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危機防范視域下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工作體系構建策略與實踐

2024-02-02 13:14張媛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高校教師心理健康

張媛媛 等

陳亞飛? 蘇旭東

摘 要:通過對北京地區高校教師抽樣調研,從身心健康狀況、社會再適應水平、抑郁水平三個維度評估被測群體心理健康狀況,結合調研分析結果和高校工作實際,以防范心理危機為目標,研究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工作體系的構建策略并開展相關實踐,為高校開展教師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一種有益的模式借鑒。

關鍵詞:心理健康;高校教師;心理危機防范

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

2021年5月,課題組以北京地區高校教師為研究對象,使用身心健康狀況(CMI)、社會再適應水平(SRRS)、抑郁水平(BDI)量表進行采樣。根據928份有效樣本數據分析顯示:被測群體整體心理健康狀況無明顯異常(見表1),但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被測群體整體社會再適應水平(壓力水平)值得關注。SRRS量表通過調查被測對象近一年以來面臨的43個可能促成疾病的壓力事件,評估被測者的壓力水平,從而預測未來一年患病風險。被測群體SRRS平均值為148.26,低于但趨近臨界值,未來一年面臨患病的中等風險者占比22.95%,面臨較高患病風險者占比15.52%,顯示被測群體整體壓力水平值得關注。

2.被測部分群體心理健康狀況差異顯著、問題突出。根據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年齡、專業技術職務、行政職務級別、職業類型、通勤時間、婚姻狀況、生育狀況的被測教師群體存在心理健康狀況的顯著差異,如50歲~55歲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壓力水平明顯差于45歲以下群體;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的壓力水平、初級及以下職稱教師的抑郁水平高于臨界預警值且顯著高于其他群體;通勤時間2小時及以上的人員在身心健康狀況、壓力水平、抑郁水平方面與其他群體存在顯著差異,須重點關注。

3.個別被測人員心理健康狀況異常,存在潛在問題或風險。個別被測人員數據超過臨界預警值,133人身心健康狀況較差,占比14.33%;357人社會再適應水平(壓力水平)較高,占比38.47%,其中,144人未來一年面臨較高患病風險;251人抑郁水平較高,疑似中度和重度抑郁人員約占被測人員總數的4.63%和1.83%。

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工作的現實困境

1.高校教師對心理健康存在較強的病恥感,對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接受度較低。心理服務需求調研數據分析顯示:被測群體中24.68%表示遇到心理問題時“不會”使用心理咨詢等服務,而該群體的身心健康狀況更差、抑郁水平更高且超過了臨界預警值。被測群體不考慮使用心理服務的主要原因在于認為“心理健康服務可能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占比45.41)%,“擔心隱私泄露”(占比40.17%),“使用心理服務會讓自己感覺有些難堪”(占比37.15%),反映出被測群體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存在偏差,對心理健康服務的專業性、隱私性有所顧慮。

2.針對高校教師的心理幫扶支持體系不健全,心理危機預防工作難度大。心理健康工作遵循行業倫理,按照咨詢師與來訪者須避免建立雙重或多重關系的相關要求[1],高校雖有專業心理教師團隊、輔導員團隊卻不能直接為教師(同事)提供心理幫扶,在其他力量補充不夠、專業知識和處理經驗不足的情況下,還存在教師普遍對同事異常言行的敏感度不夠、主動報告意識不強等問題,使得教師心理問題隱蔽性更強,心理危機預防工作難度更大。

3.對心理問題潛在風險的預判防控不到位,危機響應工作滯后、協同不夠。當前,高校教師心理問題愈發凸顯,從一些危機事件的復盤看,有的案例對心理危機狀態教師信息掌握不夠全面,無法及時對事件發生的潛在問題誘因做出初步判斷;對教師既往重大變故、言行異常、心理異常情況缺乏了解;對已有心理問題人員長程跟進不夠,對其近況不了解;有的案例則在應急響應狀況下,出現專業力量到位不及時、危機評估滯后、工作協同不夠等問題,補窟窿、救急式地開展工作,暴露出工作機制不健全的弊端。

心理健康工作體系構建策略要點

基于心理危機預防角度,如何為教師提供更加科學、保障有力的心理健康管理服務,實現教師個體心理素養提升、學校組織管理效益增值的雙贏目標,構建教師心理健康工作體系顯得尤為重要,結合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研數據及工作現實困境分析,其構建策略要點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內容:

1.強化工作領導統籌。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減少學生師源性心理障礙[2],提高教師心理育人能力,推進“十育人”體系建設的應有之義,要站在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度,將其作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基礎性工作,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統籌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兩大領域,促進身心協調發展;統籌預防、預警、評估、干預、鞏固五大環節,構建工作全流程鏈條;統籌隊伍、經費、場地三大要素,為工作提供良好政策保障;統籌教師、學生兩大主體,推動心理健康良性循環。

2.建立建強工作隊伍。針對工作力量不足的問題,一方面,要組建覆蓋心理統計與測量、心理咨詢與臨床等方向的心理專家團隊,同時明確專家工作職責及專家間協調調動工作機制,建立病患轉診綠色通道,確保專業支持及時到位、發揮最大能效;另一方面,要健全校內專兼結合工作隊伍,明確教師心理健康工作統籌部門和專職人員,依托基層黨組織、工會組織或現有工作體系培養兼職隊伍,發揮心理預警“前哨站”作用,不斷提升專兼職人員心理健康工作能力水平。

3.貫穿聯動工作鏈條。心理危機預防的目的是防止心理危機特別是惡性事件發生,其工作視角就不能局限于補救式的心理輔導和救火式的應急干預,從而陷入“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循環,而應將工作前置、后延,追求積極的、常態化的、多層級的心理危機預防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采取專業的方法主動了解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掌握教師心理健康動態,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基于有效信息的及時調取、專業的危機評估與指導、工作力量的協調運行、資源的有力保障,贏得危機干預的時間和工作主動權,加強預后動態、長程關注,鞏固干預成果,從而形成完整的、閉環的工作鏈條。

4.健全完善服務體系。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是關心關愛教師的重要舉措,同時更應從建立健全教師心理危機預防的工作鏈條角度,將學校管理目標與教師身心健康發展目標結合起來,不斷豐富服務內容,如針對教師對心理健康認知的偏差,要面向全員,在加強宣傳教育的同時,通過提升服務專業性、私密性、親和力,提高教師群體對心理健康工作的接受度、信任度;針對重點關注群體,要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定制服務,將管理寓于服務之中,讓教師在享受服務的同時,感覺不到管理意味的存在,減少教師的防御、抵觸情緒,實現隱形干預。

5.建立全程健康檔案。心理危機干預的首要原則是盡早對心理危機進行識別,并及時介入,遏制危機的發展變化,面對危機高發和工作被動滯后的問題,一是要強化信息數據的準確性、時效性;二是要激活數據價值,為提升管理水平服務,依托學校大數據平臺推進相關部門公開共享,將整合分析、挖掘提取出的教師心理行為數據與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危機排查結果結合起來,降低普查排查對象人為“掩飾”因素造成的數據偏差[3],主動為重點關注個體和人群精準施策,實現預測、預警、跟蹤、反饋的動態化管理。

工作實踐

北京建筑大學確立全面提升教師隊伍心理素養和健康水平的目標,于2020年出臺《中共北京建筑大學委員會關于加強教職工健康工作的實施意見》,統籌推進“教職工心理健康計劃”,全面加強教師心理健康關心關愛和溫暖幫扶,著力構建專業性、系統性、柔韌性“三性合一”的工作體系機制。

1.突出“兩專業”,做教職工心靈的“安全港”。一是抓隊伍專業化建設,建立學校黨委領導、教師工作部牽頭、校工會等部門協同、二級單位具體落實的校內工作體系,健全“黨支部書記—辦公室主任—二級黨組織書記”基層管理隊伍,明確責任,聚焦心理問題識別、心理危機干預、心理素養提升等業務領域,定期開展專業培訓和工作坊活動;持續充實校外心理專家庫,形成由國內行業知名專家領銜,涵蓋心理測評、心理咨詢、危機干預領域的專家團隊,健全教師心理健康校內外協同工作體系。二是抓全員、全程、全方位專業服務,嚴守工作紀律和心理服務專業倫理要求,切實保護隱私,全力消減教職工顧慮,面向全員提供符合專業水準的心理體檢、心理熱線、心理咨詢、團體輔助活動等全方位的心理服務。

2.健全“三系統”,做教職工心靈的“晴雨表”。一是建設心理健康信息系統,實現心理健康預約服務、自檢和同步報告,建設手機端服務平臺,教職工可方便快捷地預約心理咨詢,隨時隨地進行心理健康體檢,同步生成體檢報告,即時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狀況。二是一人一檔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整合心理服務使用數據、人事等人員歸口管理數據,分析提取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信息,在確保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前提下,動態維護和使用教師心理健康檔案。三是健全分級評價預警系統,依托心理檔案數據平臺及黨支部、二級單位黨組織、教師工作部聯系溝通機制,動態掌握和摸排教師心理異常情況,實施分級預警和重點清單分級管理。

3.展現“柔與韌”,做教職工心靈的“守護人”。一是弱化管理者印象,柔性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開發代言卡通“小悅芽”形象,推出微信表情包、系列海報、暖心禮物、卡通人偶等IP周邊,開設“悅芽兒小語”專欄,發布系列科普推文,舉辦教職工心理健康節,邀請校外專家團隊進校與教職工面對面交流,增進了解拉近距離。二是強化“生命至上”理念,堅持做好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制定心理危機分級應急響應工作預案,開展心理危機事件桌面推演實訓,建立專家會商會診和危機評估工作機制、家校定期溝通機制,開設就醫轉診綠色通道,暢通危機干預生命線。根據學校心理健康服務數據調研顯示:教師群體心理保健意識較2021年明顯提升,在遇到工作生活壓力和情緒心理問題,更多教師能夠及時尋求學校心理幫扶,心理熱線使用率提高42%、預約咨詢量翻一番。此外,師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融合建設促進師生在教育教學互動中加強關注、增進關愛,有效營造了師生間良好的情感互動氛圍。

參考文獻:

[1]王芳.高校心理危機干預中的倫理困境及突破路徑[J].心理月刊,2022,17(4):217-219.

[2]馬雪玉.“師源性心理障礙”與教師心理健康教育[J].教學與管理,2008,23(1):30-31.

[3]仇妙芹,趙海鵬.數據賦能高校心理危機預警機理及路徑[J].探求,2021(5):97-102,120.

(作者單位:北京建筑大學黨委教師工作部、人力資源處)

[責任編輯:苑聰雯]

猜你喜歡
高校教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教師平等權利的法律保護
論高校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修養
對提高高校教師績效考核效果的幾點思考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
論高校教師繼續教育的人力資本開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