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定義未來大學
——歐洲大學協會《沒有圍墻的大學——2030年愿景》解讀

2024-01-24 00:17李鳳瑋馬在天
江蘇高教 2024年1期
關鍵詞:民粹主義愿景歐洲

李鳳瑋 ,馬在天

(1.臨沂大學 教育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2.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馬來西亞 吉隆坡43000)

為了發揮大學在歐洲社會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大學迫切需要做出變革。為此,歐洲大學協會(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于2021 年2月發布了題為《沒有圍墻的大學——2030 年愿景》(以下簡稱《2030年愿景》)的報告。這份報告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6年發布的《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針對歐洲高等教育面臨的諸多挑戰,提出了一個積極的、富有激勵意義的共同愿景,成為歐洲大學未來十年制定發展戰略規劃的一個重要理論框架和行動綱領[1]。本文以《2030 年愿景》報告文本為基本文獻,闡釋其基本內容及其隱含的價值取向,以期為我國高等教育走向2035的現代化戰略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一、提出背景

《2030年愿景》在2021年初推出,實際上是歐洲大學協會在對歐洲高等教育面臨的新挑戰做出綜合研判之后的一個快速反應,從報告的文本可以看出,歐洲大學面臨的嚴峻挑戰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一)民粹主義的泛濫威脅了大學的多元文化根基

民粹主義本身就是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也是民主制度失靈的結果。近年來,民粹主義在歐洲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甚至可以說歐洲已經深陷民粹主義的泥潭。據《提布羅威權民粹主義指數》報道,2019年民粹主義政黨的支持率在歐洲幾乎所有國家都保持著上升的趨勢;在過去4年中,民粹主義政黨在歐洲的整體支持率上升了將近33%,由民粹主義政黨單獨執政或參加執政聯盟的歐盟國家已經達到11個[2]。民粹主義強調反精英、反建制,主張一切訴諸人民,這些激進的、對抗性的主張,看似重視民本,本質上卻仍在強調“一元”而排斥“多元”;無論是左翼的還是右翼的民粹主義,它們的深層邏輯中都充塞著明確的“反多元傾向”[3]。這種主張顯然與倡導多元文化、崇尚學術自由的歐洲大學傳統背道而馳。更為嚴峻的是,民粹主義政黨的主張事實上已經通過煽動式的政治滲透方式潛入了許多歐洲大學并且意識形態化,形成了唯此獨尊的“政治正確”,嚴重威脅了大學追求真理的本質屬性,也威脅了大學的多元知識文化價值基礎,進而也嚴重威脅了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的悠久傳統。

(二)逆全球化侵蝕了大學的國際化和多樣化

民粹主義不論左右,都否定世界的相互依存性,夸大民族、國家之間的對抗性[4],徒增人們普遍的生存不安全感和文化沖突感,導致強烈的排外、仇外情緒。因此,民粹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幾乎是孿生兄弟,凡是民粹主義泛濫的地方,也一定是極端民族主義甚囂塵上的淵藪,這導致歐洲的逆全球化趨勢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滋長,抬高了教育壁壘,這對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和學生群體的多樣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最直接的后果是近年來諸多歐洲國家針對留學生的招生、收費、專業選擇、實習、就業、移民等的教育政策紛紛收緊。對此有學者發出警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時代似乎要結束了,或者正處于生死關頭”[5]。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各國留學生教育受到更加嚴重的影響。歐洲大學協會2021年的調查報告表明,“71%的歐洲高校對于國際留學生設置了嚴格的入境要求,因此直接導致2021年歐洲高等教育非學位(mobility)國際生減少50%,獲取學位的國際生(Degree Seeking)減少30%”[6]。留學生政策的收緊直接限制了學生的跨國流動,歐洲大學學生群體的多樣化優勢受到侵蝕,而本土化、單一化跡象正在加強。

(三)經費匱缺阻礙了大學的多維社會責任

多年來,歐洲經濟增長乏力,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歐洲經濟更是雪上加霜,本來就捉襟見肘的高等教育經費,更是降至新低,不僅財政經費不斷縮減,各類社會捐贈也大為減少。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統計,歐盟國家2020年GDP增長為負6%,2022年雖有增長,但也僅為2.7%[7]。經濟增速減緩導致歐洲大學經費銳減,例如英格蘭在2020年的公共經費支出僅為37億歐元,與2010年相比下降了63%[8]。歐洲其他國家情況也大多如此,2020年,西班牙的公共經費下降20%,立陶宛下降19%,塞爾維亞下降18%[9]。由于經費嚴重不足,一方面,學校千方百計壓縮辦學成本,導致教學、科研條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大學對于原本承擔的服務社區、援助弱勢群體等社會責任,也開始有意或無意地回避,在困擾歐洲的難民問題上尤為明顯。截至2022年1月,歐盟已經接納了447.2萬難民[10]。大學本應該在解決難民危機中發揮積極作用,通過技能培訓提升難民的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并促進流離失所的難民與歐洲本土文化融合。但是由于經費短缺,各國政府以及大學自身很難組織專項資金和專門人員來支撐這一善舉,難民培訓實際難以成為國家行為和大學行為,這造成近年來歐洲為難民開展的諸多教育培訓基本是個體性質的,大多由大學的教職工個體以及大學生個體在推行[11],因而其規模和效果遠遠不能達到原先的計劃預期。

面臨這些挑戰,歐洲大學協會深切地意識到大學變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鑒于未來的挑戰,這將是關鍵的十年,大學需要進行重大變革”[12]。為此,歐洲大學協會召集了協會成員內部的100多名專家、協會董事會、33個國家校長會議(協會成員),在6個月的調研、討論的基礎上,于2021年2月發布了《2030年愿景》這份指導性的文件。

二、未來大學的特征

民粹主義、逆全球化等挑戰撼動了大學自由、多元的本質屬性,使得原本開放、流動的大學開始走向封閉、固化,因此《2030年愿景》重提“沒有圍墻的大學”這一核心概念以重塑未來大學?!皼]有圍墻的大學”并不是全新的概念,但是《2030年愿景》在2021年將這個概念作為整個報告的核心理念,背景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內涵也就被賦予了不同以往的意義?!?030 年愿景》從三個維度描述了未來大學的特征。

(一)開放、跨國、變革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高等教育的活動空間也從原先二維的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擴展到包括信息空間在內的三維空間,而歐洲大學走向封閉、固化等影響與這一全新的發展趨勢背道而馳,因此《2030年愿景》將“開放、跨國、變革”描述為未來大學最顯著的直觀特征,并將“開放”放在首位。

“開放”:《2030年愿景》指出,未來大學要“為完成中等教育后尋求個人發展和學位的所有群體”提供受教育機會,保障他們能夠有機會獲得各種各樣的便利“學習空間”[13]。因此未來大學要突破三維空間的邊界,不僅在物理空間上開放,更要在社會空間和信息空間上開放。在物理空間上,未來大學要突破傳統大學的圍墻,開展跨??缬蚧咏虒W,促進師生的流動和教學資源的整合,構建空間學習共同體,實現內容、資源、技術和過程在受教育者或者群體的開放可用性。在社會空間上,未來大學要發揮社會公民價值和作用,通過開放、多元的辯論和知識共享,支持歐洲的開放、多元和民主社會,堅定歐洲開放、多元和民主社會的價值觀,促進這些價值的良性循環[14]。在信息空間上,未來大學不僅面向在校學習者、學者和專業人員,而且還要對遠程學習者、在職工作者、難民等群體開放,提供無障礙的教育服務,制定包容性政策,優化學習環境,以適應和滿足多樣化的學生和在職人員的學習需求[15]。為了擴大高等教育對象,未來大學要利用教育技術優勢,開放各類線性課程,充分利用MOOC 和其他數字工具促進終身學習,也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跨國”:隨著三維空間的開放,跨國既是必須的條件,也是必然的結果?!?030年愿景》針對當前甚囂塵上的逆全球化趨向,強調未來大學的社會空間是“跨越本土”的國際化、全球化網絡結構,在各個國家之間搭建起相互開放、暢通無阻的橋梁,構筑一個緊密的高等教育網絡,促進教學諸元素在國際范圍的廣泛流動,在更高水平上實現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全球化,增強高等教育的全球身份認同?!?030年愿景》特別指出,要促進歐洲各國以及其他各洲之間的和平、建設性合作,與世界各國的同行共同致力于提供高質量的教學和研究,形成一個包容的、真正全球化的研究和高等教育社區,促進高等教育的“能力建設”和“公平的人才流動”[16]。

“變革”:“開放”和“跨國”要求大學變革教育教學方式。從技術的角度看,未來大學建立在信息空間開放的基礎上,一個開放的信息空間必定是多元、超量、共享的,能夠滿足所有學習者不同的學習需求,最大限度地實現因材施教。為此,《2030年愿景》主張,未來大學要變革教育空間和形態,以整體化的方式重新設計、整合實體教學環境和虛擬教學環境,突破校園的時空限制,融通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一方面加強和改進實體校園“作為社會互動和對話場所”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虛擬校園,以擴大和改善所有人的參與研究、學習的機會,加強學習者、研究者的合作,并且探索大學“履行使命的新方式”,從而使得大學“無處不在”[17]。

(二)可持續、多樣化、參與性

大學職能直接影響大學在高等教育系統以及社會中的定位,因此《2030年愿景》從大學職能目標角度分析未來大學應具有的特征,進一步明晰了未來大學的框架,具體包括“可持續、多樣化、參與性”。

“可持續”: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提出到2030 年通過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以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等全球性問題,可持續發展建設進程已經過半,但效果并不明顯。為此,《2030年愿景》強調了大學為可持續發展服務的使命,號召大學為推動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轉變貢獻力量[18]。報告指出,未來大學在教育教學上要深入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為學生提供“整體性和變革性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認知、價值觀、態度和行為維度,使學生有責任心、有能力為環境完整性、經濟可行性和社會公正性做出“明智的決定并采取負責任的行動”[19]。

“多樣化”:《2030 年愿景》指出建設開放、可持續、自治的大學,多樣性是關鍵因素之一[20]。因此未來大學要促進學術觀點、學科和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為多樣化提供足夠空間和良好支持。注重創設具有吸引力的研究環境,充分利用數字化提供的機會,使得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能夠有效融合在一個整體的研究環境中,以適應多樣化的研究訴求。此外,《2030年愿景》著重強調了未來大學要致力于建立一個更加多邊的研究體系(Multilateral Research System),該體系以國際研究和創新合作為中心,根據世界地域的不同,多邊研究合作也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例如,歐洲大學與美國大學的合作將更專注于數字技術的共同標準和能力,而與非洲大學的合作將更專注于向知識型社會過渡[21]。

“參與性”:鑒于當代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以及當代大學在社會發展進步中的引領性作用,《2030年愿景》指出未來大學應具有“參與性”的特征,“大學要積極參與社會,成為社會變革的引擎,驅動社會的未來發展”[22]。具體來說,未來大學要與社會建立開放和以信任為基礎的關系,要積極、廣泛參與到社會中,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又要引領社會發展,這要求未來大學密切關注社會需求和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因此《2030年愿景》明確要求大學要在解決因Covid-19大流行和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而加劇的社會差距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3]。其次,《2030年愿景》著重強調未來大學成為“防止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蔓延的堡壘”[24],促進歐洲社會的開放、多元和民主,為此“大學必須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課程之外為民主社會的研究、學習和教學創造更多的空間”[25],大學還應該進一步支持并開展開放的公共辯論,致力于建立更加民主的社會。

(三)效能、自主、負責

為了實現以上各種特質,未來大學還需要改變傳統的圍墻式管理模式,具備完善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完善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既是建成未來大學的必要條件,也是未來大學的題中應有之義?!?030年愿景》將這種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概括為“效能、自主、負責”。

“效能”:《2030 年愿景》指出,大學的有效治理是高質量教學和科研的重要保障,因此大學治理要改變以往的低效、無效狀態,完善治理結構,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大學有效治理的關鍵是提高治理的效能,因此,在內部治理上,完善治理結構,形成多元的治理主體,使大學內部管理權力配置合理,權責明晰,健全完善的內部運作機制,確保高效的決策過程;在外部治理上,大學要處理好政府和社會等其他利益相關群體的關系,努力使大學的政策和目標獲得外部各界的認同和接納,從而使外界更好地支持和服務大學[26]。

“自主”:《2030年愿景》像以往的所有高等教育文件一樣,一如既往地強調“自主”對未來大學的重要性,“未來大學在積極地融入社會的同時,必須堅持大學自身的價值觀”[27]。報告指出,未來大學仍將享有高度的自主權,能夠在組織、財務、人員配備和學術問題上做出“戰略自主選擇”[28],這是自古以來被證明為大學治理的最基本原則,未來大學的治理必須堅持這一基本原則。實現治理主體的多元化,讓各類學習者、教職員工、學術團體等利益相關者盡可能參與大學治理,與校方共同創造大學的未來,這并不會意味著削弱大學治理的自主性,而是為了更好地保障自主治理。同時,《2030年愿景》一如既往地強調了大學的學術自由和社會參與,主張大學積極與社區合作,參與公共事務辯論,“大學是提出新思想、求異思維和創造仍處于主流意識之外的新知識的場所,因此,大學要以公認的學術倫理和誠信標準積極推進知識和思想探索的自由”[29]。

“負責”:意味著未來大學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的挑戰,要對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和整個社會負責。未來大學的這種社會責任不是社會從外部附加給大學的,而是大學為實現自身的職能和使命而內生的?!叭绻忾]的象牙塔式的知識生產或純粹的功利主義的觀點成為完全主導,大學就有可能放棄他們的使命?!盵30]因此,《2030年愿景》提出,未來大學要與公共政策制定者、公民、工商業和其他社會團體持續交流并主動溝通,尊重社會問責[31]。

三、重新界定未來大學的開放性

《2030年愿景》突出強調了大學的開放、社會責任,以對抗歐洲高等教育領域正在蔓延的絕對主義或者一元價值觀念,打破故步自封、靜止封閉的高等教育心態,解構大學的“圍墻”,使大學更主動地融入社會,更主動地適應社會并引領社會。事實上,早在1999年,“博洛尼亞進程”就已經提出了建立一體化的歐洲高等教育區的計劃,并且推動了歐盟國家高等教育的資源整合和相互開放[32]。但是,“博洛尼亞進程”的重點是歐盟國家內部之間的開放以及物理空間的開放,尚未充分顧及多維度的開放,并且由于歐洲民粹主義的崛起、逆全球化的威脅以及新冠疫情的肆虐使得博洛尼亞進程對于歐洲國家的政治吸引力減弱[33],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甚至退出博洛尼亞進程,所有俄羅斯高校均被排除在博洛尼亞進程之外??梢钥闯?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有走向衰退的趨向,開放的高等教育區有可能開始走向封閉。因此,《2030年愿景》在博洛尼亞進程的基礎上重申大學的開放性,并指出未來大學必須走向更深層次的開放,從師生、學術人員、課程、學分等要素開放過渡到系統開放。系統科學認為,“系統開放是系統向上發展的前提,也是系統得以穩定存在的條件”[34]。大學保持系統開放,可以有效吸收與內化外界能量、信息,促使大學系統獲得新的能量信息,進而抵消大學組織的無序化傾向,促進大學系統的進化,并讓大學的生態系統外延更廣闊,因此未來大學要實現聯通的開放、多維的開放、變革的開放、協同的開放。

(一)聯通的開放

大學獨特的松散結構使得大學組織的基本構成要素低度聯結、相對獨立?!案叩冉逃到y中的底層結構以學科為主的層次朝著分化和松散型結構變化,并隨著學科和專業領域的專業化,其聚集形式越來越松散,因而它所遵循的是學科、專門知識和專業化無序狀態的邏輯?!盵35]而系統開放是一個耗散結構,“使系統從原來的無序狀態自發地轉變為宏觀有序狀態,形成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36]。其中,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相互作用,與此同時,積極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這要求未來大學在組織結構上突破科層制的層級框限和松散的底層結構,推進扁平化的組織模式,促使大學組織基本構成要素相互聯通,建立線性的聯系,形成多元主體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共治模式。同時,《2030年愿景》進一步強調了未來大學還要推動跨學科組織模式,打破人員和組織機構在單一的學科和專業范圍的限制,促進不同國別、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師資、數據、信息等資源整合和融通。

(二)多維的開放

《2030年愿景》強調要解構各成員國之間的圍墻,大學必須實現多維的開放,大學要在物理空間、社會空間、信息空間構建開放的高等教育社區,為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習者和不同形態的組織提供個性化教育服務,實現靈活、有彈性的移動學習,促使受教育者惠澤的社會層面更全面地推動未來教育場景多樣化、個性化。其次,大學還要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等層面實現多維的開放,提升教育內容、教育資源、教育技術和教育過程的開放可用性,促使所有受教育者都能無障礙地接觸到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

(三)變革的開放

系統的開放不是一成不變的“拿來主義”或者“送去主義”開放,而是變革地開放,是在積極主動應對外部變化的基礎上進行內化、調整,進而在大學系統內部形成新的結構,不斷為大學注入新的動力,促使大學系統充滿活力,推動大學系統的進化。因此,《2030年愿景》強調未來大學要在學位體系、學分體系、師生人員等要素開放的基礎上,強調大學要與時俱進地吸收社會需求、家長要求、學生訴求等外界信息,適應變化,實現大學和師生教育理念、知識結構、教育模式的更新,并相應調整大學定位、教師教學科研、學生評價等。

(四)協同的開放

《2030年愿景》高度重視大學與社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復雜關系,主張大學必須密切聯系社會,彰顯大學的外部價值和效應。但社會也直接、間接地影響著大學,而且這些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這就要求大學在對社會的開放中厘清價值和辨認方向,從而與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方向保持一致,使大學的開放與社會的發展實現協同。與此同時,在大學系統內部,各門課程、學科不僅存在著目標的同質性聯系,還存在著內容的交叉性聯系以及方法、模式的相似性聯系,大學還要促成不同科目的課程之間、不同學科之間的開放,進而發揮合力作用。

四、未來大學建設的行動優先事項

建設未來大學,涉及高等學校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但是,為了加快建設的進程和效能,《2030年愿景》結合歐洲各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從教學、研究、創新和文化四個維度闡述了歐洲建設未來大學的戰略規劃和行動優先事項?!霸谖磥硎?我們設想的是沒有圍墻的大學,將通過研究、教育、創新和文化為公共知識生產提供一個開放的、變革性的空間?!盵37]

(一)全面開放教學、科研資源

教學、科研資源的開放性和自由性是大學開放最為直觀的體現,因此,《2030年愿景》明確指出未來大學要開放教學、科研資源,讓所有群體都能無障礙地接觸到大學的教學、科研,將是大學生產知識的默認方式[38]。

為了促進大學教學、科研資源的開放,《2030年愿景》指出,未來大學盡可能地開放教學和科學研究過程,并積極組織向社會開放的教學成果展、科學研究成果展,體現開放學習的自主性、動態性。其次,未來大學教學、科學研究產生的數據和結果將是可查找、可訪問、互操作的,所有群體可以開放學習、使用,并借助教育信息技術促進跨域資源共享。再次,未來大學將支持一個多樣化的非商業出版系統,并通過促進和支持非商業和小型出版活動直接參與到這個系統中,以此優化教學和科研資源共享路徑。此外,未來大學要給予開放教學和科研數據、成果的教師、科學家一定的獎勵,調動教師共享教學、科學研究成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合力推進跨域教學

在開放教學、科研資源的基礎上,大學還要實施更深層次的開放,這要求大學在教學形式、科研范式上做出相應的變革,對此,《2030年愿景》強調跨域教學是未來大學教學的最新形態??缬蚪虒W中的“跨域”既指跨越地域的教學,同時還指跨越線上線下的教學,此外還包括跨越學科的教學[39]??缭降赜虻慕虒W指大學教學要跨越歐洲大學協會成員國國別、地域的限制,構建以共同愿景、規則為基準的空間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學要素的流動和共享;跨越線上線下的教學要改變傳統教育的形態,構建起一個具備現實與虛擬、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雙重屬性的教學新模式,促使線上、線下教學內容呈現出融會貫通的狀態;跨越學科的教學指教學要突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基于兩個或多個學科或者課程之間的同質性聯系、相似性聯系或者交叉性聯系整合教學內容,使不同學科、不同課程的教學能夠相互照應、相互聯系。

(三)深入開展跨學科研究

為實現更深層次的開放,未來大學要深入開展跨學科研究,在創新生態系統中發揮主導作用[40]。為此,未來大學要以復雜的現實問題為切入點,密切聯系多方合作伙伴,建立多元化合作模式與機制,深入整合技術、信息等創新要素,促進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的協同創新。其次,未來大學要支持不同學科的學術人員共同研究和探討,促進不同的學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滲透,進而擴大大學知識的生產乃至促進新學科的產生。再次,未來大學要建立完善的跨學科研究成果評價機制和獎勵機制,結合歐洲各國高等教育實際,明晰評價主體、評價方法、評價標準、評價流程等具體內容,從而提升跨學科研究質量,激勵更廣范圍的跨學科研究。最后,未來大學還要引入先進的數字服務和工具,完善學術信息基礎設施,從而為跨學科研究提供良好的支持性環境。

(四)積極推動多元文化共生

為了提高不同文化的共享性和開放性,《2030年愿景》強調要發揮大學作為知識和文化守護者的重要作用,將大學打造成不同文化創作、表演、展示、分享和討論的主陣地[41],促進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包容。首先,未來大學要積極促進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對于不同的文化給予包容和理解,促使大學成為了解不同類型文化的窗口[42]。其次,未來大學要促進不同文化的共處和交流,加強彼此的尊重、包容,推動歐洲各國內部各個不同文化單位間的和諧共存。此外,未來大學要在多元文化基礎上加強跨文化教育,在高度國家化課程和跨文化活動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認同感,培養擁有國際視野、熟悉異國文化環境、具備國際理解能力的人才。

五、啟示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43]。這就把國家的開放戰略推上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和更高的水平。在高等教育領域,不僅要繼續推進留學、人員流動、學術交流等方面的傳統開放,更要著眼于參與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在高等教育的規則和管理體系等方面推動制度型開放。我們既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視野學習借鑒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先進經驗和理念,同時也要為世界高等教育貢獻中國方案和經驗。

(一)塑造多元融合教育形態,建設開放性大學

大數據時代要求我們以更加開放的眼光和胸懷規劃中國未來的大學,以國際化、多樣化、可持續發展為標準要求建設高質量開放性大學,變革大學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社會服務模式等,賦以高質量高等教育新的時代內涵,塑造多元融合的教育形態,實現適應社會與引領社會的統一,教育數字化與教育終身化的統一,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的統一,教育國際化與教育本土化的統一,教育規模擴大與教育質量保障的統一,學術自由與服務社會的統一。

(二)優化戰略規劃,明確行動綱領

制訂發展規劃,按照發展規劃推進高等教育的發展,是我國高等教育多年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當前的主要問題是需要將宏觀管理規劃具體化為可實施的行動綱領,并且制定出優先工作次序。新的行動實施方案應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這一頂層設計下,以《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為基礎,將教育現代化這一個宏觀的教育戰略目標細化為未來五年、十年的具體目標任務和大學發展的行動路線,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進程。

(三)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

大學越是開放,越是需要提高治理水平,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只有這樣才能切實發揮大學的效能。這要求大學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構建主體多元的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實現共治的扁平化治理結構,促使不同主體通過協商、互動在不同的利益訴求中達到最優化的治理效果。其次,進一步完善我國高等教育法律體系和高校章程,增強多元主體權責的科學性和權力的透明度,推動高等教育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高等教育的共治提供支撐性條件。與此同時,數據治理已經成為教育數字化時代治理體系的現實議題,因此大學還需要健全數據治理制度,完善高校數據治理政策及制度的建設,構建基于數據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模式。

猜你喜歡
民粹主義愿景歐洲
民粹主義研究的概念泛化問題及其辨正
冬日的愿景(組章)
友誼的碩果,美好的愿景
歐洲之恐:歐洲可以迅速撲滅恐怖襲擊,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保護一半倡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愿景和實踐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復興中的歐洲有軌電車
絢爛愿景 與你同行
新民粹主義:中東歐政治現象的解讀
關于李大釗與民粹主義關系的辨析——重讀《青年與農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