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經注疏》中道德概念的空間隱喻研究

2024-01-23 00:49
華中學術 2023年4期
關鍵詞:注疏隱喻概念

張 芳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210097/210013)

引言

作為人類基本的認知方式,隱喻是人們理解抽象社會概念的強大認知工具(Landau,Meier &Keefer,2010)[1]。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關鍵性抽象概念,是人類探究自身意義的永恒主題,是人類在提升康樂過程中對善惡、是非的價值判斷。根據認知語言學的觀點,道德是抽象的倫理學概念,人們的道德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隱喻方式建構的。道德隱喻激發了我們的“道德想象力”,進而深化了我們對道德認知具身屬性的認識(Johnson,1993[2],2014[3];Lakoff,2002[4];Lakoff &Johnson,1999[5];Gibbs,2006[6])。由于道德隱喻概念植根于人類基本的具身經驗,故而人們經常借用身體體驗中一些具體而熟稔的概念去喻指“有道德的”與“無道德的”,如高與低、白與黑、強與弱、潔凈與骯臟、健康與患病等。

20世紀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將隱喻和認知相結合,首次聯袂構建了“概念隱喻理論”框架。借此框架,道德隱喻研究在許多領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學者們紛紛運用語言學以外的研究方法對概念隱喻在道德認知中的作用進行研究,取得了不少優秀的學術成果。在道德空間隱喻的研究上,國內外許多學者借助心理學實驗法(Meier,Robinson &Clore,2004[7];Liu等,2020[8])、語料庫研究方法(Yu,2016[9];Yu,Wang &He,2016[10];賈玉娟,2018[11];劉曉宇、劉永兵,2020[12])等實證的研究方法進行認知分析,使得研究成果更具說服力。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我們了解道德空間隱喻的本質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但仍有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首先,國內外對道德隱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直覺或文字拼湊構成的道德空間概念相關的表面特征上,例子零散而不系統(孫毅、周錦錦,2021[13]);其次,在僅有的文獻中,對漢語道德空間隱喻的研究范圍還較小,有待拓展。有鑒于此,本文基于認知視角,借助概念隱喻理論框架,以“道德是空間”為中心隱喻來研究《十三經注疏》(國學寶典在線語料庫http://www.gxbd.com)中表達道德隱喻的主要空間概念(所用語料包括十三經原文及注疏文字),進而通過意象圖式解釋道德概念是如何通過空間隱喻表達出來的,并探究其生成理據。

一、《十三經注疏》中道德隱喻的主要空間概念

人類時刻都身處特定的空間范圍之內,對空間的感知能力是其認知世界的基本能力之一。認知語言學理論認為,人類思維的隱喻基礎是其基本經驗,特別是對空間的感知經驗;人類推理源于我們的大腦、身體及體驗本質。在這一認知過程中,人類推理模式同樣反映在人類生成和使用空間隱喻的語言活動中。從語言發展的角度來看,語言是經由空間體驗上升到認知模式的抽象而不斷得到發展的,通過類比從熟悉的空間域映射到抽象的非空間域。賈玉娟指出,人類對道德概念的認知建立在空間概念隱喻的基礎上,源域中的上下、左右和前后等空間關系投射到道德目標域上,從而形成大量的道德空間隱喻[14]。

表1列出了道德隱喻中涉及的主要空間概念,包括源域中三對主要空間概念、目標域中“有道德的”和“無道德的”的道德概念以及相應的概念隱喻。需要強調的是,本表中列出的空間概念是道德空間隱喻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在這種隱喻映射中可能還有其他次要的非道德概念映射,在此文中不作討論。

表1 道德隱喻的主要空間概念及概念隱喻

(一)有道德是高的,無道德是低的

“高”,《說文解字》釋為“崇也”。作為空間維度詞,它與“低”“矮”“下”相對,本義指上下距離大,離地面遠,可引申指道德品質超然出眾,例如:“禮廢而復起,中而高之,故謂之高宗。是德高可尊,故號高宗也?!?《尚書正義·說命》)“言高山者,以山之高比人德之高,故云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也?!?《毛詩正義·車舝》)在漢語中,“高大”“高貴”“高伉”“高尚”“高行”“高雅”“高仰”“崇高”“高風亮節”“高山仰止”“德高望重”等詞語都是與積極的人和事聯系在一起的。

就空間維度而言,“低”“下”意指空間中的低處、低下等,與“高”“上”相對。通過概念隱喻,其可指品德的低劣,例如《論語注疏·子張第十九》:“是以君子惡居下流?!薄氨啊痹诘赖聦用嫔峡膳c“高”相對,指德行低下,如《春秋左傳正義·昭公二十五年》“卑宋大夫而賤司城氏”,杜預注:“卑,賤,謂其才德薄?!睗h語中,“低賤”“低劣”“卑劣”“卑鄙”“卑賤”等詞都是與消極的人和事聯系在一起。

除此以外,在形容品德優劣的時候,“寬”和“厚”也可以表達褒性評價,如“恩厚”“寬厚”“寬宏”“德量寬大”;與“寬”和“厚”相對應的“窄”和“薄”,可以表達貶性評價,如“刻薄”“淺薄”“輕薄”“心胸狹窄”等。根據《漢語大字典》《故訓匯纂》等綜合性、權威性辭書,“高”“低”“下”“卑”“厚”“薄”“寬”“窄”的詞義如表2所示。

表2 道德空間概念之“高”與“低”的義項

表3 道德空間概念之“正”與“偏”的義項

表4 道德空間概念之“直”與“曲”的義項

由上表可知,在空間隱喻視角下,有道德是高的。據《漢語大詞典》《故訓匯纂》等辭書的解釋,“高山”比喻崇高的德行,“高尚”指志行高潔,“高行”指高尚的品行,“高志”指高尚、清高的志向。在國學寶典《十三經注疏》語料中,“高尚”有18例,“高山景行”有2例,“高行”有8例,“高志”有1例。以下具體用例,可對表2的內容進行印證和闡釋:

(1)不在于位,最處上極,高尚其志,為天下所觀者也。處天下所觀之地,可不慎乎?(《周易注疏·觀卦》)

(2)“子曰:詩之好仁如此”者,言高山景行,瞻仰慕行,是好愛仁德如此之甚也。(《禮記注疏·表記第三十二》)

(3)“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者,此答士之高行也。(《論語注疏·子路第十三》)

以上3例都是用空間維度詞“高”對美好的德操進行褒義性評價,使道德概念與空間中方位相聯結,形成了“道德在上”“道德為高”的垂直空間隱喻。例(1)中“高尚”是言“不在于位,最處上極”者需要志向高潔。例(2)中“高山景行”語出《毛詩正義·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薄案呱健庇髦父呱械牡滦?,“景行”即大路,比喻行為光明正大,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此處指《詩經》中贊頌的“仁”合乎孔子“施教”中的“欲仁”觀念,體現出對仁德的景仰之意。例(3)中的“高行”是指孔子所謂的“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賢能智者的德行。與上述空間隱喻相反的是,對于不合道德者,則將其歸類到空間方位的“低”或“下”。例如:

(4)“所執下”者,既“志在隨人”,是其志意所執下賤也。(《周易正義·咸卦》)

此例中“下賤”的“下”是空間概念域,通過隱喻投射到道德認知域,對操守不堅、隨人俯仰的德行形成了一種消極評價,體現了“無道德是低(下)的”空間隱喻特點。

(二)有道德是正的,無道德是偏的

“正”,《說文解字》釋為“是也”。其字面意思為不偏、不斜,明顯屬于空間概念范疇。在隱喻機制的作用下,它可以從空間認知域映射到德性認知域,表示人的處世態度公正、道德品行端正等。例如:“齊桓公正而不譎?!?《論語注疏·憲問第十四》)“‘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言康子為魯上卿,諸臣之帥也,若己能每事以正,則己下之臣民誰敢不正也?!?《論語注疏·顏淵第十二》)在漢語中,“正氣”“正派”“中正”“方正”“正直”“堅正”“正大光明”“正人君子”“堂堂正正”“剛正不阿”“秉正無私”“義正詞嚴”等詞語經常被用來形容美德良操,均涉及道德概念的空間隱喻。

作為“正”的反義詞“偏”,《說文解字》釋為“頗也”,“頗”的本義為頭往一邊傾側,即不正。通過道德概念的空間隱喻,“偏”可指不公正,如“所行無反道,無偏側,王家之道正直矣。所行得無偏私皆正直者,會集其有中之道而行之”(《尚書正義·洪范》)。此外,與“正”相對的“歪”“斜”,前者意為不正,后者同“邪”,均可引申為不正當、不正派。諺語“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正不怕影子斜”可以說是恰切的注腳。漢語中“歪門邪道”“邪逆”“邪陂”“偏徇”“偏私”“偏佞”“偏懷淺戇”等詞形容不公正、偏曲的人或行為,均屬以空間概念為始源域的隱喻表達,且呈現出“無道德是偏(邪)的”表達模式。

道德概念的空間隱喻特征“有道德是正的”,在漢語的一些詞語中有突出的體現,例如“正直”指公正無私;剛直坦率或正直的人;“正氣”指充塞天地之間的至大至剛之氣,體現于人則為浩然的氣概,剛正的氣節,也指光明正大的作風或純正良好的風氣;為人正派,正經;“正平”指公正持平或心境平靜。在國學寶典《十三經注疏》語料中,“正直”有124例,“正氣”有3例。例如:

(5)剛則正直,所以為貞,中而不偏,所以能大。(《周易正義·困卦》)

(6)孟子言:由是觀曾子、子路之言,以觀君子之所養志可知矣。謂君子養正氣,不以入邪也。(《孟子注疏·滕文公章句下》)

例(5)中的“正直”是指人公正無私的品德;例(6)中的“正氣”是指有志向者所培養的浩然氣概、剛正氣節。

(三)有道德是直的,無道德是曲的

不直、不正為曲,這在名言“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中能得到很好的闡釋。作為“直”的反義詞,“曲”的空間意義為彎曲、不直,進而引申為不正派,不正當。如“中則不有過差,正則不有邪曲,中正為德,故元吉”(《周易正義·訟卦》)?!扒印薄扒健薄扒摹薄扒啊薄扒小薄巴崆钡榷寂c表示消極的人或事相關聯。

根據《漢語大詞典》《故訓匯纂》等辭書,“正直”意為公正無私,剛直坦率,正直的人;“剛直”指剛強正直;“曲直”指是非,即有理、無理。在國學寶典《十三經注疏》語料中,“剛直”有16例,“曲直”有57例。例如:

(7)由,子路名,子路剛直,故曰非由所知也。(《孟子注疏·滕文公章句下》)

(8)凡征伐者,當度己之德,慮彼之罪,觀彼之曲直,猶人爭財賄之獄訟。(《毛詩正義·皇矣》)

例(7)中的“直”是就子路的品行而言,謂其剛正不阿,例(8)中“曲直”則是指是非,昭顯了漢語“有道德是直的,無道德是曲的”空間隱喻特征。

基于上述對源域中以“高”“低”“正”“偏”“直”“曲”為代表的主要空間概念范疇和“高行”“高尚”等詞的實證分析,道德概念的空間隱喻映射可歸納如下:

二、《十三經注疏》中道德空間隱喻的意象圖式及生成理據

根據認知語言學的觀點,人類的思維是體驗性的,空間體驗是人類與真實世界交互最為基礎的組成部分,這種空間體驗可以借助于意象圖式加以闡釋。意象圖式是我們感知交互和運動程序的反復出現的動態模式,這些模式使得我們的體驗具有連貫性和結構性。與此同時,這些模式產生于我們的身體體驗并在我們的感知交互、空間中的身體運動和物體的物理操作中不斷運作[15]。Mendoza &Pérez[16]認為意象圖式是對人類空間感知及運動等前概念經驗的理論抽象,是一種極為基礎的概念表征方式,源于人類與周圍環境的日?;蛹皩ν獠渴澜绲挠^察。這些體驗經歷產生了具身表征,而這些表征構建了人類概念系統的基礎。

圖1用以顯示表5中空間概念“高”“低”“正”“偏”“直”“曲”的意象圖式模式以及它們在系統中是如何相互關聯的。其中,實線代表“有道德的”,虛線表示“無道德的”。借鑒Yu[17]的道德空間隱喻的圖示結構,并結合第二部分的語言實例及其分析,下文將闡述道德概念是如何通過空間隱喻表現出來的。

表5 “有道德的”和“無道德的”的隱喻映射

“高”“低”兩個空間概念詞分別位于上圖中道德空間維度的垂直軸的上端和下端,分別映射“有道德的”和“無道德的”;“正”即不斜、不歪,喻指“正派”“正平”等“有道德”的德行,“偏”則是斜,喻指“無道德”的品行;“直”為正,“曲”為彎曲,分別指代“有道德的”和“無道德的”。這些空間概念的意象圖式表明,道德概念是借助于空間體驗表現出來的,從而證實了我們的語言和思想是作為具身認知的一部分被具體化的。除此以外,“正”與“直”,“偏”與“曲”,各有一定的重合,故在詞匯層面上,用于道德隱喻映射的具體空間概念具有相似之處。除此以外,隱喻是一種跨域之間的映射,多個源域可以映射同一目標域。借助于第二部分的實例分析,不難發現目標域決定了源域概念的選擇,而源域的“多元性”也反映出漢語言豐富的隱喻性。如“有道德的”即可用“崇高”“高尚”“高大”“正義”“正派”“正直”“正平”等表示。

借助于上面的意象圖式,可以發現“有道德是高的/直的/正的”,越是高的/直的/正的,道德水平就越高,而這種“修身正心”往往是需要個人付出很大的努力,這與儒家文化強調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不謀而合,從而印證隱喻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根據認知語言學的觀點,隱喻不僅是人類理解周圍世界,形成具身感知和抽象概念的工具,還是復雜的語言和文化現象。作為人類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的有力工具,隱喻使得我們可以借助于淺顯易懂的事物理解和領悟抽象復雜的概念。作為一種語言常態,隱喻的運用極為普遍,這樣的例子在《十三經注疏》中俯拾皆是。如“直”字共出現3611次,多取“正義”“正直”“坦率”之義。作為一種語言現象,隱喻不僅是語言和思維的產物,而且也是文化的傳承者?!抖Y記注疏·大學第四十二》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弊鳛槿寮业陌藯l目之一,“修身”指陶冶身心,涵養德性,品行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正心”指使心歸向于正,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不涉感情,無所偏黨。關于“正”,《論語注疏·子路第十三》中記載孔子的觀點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鄙碚裥?,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對百姓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包括“修身”“正心”在內的八條目著眼于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的完善,具有強烈的倫理性和人文色彩,反映了儒家傳統文化的突出特色。

再如“舉直錯諸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論語注疏·為政第二》中記載:“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笨鬃诱J為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諸邪枉之人,則民服其上也;舉邪枉之人用之,廢置諸正直之人,則民不服上也。關于“舉直錯諸枉”,《論語注疏·顏淵第十二》中也有提及,樊遲“問知”,子曰:“知人?!边M而解釋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薄爸薄痹凇睹献幼⑹琛分幸捕啻纬霈F,主要涉及做人的道德操守、做事的道德底線、做官的價值準則。孟子的這一思想與他的仁政王道思想交相輝映,也體現了他敢于擔當、不平則鳴與從不枉道事人的操守。作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道德品行和道德觀念不僅對后世的倫理道德建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語言的發展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結語

在所有隱喻中,空間隱喻對人類的概念形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臻g隱喻不僅在人類抽象概念系統的建構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18],更為言語的充分表征提供了豐富的意義潛勢和來源??臻g概念蘊含于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念中,在日常生活及四部典籍中隨處可見?!妒涀⑹琛穼ξ覈膫鹘y文化的建構和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研究《十三經注疏》中道德概念的空間隱喻,對于透視中華文化的語言特點與文化認知機制大有裨益。

道德品質的優劣關涉人們的倫理意識,屬于觀念形態?!妒涀⑹琛分幸浴案摺薄暗汀薄罢薄捌薄爸薄薄扒睘榇淼牡赖驴臻g概念不僅反映出漢語言豐富的隱喻性,而且也折射出人類道德領域的一些現象,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特征。這些道德空間隱喻概念在古往今來的思想和語言中存在已久,并深深根植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社會生活觀念中。它們如同一面鏡子,反映著優秀的中華文化傳統、中華民族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準則,并將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德價值觀念詮釋得淋漓盡致,進而影響和規范著孔子以降兩千多年來的社會文化與倫理道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詞匯豐富,本文僅對《十三經注疏》中道德空間隱喻概念中的部分空間概念進行語料分析,旨在拋磚引玉,以期為下一步對英漢道德空間隱喻進行更加深入的對比研究做好鋪墊。隱喻具有普遍性和相對性,不同文化的隱喻概念系統理應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然而道德隱喻空間概念系統在不同的語言與文化中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同和異,是亟待我們通過扎扎實實的對比研究來解答的問題。

注釋:

[1]M. J. Landau, B. P. Meier, L. A. Keefer, “A Metaphor-Enriched Social Cogni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6(6), 2010, pp.1045-1067.

[2]M. Johnson,MoralImagination:ImplicationsofCognitiveScienceforEthic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pp.32-62.

[3]M. Johnson,MoralityforHumans:EthicalUnderstandingfromthePerspectiveofCognitiveScienc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 p.179.

[4]G. Lakoff,MoralPolitics:HowLiberalsandConservativesThink,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6, p.41.

[5]G. Lakoff, M. Johnson,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pp. 290-334.

[6]R. W. Gibbs,EmbodimentandCognitiveSci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38 .

[7]B. P. Meier, M. D. Robinson, G. L. Clore,“Why Good Guys Wear White: Automatic Inferences about Stimulus Valence Based on Brightness”,AmericanPsychologicalSociety, 15(2), 2004, pp.82-87.

[8]Y. Liu, K. Li, L. Li, etc., “Morphological Metaphor Mapping of Moral Concepts in Chinese Culture”,FrontiersinPsychology, 11, 2020,pp.1-10.

[9]N. Yu, “Spatial Metaphors for Morality: 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MetaphorandSymbol, 31(2), 2016, pp.108-125.

[10]N. Yu, T. Wang, Y. He, “Spatial Subsystem of Moral Metaphors: A Cognitive Semantic Study”,MetaphorandSymbol, 31(4), 2016,pp.195-211.

[11]參見賈玉娟:《道德概念的空間隱喻認知探究》,《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年第1期,第112~114頁。

[12]參見劉曉宇、劉永兵:《英漢“深/淺”空間隱喻的普遍性與文化差異性》,《現代外語》2020年第6期,第743~755頁。

[13]參見孫毅、周錦錦:《當代隱喻學視閾下的漢英道德概念的對比研究》,《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第135~141頁。

[14]參見賈玉娟:《道德概念的空間隱喻認知探究》,《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年第1期,第112~114頁。

[15]M. Johnson,TheBodyintheMind:TheBodilyBasisofMeaning,ImaginationandReas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p.xiv.

[16]R. Mendoza, L. Pérez.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Myths,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MetaphorandSymbol, 26(3), 2011, pp. 161-185.

[17]N. Yu, “Spatial Metaphors for Morality: 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MetaphorandSymbol, 31(2), 2016, pp.108-125.

[18]G. Lakoff, M. Johnson,MetaphorsWeLiveBy,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p.28.

猜你喜歡
注疏隱喻概念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幾樣概念店
《活的隱喻》
《爾雅注疏》點校零識
清代浦鏜《周易注疏正字》“盧本”發覆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用
《論語》注疏之西方傳承:從理雅各到森舸斕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