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脫嵌”到“再嵌”:“老漂族”社會融入的影響因素剖析

2024-01-08 08:32趙燕嘉楊靜慧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漂族晚輩照料

趙燕嘉 楊靜慧

(江蘇師范大學公共管理與社會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積極踐行老齡化的“中國方案”。從黨的十九大報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到黨的二十大報告“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無不體現對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視。伴隨著老齡化的不斷加深和三胎政策的全面放開,老年流動人口呈上升趨勢,“老漂”人群規模日益壯大。截至2016年,流動老人占流動人口總量(2.47億)的7.2%,年齡中位數為64 歲,以低齡為主,老年人流動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照顧晚輩、養老與就業三種,分別占比43%、25.4%和22.5%。①參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司:《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分省報告·2016》,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7年,第169—170頁。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 年11 月1 日,我國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2.64 億,占總人口的18.7%,與2010 年相比,60 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老年流動人口規模在2000 年以后增長較快,“老漂族”的規模不斷增長。

作為社會流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群體在流動中個人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社會融入問題亟須解決。在脫嵌與再嵌過程中,福利國家在再嵌入中對個體的保護使得個體面對的困境較小,相比較而言,中國缺少再嵌入的保護,就會產生某種社會融入問題。隨著社會結構轉型,“老漂族”從脫嵌地脫離了原有的庇護,再嵌入時遭遇融入困境,也就是說從脫嵌到再嵌過程中,在獲得一定機會和自由時,又遭到了新的困境。從流出地到流入地,很大部分是從農村流向城市,“老漂族”從集體主義、傳統的觀念和外在強制等各種限制中脫離出來,再嵌時不是單純的自我嵌入,是人與社會的互構,個體就會在工作、家庭和社會中遇到許多融入困境。值得一提的是,有學者指出在遭遇制度再嵌入不足時,新生代勞動力為尋求安全感,會重新嵌入傳統家庭關系網。①參見孫昕、鐘仁耀:《“老漂族”的隔代照料對身份認同的影響》,《社會保障研究》2021年第3期。隨著生育政策的調整及生活養育成本的升高,“老漂族”因為照料晚輩而流動成為一大趨勢,代際照料會產生諸多問題,如代際觀念及生活習慣沖突,“老漂族”如何更好地嵌入家庭網?影響社會融入的因素有哪些?通過哪些路徑解決社會融入困境?如何幫助老年群體更好地融入社會,從而提高“老漂”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伴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老漂族”不斷發展和流動,開始從原來的社會結構中“脫嵌”。這類群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根本意義上的轉型,這類群體開始從原有的集體經濟和生存環境等社會范疇中脫離出來,在新的社會中“再嵌入”,從而引發社會融入困境?,F代化發展到第二現代化階段,實踐知識、信仰和規范指南有關的傳統安全感的喪失,從歷史預定的社會形式與傳統語境意義上的義務中游離出來就是“脫嵌”部分;重新植入新的社會義務叫“再嵌”。把重要的變化流出地和流入地作為“老漂族”社會流動的兩個節點,根據“脫嵌”到“再嵌”的過程(見圖1)展示“老漂族”的社會融入過程。

圖1 從“脫嵌”到“再嵌”:“老漂族”社會融入的分析框架

(一)流動原因與社會融入

社會流動使得個體從賴以獲得安全感、穩定性與自我認同的傳統的社會、制度和約束關系中脫離出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育政策的變化和生活壓力的增大,“老漂族”為了與子女團聚、幫助子女分擔家務或者照顧孫輩,選擇從生活的地方流出。一般流出地不及流入地的經濟發展,醫療、養老等發展水平有差異,有部分老人為了更好地獲得養老資源,或者經濟發達造成大部分新生代流動,尋找工作機會,從而使老人跟隨子女養老。處于低齡的老年人,身體狀況還比較好,照顧晚輩和異地養老成為流動的主要動機,這兩個主要因素推動老人從原有的家庭紐帶和村莊共同體中脫離出來?!袄掀濉泵撾x原本的熟悉人群、舒適空間和生活方式,處于人戶分離狀態,喪失傳統安全感,主動或被迫卷入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網絡?!懊撉丁敝?,好像可以有自己選擇的余地,獲得了一定的自由,這就是社會流動的“脫嵌”部分?!霸偾丁笔侵匦虑度肽撤N新的機制,是一種持續的動態過程。

從舊的制度和約束關系到新的制度與約束關系之間有巨大的跨越,之間的差異明顯但又有所聯系,這種相互糾纏給本就存在融入困難的“老漂族”,加上新的制度與約束關系的不完善和不確定,使“老漂族”從“脫嵌”到“再嵌”之間,具有很大的風險。適度水平的隔代照料有利于改善農村家庭的養老水平和代際關系。①參見郭戈:《從脫嵌到再嵌入:新生代女性農民工的風險困境》,《湖南社會科學》2016年第3期。孫昕等研究表明,隔代照料會抑制“老漂族”身份認同感的產生,但在社會支持因素的影響下,該抑制作用程度削弱,不同群體的抑制程度具有異質性。②參見陳光燕、司偉、藍紅星:《隔代照料對農村中老年人主觀福利的影響》,《農村經濟》2022年第11期。家庭照料會使部分“老漂族”有不愿意繼續與子女共同居住的傾向,照料晚輩型的“老漂族”與子女共同居留在城市的意愿顯著降低。隔代照料是“老漂族”流動的主要原因,隔代照料可能因為家庭內部矛盾從而加劇群體社會融入困境。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流動原因的不同對社會融入的影響不同,隔代照料型“老漂”群體的社會融入相比于異地養老型更困難。

(二)“老漂族”異質性的影響因素

鐘仁耀等提到學界對于“老漂族”異質性產生機理的研究,在個人、家庭和社會中尋找著答案。③參見鐘仁耀、孫昕:《“老漂族”的類型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認知-行為”雙維度框架》,《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在對“老漂族”的研究中,關于主要因素的研究集中在性別等個人因素、流動范圍和社會保障等社會因素和收入等家庭因素。楊雪和錢云總結我國社會融入影響因素發現主要集中在性別和年齡等個人因素、同住人數和子女數量等家庭因素、社區活動組織等社區因素。④參見楊雪、錢云:《“老漂族”的社會融入及影響要素探究——以北京市回龍觀為例》,《現代城市研究》2019年第2期。唐丹等將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戶口性質健康作為人口學特征,流動范圍、流動原因和流動時長等作為流動特征,將社會交往、社會保障和困難等作為生活質量因素。⑤參見唐丹等:《“漂老族”與“老漂族”的特征及生活質量》,《南方人口》2022年第6期。劉成斌等研究“老漂族”的居留意愿時,選擇性別、年齡、戶籍和健康狀況等作為個人特征,流動范圍和時間等作為流動特征,最后將社會適應、文化認同和收入作為社會經濟特征進行變量分析,社會保障制度與社會文化模式無法滿足養老需求分化,不得不依賴家庭。⑥參見劉成斌、鞏娜鑫:《老漂族的城市居留意愿和代際觀念》,《中國人口科學》2020年第1期。

在這個動態過程中,“老漂族”受個人、家庭和社會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個人層面上,“老年固化”現象嚴重,社會適應能力較弱;在新的環境中會出現水土不服,或是對城市生活環境的不適應;由于語言和生活習慣等的差異,脫離新朋舊友的相處后,在新的城市中人際交流缺乏,社會交往空缺。家庭層面上,“老漂族”的家庭照料行為,家庭團聚老年人的傳統“合家歡”思想得到滿足,但老年人口隨遷照顧晚輩,一個家庭中幾代人生活在一起,代際關系不明朗;“老漂族”來緩解照料晚輩壓力的同時也使得家庭人口增多,子女的生活壓力變大,家庭困難增多;由于生活方式、價值觀和育兒觀念的不同,存在一些代溝和矛盾,使得老年人的心理壓力變大。在社會層面上,“老漂族”受人戶分離的限制,社會保障等社會支持有很大的缺失,在社會保障制度中存在區域性差異,比如“老漂族”處于最需要醫療保險的階段,但異地就醫和結算等還存在許多困難;社會救助或福利也可能因為流動受戶籍的制約,對此的享受受到局限?!袄掀濉痹凇霸偾度搿毙碌臋C制中并沒有獲得完全的解放和自由,是強制性制度化的過程。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都會影響“老漂族”的社會融入。

綜上所述,“老漂族”由于照料子女和異地養老等原因從農村流出,脫離原有的社會、制度和關系,喪失傳統安全感;在“再嵌”過程中遇到社會融入困境,根據影響因素分析解決社會融入困難的路徑。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與樣本選擇

本文研究所用數據來自2017 年全國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動態監測調查。該調查由國家衛計委開展,自2009 年開始,涵蓋31 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采用分層、多階段、與規模成比例的PPS抽樣,樣本總量近20萬戶??紤]老年流動人口的三大原因和“漂”這個狀態,將照顧晚輩和異地養老都納入“漂”的范圍,根據我國退休制度男滿60 周歲,女滿50周歲的規定,本文的“老漂族”定義為離開戶籍所在地,為照顧晚輩和養老到異地生活的50歲及以上的流動老人。本文以年齡在50 歲及以上為調查對象,由于照顧晚輩和異地養老的原因到流入地的樣本,剔除關鍵變量缺失,得到有效樣本2061個。

(二)變量界定

1.因變量

本文要研究“老漂族”的社會融入,基于問卷問題“您是否同意以下說法?”包括喜歡和關注現在居住地等的同意程度,選項分為“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基本同意;4.完全同意”,本文選取“我很愿意融入本地人當中,成為其中一員”“我覺得本地人愿意接受我成為其中一員”和“我覺得我已經是本地人了”,將三個題的得分加總,得到取值范圍為3—14 為社會融入,分數越高代表社會融入越好。

2.自變量

本文自變量主要為“老漂族”流動的原因,分別為隔代照料和異地養老。借鑒已有研究,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都是“老漂族”社會融入的影響因素,本文選擇個人因素為性別(0=男,1=女)、戶籍(0=農村,1=城市)、年齡(連續變量)、健康狀況(1=健康,2=基本健康,3=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4=不健康且不能自理)、受教育程度(1=小學及以下,2=初中,3=高中,4=大學及以上)、衛生習慣(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基本同意,4=完全同意)、流動時間(0=短期,1=長期)和流動范圍(1=跨省,2=省內跨市,3=市內跨縣);家庭因素為家庭同住人口(連續變量,1—10)、經濟月均收入(連續變量,取對數)和家庭困難(0=沒有,1=有);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社會保障:健康檔案(0=未在本地建立居民健康檔案,1=已在流入地建居民健康檔案)和醫療保險(0=未參與,1=參與)、政府建議參與(1=沒有,2=偶爾,3=有時,4=經常)、社會參與(是否參加工會、志愿協會、老鄉會、同學會、家鄉商會等)。①參見鐘仁耀、孫昕:《“老漂族”的類型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認知-行為”雙維度框架》,《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將本文的多分類變量健康狀況、衛生習慣、受教育程度、流動范圍和政府建議進行啞變量處理,經濟月平均收入為避免異方差的影響,作取對數處理,具體變量賦值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變量賦值說明

(三)模型構建

本文研究的是影響社會融入的因素,其中社會融入為連續變量。于是,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檢驗“老漂族”社會融入的影響因素,構建模型設置如下:

在此模型中,Integration 為因變量社會融入;X為自變量,包括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β0表示常數項,ε表示誤差。

四、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根據表2 中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按照流動原因,異地養老型有851 人,占樣本的41.3%,照料晚輩型有1210 人,占比58.7%;社會融入為連續變量,取值范圍為3—12,均值為10.25,總體的社會融入較好。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在個體層面上,“老漂族”中女性占比55.75%,男性占比44.25%,受社會因素和生物特征的影響,性別結構呈現女性“老漂族”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受生物特征的影響,女性老年人更可能成為“老漂族”,隨子女流出,成為家庭照料的主要提供者,照顧子女或者照顧晚輩承擔家庭更多的照顧責任,隨著時代的進步,男性“老漂族”也具有一定比例。流動人口中城市樣本883 人,占比42.8%,農村樣本1178人,占比57.2%,農村戶籍的占比高于城市戶籍,兩者相差不大,可能是由于戶籍不顯著影響老年人流動,不管是農村戶籍還是城市戶籍都會追隨子女流動養老,也會隨子女居住照料晚輩。有所相差的是可能城市戶籍老年人晚年生活可以自我滿足,或者想要在自己的勞動市場延長自己的價值,子女的晚輩照料聘用保姆等方式解決,照料晚輩占比變小。年齡樣本為連續變量,均值為63.86,比最低樣本50 略高,呈現低齡化特征,健康的樣本858人,占比41.6%,基本健康836 人,占比40.6%,不健康占比17.8%,有一定的勞動能力更傾向于流動。對于受教育程度,未接受教育和接受過小學教育的占比36.1%,初中占比31.4%,在大學及以上的樣本只占比9.8%,“老漂族”總體受教育水平偏低,一半以上都在初中水平及以下,高學歷的老年人較少遠離家鄉成為“老漂族”,尤其不會為照顧晚輩而選擇遠離家鄉,這類老年人必須由兒子或者子女養老的傳統思想受到教育的沖擊較大,有較強的能力和自主性,可以在家鄉實現自己的價值,高學歷老人也比較有自我意識,不會為了照顧晚輩放棄自我價值的實現?!袄掀濉敝姓J為和本地習慣差異上差異小的占82.3%,短期流動占51.6%,跨省、跨市和跨縣分別占比43.2%、34.9%和21.9%。

在家庭層面上,“老漂族”的家庭同住人口為連續變量,取值在1—10 口之間,均值為3.07;家庭月平均收入為連續變量,取對數得到經濟資源,均值為8.47;在本地沒有家庭困難的樣本為1262人,占比61.2%,仍有很大一部分家庭在本地存在困難,占比38.8%,在陌生環境中經濟獲取、本地習慣和內部生活都存在一定困難。

在社會層面上,“老漂族”在社會融入上有明顯的障礙,沒有健康檔案的老年人有1286人,占比62.4%,在本地有健康檔案的只有775 人,占37.6%,社會上對于“老漂族”的關注不夠,在老年人到流入地后,與當地的社區聯系缺乏,社區的健康福利無法拓展到“老漂族”,社會支持減少。在醫療保險上,參加醫療保險的占1983人,占比96.2%,仍有78人沒有參加醫療保險;在參加醫療保險的1983人中,在本地參加的190人,占比9.6%,在戶籍地及其他地方參加的人數為1793,占比90.4%,大部分的老年人保險是在外地的,老年人本就處于健康問題高峰時期,異地就醫問題嚴重,異地結算不及時、不方便,或者異地報銷流程復雜,不利于老年人理解。政府建議參與均值1.07,樣本的政府建議參與很差,距離最小值沒有任何政府參與大0.7,“老漂族”幾乎沒人反映情況和提出建議,與政府部門關系都不密切?!袄掀濉眳⑴c社會團體445 人,占比21.6%,不參與社會團體1616 人,占比78.4%,“老漂族”社會交往能力弱,社交的孤獨使得這類群體精神孤寂,精神慰藉在流動中喪失。

“老漂族”的再嵌入過程中有一系列的障礙,受教育程度和家庭人口都從個人適應上影響再嵌入,社會保障、政府參與和社會參與等方面也都是弱勢群體,會造成“老漂族”的壓抑和孤獨,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比較困難,政府和社會的保護不夠,都使得“老漂族”的社會融入困難。

(二)回歸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通過構建回歸模型,對社會融入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將可能影響社會融入的核心自變量和其他自變量從個人、家庭和社會三方面逐步加入回歸,得到統計結果如表3??芍P?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家庭因素,戶籍與社會融入的關系不再顯著,受教育程度與社會融入的顯著性降低,可能兩者之間存在共變。此外,其他的變量沒有改變顯著性;在模型2 的基礎上加入社會因素,受教育程度和社會融入的關系改變顯著性,不再顯著,家庭人口與社會融入的關系顯著性降低。核心自變量流動原因一直在1%的水平上顯著。模型3 可知,異地養老型“老漂族”比隔代照料型社會融入增加0.050 個單位,照料晚輩的老年人需要家庭勞作,還可能在代際習慣和育兒觀念上產生分歧,家庭的精神慰藉達不到所需,會比異地養老的社會融入更困難,假設1成立。

表3 “老漂族”社會融入的基本回歸結果

1.個人因素

衛生習慣在1%的水平上顯著影響社會融入,自己的生活習慣與本地人存在較大差別群體相比,差異較小的社會融入會降低0.199 個單位;流動時間顯著正向影響“老漂族”的社會融入,長期流動相比短期流動“老漂族”的社會融入將增加0.103 個單位,流動時間的長度能顯著增加“老漂族”的社會融入;跨縣相比于跨市,跨市相比于跨省的社會融入將增加0.089 個單位,流動范圍的縮小使“老漂族”的流入地與流出地的地方差異縮小,更容易適應,減少社會融入的困難。但在性別、戶籍、年齡、健康和受教育程度方面都沒有顯著影響。

2.家庭因素

家庭人口在10%的水平上負向影響社會融入,家庭同住人口越多,社會融入越困難,可能因為家庭人口的增多,家庭經濟和家庭共同生活上都會存在困難,需要的社會支持變多,社會支持不足的時候,社會融入更加困難;家庭收入和家庭困難對社會融入的影響不顯著。

3.社會因素

健康檔案在1%的水平上正向影響社會融入,在本地有健康檔案的老年人相比較沒有健康檔案的老年人,社會融入降低了0.095 個單位,在本地擁有健康檔案使得社會融入更好,健康檔案的一些社會福利會促進社會融入;醫療保險的有無參加不影響社會融入,可能現階段全民參保并且保種增多影響力減小,在刪除未參保樣本后,1983 個參保樣本中參保地在1%的水平上顯著影響社會融入,在外地參保的老年人比在本地參保的社會融入將降低0.062 個單位,可能因為醫療保險制度的不完善,異地結算等產生社會融入困難;社會參與顯著影響社會融入,且在1%的水平上正向影響社會融入,參加過社會交往的老年人比沒參加過社會交往的老年人,將增加0.111 個單位促進社會融入,參加一些同鄉交往和社會活動會促進流動老年人的社會融入。

由此表明,流動原因、戶籍、受教育程度、衛生習慣、流動時間、流動范圍、家庭人口、醫療參保地、健康檔案和社會參與都是社會融入的影響因素,假設2 成立?!袄掀濉辈还苁钱惖仞B老還是照顧晚輩而選擇流動,在“再嵌入”中都遇到了些許障礙?!袄掀濉碑a生代際互惠或理性邏輯后,照料晚輩和異地養老與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習慣的差異、代際關系的矛盾和自身價值的降低等問題的凸顯,導致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是降低的,對本地的社會融入感就隨之降低。衛生習慣等偏向于自我融入,自我適應便可減小衛生習慣的差距;家庭人口的增加會導致一些家庭困難,可以加強家庭內部溝通交流,社會和政府也可提供幫助;健康檔案和醫療等是政府行為,政府要努力為“老漂族”的社會融入掃清障礙,減少融入阻力,政府與社會的幫助會使得群體身份得到重視,公民信號使得“老漂族”社會融入更輕松。此外,在外界提供幫助的同時,“老漂族”在異地生活中,面臨家庭勞作、代際矛盾和社會適應,亟須情感支持、精神支撐,積極主動的社會參與會很大程度上填補精神缺失。

五、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從“脫嵌”到“再嵌入”過程來分析“老漂族”的社會融入進程,“老漂族”因為照料晚輩和異地養老進行流動(“脫嵌”),“再嵌入”過程產生社會適應、代際關系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社會融入問題。同時,基于原國家衛計委2017 年全國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動態監測數據,運用多元線性回歸研究“老漂族”社會融入的影響因素,主要研究結論如下:第一,流動原因對社會融入具有顯著影響,照料晚輩型“老漂族”比異地養老型社會融入低,照料晚輩起到的是抑制性作用。第二,長期流動(五年及以上)、流動范圍(市內跨縣)正向影響社會融入;衛生習慣(差異大)具有抑制作用;性別、年齡和健康狀況沒有顯著影響;家庭人口增多同樣對社會融入起抑制作用。第三,健康檔案和社會參與顯著影響社會融入,在本地有健康檔案和參與社會交往或活動的老人社會融入更好;醫療保險和政府建議參與社會融入關系不顯著,但在刪除78 個未參保的樣本后,參保老人中在本地參保的老人社會融入更好。

(二)完善“老漂族”社會融入的對策建議

本文基于社會融入過程,為解決“老漂族”在“再嵌入”過程中遇到的社會融入困境,依據個人、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影響因素研究,進而提出自身融入、家庭慰藉和政社協同三點對策建議。

第一,提升“老漂族”的自身融入?!袄掀濉钡摹懊撉丁笔沟秒x開原本熟悉的生活環境,不管是空間還是精神都失去依賴,在新的空間會有距離感。一是要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產生距離感很正常,并且不會短時間內就消失,正確的心理建設,更好地實現角色重建,環境和角色的轉變會遇到很多障礙,在有心理建設的同時,可以積極尋求各方的幫助,幫助自己更好地完成角色重建;二是要積極主動交流,主動融于周邊環境和人際圈子,與周圍年齡相仿的鄰居多聊天、串門、買菜等,融入新的朋友圈子,加強自身的社會融入感,排遣社交孤寂等不良情緒,豐富精神世界。

第二,加強“老漂族”的家庭慰藉。子女應該重視老人的精神世界,認可老人對自己的“奉獻”和“犧牲”,家庭的理解是緩和照料晚輩型“老漂族”融入難的有力方式;同時努力實現“代際和諧”和“代際團結”,“老漂族”的精神歸屬感和情感的愉悅感是流動過程中急需的。在新環境中,子女家庭要重視老人的心理需要,老年人本來就社交能力弱,年輕人可以幫助老人拓展社交,可以召開家庭會議的方式了解老人內心的想法,不定期帶老人出去游覽、吃當地美食和外出旅游等來擴展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促進代際了解。

第三,政社協同促進“老漂族”的社會融入。政府制度構建、社會福利和社會交往上都需要努力,達到政社協同。一是要打破戶籍限制,促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使得“老漂族”能夠享受到該有的公共服務。醫療保險參保地是顯著影響社會融入的,在本地參保的老年人社會融入更好,可實行全國醫保統一聯網,進行居住地報銷,推進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以解決異地報銷難的問題。老年人流動的原因是照料晚輩和異地養老,照料晚輩的社會融入會更差一些,政府要積極探尋多元化的托育服務供給模式,減輕子女和老年人的育兒壓力。二是要實行動態的管理和普惠社會福利,將“老漂族”一視同仁,對身份進行確認,給予他們與本地人相同的國民待遇,打破各種限制。加強“老漂族”的社會福利保障、經濟支持、幫扶力度、同等化待遇等方面的統籌推進,比如將“老漂族”納入廉租房的范圍等,①參見史國君:《城市“老漂族”社會融入的困境及路徑選擇——基于江蘇N 市的調查與分析》,《江蘇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幫助“老漂族”再社會化。三是要幫助“老漂族”拓展社會交往。老年人參加社會活動(同鄉會、工會、志愿協會、老鄉會、同學會、家鄉商會等)能夠促進社會融入。因此,可以依托社區開展一些老年活動,建立老年活動中心,組織一些線上線下活動,讓老年人參與進來,交流互助,真切感受到社區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猜你喜歡
漂族晚輩照料
看見隱秘角落的“老漂族”
照料父母對子女健康福利的影響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數據的實證分析
學中文
UNDER ONE ROOF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對高齡老人臨終照料成本的影響①
過年世相
“老漂族”我們如何安放你們的生活
“老漂族”
大伯家的幾個晚輩
為什么過年要放鞭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