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常談》導讀

2024-01-08 10:23溫儒敏
語文建設 2023年11期
關鍵詞:名著導讀語文教學

【關鍵詞】《經典常談》;語文教學;整本書閱讀;名著導讀

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寫于1938 年,旨在介紹普及中國經典文化,是配合當時的國文課教學寫的,擬想讀者對象是受初中教育以上的青少年。自1942 年初版以來,這本書不斷重版,很受歡迎?,F行統編語文教材將《經典常談》收入八年級下冊,而且要求“整本書閱讀”,教師和學生都感到困難較大。不過,比較“深”的書也可以“淺讀”,若將其納入教學,要求就不妨降低一點。應當鼓勵學生適當讀一些高于他們認知水平的書,他們跳一跳還是“夠得著”,這叫取法乎上。讀“深”一點、難一點的書,更考驗閱讀能力,更能拓寬眼界,增強讀書的成就感。

通常我們提到傳統文化,很快就會想到中小學誦讀的唐詩宋詞,還有那些古文,還可能想到諸子百家、四大名著等,印象是零散的;再細究,就難免有些惘然。這不奇怪,很正常。然而,在學過許多古詩文之后,想對傳統文化有比較清晰而簡明的認識,怎么辦?一種辦法是,讀一些比較普及的文化史、哲學史、思想史等,然后順藤摸瓜,再找一些有興趣的經典來讀。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反過來,從一些經典的閱讀入手,由點到面,逐漸拓展開去,更為具體地了解傳統文化的理路和歷史狀況。兩種辦法都行,可結合進行。而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就是指導閱讀傳統文化經典的。他在序言里說,寫此書是為希望讀些經典的中學生做“向導”,介紹古代主流的文化典籍,指點閱讀門徑,讓年輕人面對浩如煙海的古籍不至于惘然無措。

當然,對于現今多數中學生來說,他們不一定還有機會去讀那些經典,但《經典常談》這種“向導”式的普及讀物,起碼可以帶領他們走進“古代文化博物館”,對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書籍作粗略的巡視?!督浀涑U劇啡虢滩?,已引起社會上的注意,有些家長也找這本書來讀,對于普及傳統文化典籍常識大有助益。

一、《經典常談》是什么樣的書

《經典常談》的“ 常談”,讓人想起“ 老生常談”,意思是挺普通常見的說法。這自然是謙辭,其實《經典常談》對于引導普通國民的經典閱讀,是一本很簡明實用的書。

《經典常談》選擇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經典作簡要的介紹,以斑見豹,一窺古代文化現象和古人的思想智慧。全書共分十三篇,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國語附),“ 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這個排列大致依照傳統典籍分類“經史子集”的順序,其中也略有變通:把《說文解字》放在首位,將“小學書”即文字考據置前;末尾只做“詩”“文”兩篇,并不是集中講書,而是梳理作家作品源流,類似文學簡史?!督浀涑U劇分v述重點是古代典籍,以“書”為“點”,以“點”帶“面”,再將若干的“面”聯結,呈現中華傳統文明的基本樣貌。讀《經典常談》,要注意這個結構特點。

朱自清對每部經典的介紹,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根據普通讀者需要掌握的國學基本常識,去講清楚經典的內容。比如,《“四書”第七》一章從人人皆知的“四書五經”這個說法講起,先介紹包括哪幾種書,古人是怎么把這些書當作私塾教材用的,科舉考試與“四書”有什么關系,“四書”的版本有過哪些變遷,又怎么升格為“經”,等等。接著,介紹古人怎么讀這些“必讀書”,把書的內容及其在文化史中的位置講清楚,同時又把現代人讀這些書如何入門和進階帶起來。朱自清建議,可先讀《大學》,因為《大學》提綱挈領,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等內容,是循序漸進的,都切合民生所用,適合初學者入門。而《論語》《孟子》可以下一步讀,因為多是應機接物的“微言”,記述順序比較散,初學者領會比較難?!吨杏埂犯恰翱组T心法”,難一些。這就交代了讀這幾部書的順序和各自特點、要點。接著,多一點篇幅更具體地介紹《論語》《孟子》,提示閱讀時要多注意做學問做人的“節目”,諸如“君子”“仁”“忠恕”“擇善”等;點明《孟子》的要津是“修養”與“哲理”,與《論語》比較,更有善辯的“英氣”。最后簡單交代版本變化,著重講朱熹在“四書”的考訂和闡釋方面的得失。其余各章大都是采用這種“述學”的方式:擇其要點,概述有關經典的必要知識,交代讀法。

《經典常談》是通俗的知識類讀物,深入淺出是其一大特點。而“深”是底蘊,其處理古代典籍的思想方法,以及很多觀點的提出,多“采擇新人近說”,是站在學術前沿的;對前賢、同輩的不同觀點亦有權衡、抉擇,并融入自己的研究和判斷。這樣一本小冊子的學術價值并不因其“對中等文化普及性質”而降低水準,“果無深切著明的了解是不能寫出這種深入淺出的文字的”[1]。

二、對傳統文化有“了解之同情”

《經典常談》講述古籍,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是“認祖歸宗”,增強對自身所處文化的了解與自信。傳統文化是古代社會的產物,適應古代人的生活與情思,成分復雜,要傳承和轉化為今用,必須選擇其中優秀的部分,揚棄不適合的部分。這個工作有難度,前提是對傳統要先了解,帶著溫情與敬意,又用分析與辯證的眼光,也就是陳寅恪所說的“了解之同情”[2]?!督浀涑U劇吩谧鍪痉叮簩鹘y經典是尊崇的,但并非盲從膜拜,而是聯系古代社會生活和思想潮流,再結合人情物理,去說明經典形成的原因、得失與影響。這種梳理、辨析和探究之中,就有“了解之同情”。比如,論及儒家與禮教時,就從“人情”的視覺去評說:

王道不外乎人情,禮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說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該誠而不偽了。但儒家所稱道的禮,并不全是實際施行的。有許多只是他們的理想,這種就不一定通乎人情了。(《“三禮”第五》)。

以人情物理的常識去論道儒家和“禮”這樣的“大題目”,舉重若輕,不見粗暴的批判,而有貼近歷史與生活的解釋,讓普通讀者能心領神會。在論及朱熹注釋《四書》時,同樣貫徹了分析的眼光,既指出其初衷“一大半還是為了建立道統”,但也承認其對后世有巨大影響,有些影響是沉淀下來的。朱自清順應五四新文化批判“道統”的潮流,但對于傳統文化所持態度是審慎的,實事求是,取其精華,又不復古泥古。如今強調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繼承,讀《經典常談》本身就是一種響應,但應當學習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方法。

三、如何閱讀知識類讀物

讀一本書,要學會讀“ 這一類書”的基本方法。讀人文學科類的知識類讀物,或者科學類的知識類讀物,與讀小說、歷史或者其他流行讀物的“姿態”不一樣,應當以精讀為主,以知識的獲取為主,認真理解、記憶和思考。閱讀時,可以先看看序言、目錄,對該書的主旨、章節與基本觀點有粗略的了解。然后通讀全書,大致讀懂即可,不要急于深入探究,無須帶著某個預設的“項目”去讀。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幾章細讀,其余則涉獵一下。

閱讀《經典常談》可以有不同的目標,“小目標”是只讀此書,獲取有關古代文化典籍的知識;更高一點的目標是在此書指導下順藤摸瓜,找此書所引導的、自己又有興趣的若干典籍來讀。多數學生達到“小目標”即可?!督浀涑U劇匪撋娴奈幕R很多,每一章都有主要的基本知識,閱讀時可聚焦于此。特別是那些平時可能常聽說過(或者之前語文課上學到過),又不甚了解的文化知識,例如古代禮俗、信仰、觀念、思潮、民性等,在書中往往都有論涉,可以多花一點精力去了解。人文社科書籍或論文在論述時會凝聚提出某些關鍵詞,《經典常談》各章的“關鍵詞”往往就是基本的文史知識,閱讀時要努力梳理和抓住。

比如,《“三禮”第五》一章從許多人家中堂里供奉“天地君親師”這個禮俗說起,講到儒家的“禮”,以及“認禮為治亂的根本”的思想。一個知識點或核心概念就是“禮”,幾大段落也圍繞“禮”展開。諸如“禮治”如何叫人節制與平和,為何要在居喪、婚嫁、孝親、事君、敬師等許多“人事”處理上有規制,為何社會治理要講究禮樂刑政,等等。水到渠成,最后才用不多的篇幅講《禮記》本身,而這部書的內容和“功能”在前面幾段的背景敘述中都大致說清楚了。這一連串講述涉及很多古代文化知識,應當盡量去理解、掌握,不懂的,也可以查辭典。

其他各章寫法大抵相同,都采用這種“述學”的方式,即在介紹某種書的內容時,也講明白該書形成的背景,以及“書外”的文化現象,用某些概念去“定格”所評述的內容。閱讀時要多注意那些“定格”的核心概念,當然,有時概念不只是一個詞,而是一種“說法”,一句論斷。

讀一遍可能還“ 拎不清”,可以來回瀏覽比照,尋找論說的邏輯線索,讓核心概念浮現出來。這種讀法的好處是綱舉目張,把書的主要內容用幾個詞或幾句話“濃縮”到自己腦子里,對古代經典的“樣貌”就有大致的印象了?!督浀涑U劇肥切宰?,但其把“厚書”讀成“薄書”的方法值得一試,以后再接觸人文社科類、知識類的論著,也可采用這種概括與濃縮的辦法,這也是一種思維訓練。

《經典常談》談論古書,說著說著,就聯系到了現實生活,讓人感覺古書并不遙遠。這倒是挺有趣的。讀時會恍然大悟:語文課學過的很多古詩文,現在都找到了“源頭”,知道了背景,有了較系統的反思與梳理;對某些平時習焉不察的文化現象或者常用詞語,也可能有了新發現。比如,“陰陽”“八卦”“五行”等,生活中常接觸這些詞,有的還延伸出去,形成另外的語義。比如,說別人“八卦”,意思就是說三道四,是是非非,“無厘頭”等。讀了《周易》一章,才知道“八卦”原來與古代巫術占卜有關,且不宜輕易斷言此乃迷信,其實是古人的一種信仰和文化。對《周易》也早就聽說過,印象深奧而神秘,讀了《經典常談》,對《周易》的形成及內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原有印象就上了一個比較理性的認知層次。特別是文章后面那句結論性的“定格”的話——“儒家的《周易》是哲學化了的,民眾的《周易》倒是巫術的本來面目”,讓人醍醐灌頂,也許就想找《周易》來翻一翻了。

四、借鑒怎樣說話寫文章

《經典常談》作為語文課的必讀書,閱讀時自然要多關注“語文要素”。此書論說的是學術,是關于古籍的艱澀的學問,卻采取一種講故事、聊天式的“閑話”筆法,讓人易懂而且能有滋有味地讀下去,其中就有“如何述說更生動”的技巧。比如,《〈說文解字〉第一》的開篇解釋“天雨粟,鬼夜哭”:

人有了文字,會變機靈了,會爭著去作那容易賺錢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種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夠吃的,所以降下米來讓他們存著救急。鬼也怕這些機靈人用文字來制他們,所以夜里嚎哭。

這述說多么生動!注意那種接近日常說話的口氣,使學術性的文章通俗、樸實和自然,貼近普通讀者的認知,令人印象頗深。再如,《辭賦第十一》講屈原創作《離騷》時走投無路,滿腔委屈,無人可訴說:

“離騷”是“別愁”或“遭憂”的意思。他是個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憤,隨著他的筆奔迸出來,“東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沒有篇章可言。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時候,叫“媽呀!”“天哪!”一樣;心里亂極了,悶極了,叫叫透一口氣,自然是顧不到什么組織的。

然而在陳述學術觀點時,《經典常談》的語言不只是通俗,而且非常嚴謹,往往一語中的。比如,敘說唐代詩風流變(《詩第十二》),很簡練的幾句,精準確當,把繁復的文學史線索厘清了:

唐代以詩取士,詩原是應試的玩意兒;詩又是供給樂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宮廷及貴人的玩意兒。李白用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杜甫用來抒寫那個大時代,詩的領域擴大了,價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寫“民間的實在痛苦,社會的實在問題,國家的實在狀況,人生的實在希望與恐懼”,更給詩開辟了新世界。

讀《經典常談》是有難度的,但讀進去,就會被深深吸引。這跟朱自清作為散文大家的語言藝術有關。尤其是修辭,書中多用譬喻,既生動,又饒有趣味。還擅用“頂真”,比如,“他們大概是樂工,樂工的植物是奏樂和唱歌,唱歌得有詞兒……”。這是不是很接近講故事的口吻? 閱讀《經典常談》,要多欣賞其“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3],注意如何在書面語中不時摻入口語,體味那平易、曉暢而又有節奏的語感,想想怎么讓自己的語言表達也更“有味”。

借鑒名家怎樣寫文章,是《經典常談》閱讀目的之一。這本學術論著在“述學”中摻入了隨筆的筆調,將艱深的學問轉為親切可讀的文字。這是一種功夫,一種境界,不容易的。我們可以欣賞、體味、模仿,還可以多琢磨《經典常談》的思路和表述策略,也許自己就用得上。比如,面對比較復雜的問題或者現象,如何先厘清大概,然后根據講述對象或場合,化繁為簡,用簡要的語言去表達;作文或者講話如何突出中心,點面結合,有理有據;如何圍繞主線,又有旁枝斜出,讓敘說的節奏有變化,不那么僵硬;如何做到盡量不說、少說“ 套話”,就用自己的直白的語言講清楚,等等。只要用心去品味,都可以從《經典常談》的閱讀中得到意外的收獲。

(本文選自《溫儒敏談讀書》增訂本,商務印書館即將出版)

猜你喜歡
名著導讀語文教學
中學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方式探尋
淺析高中“名著導讀”的教學策略
高年級古詩詞教學藝術之我見
精心設計:培養語文興趣的土壤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
淺談名著導讀與寫作指導
驅動興趣 助力細讀 動態反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