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體視角下的經典散文教學解讀

2024-01-08 10:23童志國
語文建設 2023年11期
關鍵詞:項脊軒志

童志國

【關鍵詞】文體視角;教學解讀;《項脊軒志》

早在2006 年潘新和教授就指出:“閱讀與寫作思維,都可以說是一種文體思維?!保?]以此反推教學,我們也可以說閱讀與寫作教學是一種文體思維教學。然而,考察一線課堂的閱讀教學,罔顧文體特征、同質化教學模式仍大行其道。究其原因,教師受制于“內容決定形式”這一觀點,往往以為內容是第一要義,形式無足輕重,所以在教學中更多關注的是文本內容——寫了什么,忽視甚至漠視文本形式——為什么這樣寫、不那樣寫,而文本形式的最明顯表征即文體規范,忽視文體教學最終導致教學模式千篇一律,學生閱讀思維日益固化。

孫紹振先生指出,經典文本結構至少是三個層次的立體結構:意象、意脈和形式規范。[2]而其中的形式規范,誠如歌德所言“對多數人是一個秘密”。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停留在教文本內容的層面,而要向深層開掘,教學生掌握文本形式規范的特征,因為“形式層次隱藏著最深邃的藝術奧秘”。[3]鑒于此,筆者認為,在目前語文閱讀教學花樣翻新且效率不高的情況下,重視、依據文體規范進行教學,解讀“這一篇”獨一無二的個性特征,領略其藝術奧秘,是消除千篇一律閱讀教學弊病的一劑良藥;與此同時,引進、轉化學界最新的文本解讀成果,使之成為教師文本教學解讀的源頭活水,真正教會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思維,進而完成由讀懂“這一篇”向會讀“這一類”的方法進階,應該是閱讀教學應為和可為的正確方向。

下面筆者以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課文《項脊軒志》為例,探討對于文體視角下的經典散文教學解讀的思考。

一、《項脊軒志》教學現狀分析

《項脊軒志》被收入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三單元,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與李密的名篇《陳情表》被編為一課。筆者考察有關本文的諸多課例,一般存在兩種教學誤區:一是將其作為文言教學樣本,偏向于文言字詞串講,結果“死于章句”,有言無“文”。二是將其作為散文教學樣本,執著于作者“喜—悲”情感變化的梳理,最終“廢于清議”,有文無“言”。

事實上,《項脊軒志》雖然是一篇文言文,但語言通俗易懂,文中并無許多特殊文言現象,且學習階段在高二年級,學生有一定的文言知識基礎,所以教學拘泥于文言范疇無疑不妥。相反,筆者以為本課文言層面應該放手讓學生去自學,要相信學生有自學的能力,教者需要做的是相機點撥。當然,這里所說的“放手”不是放任自流,教師對文中重點的文言字詞仍要進行適當分析,比如“偃仰嘯歌”中的“嘯歌”,“異爨”中的“爨”等。

一般認為,《項脊軒志》是一篇記物寫人散文,文章以書齋項脊軒的變遷為明線,以對祖母、母親和妻子三代女性的思念為暗線,同時字里行間飽含自己能夠重塑家族榮耀的滿滿自信,以及多年仕途蹭蹬的失落心境。整篇文章情感較為復雜,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喜交織。由此觀之,第二種教學誤區之“誤”就越發明顯,文中作者的情感并非簡單的線性思維,將作者歸有光復雜的“情志”僅僅解讀成對軒中讀書之“喜”和對三位女性親人思念之“悲”,顯然失之偏頗。

鑒于此,筆者認為對本課的教學處理應該“言”“文”兼顧,由“言”讀“文”悟深情,由“文”辨“言”識秘妙?!把浴敝畬用娼虒W,應選擇學生易忽略處、“一望而知”處,向學生思維的盲點發起挑戰,促使學生動腦,以提升思維的敏銳性和深刻性。如可以提出以下問題,推動學生的思維爬坡:(1)項脊軒“室僅方丈”,卻“前辟四窗”,如何理解“四窗”?(2)修葺后的項脊軒煥然一新,作者“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其中“借書滿架”中的“借”字,有的版本作“積”,請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出發,并結合文本內容,說說哪個詞更貼合作者本意?(3)“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一句,有的版本斷句為“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請談談你的理解?!拔摹敝畬用娼虒W,可以從歸有光散文特點“書寫生活瑣事,以寄予深情”入手。在《項脊軒志》中,這種特點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以景寫情和細節傳情。當然“文”之層面的學習,不能脫離“言”進行空洞分析。比如第一段,在修葺一新的書齋中,歸有光“雜植蘭桂竹木于庭”,使得往昔破舊的書齋舊貌換新顏,那么為何偏偏要種植“蘭桂竹”呢?種植其他花卉不也同樣可以美化環境嗎?再如寫道祖母贈予自己象笏時,為何不說“他日汝可用之”,而說“他日汝當用之”?一字之別,效果何在?又如文章結尾“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直為讀者所激賞,但也一直存在爭議:誰植庭中枇杷樹?請結合文章和閱讀思考,談談自己的理解……

總而言之,《項脊軒志》作為一篇文言文,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既要聚焦“言”,又要關注“文”,做到“言”“文”兼顧、滲透,如此才能由“言”悟“文”之深情,由“文”解“言”之妙用,最終實現文言文“言”“文”教學價值的互補、雙贏。

二、《項脊軒志》是什么文體

筆者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無論是統編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還是之前的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都不約而同地刪去了《項脊軒志》中的第四段文字?,F摘抄如下:“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關于為何要刪節這一段,刪節這一段是否妥當,曾在中語界引發過激烈的討論,也有不少文章對其不可刪去的原因作了分析和解讀,于此不再贅述。筆者擬從大多數人忽略的文體角度,作一番探討。

《項脊軒志》含被刪節的第四段文字在內,全文一共六段,前四段一般認為是歸有光18歲時寫就的,是一個完整的語篇;后兩段是補記,具體記于何時,學界說法不一,但從“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等時間推算,當作于歸有光31 歲之后,考中舉人的34 歲(1540年)之前。從文字內容來看,《項脊軒志》是“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4]。被刪節的第四段,從表達方式來看,屬于議論性表達。散文里夾雜議論并不鮮見,但問題是,這段議論文字之前的一個“帽子”——“項脊生曰”,顯得與一般散文有很大的不同。學生可能對“某某曰……”這一格式不太熟悉,而作為教師應該是熟悉的,如司馬遷《史記》中的“太史公曰”、《漢書》《后漢書》中的“贊曰”等,“某某曰……”是史書中的一種常見格式,是對所記錄人或事的言簡意賅的評價性文字。于是矛盾立現:作為一篇敘事寫人的散文,何必以書寫、記錄史書的格式來結尾?

與上述矛盾遙相呼應的是文章標題“項脊軒志”中“志”的出格表達?!绊椉管帯笔菤w有光青少年時期苦讀的狹小書齋,《項脊軒志》寫的也就是跟書齋有關的人和事。之前有唐代劉禹錫書寫陋室的經典《陋室銘》,如果說“銘”是一種韻文形式的話,歸有光完全可以將本文命名為《項脊軒記》。他為何棄“記”不用,而非要用“志”呢?

“志”作為一種文體,大都用來記錄重要人物事跡,是為志傳體,而此時歸有光年僅18歲,基本足不出戶,于書齋苦讀,尚未取得功名,亦無偉績,書寫發生在書齋里的平凡人和普通事,關乎親情人倫,無關國計民生,完全不必用“志”這一文體,用“記”足矣。另外,用“志”來命名的文章,往往有記錄歷史的功用,如《三國志》《東周列國志》等。以此看來,歸有光鄭重其事地用“志”來給寫人記事的散文命名,似乎另有寄托。故從文體角度看,筆者認為,教材刪節了第四段議論部分,使得本文“志”這一文體特征無形中被遮蔽了,讓讀者誤將本文當作一般的記事寫人散文,而忽略了歸有光寫作本文(前四段)的意圖——重振、書寫家族輝煌歷史的強烈愿望。

鑒于此,如果細讀被刪節的議論文段,便會發現歸有光以蜀清和諸葛孔明自比,意在指出他們在未名揚天下之前,身處一隅無人知曉;現在自己籍籍無名,身處“敗屋”之中,因為胸懷天下、心有理想,故能眼中有“奇景”且自得其樂。他所想的應該是:有朝一日,我亦會如蜀清、諸葛孔明那樣一舉成名天下知,不知道、不了解我的人大概將我當作坎井之蛙吧!這段議論性文字哪有“自我解嘲”和抒發“不得志的慨嘆”?這分明就是一個18歲的青年在振臂高呼:振興家族,舍我其誰!這是自信滿滿的體現,這是對自己、祖母和家族莊嚴的承諾,這是要扛過光宗耀祖大旗、賡續家族榮耀使命的錚錚誓言,這是一份“少年心事當拏云”的壯志豪情。

從“志”這一文體特征出發,探討第四段議論性文字能否被刪節,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刪節之后會造成題文照應落空,“志”的寫作意圖無疑會被遮蔽,而文中“志”的寫作筆法也就難以被讀者洞悉。筆者嘗試回答《項脊軒志》到底是什么文體的問題:從全文(共六段)表面看,這是一篇以項脊軒變遷為線索,抒發對三代女性親情思念的散文;但從完整的前四段文本出發,文章是以書寫歷史(“志”)的方式,客觀記載發生在項脊軒中的人事物變遷的散文。為何以書寫歷史的方式記錄家庭瑣事?因為18歲的歸有光有著凌云壯志,他堅信自己是振興家族的不二人選,自己有能力改變家道中落的衰頹現狀,更堅信《項脊軒志》能夠被后人當作歷史來閱讀,后世讀者中應有他的知音,故而莊重地以“志”客觀實錄家族敗落的歷史,忠實記錄自己的心靈成長史。當然,這也跟歸有光的創作觀有關系。

三、“志”體現在哪里

王錫爵在《明太仆寺寺丞歸公墓志銘》中寫道:“先生于書無所不通,然其大旨,必取衷六經,而好太史公書?!边@足以說明歸有光對司馬遷文章的偏好。另據歸有光《與王子敬》:“自以為得龍門家法,可與知者道也?!薄褒堥T家法”是指司馬遷寫《史記》的筆法,其具體內涵是什么,歸有光并未揭示,但從其創作實踐來看,核心指的是史學家秉筆直書的實錄精神。正因如此,孫紹振先生評論說:“論者以為歸氏散文源出于《史記》,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他的記人記事文章,以精致之細節說話,不加評斷的確繼承了秦漢的史家筆法?!保?]

孫紹振先生所言的“不加評斷”,亦即史家的秉筆直書,忠于客觀事實,但事實上卻“寓褒貶”于其中,只不過這種褒貶的情感需要向內發掘,才能讓人恍然大悟并拍案稱絕。下面筆者就自己的理解,并結合孫紹振先生的精辟論述,稍作分析。

首先從文章標題《項脊軒志》來看,明明是一個“室僅方丈”的陋室,年老破舊且采光不好,窘迫無奈之中作為自己的書齋,名曰“齋”“室”足矣,歸有光卻偏偏命名曰“軒”。這不免引發讀者關于“軒昂”“軒敞”的正面、明亮的聯想,物理的空間并不大,但心靈的空間卻是漫無際涯的。尤其是修葺一新的項脊軒,不漏泥水,采光條件改善,庭院中種植香花草木,置身其間,“偃仰嘯歌”以抒懷,“冥然兀坐”以凝神,真乃修身讀書之福地也。

在第一段中,作者寫項脊軒之景時有一句話:“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蓖耆前酌枋址?,無任何修飾,但人與鳥和諧共處、共享靜謐時光,倍加溫馨。試想人與鳥能共享,卻與人不能共享,原因何在?作者有意不點破,任由讀者聯想。

第二自然段主要記敘了家族中道破落、大家庭四分五裂的亂象,并深情回顧了母親和祖母疼愛姐姐、關心自己的往事,其中關于叔伯分家的細節描寫,較為集中地體現出“志”之匠心。具體而言,“庭中通南北為一”,用“南北”方位指稱“庭院”,可見其闊大,并且“南北為一”,南北俱為一體,說明之前這是一個大家庭、大庭院,家族之大、人丁之盛由此可見一斑?!爱愳唷笔欠衷钭鲲?,意為分家。明明是“諸父”不肖,導致大家族支離破碎,卻諱言說家族分解、親情陌路,只以“異爨”結果代稱。接下來以六個細節分別呈現大家庭的瓦解和親情的日益疏離。細節一為“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門墻”比比皆是,不僅意味著大家庭的物理空間被無情分割,更是骨肉親情的分崩離析,以前盡享天倫之樂的大庭院,現在變成嘈雜隔膜的大雜院。細節二為“東犬西吠”,試想,一個人丁眾多的大家族分家,該有多少利益沖突,親人手足之間又有多少爭吵,這些統統被歸有光省略,只寫“東西犬互吠”,言簡義豐。細節三為“客逾庖而宴”,“庖”是廚房,客人赴宴竟然要穿過廚房,家庭空間分割之雜亂不言自明。細節四為“雞棲于廳”,“廳”者,會客待客之莊重場所,現在竟然成了雞的棲息之所,家道破敗的亂象再現。細節五為“庭中始為籬”,“庭中”原為族人共享的場所,現在卻被人為地用籬笆進行空間瓜分,利益之爭日甚一日。細節六為“已為墻”,用籬笆分割空間還不夠,于是用“墻”,親人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乃至有老死不相往來之勢,骨肉親情蕩然無存。

這些關于六個細節描寫的文字,極為簡練,孫紹振先生分析說:“只有名詞與動詞,且皆通用語,無生僻字,形容詞只有‘小‘多,副詞僅有‘始‘已‘凡,感嘆詞僅一‘矣……不事感嘆,亦無渲染?!保?]孫先生認為“這是歸有光以‘志不以‘記為題之匠心”。[7]如何將孫先生精辟的觀點呈現在教學中?單純宣講肯定是無效的,可以引入歸有光在《家譜記》中的記載:“歸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遠而未分,口多而心異。自吾祖及諸父而外,貪鄙詐戾者,往往雜出于其間。率百人而聚,無一人知學者;率十人而學,無一人知禮義者……而歸氏幾于不祀矣?!币源酥笇W生進行比較閱讀。經過討論,學生不難發現,歸有光在“記”中對家族敗落直接表達痛心之慨,對家族成員的墮落行徑不留情地進行指斥,而《項脊軒志》則“明顯上承司馬遷記言、記事而不直接褒貶的傳統”[8],客觀冷靜敘述,純用白描手法,褒貶自在言外。筆者認為,將“記”與“志”進行比較閱讀,方能發現《項脊軒志》藝術形式中的奧秘。

另外,在接下來對母親和祖母的回憶中,這種“志”的寓意也較為顯豁,如“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中的兩個“泣”字;再如“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中的“長號”等。同樣的道理,第五、六兩個自然段中,關于妻子到軒中“從余問古事”,向“我”轉述諸小妹們的疑問,以及關于枇杷樹亭亭如蓋的描寫等,也是“不事感嘆,亦無渲染”。

四、結語

在目前統編語文教材全面落地實施的背景下,不少一線教師忙于大概念、大單元和學習任務群教學的實踐,這固然沒有錯。但在一些還不具備大單元整合式教學的課堂,教師應該冷靜地思考:是盲目地跟風、追隨語文教學的新名詞、新概念,弄得課堂教學“一地雞毛”,還是潛下心來,仔細梳理“這一班”乃至“這一個”語文學習所需,依照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合宜的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務實性的教學?答案不言而喻。

當下,大單元教學宣揚得如火如荼,單篇教學似有過時之嫌,但事實上,教師對學情的準確把握,對文本體式特征的高度關注,對文本教學內容的精心選擇,仍然是支撐上出一節合格乃至有效語文課的前提。在教學解讀單篇文本《項脊軒志》的過程中,筆者充分了解學情短板,聚焦文體特征,引進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精心選擇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最終與學生一起在歸有光的“項脊軒”中暢游了一番,感知了他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內心世界,更觸摸到了一個18 歲青年無畏的壯懷和澎湃的心跳,初步達到了“依體施教,學有所獲”的教學預期。

如果教師能立足每一節真實的課堂,在單篇教學上下足功夫,切實教會和培養學生文本閱讀的方法、思維,大單元整合式教學將會水到渠成;否則,生吞活剝,徒有形式,必然得不償失。這應該值得一線教師深思。

猜你喜歡
項脊軒志
也談《項脊軒志》教學價值的取舍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
《項脊軒志》教學中被忽略的情感探討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及反思
《項脊軒志》教學案例
淺談《項脊軒志》的寫作藝術
枇杷樹:一個不容忽視的意象
品人于細節處讀《項脊軒志》
論《項脊軒志》的情感把握方法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