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及實踐要求

2023-12-22 15:16解忠信馮瑩瑩
學理論·下 2023年6期
關鍵詞:經濟思想歷史邏輯理論邏輯

解忠信 馮瑩瑩

摘 要:2017年12月18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了習近平經濟思想,對習近平經濟思想給出了明確的時代定位。它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新的理論成果,是我們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因此,深入分析和總結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要求有助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經濟思想;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要求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3)06-0012-04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容豐富,內涵深刻,涵蓋闡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十個明確”,以及論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方略的“十四個堅持”。以“十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為基礎形成了幾個為數不多的以習近平總書記名字打頭的單獨思想理論體系,而在這些獨立思想理論中習近平經濟思想是第二早提出來的(比在2017年10月提出的“習近平強軍思想”僅晚2個月),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201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關于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這一理論體系的實踐路徑,而對于其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涉及較少。因此,有必要對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要求進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一、歷史邏輯

(一)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為歷史基點

習近平經濟思想理論體系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生產關系要適應一定時期內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因此,任何一個時代科學、合理、管用的經濟思想體系都要以當時的生產力發展變化為依據。一定時期內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又是判斷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重要尺度,因此經濟思想理論體系的形成應當以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為歷史基點。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三次變化,不同歷史時期因社會主要矛盾不同而形成的經濟思想理論體系各不相同,而不同的經濟思想理論體系也造就了不同的經濟建設實踐。

第一,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當時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設先進的工業國同當時落后農業國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的現實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以上述社會主要矛盾為基點,黨中央提出構建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農輕重協調發展產業體系和建設綜合平衡的國民經濟體系的經濟思想理論體系。在其指導和引領下,我國開啟了建設先進工業國構建統籌協調的國民經濟體系的經濟建設實踐。

第二,1981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我們黨明確提出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三年后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以此社會主要矛盾為基點,形成了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系列經濟思想理論體系。主要包括“改革開放”“發展才是硬道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等核心內容。在上述經濟思想理論的指引下,我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征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鄉鎮興辦鄉鎮企業,在城市進行國企改革,發展對外貿易,我國經濟發展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第三,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繼續沿用了這一歷史判斷。以此社會主要矛盾為基點,形成了新時代指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習近平經濟思想”這一理論體系。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指引下,我國開啟以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為要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二)以新時期國內外復雜變化的環境為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提出“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边@段論述表明經濟思想理論體系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要以發展變化的內外部環境為依據。因此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提出順應了新時代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鞍倌晡从兄笞兙帧笔菍Ξ斍拔覈媾R的內外部環境的經典判斷。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世界格局。分別選取1981年和2017年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時間節點來看世界格局。從經濟總量上看,我國從1981年GDP排名全球第11位上升到2017年第2位,總量提高了65倍,經濟規模穩居世界第二位;從經濟增速上看,1981至2017年,我國經濟年均實現了8%以上的增長,很多年份都在10%以上的增長。大大超過同時期排名第一的美國和排名第三的日本??萍紝嵙χ鸩教嵘?,2017年中國對研發的投入穩居世界第二、科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穩居全球第二,專利申請數量全球第二。2017年中國軍事力量穩居世界前三。國際地位逐漸上升,在2017年前后我國成功承辦APEC北京峰會、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我國國際地位逐漸上升。

第二,中美大國博弈。2017年以來,遏制和圍堵中國成為美國的政治共識,美國政府采取各種手段打壓、遏制中國。經濟上采取貿易戰,政治領域采取以意識形態為主的手段進行打壓。

第三,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新常態指的是時間上的“三期疊加”。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臻g上指的是出口優勢和參與國際分工格局要發生改變,由出口高速增長和高貢獻率轉向以創新驅動帶來的擴大內需。

(三)以習近平同志豐富的實踐與理論經驗為基礎

思想理論體系的形成有參與人的巨大貢獻,如毛澤東思想的提出有毛澤東同志從革命戰爭年代一路走來的總結和貢獻,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有鄧小平同志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實踐的總結和貢獻,習近平經濟思想必然也有習近平總書記巨大的貢獻。習近平同志的工作經驗十分豐富,在基層、地方、中央都有著大量扎扎實實的實踐經驗,在梁家河時世界觀逐漸形成。正定縣是從政的開始,形成了樸素嚴謹的政績觀。在地方的工作經驗得到不斷積累與總結,在福建省就職時期總結出了著名的“晉江經驗”,在浙江省就職時提出了著名的“八八戰略”,這些寶貴的地方工作經驗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形成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闡發了許多重要的經濟論斷,如“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等,這些重要論斷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理論邏輯

(一)核心內容、學理支撐及內在邏輯

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核心內容包括“一高”“兩新”“七堅持”?!耙桓摺敝傅氖歉哔|量發展,“兩新”指的是新發展理念與新發展格局,“七堅持”指的是在201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七個堅持”的原則。

第一,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指的是能很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夠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更明確地說就是我們經濟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高質量發展的另外一個定位指的是一個供給體系。這一供給體系具備三個特點,一是高質量,即該體系向社會和公眾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二是高效率,在該體系中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經濟環節效率比較高;三是具備高穩定性的特點,即在提供產品和服務時比較穩定,不會出現大起大伏的情況。因此從定義可以找到高質量發展在整個經濟大循環中的位置,它是供給體系,因此涉及生產、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供求機制、政府在資源配置中關于產業體系的調整等。它也是整個經濟大循環發展的目標,即高質量的循環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豐富,我們至少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等多個層面進行立體的把握。宏觀層面的內涵體現在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均衡性、可持續性、公平性逐步提高。中觀層面的內涵主要體現在產業層面。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具備如下特點:產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創新是產業發展的內生核心動力、產業的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微觀層面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企業層面。高質量發展的企業具備市場競爭力強、品牌號召力廣、創新能力突出、產品質量可靠等特點。價值層面的內涵體現在以人為本。即高質量發展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解放和發展。

第二,新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新發展理念,在之后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會議都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新發展理念在整個經濟體系中,涉及經濟大循環中的生產、消費、分配、流通、市場配置資源中的供求機制、政府調節經濟中的戰略布局和產業體系等。新發展理念的提出主要依據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問題新特點,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性,創新對應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協調對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綠色對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問題;開放對應發展內外聯動的問題;共享對應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要做到三個方面:一是要增強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本領,需要深學篤行用好辯證法,提高創新意識,增強創新能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二是要把新發展理念融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三是要加快形成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增加新發展理念在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評體系中的比重,在考評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再單純以追求GDP的總量和增長速度為目標,而是要轉向對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要素在綜合考評中的權重。

第三,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在經濟大循環體系中主要涉及流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的作用(處理好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關系)、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戰略布局和產業體系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路徑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促進經濟基礎循環體系暢通,促進供需側聯系暢通,帶動行業上、中、下游,產供銷互相協作,推動國民經濟第一、二、三產業,電力資源等各部門間有效銜接;二是推動國內大循環體系暢通,堅持積極擴大內需的發展策略,形成國內大市場,有效釋放內需,使國民經濟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更多地依賴國內市場;三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主動構筑更高層次的開放性經濟發展體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確保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構建便捷安全暢通的現代國際物流體系。

第四,“七個堅持”。具體指:“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穩中求進”。

(二)深刻內涵

第一,始終堅持黨的正確領導。中國共產黨對于經濟工作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新中國成立伊始,國內百廢待興,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放手發展經濟,使得新中國經濟發展從吃不飽穿不暖、到小康、到現在朝著高質量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不斷邁進,取得這些成績的原因,歸根到底都是有黨的正確領導。

第二,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價值導向。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提出適應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通過高質量的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具體體現。習近平經濟思想始終堅持在經濟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第三,充分反映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中國式現代化是幾代中國人民奮斗的目標,我們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和任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的這些顯著特征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都可以找到相應的理論依據。習近平經濟思想中的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對應共同富裕和人口規模巨大;協調的新發展理念對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綠色的新發展理念對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發展和安全,對應了走和平發展道路。

三、實踐要求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

供給與需求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最主要機制,也是經濟管理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政策管理工具。因此,習近平經濟思想十分強調發揮好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綜合作用。在經濟過熱、生產過剩的情況下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優化勞動力、土地、資金、資源等生產要素的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主要包括:推動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改革,使其能根據市場價格信號的變化,快速做出反應、快速流動與國民經濟循環中的各經濟主體優化組合充分發揮作用,帶動全要素生產率的不斷提升;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滿足人民高端化、個性化、高品質化的追求,不斷提高市場供給的有效性;提供深化供給側改革的制度保障,將傳統的以規模和速度為導向的制度體系轉變為以高質量發展為追求的制度保障體系。當外部市場需求不旺消費乏力時,要加強需求側管理,通過擴大內需,激活國內大市場,刺激消費的方式拉動經濟增長,提高國內循環的動力和質量,促進實現經濟的量和質的雙提升。

(二)激活創新驅動的內生動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創新”一詞提到了50余次。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創新”被提到了55次,創新存在于經濟大循環中的方方面面,創新對于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其底層理論邏輯在于通過創新可以激活傳統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內生動力。經濟發展需要的傳統生產要素主要包括勞動力、土地、資金、科學技術等,創新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產要素,其作用體現在可以在傳統生產要素投入數量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創新驅動,使得各要素之間優化組合發揮出比單獨生產要素更高的生產效率,從而帶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普遍提升。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加強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金融機構對于市場主體創新資金的大力支持;二是要通過培養和引進專業人才,為創新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三是要建立保障創新的體制機制,為創新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創新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

(三)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資源配置問題是經濟管理的關鍵,市場與政府是實現資源配置的兩種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實現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方式,但市場也不是萬能的,在經濟危機、公共產品的提供、社會中弱勢群體的保護中往往會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這時就需要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通過宏觀調控、謀劃戰略布局、完善產業政策等方式實現對經濟的有效管理,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為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打下堅實基礎;二是要加強宏觀政策研判,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科學謀劃、精準定位,提高政府作用的有效性和及時性;三是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降低市場主體負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性。

(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黨的十九大后的歷次中央一號文件中,2018年到2022年,五年中有三年以鄉村振興為主題。鄉村振興在經濟大循環體系中主要涉及流通以及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戰略布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應做到:一是促進產業振興,要加快培育鄉村產業、鄉土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促進生態振興,構建鄉村振興的環境基礎、生態基礎;三是促進組織振興,持續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四是促進人才振興,運用政策、機制、機會等多種方式,實現真正的“吸引人才到農村”;五是促進文化振興,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思想保障,使人民記得住“鄉愁”。

參考文獻:

[1]解忠信,馮瑩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要求研究[J].新經濟,2022(7):90-93.

[2]解忠信,馮瑩瑩.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J].現代交際,2022(4):99-106.

[3]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17(1).

[4]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

[5]邸乘光.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9-27.

[6]劉思妗.“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要求——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視角的考察[J].學習月刊,2021(5):16-20.

[7]薛瑩,胡堅.金融科技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實踐基礎與路徑選擇[J].改革,2020(3):53-56.

[8]鄧子綱,賀培育.論習近平高質量發展觀的三個維度[J].湖湘論壇,2019(1):13-22.

(責任編輯:李 慧)

收稿日期:2023-05-02

基金項目:中共濱州市委黨校(濱州行政學院)系統課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項研究“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及實踐要求”(2022SLX31)

作者簡介:解忠信,講師,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馮瑩瑩,副教授,從事財務及經濟管理研究。

猜你喜歡
經濟思想歷史邏輯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依賴與超越
列寧從嚴治黨的思想實踐及其現實啟示
中國政治發展的歷史邏輯揭示中國模式的政治圖譜
元代畜牧業經濟思想的探析
政府雇員制歷史與理論邏輯
淺談供給側改革
2015習近平經濟思想新境界
紅船精神融入創業教育的理論邏輯與實施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