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生成與發展的邏輯理路

2024-01-21 04:31馬福運
社會主義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特色制度發展

馬福運 張 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制度體系,始終緊扣時代脈搏,回應現實關切,永不停息地推動制度內部的矛盾運動,在“守正”基礎上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生性變革和創新性發展。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置于人類社會制度形態的演進中進行宏觀考察,深入探究其生成與發展的歷史脈絡和邏輯理路,不僅可以解鎖“中國之治”的成功密碼,而且可以洞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運作機理,從而為在新時代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理論支撐和制度保證。

一、在人類社會制度形態的演進中生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社會主義在特定歷史階段的制度呈顯,內蘊于人類社會演進的發展譜系之中,是制度形態由低級向高級矛盾運動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和與時俱進的發展原則,是科學社會主義在我國現階段國家制度中的生動體現,鐫刻著鮮明的中國印記和時代印記。

(一)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

人類社會經由蒙昧、野蠻進入文明時代,其發展演進具有內在規律性,表現為自然的、歷史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探究人類社會制度的生成與演進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其一,生產力的發展及人類生產生活實踐的需要促使社會制度的產生。馬克思指出:“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相應的社會制度形式、相應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8頁。。正是在人類物質生產實踐、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們在頭腦中逐步產生了相應的規則和秩序意識的萌芽。社會制度作為對人的行為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進行調節和規約的外在規范,最初通過風俗習慣等形式表征出來,之后道德、法律逐漸成為重要的制度載體。從根本上說,一定社會制度的本質特征和表現形式總是與一定歷史階段的生產方式、分工水平和社會關系狀況相適應。其二,任何社會制度都處在生成、發展、演變、更替的歷史序列之中,呈現出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螺旋式”發展過程?!耙磺袣v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6頁。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制度變遷的根本動力,而階級斗爭則為社會制度變遷提供了直接動力。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導致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代表新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階級借助階級斗爭推動形成新的、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和本階級利益的制度形式。其三,基于大歷史觀視域,馬克思揭示了人類社會形態(制度)演變的一般規律。馬克思以資本主義社會為切入點,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和發展趨勢,論證了“兩個必然”的客觀規律,指明了人類社會的最終歸宿是形成沒有階級對立壓迫的自由人聯合體。

(二)科學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形態

科學社會主義不僅是一種理論、一種學說,還是一種現實的社會制度,實實在在發揮著改造世界的強大功用。首先,科學社會主義實現了由理論到實踐的飛躍。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列寧領導蘇俄人民在具體的實踐探索中“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舉措”3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89頁。。比如,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體和蘇維埃制度的政體,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通過“剝奪剝奪者”的斗爭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等。列寧逝世后,斯大林在領導蘇聯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征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發展和演進產生了重要影響。其次,科學社會主義實現由一國到多國的飛躍。二戰結束后,先后有一批國家開始進行社會主義的道路探索。但囿于復雜的國際環境、缺少實踐經驗等多重原因,后發的社會主義國家大體上沿用了蘇聯模式。但制度運行需要特定的現實環境作為基礎,具體國情不同、制度運行效能也會產生較大差異。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簡單復制使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水土不服”,也為后來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埋下了隱患。最后,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創新性發展??茖W社會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源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根”和“靈魂”,在我國的實踐形態和呈現方式不斷深化拓展。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致力于探索一條不同于蘇聯的社會主義道路,特別是在政治制度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確立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國體、政體及政黨制度,但在經濟制度及體制機制方面仍未完全走出蘇聯模式的窠臼,與生產力不相符合的生產關系嚴重抑制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機和活力。面對生產生活困境與體制機制弊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實踐探索中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涵與構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豐富的內涵,具體而言:其一,從社會形態的角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現為中國在當下發展階段的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種現代性的制度體系,是在生產力不發達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制度形態,集中反映了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定時間節點的基本國情和發展特征。其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內生性演化、創新性發展的鮮明特質。它在與時代呼應、與實踐結合中不斷豐富完善,逐步發展為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科學管用的制度體系。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概括為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體制度在內的制度體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行了闡釋和說明,提出要“聚焦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16頁。。從整體性視域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在動態演進中自我完善、自我發展,逐步形成了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具體制度為四梁八柱的邏輯架構。其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具有系統性、協同性的內在特征。從縱向維度看,它是由多層次制度構成的邏輯統一體,不同層次的制度所處的位置不同,發揮的具體功能也不同。根本制度處于統領地位,統攝并規定著體系中的其它制度;基本制度是對社會性質和制度特征的具體詮釋,是根本制度的進一步彰顯,是處于基礎性、奠基性地位的核心制度;重要制度反映并體現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由二者生發、擴展而來,在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具體制度主要表現為各種體制機制,它是具象化、細節性的規定,延伸到各領域、深入到各層次、觸及到各方面,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調節和規范作用。各種制度之間相互聯系、內在貫通,構成一個交互耦合的有機整體。黨的二十大對高質量推進、系統性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進行了戰略部署,為進一步彰顯其制度優勢并順利實現向治理效能的有效轉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探索實踐中生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77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問題導向和實踐本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成果,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產生、發展并日趨完善。

(一)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需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各個國家的歷史傳統、基本國情、發展階段具有相當大的差異性,這意味著社會主義與不同國家的國情結合的具體樣態不可能完全相同。對于中國而言,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舶來品,只有緊緊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以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本土化、時代化,才能生根發芽、深入人心。一方面,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具體實現形式需要符合民族特性。中國具有不同于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獨特國情,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經由新民主主義階段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以一種非常規的方式深刻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使中國社會形態的自然演進被迫中斷。由于我國是在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物質文化基礎極為薄弱的條件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加之中國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習俗、民族特性等要素,使得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必然呈現出不同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個性特征。另一方面,中國革命的實踐需要決定了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探索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統一戰線理論、中國革命“兩步走”戰略以及中華蘇維埃制度等理論與實踐成果。隨著蘇聯模式弊端日益顯露,黨中央敏銳地覺察到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不應該只有一種,堅定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大膽探索,為后來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社會主義制度要贏得相對于資本主義的比較優勢,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極具說服力的衡量指數。如果不注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極端貧困的狀態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6頁。。一方面,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制度對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經濟基礎進行了徹底改造,用有計劃的組織生產代替了“無政府狀態”,為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制度支撐。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觀點,是映射其把握生產力發展規律的一面鏡子。黨的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科學概括,但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實施。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重新界定,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相當長的時間段內,落后的生產力狀況始終是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因素。在黨的十三大上,鄧小平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為正確制定國家各項方針政策提供了基本遵循。另一方面,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維度。改革開放前,中國在經濟制度方面大體呈現為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的發展模式,該模式在特定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嚴重制約了生產力發展和人民創新創造活力。對此,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要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頁。。由于原有經濟體制忽視了現實的生產力狀況,“被超前”的生產關系非但沒有促進反而嚴重制約了生產力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果斷提出了新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為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奠定了物質根基。

(三)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最大限度凝聚共識

歷史告訴我們,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選擇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經過反復比較和認真鑒別做出的鄭重抉擇,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最大限度地凝聚了中國人民的價值共識。首先,從價值目標的維度來看,社會主義制度始終致力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發展社會主義不是為了少數人致富,多數人受剝削,而是由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區別并優越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價值優勢,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重要內涵。其次,從發展成就的維度來看,發展社會主義制度能夠給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能夠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取得了舊中國根本不可能達到的成就”2《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頁。,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再次,從制度安排的維度來看,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無論是國體、政體還是各項具體制度,都致力于通過更有效、更完善、更科學的制度安排來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后,從價值立場的維度來看,人民立場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立場和執政理念。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自己的個人私利,“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3《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82頁。。從價值目標、發展成就、制度安排、價值立場等方面展現出來的人民特質,最大限度地凝聚了民眾共識,有效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三、在對人類制度文明優秀成果的吸收與借鑒中生成

任何一種社會制度的形成,都是內在性與外在性相互交織、內在耦合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又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鑒其他制度文明,是具有自身鮮明特征的制度體系。

(一)對中國傳統社會制度的辯證性揚棄

制度作為行為規范形態及社會發展形式,成為社會架構的基礎,既屬于政治哲學范疇,也屬于歷史哲學范疇。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我國古代先賢和政治家已然對制度進行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為當下的治國理政提供鏡鑒與啟示。首先,在社會制度的組織架構方面,中國傳統社會高度重視集體主義的價值導向和社會關系網絡的整體性建構?!皞€人是在‘差序格局’或者說是‘焦點-場域’中得以定位的”4鄭飛:《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152頁。。在中國傳統社會里,個人緊緊嵌置于家庭、家族以及各種形式的共同體中。當時土地是最主要的謀生手段,由于土地是搬不動的,人們只能將自己束縛在某一特定空間,世世代代過著安土重遷的生活。這種小農經濟發達、社會流動性差的狀況,推動形成了親人或熟人聚居的村落共同體。其次,在國家治理體制方面,中國傳統社會主要呈現為以儒家倫理為基礎的德治模式。中國傳統社會等級有序、父權家長制等基本特征,決定了與之相適應的國家治理模式,即主要靠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的道德、禮俗、村規族約來治理社會,形成了以德治天下的傳統。儒家倫理是一種“和諧的模式”,而不同于西方新教倫理的“競爭的模式”5[美]杜維明:《新加坡的挑戰:新儒家倫理與企業精神》,高專誠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141頁。。在中國傳統社會,儒家倫理對于協調利益關系、增進群體和諧、維護社會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對中國傳統社會制度的批判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既取其精華又棄其糟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原則,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和厚重醇香的歷史發展中汲取智慧和經驗。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改革創新的深厚歷史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制度自信的重要源泉,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國家治理智慧和制度體制精華,為中國共產黨創新國家治理、推進制度革新提供了豐厚滋養。

(二)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文明的批判性吸收

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是人類社會制度演進歷程中一個特定的階段,有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在“兩個大局”交織疊加、各種風險挑戰急劇驟增的時代背景下,“一球兩制”的發展狀況將會持續存在并呈現出復雜態勢。我們應保持戰略定力,力爭在對資本主義制度文明的批判性吸收中實現彎道超車。第一,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在斗爭中共存,在互鑒中發展。從世界發展趨勢來看,當今世界仍處于馬克思所指明的“由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歷史周期,中國等不發達國家由于特殊的歷史條件,率先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而絕大多數國家仍處于資本主義甚至前資本主義社會,兩種社會制度的斗爭、兩種意識形態的較量將在較長時間內存在。第二,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并不具有世代存續的永恒性,其內在矛盾運動決定了其被更高級制度文明取代的必然性。資本主義制度作為一種具體的制度形態,創造了相當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當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矛盾運動空前尖銳并達到量變向質變轉化的“臨界點”時,資本主義的“喪鐘”就要敲響。從人類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客觀規律來看,作為一種非道義的、充滿對抗和剝削的制度類型,資本主義制度終將被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制度所取代,這是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批判性地吸收借鑒資本主義的制度文明成果。社會主義制度作為比資本主義制度更高級、更先進的制度形態,是對資本主義制度文明的超越升華而非全盤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批判性與建構性的辯證統一,在發展進程中充分汲取資本主義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在兩種制度文明的交流碰撞中生發、演進。譬如,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借鑒吸收了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在以社會主義制度為根基底色、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主體內容的基礎上,創造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力激活了社會生產力,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資本主義制度文明批判性吸收、創造性轉化的生動體現。

(三)對蘇聯社會主義制度成果的選擇性借鑒

十月革命后,俄國率先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開啟了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實踐探索。首先,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人著力探索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現形式,實施了新經濟政策,提出了政治制度改革的設想,為中國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建設提供了有益參考和經驗借鑒。此外,斯大林在領導蘇聯人民長期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形成了以高度集中為突出表征的蘇聯模式,并對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次,中國在吸收借鑒蘇聯社會主義制度成果的基礎上使之呈現為一定的“民族形式”。列寧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原則。他指出:“我們在自己的報刊上一向維護黨內民主。但是我們從未反對過黨的集中。我們主張民主集中制?!?《列寧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9頁。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將民主集中制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將其從黨內擴展至國家政權層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提出必須恢復和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強調要加強相關制度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將民主集中制納入全面從嚴治黨總體布局,探索形成了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集體領導制度、監督制度等在內的制度體系。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提高制度效能中彰顯自身獨特優勢。制度效能是衡量制度優越性的關鍵指數。從縱深的歷史視野看,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因缺乏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變革的內生動力,致使出現體制機制僵化、治理效能低下等發展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持續更新、動態發展的強大內驅力,有效避免了西方民主制度因黨派惡性競爭導致的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低效弊端,有效降低了因制度空轉、政治分化造成的社會撕裂風險,彰顯出凝聚價值共識、防范化解風險的強大制度韌性,有助于將社會制度優勢最大程度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四、接續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之所以能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最根本的是因為黨領導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77頁。。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以“守正”為基石不斷推動實踐基礎上的制度探索進程,成功開創并發展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艱辛探索與奠基之路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于社會主義的探索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制度進行艱辛探索,取得了寶貴的積極成果。新中國成立后,在恢復發展國民經濟的同時,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制度探索,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安排。在政治領域,中國共產黨人并沒有照抄照搬蘇聯的政治制度,而是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進行大膽創新。比如通過《共同綱領》和“五四憲法”,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以及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些制度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主體架構?!叭蟾脑臁蓖瓿珊?,社會主義公有制得以確立,從經濟基礎上確認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在文化領域,以“雙為”“雙百”“雙用”原則為指導構建的文化制度,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奠定了制度根基;在社會領域,初步構建了覆蓋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領域的具體制度。另一方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效探索,為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奠基賦能。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經歷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階段,這是兩個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的歷史時期,不能割裂開來,更不能互相否定。改革開放之前的三十年,是社會主義制度探索和建設的重要階段,積累了彌足珍貴的建設經驗,取得了影響深遠的輝煌成就。在這個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入思考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提出了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構想,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奠基。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改革開放中形成并不斷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其生成、發展、演變的內在規律,它在中國共產黨人的接力續寫中初步成型、逐步完善,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支撐。一是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制度改革作為重要抓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在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訓時,鄧小平指出,“我們現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復這種現象,準備從改革制度著手”2《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頁。,著力恢復并完善諸多制度,從經濟、政治等方面進行系統化的制度改革。這一時期,“鄧小平理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創性成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3閻樹群:《鄧小平改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載于《甘肅理論學刊》2013年第1期。。二是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進一步發展、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領域,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黨的十五大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接續推進經濟領域的制度建設及體制機制改革進程。在政治領域,提出積極穩妥實施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設,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動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等具體舉措。三是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概念。胡錦濤在建黨9 0周年大會上首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進行了科學解讀,明確指出我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形成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4《胡錦濤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27頁。,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形成與確立。在此基礎上,各領域的制度建設和改革邁出新步伐,如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著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新時代逐步走向成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自我更新的強大內生動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程中逐步趨向成熟。一方面,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始終堅持“變與不變”的辯證法則。制度改革并非制度轉向,我們改革的不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而是各領域的具體制度和體制機制;在改革的方向上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不能犯顛覆性錯誤,要有主張、有定力、有魄力;必須保持“志不改、道不變”的戰略定力,始終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正”,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新”,通過破立并舉的改革舉措,積極構建順應時代潮流、滿足現實需要、回應人民關切的制度體系。黨的二十大為全面加強制度體系建設進行了戰略擎畫,強調要著力推進“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層直接民主制度體系”“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等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發揮制度在黨和國家事業高質量發展中的“硬核”作用。另一方面,以全面深化改革為著力點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愈加完善。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化制度領域的頂層設計,全方位推進制度建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愈加成熟。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制度建設目標,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再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十三個堅持和完善”以及“三步走”的制度構建戰略,新時代我國制度建設的時間表和規劃圖逐步清晰。在新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人持續強化并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特征,推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8頁。。

五、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共產黨人對“時與勢”“破與立”的統籌把握中生發演進。在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需要精準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生成與發展的邏輯機理及內在規律,進一步激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力、效力和生命力。在接續推進理論探索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將持續以制度建設為重要抓手,錨定成熟定型、科學管用、系統高效的制度建構目標,秉持系統觀念和整體思維細化、優化、實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聚焦改革具體制度和體制機制方面重點發力,以破解深層次障礙、強化制度間協同、推進一體化建設等環節為關鍵突破口,在完善體制機制、暢通制度運行、提升制度執行力中持續彰顯、不斷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勢能。

猜你喜歡
特色制度發展
特色種植促增收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中醫的特色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完美的特色黨建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