇制涞谖逭隆队嗾摗吩檬灞救A的學說解釋藝術與經驗無關,“夫美術之源,出于先天,抑由于經驗,此西洋美學上至大之問題也。叔本華之論此問題也,最為透辟”。又援叔本華之說,謂:“美之知識,斷非自經驗的得之,即非后天的,而常為先天的,即不然,亦必其一部分常為先天的也?!盵4]王國維:《紅樓夢評論》,《靜庵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577冊,第636、639頁。

王國維還對哲學家與藝術家的社會身份、貢獻有專論,他認為,政治家及實業家對人類的貢獻是暫時的,哲學家與藝術家的貢獻則是恒久的?!熬推渌暙I于人之事業言之,其性質之貴賤,固以殊矣。至就其功效之所及言之,則哲學家與美術家之事業,雖千載以下,四海以外,茍其所發明之真理,與其所表之之記號之尚存,則人類之知識感情由此而得其滿足慰藉者,曾無以異于昔?!盵5]王國維:《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靜庵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577冊,第656頁。這段話的意思,與宋代米芾所講“回視五王之煒煒,皆糠秕???,奚足道哉!”(《畫史》)可謂異曲同工,是遙相呼應了。王國維還指出,在中國歷史上,哲學家與詩人卻無不欲兼為政治家,這導致藝術無獨立價值。

嗚呼!美術之無獨立之價值也久矣?!兇饷佬g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無人為之昭雪者也。此亦我國哲學美術不發達之一原因也。

夫然,故我國無純粹之哲學,其最完備者,唯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耳。至于周、秦、兩宋間之形而上學,不過欲固道德哲學之根柢,其對形而上學非有固有之興味也。其于形而上學且然,況乎美學、名學、知識論等冷淡不急之問題哉!更轉而觀詩歌之方面……其有美術上之價值者,僅其寫自然之美之一方面耳。甚至戲曲小說之純文學,亦往往以懲勸為旨,其有純粹美術上之目的者,世非惟不知貴,且加貶焉。于哲學則如彼,于美術則如此,豈獨世人不具眼之罪哉,抑亦哲學家、美術家,自忘其神圣之位置與獨立之價值,而葸然以聽命于眾故也。[1]王國維:《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靜庵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577冊,第656頁。

王國維認為,中國歷史上重政治、輕哲學與藝術的風氣,導致優秀的人才趨于從政以獲得滿足感,“且政治上之勢力,有形的也,及身的也;而哲學、美術上之勢力,無形的也,身后的也。故非曠世之豪杰,鮮有不為一時之勢力所誘惑者矣”[2]王國維:《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靜庵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577冊,第656頁。。但他也認為,在哲學與藝術中得到的快樂,是政治所不能替代的:

今夫人積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諸文字、繪畫、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賦之能力之發展,而此時之快樂,決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且此宇宙人生而尚如故,則其所發明所表示之宇宙人生之真理之勢力與價值,必仍如故。之二者,所以酬哲學家、美術家者,固已多矣。若夫忘哲學、美術之神圣,而以為道德、政治之手段者,正使其著作無價值者也。愿今后之哲學、美術家,毋忘其天職,而失其獨立之位置,則幸矣![3]王國維:《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靜庵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577冊,第656—657頁。[4] 蔡元培:《折衷派》(1913年7月30日),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22—323頁。

談及哲學對藝術與繪畫的影響,就深度而言,近世以來,王國維當為第一人,而王氏的藝術理論,基本上從叔本華而來。因叔本華哲學與康德哲學有密切關系,所以王國維的藝術理論中也能見到康德哲學的影子。只是王國維的藝術思想雖然深刻,在近代中國的影響卻非常有限。

(四)黑格爾與辯證法

作為康德之后重要的哲學家,黑格爾的哲學也受到中國學界的關注。1913 年,蔡元培《折衷派》通過介紹黑格爾的辯證法講政治問題,并將它與中國的《易經》聯系起來[4]。因為黑格爾哲學及后來的政治哲學的影響,辯證法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幾十年間主要的思維模式,這既與傳統道家陰陽學說有關,也與政治有關,只是以哲學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1936 年,蔡元培的《高劍父的正反合》正是運用黑格爾的哲學來解釋畫家創作的:

世間萬事,無不循由正而反、由反而合之型式,而循環演進,以至于無窮,此為德國哲學家海該爾氏(即黑格爾—筆者按)所揭之定律,而惟物論家之辯證法亦承用之。

吾嘗以此律應用于吾國之畫史。漢、魏、六朝之畫,正也;及印度美術輸入而一反;唐、宋作家采印度之特長,融入國畫,則顯為合矣。明、清以來,西洋畫輸入,不免有醉心歐化、蔑視國粹者,可為反的時代;今則國畫之優點,又漸漸喚起國人與外國人之注意,是又為自反而合之開始矣。

當此時期,毅然致力于由反而合之工作者,實為高劍父先生。高先生自身作畫之歷史,本包有正、反、合三期,二十歲以前,精習國畫,正也;其后,游日本,研究西洋畫學,反也;其后,揭著“折衷派”的“新國畫”,于國畫中吸收西洋畫之特色,而兼采埃及、印度及波斯之作風以佐之,融會貫通,自成一家,誠如簡又文先生言“堪稱為新國畫之大宗師”矣。[1]蔡元培:《高劍父的正反合》(1936年6月17日),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7卷,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90頁。

但黑格爾哲學直接影響到中國繪畫的情況并不多,黑格爾關于藝術的看法,也并未全被中國人所認可??傮w來講,德國古典哲學對20世紀中國繪畫的影響是有限的。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基于康德哲學“知、情、意”三分法的“情感表現說”。辯證法與后來的科學進化論有關系,但影響僅限于零星的藝術理論中,而康德、叔本華等有關藝術無關功利,以及藝術重于政治的思想,雖然與中國古代一些藝術思想極為接近,但在科學主義盛行并由此形成物質崇拜的20 世紀畫壇影響極小。

三、實用主義與科學主義

盡管王國維批評中國人過于重視政治而輕視哲學與藝術,但是在20 世紀對中國藝術影響最大的哲學,又與政治脫不開關系,具體到個人,必須提到蔡元培,他以其政治上的影響推廣了哲學與美育思想,進而影響了20 世紀中國的藝術教育與藝術創作。他的哲學思想的特點是實用主義與科學主義,與德國古典哲學大異其趣。用王國維的觀點來看,也不免有“生活之欲”的嫌疑。

(一)杜威的影響

蔡元培對德國古典哲學雖有了解,但對蔡元培影響最大的,卻是實用主義與科學主義。牟宗三說:“五四前后,講中國思想的,看中了墨子,想在墨子里翻筋斗,其他皆不能講。既無興趣,也無了解。原來中國學術思想中,合乎西方哲學系統的微乎其微,當時人心目中認為只有墨子較為接近美國的實驗主義?!盵2]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頁。其實,這只是一種解釋,更重要的原因是西學東漸的時代,科學已經成為中國人所追求的“哲學”,雖然科學與哲學不是一回事,但“科學”卻是“真理”的代名詞。

蔡元培的哲學傾向是當時他所認為的最新的哲學: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1919 年10 月,蔡元培發表《杜威六十歲生日晚餐會演說詞》,從中能看出杜威哲學的影響,“博士的哲學,用十九世紀的科學作根據,用孔德的實證哲學、達爾文的進化論、詹美士的實用主義遞演而成的,我們敢認為西洋新文明的代表”[3]蔡元培:《杜威六十歲生日晚餐會演說詞》(1919年10月20日),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50頁。。這句話透露出,西洋新文明的代表、美國的實用主義,才是蔡元培最重視的西方哲學,因為它以“十九世紀的科學作根據”,說到底,就是因為杜威的哲學是“最”科學的緣故罷。當然,蔡元培仍然是深受儒家影響的,所以在這篇文章中,他又說:

我覺得孔子的理想與杜威博士的學說,很有相同的點。這就是東西文明要媒合的證據了。但媒合的方法,必先要領得西洋科學的精神,然后用他來整理中國的舊學說,才能發生一種新義。[1]蔡元培:《杜威六十歲生日晚餐會演說詞》(1919年10月20日),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350頁。

實用主義不但包含進化論與科學至上論,還與儒家思想相通,將這些內容相融合,恰構成蔡元培一生哲學的基本特點。雖然他也討論德國古典哲學,但總體而言都從屬于這個基本特點,而這一切的基礎,都與“科學”有關。

(二)科學至上論與美育

20 世紀的中國哲學,無論是叔本華影響下的直觀哲學,還是實用主義影響下的科學哲學,都在教育領域指向了美育。蔡元培的教育理論,更倚重于實用主義,而實用主義哲學所重視的科學,即為蔡元培哲學的基本出發點,他的“以美育代宗教”說即與此相關,或者說,“科學”是其“以美育代宗教”說的基石。

蔡元培關于“美育代宗教”的認識,首先基于他認為宗教是科學的對立面。1916 年8 月,蔡元培在《賴斐爾》中談道:“雖托像宗教,而絕無倚賴神佑之見參雜其間。教力既窮,則以美術代之。觀于賴斐爾之作,豈不信哉!”[2]蔡元培:《賴斐爾》(1916年8月10日),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466頁。1917 年4 月,他又在《以美育代宗教說——在北京神州學會演說詞》中說:

夫宗教之為物,在彼歐西各國,已為過去問題。蓋宗教之內容,現皆經學者以科學的研究解決之矣……

日星之現象,地球之緣起,動植物之分布,人種之差別,皆得以理化、博物、人種、古物諸科學證明之。而宗教家所謂吾人為上帝所創造者,從生物進化論觀之,吾人最初之始祖,實為一種極小之動物,后始日漸進化為人耳。此知識作用離宗教而獨立之證也。宗教家對于人群之規則,以為神之所定,可以永遠不變?!缹W者據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之公例,以應用于倫理,則知具體之道德不能不隨時隨地而變遷;而道德之原理則可由種種不同之具體者而歸納以得之;而宗教家之演繹法,全不適用。此意志作用離宗教而獨立之證也。

知識、意志兩作者,既皆脫離宗教以外,于是宗教所最有密切關系者,惟有情感作用,即所謂美感。[3]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在北京神州學會演說詞》(1917年4月8日),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30—32頁。

按蔡元培的理解,宗教在當時的情況下尚能吸引人者,原因還在于能利用美感,“然而美術之進化史,實亦有脫離宗教之趨勢?!拔乃噺团d以后,各種美術,漸離宗教而尚人文。至于今日,宏麗之建筑,多為學校、劇院、博物院。而新設之教堂,有美學上價值者,幾無可指數。其他美術,亦多取資于自然現象及社會狀態。于是以美育論,已有與宗教分合之兩派。以此兩派相較,美育之附麗于宗教者,常受宗教之累,失其陶養之作用,而轉以激刺感情。蓋無論何等宗教,無不有擴張己教、攻擊異教之條件?!诮讨疄槔?,一至于此,皆激刺感情之作用為之也。鑒激刺感情之弊,而專尚陶養感情之術,則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1]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在北京神州學會演說詞》(1917年4月8日),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32—33頁。。上述即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基本思路,其哲學上的根基仍在康德哲學、科學主義以及進化論;進化論與黑格爾哲學有關,而蔡元培所謂科學主義,卻來自儒家傳統,他的“以美育代宗教”論,實質是科學至上論。

蔡元培利用自己政治上的影響力,通過辦藝術教育推廣自己的主張,對20 世紀中國藝術教育產生了很大影響,但今天反思他的理論,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的問題就是對宗教的理解過于狹隘,對科學的崇拜又近乎迷信,盡管從學理建構上并不完整,但這也是那個時代的基本特點。及至20 世紀,自然科學進入了新階段,尤其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所揭示的自然世界,非但不會引起人們對宗教的反感,反而使人們感覺到在無限的宇宙中,宗教的力量遠非藝術可以相較,甚而很多一流的科學家也有宗教信仰。這些新的情況足以說明,在特殊的時代,對宗教的批判,其實源于一個新的迷信:科學萬能論。事實上,“以美育代宗教”在近百年來的中國教育中并未實現,也不可能實現。但其基本的哲學觀念,即科學萬能的思想,卻深刻影響了20 世紀的中國藝術教育。

(三)進化論與美術史

在王國維那里,“美術”一詞與今天所說的“藝術”同義;而在蔡元培的論述中,“美術”的含義漸與今天一致。1929 年,蔡元培在《〈全國美術展覽會特刊〉序》中說:“古人恒言禮、樂,而今人恒言科學、美術。美術之廣義,可以包音樂;而其狹義,則我國恒言書畫,而歐洲恒言建筑、雕刻、圖畫?!盵2]蔡元培:《〈全國美術展覽會特刊〉序》(1929年10月15日),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5卷,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36頁。這里所講的美術,雖然不盡是造型藝術,但于造型藝術而言也是適用的[3]蔡元培曾說:“美術本包有文學、音樂、建筑、雕刻、圖畫等科。惟文學一科,通例屬文科大學,音樂則各國多立專校,故美術學校,恒以關系視覺之美術為范圍?!眳⒁姴淘啵骸秶⒚佬g學校成立及開學式演說詞》(1918年4月15 日),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147頁。又說:“美術有狹義的、廣義的。狹義的,是專指建筑、造象(雕刻)、圖畫與工藝美術(包裝飾品等)等。廣義的,是于上列各種美術外,又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等?!眳⒁姴淘啵骸睹佬g的起原》(1920年5月),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402頁。。

基于對科學的崇拜,蔡元培力主藝術與科學相輔相成。1932 年,他為李毅士的畫作序:“李毅士先生,物理學者也。力學之余,兼喜繪事,仍以物理學者之精神赴之。實事求是,一筆不茍?!粗^李先生畫意,亦純粹為歷史的,而悉貫以物理學者之精神,無不可也?!盵4]蔡元培:《〈長恨歌畫意〉序》(1932年9月),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6卷,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11—212頁。1924 年5 月,蔡元培在《旅法中國美術展覽會招待會演說詞》中說:

有人疑科學家與美術家是不相容的……然而事實上并不如此,因為愛真愛美的性質,是人人都有的。雖平日的工作,有偏于真或偏于美的傾向;而研究美術的人,決不致嫌棄科學的生活;專攻科學的人,也決不肯盡棄美術的享用。文化史上,科學與美術,總是同時發展。美術家得科學家的助力,技術愈能進步;科學家得美術的助力,研究愈增興趣。[5]蔡元培:《旅法中國美術展覽會招待會演說詞》(1924年5月22日),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4卷,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483頁。

基于對科學的崇拜,蔡元培提出用心理學來研究審美。1930 年,他在《實驗的美學》中說:

審美之研究,近代亦趨向于用科學方法,作實驗的研究。歐西各國中,尤以德國為最,蓋物體之美,有形式上之關系,如長短、部位、比例等,有顏色配合之關系,如各色之是否調和等,皆可用測驗方法審定之。又美感與心理關系,尤為密切,世界大文學家、美術家,每有特別心理現象,極可供研究。[1]蔡元培:《實驗的美學》(1930年8月13日),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452頁。

這些論述都有卓越的見地和前瞻性,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鑒。比如他對心理學的重視,可惜的是,后來的心理學似乎對此并不關心;后來的美術史,則要么沉溺于圖像考察,要么局限于文獻考察。其實,基于心理學方法的美術史研究,也是應該展開的。

進化觀與科學關系密切,蔡元培對進化的理解有其過人之處,且這一思想貫穿其研究之始終。蔡元培的進化觀,對于美術而言,似乎不完全是優勝劣汰論。1931 年,他在《中國之書畫》一文談及中國美術以書畫為主,此二者“自漢以后,書畫進化之程度,大略相等;其間著名作家,相承不絕,有系統可尋。其他建筑、雕塑及美術工藝品,則偶有一時勃興,而俄焉衰歇;或偶有一二人特別擅長,而久無繼起者”[2]蔡元培:《中國之書畫》(1931年10月),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6卷,第118頁。。從這一敘述看,他似乎并不全用優勝劣汰的觀點來看待藝術發展。但他對書畫史的整體看法又回到了優勝劣汰論。

今欲述中國書畫進化之大概,可別為三個時期。秦以前(西元前二〇五年前)為古代,為萌芽時期;自漢至唐末(西元前二〇四年至西元九〇七年)為中古,為成熟時期;自五代至清末(西元九〇八年至一九一一年)為近世,為特別發展時期。[3]蔡元培:《中國之書畫》(1931年10月),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6卷,第118頁。

這種觀點,當然是一種典型的進化論模式。進化論在20 世紀的中國有巨大影響,本質上與科學萬能論有關。辯證法思維模式與進化論互相呼應,催生了藝術界的“創新論”,如繪畫“創新”觀念成為20 世紀最重要的繪畫觀。雖然古代畫論中有“述而不作,非畫所先”(謝赫《畫品》)的說法,但“述而不作”實際為中國繪畫史的主流,歷代不乏粉本的變體,即為此證。近世以來,這種觀念漸為“創新”所改變,人人信奉凡畫必新,這與西學有密切關系。

(四)中西融合與教育實踐

蔡元培主張中西文化融合,認為繪畫亦當如此。1921 年,他在美國演講,提到了杜威1919 年在北京大學演說時所言“現代學者當為東西文化作媒介”,可見這本是實用主義哲學家的一種主張。蔡元培認同這一說法,并從歷史的角度,談了不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認為“凡不同的文化互相接觸,必能產出一種新文化”。歐美諸國的文化如此;中國10 世紀以后的新文化也是與印度文化接觸后形成的;而西方文化也深受東方哲學影響,“如Schopenhauer(叔本華)的厭世哲學,是采用印度哲學的。Nietsche[Nietzsche](尼采)的道德論,是采用阿拉伯古學的。Tolstoy(托爾斯泰)的無抵抗主義,是采用老子哲學的?,F代Bergson(柏格森)的直覺論,也是與印度古代哲學有關系的”;一戰以后,西方學者熱衷于了解東方文化,“至于歐洲新派的詩人,崇拜李白及其他中國詩人,歐洲的新派圖畫家,如Impressionism(印象派),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等,均自稱深受中國畫的影響,更數見不鮮了”[4]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在華盛頓喬治城大學演說詞》(1921年6月14日),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4卷,第51—52頁。外文人名等均為《蔡元培全集》編者注。。

這種中西融合的主張,在蔡元培有關繪畫的論述中極為常見。1918 年,他在《在北大畫法研究會演說詞》中講:

今世為東西文化融合時代。西洋之所長,吾國自當采用。抑有人謂西洋昔時已采用中國畫法者,意大利文學復古時代,人物畫后加以山水,識者謂之中國派;即法國路易十世時,有羅科科派,金碧輝煌,說者謂參用我國畫法。又法國畫家有摩耐者,其名畫寫白黑二人,惟取二色映帶,他畫亦多此類,近于吾國畫派。彼西方美術家,能采用我人之長,我人獨不能采用西人之長乎?故甚望中國畫者,亦須采西洋畫布景實寫之佳,描寫石膏物像及田野風景,今后諸君均宜注意。此予之希望者一也。[1]蔡元培:《在北大畫法研究會演說詞》(1918年10月22日),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208頁。

蔡元培偉大之處,在于他不是坐而論道,而是身體力行,將他的美育理念推廣至教育實踐中,也因此,他的藝術主張影響了20 世紀主流的繪畫思潮。比如1927 年蔡元培的《創辦國立藝術大學之提案》就有如下構想:

大學預定組織為五院:(一)國畫院,(二)西畫院,(三)圖案院,(四)雕塑院,(五)建筑院。[或將中、西畫合并,則(一)繪畫院,(二)雕塑院,(三)建筑院,(四)工藝美術院等四大院;但科目班次,教員均不能裁減。][2]蔡元培:《創辦國立藝術大學之提案》(1927年12月),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181頁。

其中,“中、西畫合并”這一方案,在林風眠任職院長時期是實施了的。蔡元培是當時教育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因而他的美育思想通過重要的教育機構得以推廣,他的“以美育代宗教”、中西融合、科學至上諸觀念,影響至今。

總之,20 世紀中國美術人材的培養主要來自新式學校,新式美術學校(院系)的辦學理念深受蔡元培影響,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上,以“科學”為最高指導,以“進化”為對藝術發展規律的基本認識,以“創新”為對藝術的最高追求。中國傳統的舊學在新式教育體系中基本沒有位置,因而舊的倫理教育不復存在。

結語

20 世紀中國畫家往往有一種對哲學的癖好:其一曰喜談辯證法,其二曰喜談哲學而不求甚解,其三曰喜談中國傳統而不求甚解。以上三點可以在中國傳統哲學或思維習慣中找到源頭。西方哲學對中國近代繪畫思潮的影響,約有三大特點:一曰創新,二曰知行分離,三曰辯證思維。而在較深層面影響到中國繪畫思潮的哲學理論,除蔡元培所論外,尚未及見。諸種藝術思想和哲學思想對20 世紀中國繪畫的影響不盡相同,只有蔡元培的美育主張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其原因在于:第一,政治(行政)力量的干預;第二,迎合了科學主義。但前文所述諸種思想又各自存在一些問題,以下略述:

第一,康德、叔本華一系,其代表人物為王國維。這一派,其得在于對藝術的本質有深刻認識;其失在于受叔本華消極思想影響過重,過度夸大藝術的作用,而使其理論無法落到實踐上。

第二,黑格爾一系,影響較廣。黑氏哲學言正反合,與中國傳統的《易經》與老子哲學相關,因而有廣泛的“信徒”,其往后則演變為辯證法,也與進化論有關,漸成為政治理論,雖于實踐中亦有落腳處,但因其與政治過度緊密的關系,而漸為人厭棄。

第三,實用主義一系,以蔡元培為代表,以科學為藝術的基石,推崇進化論及中西融合論,在20 世紀美術教育中推行得最為成功。其失在于,理論缺乏深度,不能深入藝術創造的本質。

第四,新儒家一系,其得在于對西方哲學有批判有吸收;其失在于對中國畫史十分隔膜,僅以老莊思想作為中國藝術精神之所在。他們的理論對20 世紀中國繪畫影響甚微。

20 世紀90 年代,在美術史的研究領域,圖像派占據主流,藝術思想研究幾成邊緣學術。藝術史中沒有純粹的藝術,但藝術本身應保持其純粹性,避免過多受到經濟、政治等因素干擾?,F當代中國繪畫面臨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舊的道統崩潰,舊的社會秩序崩潰,舊的倫理崩潰,而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建立。明清之際,王時敏等批評畫壇亂象時說:“近世畫山水者,惟作磊砢之石,瘦直之樹,用筆簡率,輒曰模仿大癡,而于皴法氣韻,不復措意。蓋眼中希見真本,謬習相傳,遂謂能事,是以學者愈多,去之愈遠?!薄盃柲陞侵挟嫷?,謬種流傳,盡失原本,雖漫云仿擬,未免盲人摸象之誚?!盵1]王時敏:《王奉常書畫題跋》,《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065冊,第89、113頁。主要是談藝術本身的問題,尚未涉及畫家的職業倫理??滴鯐r傳奇《桃花扇》中的藍瑛、乾隆時小說《儒林外史》中的王冕,都可以從描寫中看出當時社會對畫家尚有良好印象;而1928 年,林風眠談及當時畫壇現象時卻說:

中國藝術界之最大的缺憾,便是所謂藝術家者,不事創作,而專事互相攻訐!為什么叫做藝術家?因為他可創作許多藝術作品,不是因為他頭發長,或者樣子臟,也不是因為他好吃酒及咖啡,或者口頭有一柄煙斗!然而我們的藝術家們,卻并不這樣:某天,在某報紙上刊出來了,說某人是藝術家;于是別的朋友們看到了,也稱他為藝術家;于是他也自稱為藝術家;于是頭發留得更長,于是衣服穿得更怪;于是發脾氣罵人;于是向別的藝術家們放冷箭;于是爭此校的教職;于是爭彼校的地盤;爭而得,藝術家之名洋洋在耳;爭而不得,冷箭放得更兇;于是今日甲與乙為群,明日丙與丁為黨;于是大爭大鬧大罵!畫點風景畫及裸體畫,在報端批評批評,自以為真是時代中杰出之藝術家了。[2]林風眠:《我們要注意》,《藝術叢論》,正中書局1936年版,第93—94頁。

這確為近百年來中國畫壇的一些問題。如果說,政治與經濟因素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外因,那么,基于實用主義哲學之上的世界觀才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內因。

總之,中國自明清以來,已具備基本倫理體系的“畫士”——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文人畫群體,在20 世紀,因為政治及經濟的外在推力,以及最根本的思想層面的實用哲學的沖擊,已經不復存在。在新式教育體制下培養出的新美術工作者,他們在社會地位上已屬于知識分子階層,決然不同于以往的畫工,但他們尚未形成自己的倫理體系。實用主義哲學所賦予他們的世界觀,主要是基于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倫理觀,或者說其倫理觀尚處于重構時期。在這一重構過程中,傳統文化是否應該引起更多的重視,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猜你喜歡
實用叔本華王國維
王國維《錄鬼簿校注》考
叔本華:正直還是偽善
人為什么會無聊
張雪明《王國維·集宋賢句》
中職數學切實為就業做好鋪墊
應用視角下的高職院校創業孵化園建設思考
淺析宜家家居設計
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4期)2016-12-01
“實用”外援主唱中超二次轉會
“手不釋卷”的王國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