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習近平大歷史觀的創新與超越

2024-01-21 04:31黃加文巫青山
社會主義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歷史觀馬克思主義歷史

黃加文 巫青山

歷史觀正確與否直接關乎民族盛衰。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以科學的歷史觀準確把握歷史規律、推動歷史發展,不斷激發億萬勞動人民變革歷史的主動性、創造性,書寫了彪炳史冊的輝煌業績。習近平在秉承中國共產黨正確歷史觀的基礎上就歷史的本體、歷史的主體因素、如何認識歷史、歷史的價值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論斷,形成了特色鮮明、富有創見的“大歷史觀”。將歷史規律、演變機理置于時空維度去分析和探究的習近平大歷史觀是一種全面、系統、整體觀察歷史和社會的科學思維、視野和方法。從內涵規定性上看,習近平大歷史觀蘊含聯通中外、貫通古今的歷史視野,高揚“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建構了與辯證唯物主義相統一的科學方法,在時間跨度、空間視域、整體思維、深層邏輯上凸顯出“大邏輯”和“大視角”。

相較于一般史學視角的“大歷史觀”,習近平大歷史觀充滿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意蘊。習近平大歷史觀在遵循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內在邏輯的基礎上揚棄了西方歷史觀在本體論、方法論和價值論等歷史敘事上的弊端,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辯證史觀和歷史智慧,在歷史本體論、歷史主體論和歷史辯證法中全景式展現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深入發掘習近平大歷史觀蘊含的豐富歷史哲學內涵和深意,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汲取和融合、對西方歷史觀的揚棄和超越、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運用和延伸三個層面闡明習近平大歷史觀的創新與超越,有助于增進歷史哲學智慧、提高歷史思維能力、抵御錯誤歷史觀的侵蝕,對堅定歷史自信、把握歷史規律、掌握歷史主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融通了中華傳統歷史觀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于《求是》2023年第17期。中華民族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大歷史觀植根的文化沃土,是中國共產黨創新理論的“根”。習近平大歷史觀在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觀察和把握歷史規律的同時有機結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歷史思維和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法思想、通變思維和經世致用歷史功能觀等為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在中國的落地、扎根、發展和升華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在中國創新性發展的文化基礎。

(一)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辯證法思想

“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81、283頁。理解習近平大歷史觀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新發展必須回到中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上。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周易八卦、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乃至宋明理學,都蘊涵著極為豐富的辯證思維方式,充滿深邃的理性思辨和靈動的哲學智慧?!吨芤住分邪环N簡單的辯證法,它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由陰陽組成的,而陰陽則是一種對立的屬性,這兩種屬性可以代表一種性質,如剛柔、上下、主次、好壞、善惡。周易文化中,陰陽是相對而言,同一事物相對條件不同,其陰陽屬性也不同?!吨芤住匪年庩栟q證法是最簡單、最純粹的辯證法,理解周易中的陰陽辯證也就可以進一步理解矛盾論。老子《道德經》里面的辯證法更加直接地在“有無”“剛柔”“福禍”等常用詞組中顯現出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體現出的辯證思維方法深深地積淀和熔鑄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中,富有中華文明特質的大歷史觀正是受到“知古鑒今,古為今用”的中國傳統辯證法思想的影響。在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辯證法思想基礎上,習近平多次強調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指出“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67頁。。習近平關于歷史、現實和未來三者關系的辯證思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辯證法,也成為論述大歷史觀的思想基點?!皻v史”是指過去的事實,“現實”是指現在和未來,而“未來”則是指對現在和過去的延伸與拓展?!皻v史”“現實”“未來”三個概念之間形成了辯證統一、緊密相連、相互貫通的整體,成為習近平大歷史觀最鮮明、最集中的表達?!爸挥袌猿謴臍v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81、283頁。這是大歷史觀揭示的辯證哲理,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辯證思維方式的繼承、運用與發展,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歷史辯證法的中國表達。

(二)蘊涵“通變”的中國傳統歷史思維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優良的思維方式--通變歷史思維。通變是《周易·系辭傳》中貫穿始終的主題,被精辟論述為“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白兺ǘ鴪D存”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處世哲學。司馬遷著《史記》,其目的是“通古今之變”,這是一種“變通”。而王安石變法也推崇“變通”精神,他出臺的改革措施,不是基于“祖宗成法”,而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的革新策略。清末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變法維新,也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為依據,提出了“變者,古今之公理也”的命題?!巴ㄗ儭弊鳛橹腥A民族歷經幾千年歷史所形成的一種思維風格,被世代所沿襲和發展,逐漸形成了當代中國的一種思維傾向。

習近平大歷史觀所蘊涵的獨特歷史認知滲透著中國傳統“通變”歷史思維觀的深刻影響。在敘述三千年歷史過程中,司馬遷自覺將“古今”放在天體運行的規律之下,將世事變遷放在宇宙運行之中去考察,把歷史事件和人物放在其后的歷史流變過程的整體中去理解和體會,構成當時的“大歷史觀”。司馬遷提出的“通古今之變”實際上是一種“見盛觀衰”的歷史思維過程,影響了歷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對歷史的認識和總結。習近平深諳“通古今之變”的歷史思維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哲學思辨,始終強調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習近平的視野中,“通變”就是要善于從紛繁變幻的事物表象中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從復雜的矛盾關系中把握歷史發展的趨勢。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持歷史通變意識,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地把握時代特點和要求,以變通求生存、以改革求發展,孕育出了堅定的歷史自覺、展現出了強烈的歷史自信,從而不斷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境界。

(三)貫通“經世致用”的歷史功能觀

“以史為鑒、經世致用”的思想在夏殷時期有所萌芽,《詩經》中提到,“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觀念,“經世致用”歷史功能觀是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所形成的總結過去治亂興衰經驗的歷史自覺意識,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求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以史鑒今、資政育人?!敖浭乐掠谩睔v史功能觀認為歷史對人類社會具有以下三重作用:一是可以以史鑒今、資政育人;二是可以明“道”涵德;三是可以修身立事。中國傳統歷史觀念認為,“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暗馈碧N含在歷史史料中,通過對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可以梳理總結出歷史事件中存在的普遍性規律,從而對現實予以借鑒和指導。習近平大歷史觀在承繼和借鑒中國傳統“經世致用”歷史功能觀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造性發展,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今天中國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有萌生、演變過程,從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發生、演變的歷史中可以收獲許多歷史經驗。習近平多次強調要汲取歷史智慧,指出“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508頁。。習近平大歷史觀要求我們從人類文明史、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會主義史、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斗爭史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領會其中蘊含的歷史智慧和經驗,進而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皻v史是最好的老師”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508頁?!皻v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得到啟迪、得到定力”3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9頁?!包h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4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頁。等一系列論述顯示出中國歷史蘊含著“跳出歷史周期率”、由亂到治的歷史智慧。其中既有良政善治的豐富歷史經驗,也包含衰亂之世的沉痛歷史教訓。習近平大歷史觀強調在汲取中華民族自身歷史智慧的同時要充分吸收和借鑒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肯定各種文明“為各國現代化積蓄了厚重底蘊、賦予了鮮明特質,并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共同為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5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7頁。。從世界不同文明中汲取歷史養分可以更好地發揮歷史價值,更好地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感悟歷史力量,增強歷史自覺,掌握歷史主動。

二、揚棄了西方歷史觀

馬克思唯物史觀“把唯物主義貫徹和推廣運用于社會現象領域,消除了以往的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6《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5頁。,從而顛覆了傳統唯心史觀,在歷史觀上實現了空前變革。習近平大歷史觀在遵循唯物史觀理論內核的基礎上發揚著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精神,對西方歷史觀進行了辯證批判,在歷史本體論、歷史方法論和歷史價值論上實現了對西方歷史觀的超越。理解習近平大歷史觀對西方歷史觀的揚棄,需要在源流發端和演變過程中對西方歷史觀進行考察,從而更好把握習近平大歷史觀的科學性和創新性,為增強歷史主動、歷史自覺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西方歷史觀的理論嬗變

西方歷史觀是西方國家對世界歷史的認識和解釋,它并不是一個統一和單一的理論體系,而是涵蓋了多種學派和觀點的復雜理論框架。西方歷史觀的思想源流發端于古希臘政治意義上的歷史觀。這一歷史觀以重大政治事件為主題,以既定命運和單一線索為其主要特征,隨后逐漸被中世紀盛行的宗教神學主導的大歷史觀取代。資產階級掀起的文藝復興運動使宗教神學歷史觀發生了路標性的轉向,開始標榜理性和肯定人性。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古典哲學家逐步建構起了理性主義歷史觀:人類歷史是自我意識覺醒的歷史,是絕對精神主導的歷史,理性在歷史中起支配和決定作用。在黑格爾看來,歷史規律是事先預設的“絕對”計劃,歷史是龐大、合乎目的的單線前進過程。隨后發生的啟蒙運動高舉理性主義的旗幟,進一步演變為人本主義歷史觀。費爾巴哈終結了“絕對理性”的時代,認為歷史是人主體本質的對象化和人本質力量的產品,一切歷史活動和整個歷史進程都是人精神、意志和目的的展現過程。無論是理性主義歷史觀還是人本主義歷史觀,都只是觀念、思維內部的抽象和形而上學的哲學思辨,都把人的共同本性作為歷史進程的終極原因。

近代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進步給科學主義歷史觀思潮興起帶來了契機,現代科學主導的歷史觀開始盛行??茖W主義歷史觀倡導“實證”,在分析和把握歷史現象和事件時,以自然科學原則和自然法為其基礎和研究框架,用普遍規律來歸納歷史現象,同時運用生物學知識來類比和解釋歷史實質。該歷史觀強調通過觀察、比較和實驗來研究社會歷史,將歷史發展虛構成了一個形而上學的自然模式。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西方在人本主義基礎上逐步構建起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歷史觀,用人道主義的人性論來解釋和評價歷史,即抽象的人性是社會歷史的基礎和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當代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歷史觀理論進一步發展成了高級形式,即所謂的全人類的人道、自由和民主。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歷史觀鼓吹以所有人的價值實現為目的,要求充分肯定人的權利,用抽象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來解釋社會現實問題,將社會歷史的最高評判尺度定為人道主義的自由個性和意志。

從西方歷史觀的思想理論淵源考察和嬗變分析中可以窺見西方歷史觀的基本特征,即西方歷史觀無論是何種外延和形態,實質上是單一敘事和線性結構陳述、碎片顆?;臍v史觀,其思想基礎是機械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本質,是典型西方中心主義的“單線性歷史觀”。它在對歷史本質、規律的認識和解釋上建構了一套西方中心主義的概念話語體系:歷史是按照西方發展道路和經驗這一普適原則和標準為同一目標和確定路線向前發展的單線條演進過程,其發展是線性的、非多樣性的;碎片顆?;?;有意志的、非客觀的。

(二)西方歷史觀的學理本相

西方歷史觀思想以唯心史觀為基礎,以個人主義為其內核,以自然實證法為其研究框架,否認歷史的客觀性和規律性、拒絕多元包容的歷史敘述,主張歷史研究“去中心化”,反對“宏大敘事”而追求“碎片化敘事”。顯而易見,西方建構的歷史理論與歷史發展的事實不相符,沒有客觀真實地反映歷史本質、規律和進程,導致歷史理論和歷史發展邏輯相背離。為了把握習近平大歷史觀的實質精髓,將批判建立在科學的理念基礎上,需要在學理上闡明西方歷史觀的缺陷。

第一,本體論上僵守唯心主義的本質。西方歷史觀不是從既定的客觀歷史事實出發,而是以思維意志“還原”歷史。西方歷史觀在“何為歷史本體”的思考上陷于抽象思維概念,是一種主張精神決定論的唯心主義本體論。它把歷史的本質當作是人的思維和意志的產物,主張歷史是人性的實現,歷史發展的動力在于人性,歷史發展是意志的,這種意志表現為人對歷史本質、規律和發展進程進行觀念上的建構。雖然把人放入歷史的主體位置,但是過分地強調人性、理性和意志,認為人的目的動機是變化無常的,故而其陳述和鋪展的歷史只能是發展的偶然性和無規律性;即使有規律,也是根據實證觀察到的重復出現的事實歸納出來的一種碎片化結構或單一固定模式。

第二,方法論上顯露形而上學的實質。歷史觀與歷史方法論是相互建構的。西方歷史觀無論如何改寫和變種,都無法抽離其意識形態根基,其本質內核仍是機械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囿于機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歷史觀,西方歷史觀始終用形而上學的方法論解釋歷史,即對歷史孤立、靜止和片面地認識和理解。一是片面地理解歷史,只注意歷史細節和碎片、局部和支流,隨意地拼裁歷史而忽視歷史的整體性,企圖用歷史的部分代替整體,用歷史細節來否定歷史全局。與此同時割裂歷史現象與本質、歷史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聯系。二是靜止刻板地看待歷史,認為歷史是直線式上升發展的,背離連續性原則解構歷史。三是擺脫聯系孤立地解釋歷史,將復雜的歷史發展簡單化成一種模式。在秉持西方線性歷史觀的人看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早已經超越了低級文明進入高級文明發展階段,排在線性歷史的最前端。

第三,價值論上假舉“價值中立”的旗幟。西方歷史觀在價值維度上試圖淡化或消滅意識形態和價值差異,在價值論上鼓吹抽象的人道人權、個人主義、民主自由和正義,打著“價值中立”的旗幟將價值評判立足于抽象概念,從超階級和普遍人性角度確立社會歷史的價值,進而否定人民群眾的社會歷史主體地位和價值主體地位。為了掩蓋剝削和辯護自身階級利益的合法性,以形而上學為存在形態的西方歷史觀用普世的人性來評價現實和人本身,將虛構的價值作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基礎,將私己利益自圓其說成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將資本對人的統治關系掩蓋成人人平等關系,實際上向人展示的是抽象的真和善。西方歷史觀在其貌似“價值中立”的表象背后,悄悄地灌注了一套意識形態和道德價值觀,實則隱含強烈的政治立場,在價值取向上試圖建構一個以資本邏輯為中心的現代社會價值體系,將個人主義、強權主義、霸權主義、利己主義等價值觀念囊括在內,企圖把世界歷史終結于資本運作體系。

(三)習近平大歷史觀對西方歷史觀的超越

習近平大歷史觀肯定和借鑒了西方歷史觀在嬗變過程中所蘊含的合理成分,批判和否定了其唯心主義的實質、形而上學的解釋模式和資本邏輯主導的價值體系,在歷史本體論、歷史方法論和歷史價值論上超越了西方歷史觀,展示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革新品格。

第一,習近平大歷史觀實現了對西方歷史觀思維本體論的厘正。習近平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5頁。思想精髓的基礎上,強調勞動生產是全部歷史活動的根基。習近平大歷史觀在歷史如何產生這一整體世界觀上,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唯物史觀理解歷史;在歷史動力上,強調“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4頁。。習近平大歷史觀從人民群眾的勞動生產活動中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和狀況,強調勞動創造輝煌歷史、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肯定勞動產生了人類歷史的物質及思維、精神形式,構成了人類歷史的本體和前提。習近平大歷史觀摒棄了將產生于勞動生產之上的思維作為歷史解釋之因的模式,對西方歷史觀中唯心主義的思維本體論進行了進一步厘正,從而捍衛了歷史生成、發展的客觀現實性。

第二,習近平大歷史觀實現了對西方歷史觀形而上學解釋框架的匡正。習近平立足于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指出:“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用具體歷史的、客觀全面的、聯系發展的觀點來看待黨的歷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9-20頁。習近平大歷史觀架構了與辯證唯物主義相統一的科學方法,將聯系、發展、辯證的觀點運用于歷史分析之中并結合時代特征和社會實踐不斷地進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對以形而上學為方法和解釋框架的西方歷史觀進行了匡正,摒棄了片段化、碎片化看待歷史的缺陷,代之以歷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來深刻剖析問題產生的本質與根源,避免了以現時代的條件和思維去考量歷史,實現了歷史思維和辯證思維之間的統一。習近平大歷史觀以歷史的、全面的眼光剖析和考察歷史,在貫通古今、聯通中外、統籌全局的大視野中把握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統一的辯證關系。

第三,習近平大歷史觀實現了對西方歷史觀虛假、剝削價值體系的校準。馬克思把“人類的自由和解放”作為歷史價值的終極指向。遵循“人類的自由和解放”這一價值維度,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地堅持為人民謀幸福,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世界共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4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8頁。。習近平大歷史觀秉持全人類共同價值理念,包容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以宏偉的大視野關照人類總體發展,憑借正義、和平、平等的價值內核實現了對西方虛假、剝削價值體系的校準。同時,習近平大歷史觀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論,始終堅持把人民看作歷史的主體,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習近平大歷史觀所倡導的人民至上不是觀念上虛假的價值呼吁,而是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接到了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社會五位一體的現實建設中來,使得新時代人民歷史主體地位在現實性上更加具有邏輯確證。

三、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馬克思立足現實的人及其實踐,在龐雜的歷史表象中探尋到了歷史發展的動力,即“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568、544頁。。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生存的本體與基始,是人類歷史的現實起點。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精髓要義除了確證人的生產實踐是歷史的本體,還在于肯定現實的人是歷史的主體。始終將“現實的人”作為價值旨歸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鮮明立場。

習近平深入領會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核心要義,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普遍性與時代特征、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堅持用唯物史觀理解歷史,用唯物辯證法看待歷史,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賦予唯物史觀新的時代內涵。作為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新成果,習近平大歷史觀開辟了唯物史觀的新境界,在歷史本體論、歷史主體論和歷史辯證法中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光輝,內涵著深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

(一)持守了馬克思主義歷史本體論

在對客觀歷史本質的思考上,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復雜紛繁的歷史現象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歷史規律內藏于人類生產實踐活動中。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568、544頁。。在馬克思主義的視野里,不是觀念決定歷史,而是物質生產決定歷史,歷史的現實基礎和發源地在塵世粗糙的物質生產中。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批判了以抽象思辨為出發點的思維本體論,它從物質生產出發,揭示了人類歷史得以存在的四重原初因素,把歷史的本體歸結為生產實踐活動,將實踐作為歷史生成、發展的理論基點,形成了以物質生產實踐為出發點的歷史本體論。

習近平將“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5頁。的思想一以貫之,強調“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標準”4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34-35頁。。正是基于以上觀點,習近平科學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及其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重新審視了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得出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論斷,建構了始終重視發展生產的大歷史觀。通覽習近平大歷史觀話語體系,無論是全面深化改革還是現代經濟體系建設,或是新發展理念、新發展階段和新發展格局都貫徹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語境下的生產力論,都繼承和堅持了生產力是最革命的發展動力論??梢哉f,習近平關于始終重視物質生產的歷史本體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歷史本體論的捍衛。

習近平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高度重視發展生產力的傳統,并對其進行具體運用和轉化,進而形成了以生產力發展需求為導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包括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戰略以及新發展路徑、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和全人類合作互利共享發展的全球發展倡議等。這些思想都展現了發展生產力的根本要求?!皼]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8頁。習近平大歷史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生產論要旨: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社會歷史的基礎。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是實現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的必由之路。

(二)拓新了馬克思主義歷史主體論

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群眾的理論,是彰顯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學說。馬克思在批判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過程中提出了“現實的人”是構成歷史真實主體的科學命題,使得人民主體性成為歷史唯物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之一。馬克思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認為人民群眾是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歷史變革的決定性力量。習近平深刻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本質,牢牢抓住群眾史觀的精神內核,對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進行運用、發展和拓新,將人民主體性貫穿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始終,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中國共產黨在遵循群眾史觀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實際提出了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普遍性原理的具體化運用。習近平指出:“群眾路線本質上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原理。只有堅持這一基本原理,我們才能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61頁。群眾路線是唯物史觀思想的價值體現,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延展。習近平始終堅持群眾史觀,在群眾路線的基礎上深刻闡釋了人民主體思想,具體闡明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賴人民和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民至上理念,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從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歷史主體論。

以人民至上理念為旨歸的習近平大歷史觀和馬克思人的主體性的歷史觀一脈相承。習近平大歷史觀高度弘揚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將人民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決定性力量。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6、67、135、16頁。明確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緊密聯系億萬群眾的創造性實踐,這是尊重歷史規律的必然之舉。習近平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博大情懷賦予人民崇高地位,通過“人民至上”來確立新時代的歷史主體,強調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始終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緊緊地依靠人民共同創造歷史偉業?!皻v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6、67、135、16頁?!拔覀凕h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6、67、135、16頁?!叭嗣袷菤v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6、67、135、16頁。等一系列科學論斷,創造性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歷史主體論?!叭嗣瘛辩澘逃诹暯酱髿v史觀生成的全過程,成為習近平大歷史觀鮮明的底色。

(三)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辯證法

馬克思曾提出“人類歷史發展的辯證法”,強調歷史發展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在歷史的辯證法中,看待歷史既要分析歷史事件的生成、發展過程,又要洞悉歷史事件發展和變化的客觀環境。習近平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來分析問題,將聯系、發展、辯證的觀點運用于歷史剖析之中,在時間維度上把握了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在空間維度上把握了歷史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習近平大歷史觀以“歷時性”與“共時性”相統一的方式深刻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辯證法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大歷史觀是反映歷史連續性和階段性相統一的歷史辯證法。習近平大歷史觀強調長時段、寬視野,主張從不同的時間尺度出發錨定當代中國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走向和方位,顯現出對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整體性的把握?!爸挥性谡麄€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才能透視出歷史運動的本質和時代發展的方向?!?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頁。習近平大歷史觀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放到十年、百年或千年等不同的時間跨度上考量,系統地梳理了中國發展的歷史淵源和演變趨勢。習近平大歷史觀在把握歷史發展的連續性時強調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具有相互關聯的內在邏輯。在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作評價時,習近平大歷史觀認為,中華民族在百余年的社會變革中,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內涵和歷史任務,彼此之間緊密聯系、前后承接,不能簡單割裂和對立。

習近平大歷史觀內含歷史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互動辯證關系。習近平在正確把握世界歷史理論的前提下,強調要從世界歷史的高度深刻理解和闡釋中國理論、道路和實踐方略,為大歷史觀構筑起世界性的歷史視野。從世界歷史發展的橫向維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重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愿景,又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人類使命,即創造和拓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積極推進全球化進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習近平大歷史觀蘊含著對人類歷史整體生存狀態及其解放路徑的探索,深刻地揭示了中國歷史發展與世界歷史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從世界歷史發展的縱向維度上看,習近平主張尊重歷史的民族性,強調“古今中外的歷史都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能夠亦步亦趨走別人的道路實現自己的發展振興”7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頁。。習近平大歷史觀立足于中國場域來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頁。,而是由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與基本國情決定的,是立足中國大地生成的,融鑄了鮮明的民族特質。

四、結語

習近平大歷史觀立足中國大地、扎根中國土壤,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中國化時代化表達,是中華傳統歷史思維孕育下的時代精華,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它既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價值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偉力,又在超越西方中心主義的歷史敘事中展露出中國式歷史敘事的巨大優越性。習近平大歷史觀在融合中華傳統歷史觀、超越西方歷史觀、延展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等動態過程中充分顯示了獨特的創新品格。

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發揮歷史自覺意識和歷史主動精神,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歷史成就。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屋建瓴地站在世界歷史大視野、大格局中回望過去、立足當下、眺望未來,做出了一系列符合歷史事實、尊重歷史規律的重大科學決斷,進一步增強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和斗志,發揮了人民恢宏磅礴的歷史創造偉力,從而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于《求是》2023年第17期。在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趕考路上,學習、領會和運用好習近平大歷史觀,對動員億萬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覺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征程具有重要意義。深刻領會習近平大歷史觀的價值旨歸,理解大歷史觀的創新與超越、掌握大歷史觀的科學方法,才能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有效應對和解決現實問題,在總結歷史規律中獲得歷史啟迪和歷史自信,從而增強歷史自覺和歷史主動。

猜你喜歡
歷史觀馬克思主義歷史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歷史觀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大歷史觀”與歷史思維培養——以《洋務運動》為例
新歷史
習近平的歷史觀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