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農民增收新形勢、新潛力和新動能挖掘研究

2024-01-26 23:26張銀銀徐耀君
智慧農業導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新動能農民增收新形勢

張銀銀 徐耀君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GD23XYJ96);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GD23CGL22);廣州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委托課題(無編號)

第一作者簡介:張銀銀(1984-),女,博士,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收入分配與城鄉發展。

DOI:10.20028/j.zhnydk.2024.03.016

摘? 要:該文通過對廣州市7個區15個村的農民進行隨機問卷調查與訪談,探索廣州市農民收入新增長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發現廣州市農民在經濟新常態、大灣區建設、鄉村振興、人口結構變化背景下面臨增速減緩、對外開放擴大、產業融合、老齡化的新形勢。政策建議是,通過激發農業農村內部增收富民潛力、促進農村勞動力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優化農民財產性收入、穩步提升制度環境等,進一步挖掘出廣州市農民增收的新潛力和新動能。

關鍵詞:農民增收;收入結構;新形勢;新潛力;新動能

中圖分類號:F32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4)03-0063-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random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with farmers from 15 villages of 7 districts in Guangzhou, exploring? new situation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new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 in Guangzhou. Discovering that farmers in Guangzhou are facing a new situation of slowing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anding opening-up,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aging in the context of? new normal?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hanges in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policy suggestion is to further tap into the new potential and driving force for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in Guangzhou by stimulating the potential for increasing income and enriching the people with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promoting higher 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optimizing farmers' property income, and steadily 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Keywords: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income structure; new situation; new growth drivers; new energy

增加農民收入,事關農民安居樂業和農村和諧穩定,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客觀要求。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做出重要部署,包括“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促進農業經營增效”“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廣州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樞紐,在推動廣東省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具有輻射帶動作用,近十年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已有頗為豐富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著偏遠農村未能得到充分發展的問題。因此,亟需剖析制約廣州市農民增收的關鍵因素,探索出推動廣州市農村現代化以及促進農民增收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廣州市轄11個區,其中荔灣區、越秀區、海珠區和天河區均已實現100%城鎮化率。因此,本文選取調研地點確定為番禺區、白云區、黃埔區、南沙區、花都區、從化區和增城區的15個村,通過對農民隨機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獲取廣州市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的增長趨勢及存在的問題,探索廣州農民增收面臨的新形勢、新潛力和新動能。

1廣州市農民增收總體情況

由表1可知,在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占比大,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占比小,工資性收入自2014年起比重每年超過70%,成為農戶家庭收入來源的主要部分。從廣州市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來看,2015—2022年廣州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呈現下降的趨勢,這與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息息相關,其中2020及2022年廣州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還與新冠疫情沖擊相關。面對廣州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疲軟態勢,急需找到農民增收的新潛力和新動能。

2? 廣州市各區被調查農民增收情況

2.1? 各區調研點收入水平差異比較

本次調研將農民全年總收入水平分為1萬元以內、1萬~4萬元、4萬~6萬元、6萬元以上這4個層級。根據各區農戶收入6萬元以上農戶占比情況看,各區農戶收入狀況排名從高到低依次為黃浦區、從化區、南沙區、花都區、白云區、增城區和番禺區。

2.2? 各區調研點收入結構差異比較

2.2.1? 經營性收入

農民經營性收入是指農民從農田種植、養殖的農產品銷售等農業活動中獲取的收入。本次調研顯示,糧食作物種植中,無論是從種植的農戶占比,還是從收入占比來看,都處于一個相對較弱的地位,只有10.1%的農戶從事糧食作物生產,從事該項生產農戶的該項收入普遍在1萬元以下。經濟作物種植中,有35.4%的農戶從事經濟作物生產,該項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自給自足。養殖業中,高達94.2%的農戶沒有通過養殖獲得經濟收入,南沙區和番禺區農民的養殖收入相對較多,總體而言,農戶養殖的規模很小。

2.2.2? 工資性收入

農民工資性收入是指農民工在非本地企業或本地企業從業的收入,通常以工資形式發放。外出打工凈收入1萬元以內農戶占比較大的地區是增城區、花都區;外出打工凈收入10萬元以上農戶占比較大的地區是白云區、從化區。打工收入是農戶主要的收入來源,農戶打工收入在1萬~5萬元、6萬~10萬元2個區間的農戶最為集中,占比分別為35.1%和27.8%??傮w上,廣州市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專業技能,導致其工資性收入較低。

2.2.3? 財產性收入

財產性收入是指通過個人或企業所擁有的財產、資產或投資所獲得的收入。此次調查中的農戶,約有60%的農戶獲得不同程度的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1萬元以下的農戶比例為40.30%,1萬~5萬元的為14.20%,5萬~10萬元的為4.30%,10萬元以上的為1.20%。其中增城區、黃浦區和花都區農戶獲得財產性收入的占比最大。廣州市農民財產性收入的來源主要為集體土地流轉租金、私人房屋出租、私人土地出租和征地拆遷款等。但由于各村土地資源稟賦差異性大,個人房產不同、征地拆遷價值不同,多種因素導致農民獲得的財產性收入差異較大。

2.2.4? 轉移性收入

轉移性收入是指個人或家庭在不進行相應的勞動或提供商品和服務的情況下,由政府或其他機構向其提供的收入。本次調研顯示,有40.30%的農戶獲得1萬元以下、14.20%的農戶獲得1萬~5萬元的轉移性收入,大部分廣州農戶2022年轉移性收入為1萬元左右,其中地力補貼和良種種植補貼每年85~180元/畝;養老補貼各村標準不一,200~800元/月不等。

3? 廣州市農民增收面臨的新形勢、新潛力和新動能

3.1? 廣州市農民增收的新形勢

一是經濟新常態背景面臨的新形勢。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轉換、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變。宏觀經濟的換擋、提質,為廣州農民的長期增收注入了強勁動力,但也必然帶來短期的不確定性沖擊。同時受到國內外貿易形勢影響,外部需求和內部需求偏弱,短期內廣州市農民增收的壓力較大。二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面臨的新形勢?;浉郯拇鬄硡^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灣區的建設,將進一步優化廣州農村的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更優質、更高效的渠道。同時灣區的建設對廣州現代農業、都市農業、觀光農業等板塊的發展將帶來有利條件,從而將進一步帶動廣州市農民增收。三是鄉村振興背景下面臨的新形勢。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將有助于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持續出臺,扎實推動廣州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多個領域的振興。四是人口結構變化背景下面臨的新形勢。2022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約14.9%,相比之下,廣州市的老齡化問題并不突出,從2010年到2020年,廣州市的老齡化從6.67%提高到7.82%。盡管廣州市目前的老齡化問題并不嚴重,但老齡化作為一種必然趨勢,將導致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另一方面使農產品需求結構發生變化,因此需要對廣州市的農業生產結構做出調整。

3.2? 廣州市農民增收的新潛力

一是外部環境優越性整體增強。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持續推進,廣州市農村的建設進程加快,廣州市農村區域毗鄰港澳,背靠國內市場,面向世界,無論是從要素投入,還是產品的銷路,或是農民就業途經,都為農民的增收創造了積極條件。二是農業新業態發展良好。已建成全省數量最多的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獲評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鎮、省級專業鎮、專業村;打造農業公園,改造村級工業園。三是農業加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基礎好。廣州市食品工業呈現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農副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產值逐年增長。預制菜加工收入逐年增加,預制菜企業擁有自主品牌和專門研發投入。廣州市服務業居全國主要城市前列,占廣東省比重達29.06%,發展形成了批發零售、房地產、金融、信息服務和交通運輸等增加值超千億元的行業集群。四是農業基礎設施、技術裝備先進。截至2022年,廣州市建制村通客車率達到100%,農村客運運營、管理信息化率達100%,新改建“四好農村路”860 km。全市自然村實現自來水集中供水和農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全覆蓋,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全部完成。1 144個行政村全面通達光纜,4G網絡信號基本普及,5G網絡建設加速推進。2022年廣州市農機總動力129萬kW,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77.8%,水產養殖、畜禽養殖、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分別達到65.59%、83.44%、84.40%,連續多年超額完成省下達水稻綜合機械化發展指標任務。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水平位居廣東省前列。五是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廣州市加大政策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的數量和規模日益壯大,成為帶動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領頭羊。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總數居全省各市之首。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總量躍居全省第一。

3.3? 廣州市農民增收的新動能

一是促“流轉”擴增量,構建村民增收新模式。大力推動農村土地流轉規模和增加補貼力度,通過財政資金進行扶持,鼓勵承包農戶、經濟社委托經聯社統一經營土地,充分發揮經聯社連片經營的規模效應,通過“三資”交易平臺,便捷投資方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村企利益共享、農村持續增收。二是盤活集體資產,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不斷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規范交易流程,有效實現農村“三資”保值增值,實現農民增收目標。全面推行農村集體資產線上交易和保障村集體利益,同時完善評估機制,推動交易項目管理提質增效。三是創新農業組織形式,發展現代特色產業。立足當地資源優勢,通過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新型農業組織,聚焦發展特色農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有效發展惠民致富產業,使合作社真正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合作組織。通過培育“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成為主要的生產模式,使農民成為致富的主要參與者。四是創新帶動模式,促進村民增收致富。積極推動經營主體通過吸納就業等方式,建立與本地勞動力的利益聯結。支持經營主體拓寬用工渠道,擴大用工數量,規范用工方式,積極吸納本地勞動力就業,穩定增加本地勞動力工資性收入。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經營主體與農戶在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把有發展意愿和能力的農戶納入產業發展之中,增加農戶經營性收入。五是培育三產融合新業態,延伸增收產業鏈。依托區域內生態資源,打造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文化體驗、科普教育及康養等相結合的農文旅融合項目,“接二連三”深度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通過招商引資,農文旅融合發展,以“科技農業+休閑旅游”創新帶動美麗鄉村建設。加強規劃引導,將生產、觀光與休閑旅游融為一體,形成數字農業新模式。

4? 廣州市農民增收的政策建議

一是挖掘農業農村內部增收富民潛力。依托龍頭企業和產業園區,強化規模擴張構建產業集群,打造現代農業園區。鼓勵農民更緊密地參與產業鏈,加強高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的效果。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權,引導金融機構創新農村產業融資產品,強化農村金融風險緩釋機制;充分利用專項用地指標,合理安排現代農業項目和農村產業用地。探索新的供地模式,促進土地資源活化。鼓勵空閑宅基地和廢棄集體用地轉為村經濟發展用地。二是促進農村勞動力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加強農村職業教育。政府應加快農業教育發展,設立鄉村振興、三產融合學校,重點培養高素質農民。建立支持農民工就業的服務機構,完善工、企、政共同協商機制,針對農民工,分類提供就業幫扶。三是優化農民財產性收入穩步提升的制度環境。推進農村土地改革,完善土地流轉制度,保障農民土地權益和宅基地、集體收益權益。優化土地經營權流轉,增加農民租金、股息、紅利等收入來源,提高財產收入比例。四是完善轉移性收入的保障機制。加強財政支持的評估和監督。監管農業項目專項資金使用透明度,優化農村基礎設施和金融市場。加大財政支持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完善農村金融系統,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注重新工具、技術和優質品種的支持,對創業的農民提供教育資助,挖掘增收潛力。五是持續加大財政支農投入。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擴大貼息貸款、小額貸款等比例。建立綠色農業補貼制度,優化農機購置和主要農產品生產機具補貼政策。實施重要農產品收儲和最低收購價政策;推動農村醫保全覆蓋,減輕醫療費用負擔。增加醫療服務投入,提高服務覆蓋和質量。執行健康扶貧政策,補助貧困農民醫療費用,增加農村教育投入,改善學校設施和資源,提升教育質量。引入城市教育資源,確保農村學生享有優質教育,加強學校間合作,分享資源和經驗,提高教育水平。六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進技術賦能。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投資者投資農村農副產品加工業,提供土地和場地支持,降低投資成本。建立農村招商引資專項基金,解決融資難題。為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提供全方位服務,同時建立和強化農產品質量認證,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何宜慶,熊子怡,張科,等.數字經濟發展、非農就業與農民增收[J].統計與決策,2023,39(16):111-115.

[2] 汪三貴,周園翔,劉明月.鄉村產業振興與農民增收路徑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23(4):147-153.

[3] 萬俊毅.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2(6):19-22.

[4] 楊少雄,蘇嵐嵐,孔榮,等.農民收入質量:邏輯建構、測度評價與動態演進[J].中國農村經濟,2023(8):18-36.

[5] 姜長云,李俊茹,王一杰,等.“十四五”時期促進農民增收的戰略思考[J].江淮論壇,2021(2):38-44.

[6] 羅玉嬋.促進農民增收要做好三篇文章[J].人民論壇,2019(24):134-135.

[7] 姜長云,蘆千文.當前農民增收的形勢、難點及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7(10):69-73.

[8] 鐘鈺,藍海濤.中高收入階段農民增收的國際經驗及中國農民增收趨勢[J].農業經濟問題,2012,33(1):73-79,112.

[9] 韓俊.農民增收問題的新探索——評《農民增收的制度性約束與創新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3(5):80.

[10] 羅明忠,魏濱輝.返鄉創業、產業升級與農民收入增長[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3(1):83-96.

[11] 吳比,尹燕飛,徐雪高.農民收入增長區域結構與空間效應——基于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J].農村經濟,2017(1):60-66.

[12] 望曉東,江華,魏玲.收入結構、土地財產與農民增收——基于廣東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增長的實證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14):223-228.

猜你喜歡
新動能農民增收新形勢
制約吉林省農民增收的因素
貴州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優化
貴州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優化
光山縣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助推精準脫貧方法研究
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積極培育和壯大新動能
新形勢下“管理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新形勢下班集體建設創新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靈武市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與實踐
魯企“新動能”
培育縣域經濟增長新動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