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學科組織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

2024-01-24 00:17陳良雨
江蘇高教 2024年1期
關鍵詞:學科知識跨學科跨界

陳良雨

(電子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成都 611731)

一、問題提出

伴隨著國家間競爭的日益激烈,創新驅動愈發成為國家戰略體系的重要支撐。尤其近些年來,在關鍵核心技術上所面臨的瓶頸問題,直接制約科技發展的根本性突破。這種關鍵核心技術上存在的“卡脖子”問題,指向科技創新所需的原始創新能力。原始創新能力是指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發明、取得重大突破性技術的能力[1]。而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體系中,高校作為科研創新的重要陣地,在推動科技創新從“0”到“1”的突破中發揮主體作用,這對于國家創新驅動戰略體系的實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而在高校原始創新能力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關系上,教育部、財政部、發改委聯合印發的《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中也明確表示,“雙一流”建設高校要不斷增強服務重大戰略需求能力,要將“學術探索與服務國家需求緊密融合,著力提高關鍵領域原始創新”[2]。這也從國家政策層面,印證了高校原始創新能力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上的服務功能。盡管高校原始創新能力的實踐價值凸顯,但當前高校在顛覆性技術、原創性技術等方面仍然面臨挑戰,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服務能力。因此,高校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成為當下科研治理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而隨著科研創新探索實踐的深入推進,組織發展或組織變革對于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促進作用也愈發明顯。尤其對于高校的原始創新活動而言,學科交叉、融合已經成為學科新知識的增長點,這就不得不依靠實現多學科融合的相應組織——跨學科組織來實現其創新目標。在該邏輯下,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有賴于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而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又需要跨學科組織作為載體來實現其創新目標。從該角度來看,跨學科組織對于高校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具有較大的潛力。

從當前的研究狀況來看,學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兩個層面。第一,高??鐚W科組織的協同創新功效。該視角立足于跨學科組織建設與高??蒲袆撔禄驅W科知識創新之間的協同關系,如有的研究通過對高??鐚W科組織的實證分析,探索跨學科組織與跨學科研究績效之間的協同創新機理[3];探索跨學科組織融合發展并促進知識創造價值的發生機理[4]。第二,跨學科組織的組織模式創新功效。這一視角主要立足于適應學科知識生長與創新,而對高校學科組織提出的組織變革需求。相關學者通過研究指出跨學科組織對于高??蒲袆撔驴冃?、學科知識生長、組織模式變革等方面的功效,而對于高校更重大且更深層次的原始創新而言,跨學科組織是否也存在相應的拉動機理呢? 這也是當前該領域研究亟待推進的問題之一。因此,本文建立在上述相關研究基礎之上,以跨學科組織為研究視角,剖析跨學科組織建設對于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內在機理以及驅動機制,以此詮釋跨學科組織建設對于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實踐價值,從而為高校原始創新實踐提供思考方向。

二、跨學科組織的內涵

跨學科組織作為一種知識生產與研究的載體,體現其對“復雜性”知識生產模式的創新回應,并與高校學科由“單學科推進”向“多學科融合”的發展史一脈相承。那么作為復雜知識生產的高級組織形態,跨學科組織到底具有怎樣的內涵呢?針對這一問題,學者之間并未形成統一的認識。

有的學者認為,跨學科組織是旨在打破學術組織系統內部學科壁壘,整合多學科見解,并匯聚不同院系、不同學科人員的學術機構,如哈佛大學伯克曼網絡與社會研究中心、干細胞研究所等[5]。該界定將跨學科組織視為一種學術機構,并指明其建立的目的在于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融合。有的學者認為,跨學科組織是一種為了應對傳統院系組織建制存在的問題,而獨立于學系之外的新的基層學術組織類型,其表現形式為研究中心、研究所、實驗室等[6]。該界定將跨學科組織定義為一種新型基層學術組織,其存在的理由在于彌補傳統學科建制的缺陷。有的學者認為,跨學科組織是以學科群為主體,按照一定結構組成的開放的、動態的復雜適應性系統,以達到解決傳統學院式組織難以有效應對的復雜社會問題的目的[7]。該界定帶有一定的生態觀視角,把跨學科組織視為由學科群落關系組合而成的開放動態的學科生態系統,其功能就在于有效應對傳統學科組織難以解決的復雜社會問題。還有的學者認為,跨學科組織的特征表現為兩門及其以上學科的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種集約化的知識勞動組織,其目的是解決單門學科無法解決的問題[8]。該界定突出跨學科組織的交叉融合和集約化特征,以及相對于單一學科的優勢。

基于以上不同學者對跨學科組織內涵的界定,跨學科組織可以理解為:為了打破傳統院系組織建制形成的學科壁壘,由不同性質學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以應對復雜性問題的新型學術組織。從形成目的來看,跨學科組織旨在突破學科間壁壘,解決傳統學科過于“碎片化”的問題,并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傳統單一學科模式下的“孤島效應”。從組織形態來看,跨學科組織表現出群落生態特征,即由不同性質學科通過交叉融合而形成具有一定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學科群落。從功能發揮來看,跨學科組織更加聚焦于復雜性問題,而這種問題往往又是單一學科所難以有效應對的,這也體現出學科知識復雜化、綜合化的發展趨向。因此,跨學科組織除了與知識生產模式相承接之外,還與現代社會所產生的復雜性問題密切關聯,這就使得不同領域的學科知識基于共同復雜問題而生成“復雜性”“系統性”知識,從而映射出跨學科組織在知識生產與應用上的“復雜性”。

三、跨學科組織驅動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機理

跨學科組織作為一種新型學術組織,在應對現實復雜問題上具有傳統單一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優勢。這種對以往院系建制、學科建制的突破,除了能夠應對復雜問題的探索和研究之外,是否對高校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驅動功能呢? 這就涉及跨學科組織對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機理分析。其中,在組織慣性、跨界搜索和知識溢出層面,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對跨學科組織有一定的需求,而跨學科組織對于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需求的回應,則構成跨學科組織驅動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機理。

第一,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制約因素之一就是組織慣性,而跨學科組織是學科組織建設在組織慣性克服上的回應。組織慣性是一種在維持組織內部穩定性的同時,也對組織變革活動產生抵制或抗拒的一種力量[9]。雖然組織慣性使組織在發展過程中呈現一種穩定性狀態,但這種慣性卻類似于一種“路徑依賴”,容易使組織在面對外部變動的環境中失去“適應彈性”,從而抗拒與組織變革相關的行為或活動。這種抵制或抗拒力量甚至影響到本身對于組織有利的一系列變革活動,諸如創新等。因為組織慣性會導致組織僵化的可能,并阻礙技術創新,這使得組織對外界環境變化不敏感,這種“消極態度”更容易使組織失去對新知識的主動探尋的機會[10]。因此,組織慣性更傾向于使組織沿襲一種“守舊”且“求穩”的態勢發展,這對于組織的變革創新而言,無疑是一項障礙性因素。

在高等教育場域中同樣如此,學科組織發展的“慣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高校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高校原始創新的需求之一就是學科交叉融合,僅靠單一學科發展很難取得原始創新突破,但在現實的學科建設中,諸如數學、物理等重要基礎學科仍然缺乏交叉融合,科學研究的原創性明顯不足[11]。在基礎學科發展過程中,僅僅立足于“學科本位”的思維依然存在,并導致該類學科組織呈現出單一學科知識的發展模式。而恰好基礎學科又是培育高校原始創新能力的“土壤”,一旦基礎學科發展受限,位于“下游”的應用學科的發展也將受到限制,難以獲得來自上游學科的“源頭活水”來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的突破。在美國社會學家華勒斯坦的視界中,僵化的學科界限是需要打破的,但若不觸及根本的知識生產組織結構,其變革能量也會減弱[12]。這也再一次指出,如果沒有對學科組織結構作根本性調整,學科界限的僵化特征依然會在學科組織未來發展中“慣性”延續,從而對高校學科間創生知識生長點、尋求原始創新突破形成制約。

而跨學科組織則是對學科建設在組織慣性克服上的回應,其變革行動為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提供驅動力。以哈佛大學跨學科組織建設為例,其改革共識在于,盡管哈佛大學擁有優秀的師資與學術資源,但囿于“科層制形成的‘巴爾干化式組織割據’”,哈佛大學在很多創新領域難以立足,因而有必要朝向交叉學科方向發展;其中干細胞研究所作為哈佛大學的重要跨學科組織,其在干細胞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成為該領域的世界領跑者。由此可見,哈佛大學在學科組織建設上認識到僅靠優秀的師資與學術資源,而不解決學科組織割據的狀態,就難以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其創新引領的潛在優勢更難以得到有效發揮。因此,以學科交叉為特征的跨學科組織建設成為其實踐目標,諸如干細胞研究所就是利用跨學科知識來實現重大突破,最終使哈佛大學成為該領域的領跑者。反之,若沒有進行跨學科組織建設,傳統的學科建制難以使哈佛大學優秀的師資與學術資源交叉利用的潛能得到發揮,更毋庸說實現占領創新高地的目標了。哈佛大學干細胞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體現了其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而促進這一結果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以跨學科組織建設來克服傳統學科組織的“慣性”。

第二,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跨界搜索,而跨界搜索又是跨學科組織的重要特質??缃缢阉髦缚缭浆F有組織邊界,并從外部其他主體獲得異質性知識資源的行為[13]。其突出知識要素與創新目標的結合,并通過新技術和新能力的探索來改變既定思維方式而適應環境變化[14]??缃缢阉髦赶驅υ羞吔绲某叫袨?其目的就在于獲得異質性的知識要素,來實現創新目標。這一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同一邊界范疇內知識要素呈現同質化特征,而同質化的知識要素難以通過多元組合來生成新的知識要素??缃缢阉鲃t在超越原有邊界范疇基礎上,通過探索其他領域的知識要素來為原有知識要素的組合提供機會,從而實現知識要素的組合創新。因此,跨界搜索與創新活動之間在知識要素的跨界流動與組合上形成緊密關系,有利于形成一種跳出既有邊界范疇來探索發現的思維模式,進而促進創新能力的提升。

跨界搜索在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中,同樣扮演著支撐角色。在高校中,學科知識的利用與探索也存在跨界現象。一些重大發現或突破是建立在跨界搜索其他相關學科的異質性知識要素基礎之上,這對于高校原始創新發現無疑具有促進作用。如DNA 雙螺旋結構發現作為生命科學研究史上的原始創新突破,其知識創生點并非完全立足于生物學學科知識,而是跨越出生物學學科領域并對物理、化學等學科知識要素進行了積極探索,最終利用相關學科知識要素來實現整體性的創新突破。這一案例的啟示在于通過對相關學科知識進行跨界探索這一行為,有利于為原有學科的知識生長點的發現和創新提供潛能,并產生前所未有的發明或發現,從而在學科知識要素組合上提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

高校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需要跨界搜索來實現異質性學科知識要素的組合性供給,而跨界搜索又正是跨學科組織的重要特質。從世界一流大學的跨學科組織運行角度來看,其創新突破的重要特征就在于跨越本學科知識邊界,從相關學科領域探尋知識生長點。以美國斯坦福大學Bio-X 為例,其成立于1998年,并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是自然科學領域跨學科組織的典范[15],其生物科學與“X”科學的交叉融合,且該跨學科組織的名稱就指向多學科知識的跨界搜索,此處的“X”就成為醫學、化學、物理學、工程等學科的代稱。對于跨學科組織而言,跨界搜索就是跨學科組織進行新知識創造的重要特質,并體現出跨學科組織進行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的動態寫照。由于跨界搜索是跨學科組織的重要特質,而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又有賴于學科知識的跨界搜索,因此,跨界搜索成為跨學科組織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橋梁,這也是跨學科組織能夠以此驅動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機理之一。

第三,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潛在機會是知識溢出,而知識溢出又是跨學科組織的重要樣態特征。知識溢出是不同主體在直接或間接的學習和互動中,通過有意或無意地吸收對方的思想或知識,來提升自身創新能力的過程或現象[16]。知識溢出與原始創新能力之間的邏輯關系在于,知識溢出為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機會上的可能。從區域創新的角度來看,知識溢出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借助和吸取先進地區的相關創新資源,如思維、生產與管理等,進而通過模仿或學習來實現知識借鑒基礎之上的創新轉化[17]。在這一過程中,若當地利用好先進地區所外溢的“知識”,并結合自身的“本土特色”,也有可能創造出以往本地未曾實現過的區域創新發展模式,從而實現本區域的特色發展?;蛘咄ㄟ^利用先進地區的創新資源,開辟出既能夠適應本土發展又能夠引領其他區域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區域創新發展模式。知識溢出這一現象一旦發生,處于知識吸收方的主體也能夠利用創新資源,并存在實現從0到1原創突破的可能。因而,知識溢出可以視為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潛在機會。

對于高校而言,其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機會之一也是知識溢出。尤其在學科建設方面,學科間的知識溢出對于基礎研究的促進作用,也是提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機會。相關研究顯示,學科集聚的知識溢出效應與基礎研究的效率存在正相關,而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且更加突出原始創新,因而需要強化學科集聚的知識溢出以提升基礎研究的效率[18]。由此可見,高校的學科聚集產生的知識溢出,能夠作用于基礎研究質量的提升,進而為基礎研究中的原始創新能力激發提供可能的空間。與此同時,也有研究指出,在高校一流學科與非一流學科的互動過程中存在的知識溢出行為,會導致非一流學科或其他組織通過模仿、探究以促進“溢出”知識的消化和改造,這對于組織的持續發展意義重大[19]。這一對“溢出”知識的消化和改造過程,也就是知識吸收方利用知識資源進行創新發展的過程。一流學科能夠通過利用“溢出”知識來改造、優化、融合自身的學科知識,并創生出新的學科知識體系,實現了從0到1的原創突破,這對于高校自身的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無疑具有推進作用。

既然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機會需求點是知識溢出,那么知識溢出這一行為或結果又是由怎樣的主體所產生呢? 其中,在跨學科組織中,知識溢出表現為跨學科組織的重要樣態特征??鐚W科組織具備形成耗散結構的條件,其內部激發的新思想、新技術、新知識等可以不斷向相關成員輸出,而來自不同學科的成員更是可以將帶有“負熵”的知識流進行引進并改造,知識流動、知識創新也就為組織創新活力的激發提供了能量[20]。相比較傳統學科組織模式而言,正是跨學科組織所具備的形成“耗散結構”的條件,促成了不同學科間知識流動的可能。同時,伴隨知識的流動,知識需求方借助并改造知識用以實現其創新發展的動力也大大提升。在跨學科組織內部,知識供給方與知識需求方圍繞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的提供、吸收與轉換,實質上就是對知識外溢的內涵詮釋。因此,跨學科組織的重要樣態之一就是知識外溢,而知識外溢又是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潛在機會,從這一維度來看,通過知識外溢來提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也是跨學科組織驅動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機理之一。

四、跨學科組織驅動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實現機制

明確了跨學科組織驅動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機理,那么,在此基礎之上,又應該通過怎樣的機制來實現跨學科組織對高校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呢? 其中,動態調整、目標重構以及協同網絡可以為跨學科組織驅動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提供實踐思考。

首先,以動態調整增強跨學科組織的環境適應性。相較于傳統單一的學科組織,跨學科組織的優勢在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回應傳統學科組織所面臨的組織慣性問題,這同時也是跨學科組織能夠驅動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機理因素之一。但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地方在于,跨學科組織應該如何保持這種優勢? 或者說跨學科組織應該采取怎樣的策略使自身保持“適應性”,而不致使自身陷入組織僵化的局面? 若要提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從組織建設視角來看,跨學科組織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其內部不同學科體系間知識的有效流動問題,尤其是防止雖然建立了跨學科組織形式,但事實上又是內部學科孤立的“貌合神離”問題。鑒于此,可以通過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以增強跨學科組織的適應性。一方面,從實體的跨學科組織動態調整角度來看,需突出“原始創新需求”的重要性,即通過原始創新需求來調整跨學科組織內部的學科知識結構。根據原始創新需求,跨學科組織動態調整內部的學科知識結構,強化亟需推進研究的學科知識,重構跨學科組織內部的知識結構體系,并根據原始創新重要程度來動態布局跨學科組織內部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和地位。這種彈性模式有助于使跨學科組織內部與環境需求持續處于一種互動調適狀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應對跨學科組織內部的“潛在壁壘”和某一學科長期固化發展狀況,從而增強跨學科組織內部的活力。另一方面,從虛擬的跨學科組織動態調整角度出發,跨學科組織的虛擬模式是否也能夠有效應對內部學科壁壘問題,從而增強原始創新的動力,這也是可嘗試探索的方向。針對某些領域從0到1的瓶頸問題,跨學科組織可以嘗試在原始創新突破期內聚集相關學科集中攻關,而伴隨從0到1創新突破的實現,跨學科組織也隨著原始創新任務的完成而結束自身的“使命”,這也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應對原始創新所面臨的組織慣性問題。動態調整機制的作用在于增強跨學科組織對于創新需求或外部環境的適應性,以降低自身內部潛在的組織慣性,從而減少原始創新行為所面臨的組織障礙,以達到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目的。

其次,以目標重構突出跨學科組織的領域引領性。雖然跨界搜索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之間具有機理聯系,但跨界搜索又包含了不同的方面,該如何精準實現跨界搜索在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上的作用呢? 這就涉及實現機制問題。根據目標維度,跨界搜索包含前瞻性跨界搜索和追隨性跨界搜索,其中前瞻性跨界搜索側重探索尚未被普遍接受的、具有潛在價值的異質性知識,其目標就是達到領域內領先地位;追隨性跨界搜索側重異質性知識來追隨對手,達到領域內鞏固地位的目標[21]。針對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前瞻性跨界搜索無疑具有推動價值。因此,從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角度來看,需要進一步重構跨學科組織目標,以前瞻性跨界搜索來驅動跨學科組織對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功能。其一,在目標設置上,更加注重前瞻性跨界搜索,以領域領先為目標。這就要驅使跨學科組織以領域內的“引領”為目標,通過從0到1的原創突破達到“人無我有”的狀態,從而產生一種標桿效應。其二,在目標實現上,尤其重視未知領域、尚未被普遍接受的知識領域以及具有顛覆性價值領域的探究,這些領域既是前瞻性跨界搜索的重點范疇,同時又是高校原始創新能力突破的方向??鐚W科組織在這些領域的創新實踐,有利于重塑全新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認同,實現顛覆性創新,這也是高校實現從無到有的原始創新突破。其三,在目標內容上,重視異質性知識的吸收,這本身也與跨學科組織自身的特質相適應。異質性知識的吸收不僅能夠進一步粘合跨學科組織內部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還有利于為原始創新的突破奠定所需的知識基礎。

再次,以協同網絡拉動跨學科組織的知識整合性。在跨學科組織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之間,知識溢出成為二者銜接的潛在力量??蓢L試從協同網絡建設的角度拉動跨學科組織的知識整合性。一方面,明確協同網絡的主體角色。針對原始創新實踐問題,到底哪些學科能夠發揮協同作用來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這些學科在協同網絡中又應該承擔怎樣的功能? 只有明確了協同網絡的主體角色,方可進一步明晰哪些學科能夠成為另一些學科“汲取養分”的潛在資源,如此才可能形成知識溢出。這同時也是原始創新實踐的挖掘點之一,從而發現潛在的原始創新知識生長點。因而,在協同網絡中,主體角色的辨識對于后續原始創新實踐的展開具有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強化協同網絡的平臺建設。如果僅僅明確了協同網絡的主體角色,而沒有相應的平臺搭建,不同學科間的交流、碰撞等互動將會流于形式。通過進一步強化協同網絡的平臺建設,促使不同學科知識或資源在平臺中進行交換、共享,從而實現不同學科知識的整合,這是推動知識溢出形成的關鍵所在。以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系統生物學研究所這一跨學科組織為例,其運用網絡平臺整合校內校外各種資源,構建高效的知識轉移與共享機制[22]。該研究所作為跨學科組織,側重研究資源的轉移與共享,從而以網絡平臺搭建來實現知識要素的流動與整合,為知識溢出提供條件。因此,協同網絡建設對于跨學科組織中知識溢出的促進具有重要意義,這也為跨學科組織驅動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提供實現機制。

五、結語

從當前的現實狀況來看,無論是國家層面的政策導向,還是現實中高校面臨從0到1的卡脖子問題,都指向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盡管在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這一主題探究上存在諸多視角,但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跨學科組織載體的運行,直接牽涉高校原始創新所需知識要素的實踐狀況,因此,組織視角也是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觀測點之一。本文以跨學科組織作為重要的研究變量,并在組織慣性、跨界搜索和知識溢出層面,發現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對跨學科組織有一定的需求,并嘗試從動態調整、目標重構以及協同網絡方面為跨學科組織驅動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提供實踐思考。然而,在機理研究層面,國外世界一流大學的跨學科組織是否表現出案例典型性? 跨學科組織從產生到發展是否伴隨著原始創新實踐的痕跡? 在機制探索方面,治理模式、制度設計等是否影響跨學科組織驅動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 這些問題都是需要通過后續探究,來進一步闡明跨學科組織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內在邏輯性,進而從組織建設的視角為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提供實踐策略。

猜你喜歡
學科知識跨學科跨界
跨界
高校圖書館學科化知識服務模式研究
跨界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品讀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學校德育要植根于學科知識的意蘊之中
B&O繼續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