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瓶頸與突破

2023-12-17 01:28閆偉華周藝瑾
新聞論壇 2023年5期
關鍵詞:新文科跨學科人才培養

閆偉華 周藝瑾

【內容提要】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制與發展是網絡傳播生態傳輸到人才培養端的結果,同時新文科建設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跨學科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支持。然而,短期內建制激增也暴露了專業人才培養的諸多問題。從人才需求端看,存在著需求與培養的錯位,高校應借力新文科發展契機,打通跨學科資源,在明確資源稟賦的基礎上,進行差異化的人才培養。

【關鍵詞】新文科?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 人才培養? 跨學科

一、問題的提出與文獻述評

數字網絡技術改變了穩定發展的媒介生態格局,源于實踐導向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也因此有所變化。技術、策劃、運營與文字等諸多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備受推崇,面對人才需求發生的變化,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應運而生。2012年教育部首次在本科專業目錄中增設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以下簡稱為網新專業),屬新聞傳播學類,2013年首批批準的28所高校開始招生。之后,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發展迅速,安珊珊用“建制激增”來形容,截至2021年全國共有279所高校設立了該專業。

除了產業端人才需求變化,新文科建設也給網新專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2020年的《新文科建設宣言》明確提出: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文科專業深入融合,積極發展文科類新興專業,實現文科與理工農醫的深度交叉融合;鼓勵支持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

從各種跨界和融合來看,網新專業可以說是新文科的典型專業,新文科建設給高速發展的網新專業打了一針強心劑,不僅產業需求反向倒逼高校人才培養的改變,新文科建設在頂層設計上也為網新專業發展提供了政策動力。

近幾年,學界關于網新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研究成果頗豐,從業界需求來談人才培養問題的有蔡雯和余紅,更多是從高校人才培養的專業建設、培養方案、課程屬性、教師資源來研究,代表性的有李衛東、安珊珊、燕道成、谷紅等。

從2012年至今,網新專業發展已有10年。從現實來看,發展建設遠沒有預期美好,面臨著諸多困難,甚至已有學校停止招生。網新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之所以出現種種問題,是因為人才需求端傳導出的技術和技能層次的差異,導致了網新專業人才培養跨界困難;而人才培養端學生文理身份未得到有效區分是出現培養錯位的重要原因,進而導致培養目標、培養方案等出現問題。本文在考察業界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分析了網新專業人才培養該如何實現跨界與融通。

二、人才需求端傳遞出的技術與技能差別是網新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

(一)業界對新媒體人才需求的分析

快速發展的網絡媒體生態催生了網新專業,因此網新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考慮業界需求,那么業界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新媒體人才呢?余紅課題組曾對我國17家大型門戶網站、網絡媒體、網絡公司、企事業單位2011-2012年新媒體人才的招聘信息進行分析,發現新媒體研發崗位需求遠遠高于運營和營銷,三大熱門需求的新媒體人才是后臺研發、文本編輯和產品經理,大數據時代信息搜索分析能力基礎化,數據分析能力要求增多。[1]但是,新媒體崗位招聘對專業背景要求呈現兩種情況:跨專業的融合型人才和精通某一領域的專才?;ヂ摼W內容維護、產品設計等崗位需求融合性人才,基本沒有太多專業背景要求;而數據分析、后臺研發、產品測試等技術性崗位需要計算機等專業技術專才。

2012年至今網絡媒體變化巨大,為了解當下的業界人才需求,本文對照余紅課題組的調查,根據近十年來行業人才需求情況,同樣確定國內17家主要的人才需求單位,門戶網站:新浪、騰訊、搜狐、網易;網絡媒體:人民網、央視網、南方報業網、鳳凰網;互聯網公司:百度、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騰訊;企業:中國建設銀行、中國移動、華為、中國南方電網;事業單位:新華通訊社。對其2020-2021年的新媒體人才招聘信息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用人需求與余紅課題組的調查沒有本質區別,技術類崗位依然是需求最多的崗位,產品和市場類崗位多數不限專業,從職位的具體要求來看也是對跨專業的融合性人才需求較大。但也呈現出一些新特點:第一,內容運營和內容創作類依然是泛專業要求,即使個別崗位有新聞傳播類專業需求,但也同時標注了中文、影視等相關專業都可。目前未發現用人單位崗位直接標注需求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背景。中國移動在招聘信息中提及新媒體與網絡、網絡傳播、數字媒體等專業需求,但都放在與計算機相關的3T專業背景中,從崗位名稱和崗位內容也可看出屬于理工科背景;第二,數據挖掘、處理、分析的要求較2011年明顯增多,即使不是技術類的數據崗位,對數據的敏感和數據分析能力的要求開始常態化;第三,文字能力的要求不斷凸顯,除了技術性崗位要求不明顯,運營、產品等崗位多數對文字能力有要求;第四,用人需求高頻詞為經驗、文字能力、抗壓、腦洞大、創意、數據、新媒體傳播規律、深度用戶等。

從兩次調查結果來看,產業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依然沒有形成有效對接。如果十年前網新專業剛剛設立,業界需求的傳導效應不明顯,那么十年間,情況依然沒有本質變化,甚至業界對網新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加疏離,技術類崗位依然會選擇計算機等背景專業,產品和運營又是泛專業背景。論技術能力,多以文科培養的網新專業人才無法與計算機等專業背景的學生競爭;而產品和運營崗位的能力要求其他專業學生也能達到,尤其是對文字能力的強調,比起新聞和中文,網新專業沒有優勢。這種差別,是業界傳遞出的技術和技能方面的差異,是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正視的問題。

(二)技術與技能的差別應是網新專業人才培養的起點

媒介融合初期,記者被期望成為“全面手”,既能寫,又能拍攝還能剪輯,如今媒介深度融合,“全面手記者”已是常態,如傳統紙媒《中國青年報》的年輕人搞出了“青蜂俠”短視頻,集文字、拍攝、剪輯諸多能力于一身。那么網新專業能否培養出即擅長文字工作,又擅長技術能力和媒體運營的新媒體人才呢?如果按各院校的專業培養目標來看沒問題,學生既能從事信息傳播時代內容方面的深度、綜合、跨學科的信息傳播工作,同時也具有新聞傳播技術、設計、制作、網絡技術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然而,這里有技術與技能的區別。文字能力之外的拍攝、剪輯是一種技能,尤其是各類軟硬件逐漸智能化傻瓜化,經過系統學習,都可不同程度掌握。但是新媒體的技術能力如網站建設、WEB語言、數據結構與數據系統,則是需要理工科背景的深度學習才可掌握。網新專業設置是文科,多數學校文理兼招,各院校在培養方案中也設置了一些偏技術類課程,如數據分析、Java語言等,問題在于:一是缺師資;二是文科學生學習費力;三是學生只是掌握了一些單一的、零散的不成體系的技術,或者某種單一的程序設計語言,但缺乏基本的科學思想和基礎理論,較難進行持續深入學習和快速掌握一門新技術。[2]所以,無論文理科,在這種培養模式下,即使能夠學會個別技術,也難以成為技術類人才。

華中科技大學網絡與新媒體方向全部理科招生,并且要求修讀計算機二學位,同時拿文學和計算機兩個學位,可以有效解決技術能力問題。但多數院校只有文學學位,第二學位不做要求。這種培養可以解決學生在技能層面的學習和訓練,但無法解決技術層次的能力問題。此外,計算機等理工科專業也在尋找學科框架內的新專業定位,探索面向“互聯網+”的學科優勢延伸,以適應未來信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3]如計算機類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據教育部相關數據,截至2021年開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院校已達198所,該專業不僅會系統學習計算機基礎類課程,還會學習新媒體技術的課程。這種情況下,在新媒體技術類崗位上,文科建制的網新專業學生即無法與傳統的計算機專業學生競爭,也無法與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學生競爭。在技能的培養上,網新專業學生也沒有太多優勢,文字表達不如新聞與中文,策劃運營可能又稍遜于管理類專業,對于各類軟件的學習大專學生也能勝任。所以,技術與技能的差異是業界需求傳遞給人才培養端不容忽視的信號。網新專業實踐導向較強,業界的需求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據,所以要反思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三、文科背景是網新專業人才培養諸多問題的根源

(一)文科背景導致跨界培養的困難

網新專業的文科背景包括文科建制和文科學生。目前,開設網新專業的279所院校全部授予文學學士,即使是華中科技大學第一學位也是文學學位。但華中科技大學統籌校內資源,要求網絡與新媒體方向學生全部修讀計算機二學位,修讀完畢后可以拿工學學位。目前國內能復制華中科技大學培養模式的院?;緵]有,雖然多數院校文理兼招,[4]但無法改變網新專業基本設置在文科學院的現實。

從實際情況來看,文科背景學生從事技術類工作的可能性極小,技術類崗位要求計算機等理工科專業學生。因為文科建制和文科學生,網新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不差異化對待,必定存在難以克服的障礙,所以在培養方案設定中基本還以文科培養思路進行。文理兼收的學生在培養過程中應存在差異,理科背景學生接受文科內容沒有根本性障礙,但是文科同學修讀高數和計算機相關課程的難度較高,即使勉強過關,未來能夠從事相關技術工作或成為這方面人才的可能性較小。全部文科招生院校面臨的問題更突出,學生修讀理工科相關課程難度很大,同時還缺少相關師資資源。

(二)培養方案設定不明晰導致跨界困難

培養方案是專業人才培養的集中體現,除了培養目標等,培養方案主要是由各類課程構成。2013年華中科技大學主辦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研討會,就議定了該專業主干課程與專業選修課,2018年的“新國標”也規定了該專業的核心課程,但是從實際的課程開設情況來看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安珊珊分析了全國202份網新專業的培養方案,獲得3863門專業主干課程名錄,就課程目標類別、課程學科類屬、課程學科內專業關聯傾向與課程設置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從課程目標類別來看,存在著重理論、輕實務的現象;從課程學科類屬來看,依然以新聞傳播學科的課程為主體結構,交叉學科中以計算機和信息科學多一些;從課程專業關聯性來看,網新專業與學科內各專業的課程結構嵌套特征明顯,依據課程設置而產生的專業區分有限,課程設置存在知識體系碎片化的情況。[5]培養方案有相對穩定性,安珊珊2020年的數據基本為各高校最新版培養方案,分析結果具有時新性和代表性。

各學校培養方案多為幾年修訂一次,本文以全國開設網新專業學校公布的培養方案情況進行分析,發現:發軔于新聞傳播學科的網新專業在培養方案設定中存在著明顯的學科痕跡,以新聞傳播類課程群為主,輔以計算機等其他學科課程,但存在數量少以及未能與新聞傳播類課程有效銜接的問題。

1.跨學科課程數量少,開設難度大,知識匹配度差,難以發揮跨界優勢

首先,只開設零星的跨學科課程,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和突顯專業性。網新專業大量基礎理論課是共同的新聞傳播類課程,只有少量的計算機等跨學科課程,而且,新聞傳播學其他專業也在擁抱新媒體熱潮,開設了相應的跨學科課程,網新的專業性難以凸顯。如中國人民大學,沒有開設網新專業,但在其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和廣告學的專業核心課中都加入了“數字傳播技術應用”和“跨媒體傳播實驗”課程,傳播學專業核心課更是加入了網絡信息整合、移動信息傳播、交互設計等新媒體類課程。在個性化選修課程組里,新媒體課程也很多,傳播學專業有:編程語言基礎、新媒體報道與運營實務、新媒體管理、大數據與輿情分析、網絡內容生產;新聞學專業有:數據新聞基礎、數據新聞可視化、融媒報道出境主持;廣播電視學專業有:融媒體視聽表達;廣告學專業有:數字出版。其傳播學專業的培養方案課程已經與一些網新專業的培養方案課程非常接近,甚至要求傳播學專業學生在通識核心課中修讀“量化與推理”課,所以根據傳媒生態和格局的變化修訂培養方案,培養與業界需求相契合的人才,是新聞傳播學類實踐性較強專業的共同變化。

其次,各院校在設計和執行培養方案過程中的最大問題是計算機和信息科學類課程的開設。文科學院少有理工科背景師資,計算機和信息科學類課程或是聘請院校內計算機學院教師,或是外聘。只有少數院校的新聞傳播學院擁有理工科師資,如華中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湖南大學等一些985高校有計算機背景的師資,但多數院校在開設理工科類跨專業課程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師資難題。

再次,即使能夠解決師資問題,也存在需求不匹配的情況。計算機專業教師教授編程類、數據挖掘類課程沒有問題,但是這類課程如何與新聞傳播專業需求相結合則是問題,如果沒有區別,那么這類課程與計算機專業課程無異。

2.跨學科課程之間缺乏知識與邏輯的有效銜接

網新專業雖然設置在文科類學院,但是跨學科性質明顯,辦好專業,需要整合多方資源。傳統新聞傳播類專業的融合主要是與人文和其他社科類專業的融合,經過長期的摸索與實踐,已經形成相對比較成熟與穩定的知識體系,體現在不同的跨專業課程中。網新專業作為新專業,自身的知識系統還未形成共識,各家培養方案差別也較大,同時跨學科主要是面向理工科專業,缺少這方面經驗,所以培養方案中出現了一些零星的計算機和信息科學類別的跨學科課程。有的學校開設有數據挖掘方面的課程,但如果一個學生缺乏數據倉庫原理、數據結構原理和算法設計原理方面的基礎知識,其短期內較難理解和掌握所謂的數據挖掘技術;有的學校開設C語言和Java語言,但如果學生沒有學習過面向對象編程方面的理論知識,也較難理解和掌握。[6]所以,困難不僅是跨理工科課程的開設、學生的學習和師資問題,還有如何把跨學科知識進行有效銜接,進行論證,形成系統的專業知識體系的問題。

四、如何跨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路徑

發展潮流之下,建制激增,但很多院校開設網新專業并沒有準備充足。面對著人才需求和人才培養不匹配的情況,如何推進網新專業的人才培養,使之能夠適應數字傳播時代需求,擁有復合知識結構,掌握全面專業技能,具備卓越發展潛質,需從人才培養端不斷改進。

(一)借力新文科建設契機,打通院校內的跨學科資源

網新專業高度符合新文科建設的理念與精神,是文科類專業中與理工科跨界與融合的典型代表。但是,文理跨界需要統合院校內的跨學科資源,在國家大力倡導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開設網新專業的院校,一是要領會新文科建設跨界的精神與內涵,更重要的是要打通院校內跨理工的學科資源。如果缺少校級層面支持,單純依靠二級學院或系來內部協調各類資源,相關的跨科學課程開設都成問題,更難說深度的學科融合。所以,要抓住新文科建設契機,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實現網新專業的跨學科人才培養。

(二)根據院校實際資源稟賦,基于學生文理身份,進行差異化培養

網新專業的跨學科屬性,使得成為文理兼招的理想專業,但是跨學科人才培養要基于實際。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的課程對文科生難度很大,而且從業界需求來看,技術崗也不需要文科背景學生。所以,華中科技大學網絡與新媒體方向全部理科招生,1998年華中科技大學第一屆網絡新聞班也是從本校當年大二年級的理科生中招收。中國傳媒大學的網新專業是綜合改革類招生,但并未突出技術能力的掌握和要求,而是結合學校實際資源偏向網絡創意設計和智能融媒體運營方向,因為該校有戲劇影視、動畫藝術和音樂藝術等專業類別,同時還有信息科學和技術以及人文學部,這樣的網新專業既可以在傳統文科背景下實行人文與社科的充分融合,也可在理工科資源的支持下完成新媒體需求的技術支持,并結合影視、動畫和音樂的藝術背景培養不同品類的新媒體創意人才和融媒體運營人才。

上述兩個院校各有特色,華中科技大學的早期實踐也提示文科學院招錄理科生會出現不滿情緒,[7]這也是其為網絡新媒體方向學生開設計算機二學位的重要原因,理科學生認為只拿文學學位會吃虧。文理混招會出現跨信息科學類課程文科生吃勁,即使完成學業任務也難以成為相關人才,文科跨理工科的相關課程又因為降低難度,理科同學比較好掌握,但是相關課程少,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與計算機等信息科學專業學生相比又缺乏競爭力。

鑒于此,各院校在招生時要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確認學生身份,有理工科資源或可以打通文理科資源就允許理科招生,如果相關資源有限,那么理科招生要慎重。綜合改革后也有文理偏向,可參考中國傳媒大學的辦學思路,充分凝練本校優勢資源和特色,打造差異化的人才培養策略。這也能讓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占有優勢,從本次用人調查來看,新媒體設計、運營和新媒體創意類的人才需求量很大,中國傳媒大學網新專業的培養方向與這類人才需求有很高的匹配度。文理混招的院校,針對文理科生的學科背景和個人興趣可以設計不同的培養方向,在充分打通院校內資源的前提下,理科生偏向技術類人才的培養,文科生偏向技能類人才的培養。

(三)凝練突出專業與科學系統的培養方案

培養方案是一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過程的集中體現,培養方案制定的科學與否直接決定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實踐導向較強的專業,培養方案會不斷調整,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各專業的培養方案,尤其是傳播學專業的培養方案與以往相比發生較大變化,核心課程與選修課程中加入大量的網絡和新媒體類的課程。所以,科學設定培養方案,是網新專業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

任何一個新專業的人才培養必定是不斷探索的過程。就網新專業而言,國內有華中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優秀院校的培養實踐,國外有美國等一些高等院校的摸索,加上20多年的互聯網發展實踐,已經繪制了相對清晰的人才需求圖譜,培養方案設定要盡量貼近業界實際需求。

1.充分發揮跨學科課程的作用

培養方案的重點是各類課程的開設。作為跨學科的典型新文科專業,網新專業與信息科學的聯系更多,業界對新媒體人才需求也表現于此。各院校在課程設置中,應在國標的基礎上,根據已有資源,同時參考優秀院校的課程設置情況,盡可能發揮跨學科課程的作用。一方面是數量跟上,少量的跨學科課程難以支撐起專業方向和專業素養,零碎的跨學科知識用處有限;另一方面是與業界需求對接。通過一些跨專業課程來補充產業中一些技術技能的需求,如數據挖掘與分析類課程,理科學生學技術,文科學生可傾向于對數據的感知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的培養。

2.課程間的充分融合與知識的有效銜接

有些院校在培養方案的設定中存在著課程簡單移植的情況,有些課程加上了網絡或是新媒體字樣就成為新課程,實際授課內容可能與原有新聞傳播專業內容大體一致,只不過加入了一些新媒體素材。新開設課程要充分依據網絡與新媒體發展實際,在既有理論能夠解釋的框架內搭建課程內容,而不是把原來的新聞傳播內容與新媒體素材簡單拼接。

在培養方案中,專業性是通過各類課程組體現出來的,除了通識課、政治外語課程,一般而言,一個專業由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選修課三部分構成?;A課與核心課應該涵蓋專業的核心內容,選修課學生的自主性較大。從一些院校的培養方案來看,不同課程組內在的知識銜接性存在問題,課程間的獨立性強,銜接性弱。例如網新專業國標課程《融合新聞學》,概論性和理論性更強,在選修課程中應該設置相應的融合新聞實踐類課程,如數據新聞、新聞動畫等,但是少有類似的設置。在跨學科課程中,課程間更應形成知識的有效銜接。網新專業的實踐性更強,在課程體系間更應該形成理論與實踐的相互呼應,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四)構建多學科知識背景的師資團隊

1.打造知識結構合理的跨學科師資團隊

師資是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內容,沒有優秀及結構合理的師資團隊,人才培養是空談。師資的專業結構可能是多數設立網新專業院校的痛點,在文科學院設立偏理工科的跨界專業,也要求對應的跨學科師資資源。華中科技大學在新聞信息學院設立時就充分考慮到了跨專業的師資組合,中國人民大學和湖南大學等院校近兩年引進了計算機博士,這樣計算機類跨學科課程的師資就能較好解決。也可解決聘請計算機背景教師存在不能與新聞傳播專業授課需求完全匹配的問題,計算機專業教師教授技術沒有問題,但是新媒體產業需求和傳播規律很多時候被忽略。

國內院校雖然一時難以復制華中科技大學的師資結構,但是在引進師資人才時應該注意知識結構問題,引進計算機等信息科學專業人才,將能有效解決課程開設與知識融合方面的問題,如能形成人文、社科、行為科學與計算機科學的跨學科師資組合,很多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

2.加強校媒、校企合作,解決知識技能加速迭代問題

蔡雯認為,由于技術發展速度極快,知識與技能的更新不斷加速,新媒體業務教學和研究,單純由高校教師承擔是有欠缺的,只有通過將一線掌握最新技術、擁有最新實踐成果的采編人員請入課堂,直接與學生面對面教授,才能保證新聞傳播教育與實踐發展不脫節,才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提高新媒體人才培養水平。[8]以往新聞院校更注重校媒合作,擁有業界豐富實踐經驗的采編人員從事業務類課程的教授與培訓,新媒體專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媒體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更要加強與新媒體企業的合作,最新的新媒體技術和技能在這類企業中發展迭代更快,因此可以通過聘用專業課程教師或開設前沿講堂等形式學習最新的知識與技能。

【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文科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GYB2022004),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新聞學專業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創新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09002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余紅,李婷.我國網絡與媒體人才需求調研與專業培養[J].現代傳播,2014(02):135-137.

[2][6]李衛東,鄧雯.應用模式創新設計能力: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培養的核心目標[J].現代傳播,2017(04):149-150.

[3]谷紅.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培養目標、定位與能力體系之構建——基于“國家標準”與“國內樣本”的探索[J].現代傳播,2021(08):156.

[4]燕道成,張佳明.新文科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一流專業建設探索[J].中國編輯,2021(09):77.

[5]安珊珊.建制激增、學科互滲與課程互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育的結構性特征與關鍵問題[J].現代傳播,2021(08):160-163.

[7]申朝霞.一種開拓創新的新聞教育模式——華中科技大學首屆網絡新聞傳播班辦學經驗的啟示[J].當代傳播,2000(05):23.

[8]蔡雯,翁之顥.新聞傳播人才需求在新媒體環境中的變化及其啟示——基于傳統媒體2013-2014年新媒體崗位招聘信息的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06):126-129.

作者簡介:閆偉華,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周藝瑾,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白? ?潔

猜你喜歡
新文科跨學科人才培養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研究
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大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形勢與新進路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