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五+”優化路徑研究

2024-02-08 14:04何姝儀
廣東教育·職教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學業少數民族群體

何姝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地區的繁榮與富強是國家穩步發展的必要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少數民族學生群體是推進我國各民族和諧發展、維護我國邊疆和民族地區穩定的中堅力量。少數民族學生因教育資源匱乏、學習基礎較薄弱,有較強的民族意識及自我意識,對于本民族習慣、民族價值均有著非常高的認同感和維護意識,價值邊界意識明顯。 埃米爾·迪爾凱姆社會團結理論提出,社會團結中的機械團結以集體意識作為維護紐帶,具有信仰、情感、意愿的高度同質性,有機團結則是建立在個人異質性基礎上的一種社會聯系。 結合高校教育民族大團結大融合的時勢要求,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少數民族學生有機團結,一方面,有助于將思政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另一方面,有助于少數民族學生人才培養事業,在本民族習慣得到尊重的同時融入班級、學院,構建和諧校園,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因此,整合學校統戰資源思政力量、引導學生多元融入集體生活、提升學生又紅又專的政治情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點。

目前,嶺南師范學院在校少數民族學生總數280人(不包括2022級學生),包含24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學生群體分布于各二級學院。2021年,學校開始招收西藏學生,2022年,學校開始招收新疆學生,生源擴大到更多的少數民族,做好少數民族學生思政工作是深化保障校園安全、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文化交融的需要。

一、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現狀

群體特點取決于校園融入程度深淺以及服務管理水平高低,而高校教育是社會的反映,模擬社會并以縮小的形式復制社會,社會團結理論同樣適用于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群體。借鑒社會團結理論多維視角,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群體在校特點,可以從政治融入、文化融入、學業融入和生活融入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政治認同弱化,民族意識強烈

少數民族學生的政治認同是堅持黨的領導、國家政治體制、國家民族政策。 在少數民族學生群體中的外化表現為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主動學習了解時政理論、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等。但在對學校少數民族學生群體采訪中發現,對于入黨動機,大多數學生是持一種隨大流的狀態。少數民族地區群眾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根植于本土的民族文化,相對保守傳統,易于自我滿足,少數民族學生群體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對自己民族認同有著強烈的內聚性,產生不同程度的對外排他性。在國家民族政策指導下,少數民族學生在教育上有特享的相關政策,包括不限于就讀期間有生活費、學費減免政策,個別地區在中考或高考中充分考慮少數民族情況,會有分數上的照顧,或生源不足的情況下,同等分數下優先考慮少數民族學生。

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大學后備受關注,為幫助他們融入大學生活,學校在思想政治引導、學業就業輔導、生活工作教導上有意識地給予更多關照。一方面因為教育資源分配與教育水平差異,這種積極差別對待有助于推進民族間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學生因為心智不夠成熟,因長期受益于政策傾斜,形成自然而然的特殊享受慣性。

(二)教育水平差異,學業基礎薄弱

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相對落后,學生群體接受教育水平與其他地區存在差異,其學業基礎普遍薄弱。因此,少數民族學生群體在入學后表現出學業成績跟不上的明顯特點,集中出現在理工科目、語言科目。以數計學院為例,共招錄3名西藏學生,3名西藏學生每個學期3~4科專業課程不及格,涵蓋專業課和通識課。少數民族學生甚至在大一課程不及格后出現厭學狀態,萌生退學想法。學業基礎薄弱這一現象在其他專業也普遍存在,地理信息技術專業側重抽象思維和應用,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起來非常吃力。根據調研訪談發現,少數民族學生群體掛科率遠大于漢族學生,在理科、工科、語言類課程上學習普遍吃力。

(三)心理復雜敏感,思維行為感性

在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個人心理素質的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少數民族學生的個人心理素質普遍低于學生的平均水平。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對學習沒有興趣、心理活動和思維敏感、與人溝通交流存在障礙以及個人生活習慣特殊等。 少數民族大學生入學后,會有一段漫長的適應期,在此期間會尋求相似的同伴,以組建同鄉群等方式,尋得本民族文化支持和情感表達,在校園生活中因為求同心理導致存在敏感性、狹隘性。 集體歸屬和社會支持是個人的重要支撐,可以幫助少數民族學生融入和諧校園,也更易于深化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

嶺南師范學院所屬地區天氣濕熱,衣食住行獨具南方特色,在校園生活服務方面,沒有特別設置少數民族服務窗口。在學習中,因英語數理化基礎薄弱,少數民族學生短時間內還無法適應大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在大一階段厭學甚至出現退學的情緒。學習壓力、人際壓力、就業壓力使少數民族學生呈現階段性情緒化,出現容易敏感、激動和煩躁等普遍的心理問題。

二、少數民族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

(一)認識有待提高,統戰思維短缺

據調研發現,普通高校對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認識有待提高,統戰思維短缺,未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要素育人。 在全員育人方面,高校所有教師都有育人職責,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分布在教學、科研和管理各個層次不同崗位上的人員都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實現全程育人要求發揮統戰優勢,把統戰思維真正融入教育、教學、實踐、實訓的全過程。 現階段未能實現全要素育人,沒有挖掘發揮統戰優勢,包括全部第一課堂、第二課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全要素育人的局面尚未形成。

(二)統籌管理不力,教育理念單一

學校缺乏統籌管理,具體表現為管理理念單一、管理措施不力、管理隊伍單一。專任教師任務繁重,很少能做到關懷少數民族學生學業困難。班主任任職年限為大一一年,大二至大四沒有設置班主任。班主任僅在初期參與班級建設,除去參與新生見面會以及個別班會,沒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少數民族學生群體思想引導、學業輔導、生活教導。年級輔導員負責整個年級日常管理工作,疲于應對行政事務以及開展普遍性教育,忽視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特點。學校雖然有重視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意識,但更多體現在“優待”少數民族學生,比如減低學業要求、盡可能滿足需求等。責任不清導致對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都是以灌輸型為主,教育理念和模式相對比較單一,教育效果往往停留在表面,無法保證工作的持久有效。

(三)隊伍專業欠佳,育人模式乏力

現階段學校沒有專門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師隊伍,也沒有招聘少數民族籍貫輔導員。思政隊伍在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成績、培養興趣愛好、提升綜合素質、推動健康心理等方面較乏力。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就要求提升教師隊伍專業能力,掌握和了解少數民族學生個性特點,有利于調節處理他們的思想問題、心理問題,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處境采取相應的措施,做到及時、準確、有效的教育。比如輔導員對于各少數民族學生的宗教信仰、飲食偏好、民族節日、教育背景沒有專門了解,學校也未曾開設過有關于少數民族學生思政教育的專題培訓,缺乏系統的前期調查了解基礎,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人文關懷、學業預警干預工作過程中無法貼合學生特點解決問題。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不完善、不專業,工作限于表面難以深入,不能真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總體育人管理模式呈現乏力狀態。

三、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五+”一體優化路徑

(一)人文關懷,思想引導

在逐年擴招少數民族學生指標趨勢下,學校的每年迎新培訓要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特殊性,必要時開展專題講座科普少數民族文化知識,幫助輔導員、班主任、助班同輩團隊形成基本的系統認知,加強人文關懷工作。要強化思想引導,教育引導少數民族學生群體做到“兩個維護”,堅持“四個自信”,在關鍵時間做好歷史觀教育、大局觀教育、家國觀教育,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看清問題本質、堅定政治信仰,成為忠誠的愛國愛黨好青年。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上,抓好經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積極組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實踐活動,凸顯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的發展歷程,展現大國形象,使少數民族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底蘊與紅色記憶,喚醒紅色基因,引導少數民族學生形成強烈的民族精神認同與愛國意識共鳴。

(二)內外聯動,文化善導

重視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關注,需要將少數民族文化納入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一是要從少數民族學生自身發展出發,鼓勵支持少數民族學生競聘學生社團或學生干部職務,拓寬認知視野、增多文化體驗、促進綜合發展。引導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如新生才藝大賽、新生文藝晚會、校園歌手大賽、足球籃球比賽、社團文化活動等,既要肯定支持少數民族文化,更要促進民族文化在校園文化中充分交融,在文化交流中努力提高學生的文化適應能力,在校園沉浸式文化體驗中,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增強文化包容的胸懷。二是要構建多元和諧的校園文化,通過網絡新媒體渠道加強民族文化的宣傳交流,深化各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與理解。通過校園宣傳欄、校園廣播、文藝活動、文藝比賽等渠道,引導少數民族學生盡快融入多民族文化的大家庭。

(三)特色幫扶,學業輔導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解決思想問題,也要解決實際問題,學校應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存在教育水平差異、學業基礎薄弱的特點,制定符合他們學習特點的過渡性培養方案。學業上重點幫扶,一是引導少數民族學生充分利用網課資源,為其提供更多的教學輔導,方便他們及時查漏補缺。二是學業導師制時間前移,學校會在畢業年級設置畢業論文導師,可以將導師制前移至低年級開始。少數民族學生占據學生群體少數,課余時間可以通過開設習題課等方式,及時答疑盡早干預學業。導師不僅只在學業生涯起指導作用,亦可在學生工作發展、職業規劃指引、畢業論文設計等方面開展個性化指導。三是建設同輩幫扶隊伍,高年級黨員結對幫扶少數民族學生。四是建立學習激勵機制,在評獎評優的過程中,靈活掌握尺度,設立專項獎學金,選樹先進的少數民族學生典型,以點帶面促進群體和諧發展。

(四)導引結合,心理疏導

一是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在對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教育過程中,要統籌課程教學、課外輔導各環節、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推動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技能的教育有機結合,貼合學生心理復雜敏感、思維行為感性特征,建立專人專檔,優化一對一指導服務。引導學生拓寬思路,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一味封閉,倡導開放交流。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精準施策。掌握學生思想、學業、就業、心理特點和行為特征,更好地幫助學生找到實際存在的問題與困難,一一跟進指導解決問題,確保服務環環緊扣全程跟蹤。三是提供靶向服務,增強心理素質。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個性與共性融合。我們要強化家校聯合、朋輩幫扶,幫助學生自己發現興趣、學會探索內外環境、盡早確定個人發展目標。發揮目標牽引力,讓學生找到學習生活工作的意義。既要優化精準服務解決每一個學生的困惑,又要推動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素質提升,解決學生群體共性的問題。

(五)共居共學,行為向導

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有成效,只有通過行為表現進行檢驗。所以,在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厚植培育正確健康的三觀和積極向上的自我管理理念,調動學生的內生動力。從行為上進行引導,一是構建學校規章、學院導師、同輩幫扶三層行為向導,充分發揮民主黨派成員、非黨高級知識分子、歸國人員、少數民族同志等統戰對象作用,他們在時間、空間、知識層次上都有條件對大學生實施直接思想政治教育,在解決思想問題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特殊時期、特殊人群、特定事件中,適時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隱蔽性、補充性。二是轉變教育觀念,提升服務水平。在人員配備上,擴充人才隊伍,力爭提質創優,可以參照省內其他高校輔導員招聘模式,招聘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在服務平臺上,學校正在構建一站式學生工作服務平臺,可設置少數民族學生服務窗口,把特殊照顧與嚴格管理有機結合起來,用嚴格的規章制度規范學生的行為。

四、結語

在少數民族學生群體教育培養工作中,應當積極探索少數民族學生特點,貼合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需求,形成全員協同聯動教育管理的責任體系,加強督導跟進,把“軟指標”變成“硬約束”,多舉措、多路徑開展少數民族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格日勒圖.把握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16(01):109-110.

[2]王鵬飛.新形勢下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8.

[3]埃米爾·迪爾凱姆.道德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謝中清.新“五力模型”理念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7(04):53-55.

[5]方桐清.統戰對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1):47-50.

[6]侯東麗,周思聰,穆闖錄.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2(02):83-85.

[7]哈力娜·哈麥拉.少數民族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8]俞曉敏.普通高校少數民族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研究[D].東北大學,2010.

[9]李虹.普通高校民族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5.

[10]祁鳴,速成.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創新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4):64-65.

[11]周如川,陳銳聰.高校統一戰線視角下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方式方法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8(08):209-210.

[12]馬世磊,藍茂鋒.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中的難點問題及對策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6,30(01):100-102.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2年嶺南師范學院統戰理論研究課題“統戰視角下少數民族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優化路徑研究——以嶺南師范學院為例”(項目編號:TZLX202214)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 陳春陽

猜你喜歡
學業少數民族群體
艱苦的學業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音樂提升學生學業表現
樹起學業擔當之心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35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