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音”為本 多元融合
——淺談學科融合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實踐探索

2024-02-29 01:54
教育參考 2024年1期
關鍵詞:學科融合音樂

周 琦

(上海市浦東新區明珠小學 上海 200122)

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中提到“突出課程綜合”。[1]其實,早在2011 年頒布試行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第三條中就已經提到“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2]。不難看出,相隔11 年,《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對學科綜合課程理念的重視已經由“關注”上升到“突出”的高度了。從當今多元化世界文化融合的趨勢來看,教學趨于綜合化已經是各國教育的主流。一線音樂教師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科融合教學經驗,需要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學科融合的有效策略和路徑。然而,長期以來,一線教師一直深受傳統授課方式和課程設置的約束,對學科融合理解有偏差,對教學策略、融合路徑等不夠清晰,造成推行不暢、效果不佳等問題。本文旨在與教育同行們共同探討,以研促行,知行合一,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學科融合的理論依據

音樂學科融合意味著多門學科的參與和介入,是以音樂學科為基礎,在突出音樂學科的前提下,統籌多個學科的知識、思維和方法等內容,是注重音樂與其他學科綜合與滲透的一種教學。學科融合旨在通過多門學科的資源介入,有效地解決問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并在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

從藝術的本質來講,一切藝術都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和觀念的實踐活動,只是各自所用的材料和表現方式不同。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雖然在審美意蘊、表現手法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也有許多共通之處。[3]作為藝術門類中的一種——音樂學科,同樣與其他廣泛的文化領域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這使得音樂課程與其他非藝術課程之間的融合成為可能。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通感”這一心理現象是人們審美和藝術活動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方式。朱智賢在他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中是這樣解釋通感的:“通感,亦稱聯覺。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說,是指彼此聯系、相互感應的心理現象……”[4]人體的各個感官之所以不是孤立的,是因為它們都受大腦的統一控制。在各個感官中,視、聽起著主導作用,并與其他感官相溝通,引起了共鳴。無論是文字、繪畫、音樂、舞蹈還是影視等,在一定意義上都具有共通性,體現了人類創造性的智慧。通感為不同門類的藝術融合提供了合理的依據。音樂教學中可以運用“通感”這一心理現象,將聽覺、視覺、觸覺等各種感覺活動結合起來,是豐富音樂體驗、音樂表現和音樂創造的有效途徑,讓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的理念落到實處。

從學生的學習和認知活動來看,“通感”的過程是需要多門學科知識的參與和融入的,單靠一門純粹的學科知識很難解決。即使學生學會了,這樣的認知也是淺顯、片面的,無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與靈活應用。

當前的音樂教學內容趨于多元化,體現了多角度的綜合性和文化性。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契機,進行多元化融合。多元化融合可以從建構課堂“主陣地”和打造“大課堂”兩個領域齊頭并進。從建構融合課堂“主陣地”方面來說:其一,音樂與姊妹藝術融合;其二,音樂與非藝術學科融合。從打造融合“大課堂”方面來說:其一,融合性社團活動;其二,跨學科研學活動。如此呈現出多方位、多樣態的多元融合方式,最大限度地提升音樂教學的效果,更好地發揮各學科、各領域協同育人的功能,促進學生更加健康全面地發展。

融合性的音樂課堂應該使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講臺與舞臺沒有時空的距離與隔閡。只要音樂教師保持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和開闊的視野,那么課內外音樂活動、社會音樂教育資源和環境等都能成為音樂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立足音樂,建構多學科融合“主陣地”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音樂融合教學要建構怎樣的課堂呢?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學科融合不是簡單的學科疊加,而是音樂教師基于教材、教學目標、學情、教學重難點等,結合各領域、各學科間的交叉點、共通處、內在關聯,汲取審美教育元素而精心設計建構,從而達到相得益彰、互為補充的良好教學效果。

1.與姊妹藝術融合

(1)音樂與影視藝術融合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也是抽象的藝術。對于尚處于懵懂期的小學生來說,僅僅通過聆聽來理解音樂所塑造的形象、所表達的情感和內涵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他們更希望通過具象性的引導,在某種程度上實現音樂的“可視性”,幫助其更深入地欣賞與理解音樂。影視藝術與音樂是緊密相連的姊妹藝術,影視藝術很好地實現了音樂的“可視性”,所以,影視藝術與音樂教學融合可以有效地幫助小學生深入欣賞和理解音樂。

以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歌《送別》為例。上世紀20 年代到40 年代,《送別》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被廣為傳唱,一直流傳至今,深受大眾的喜愛。歌曲旋律舒緩委婉,歌詞由弘一法師李叔同所作。這首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意蘊,但意思卻直白易懂。學會這首歌不難,難就難在如何指導學生以聲傳情、以情帶聲。這首歌曲所表達的離別愁思非常細膩復雜,這種內心深處的情感該怎樣讓學生理解?其實,讓學生欣賞歌曲的MV 就是一個很有效的辦法。在經過剪輯的歌曲MV 中,主人公英子那雙充滿純真童稚、憂郁的大眼睛的特寫多次出現,仿佛在觀察著世界,思索著人生……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盡在不言中。那種難以言傳的情感,隨著悠長的音樂旋律和動情的歌唱,直觸人的心靈,不用教師過多的言語渲染,學生便能瞬間捕捉內心深處的情感,在視聽聯覺的作用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他們都情不自禁地隨著MV 的音樂動情地歌唱起來。學生感受到了音樂在電影中的情感烘托和共鳴,激發了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習內容,更重要的是有效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

除此之外,同屬于影視藝術的影視動畫也是一項較好的資源。例如將古典音樂與動畫完美結合的作品《幻想2000》,教師可以利用該作品在教學中進行融合教學的嘗試。

總之,影視藝術的合理運用拓寬了音樂學科融合的空間,拓寬了學生的藝術思維,提升了學生的理解力和審美能力,為學生打開了更為廣闊的藝術天地。

(2)音樂與美術融合

美術是音樂的姊妹學科,同屬于藝術課程,在教學中可將音樂的聽覺作用與美術的視覺作用相結合。將美術元素中的圖形、線條、繪畫、色彩、明暗、造型,與音樂中的旋律、速度、力度、強弱、音色等要素聯系起來,對學生進行感官刺激,形成聯覺作用,讓學生更直觀形象、更深入透徹地感受、體驗和理解音樂。

以二年級第二學期第二單元《龜兔賽跑》為例。二年級學生已經對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聲音的高低等音樂要素有了初步的認知,但是對其他音樂要素還沒有進行深入的學習。兩段表現不同角色(小兔和烏龜)形象的主題音樂是包含了旋律的連貫與跳躍、音色的明亮與低沉、旋律的高低起伏等多種要素的,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但是,通過點、線等直觀性很強的簡單圖形的選擇活動設計,如圖1 所示,學生既進行了深度的學習和理解,避免了枯燥乏味,降低了學習難度,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圖1 《龜兔賽跑》旋律選擇活動設計

再如,三年級教學內容中有對人的聲音的聽辨學習,要求學生能夠聽辨出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等音色特點。音樂教師可以將美術中色彩的明暗與人的聲音色彩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音樂與美術相融合的教學方法很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可以優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豐富學科內涵,帶給學生多樣化的審美體驗。

2.與非藝術學科融合

音樂與非藝術學科的融合就是指找到歷史、地理、科學、體育等其他非藝術學科與音樂學習內容相關的交叉點和切入點,并進行有機的融合,擴大音樂教育的內涵,加強不同學科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升學生學習的能力。

音樂是一門通過節奏、旋律、和聲、曲式等表現手法塑造音樂形象、表達思想情感、反映社會生活的情感藝術,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豐富人的情感等特殊的育人功能。正是因為音樂特殊的教育功能,其與德育才可以進行更有效的融合。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在課程性質中指出:“藝術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薄耙龑W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保?]音樂教師要認真研讀分析教材,依據學情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將德育有機滲透到音樂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

以二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歌曲學唱《只怕不抵抗》為例。首先,讓學生了解音樂家冼星海的生平及創作背景,進一步理解抗日戰爭時期兒童團員們的抗日斗志和熱情,為唱好這首歌、正確表現歌曲的情緒和情感做鋪墊;接著,在學會歌曲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看圖進行舞蹈表演,這一實踐體驗活動是融入情境、深入理解,進一步表達歌曲情感的有效方式,讓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總之,在音樂教材中與德育相關的內容還有很多,音樂教師要深度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內涵,將德育與音樂審美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時刻將“以美育人”的理念放在心中,并有效落實到日常融合性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家國情懷,使學生的音樂素養與德育修養得到雙提升。

三、開發資源,打造多樣態融合“大課堂”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指出,教師可以將音樂與其他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把音樂課堂教學與課外音樂實踐活動、社會生活及社會音樂教育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打破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形成跨學科、跨班級和年級、跨課堂、跨學校、多樣態融合的“大課堂”,借助多方力量,最大限度地提高音樂教育的效果。培養學生將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使音樂起到美化生活、提高生活品位的作用。因此,讓學生多方位、多樣化地參與音樂及其他藝術實踐的“大課堂”活動,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

當下,不少學校開展的研究性教育、主題性教育等綜合性實踐活動涉及多學科知識的融合與應用,這類活動的目的不僅是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也是為了學生走出校園后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所以,綜合性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科融合的有效路徑之一。

1.融合性社團活動

實踐證明,課內35 分鐘的音樂學習明顯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藝術發展的需求,我們不妨將思路打開,延伸音樂課堂的長度和寬度。課外音樂實踐活動是課內音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學校音樂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音樂教師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以外,還可以集合各種資源,利用學校的興趣課、課后服務等時間開展體現音樂學科融合性的藝術社團活動,在深度和廣度上拓展學生學習音樂的內容和藝術實踐路徑,如合唱、舞蹈、音樂劇、影視音樂欣賞、古典音樂動畫賞析、古詩詞吟唱、韻律操、配樂詩朗誦……這些融合性社團活動的開展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創造力,發展學生的交往與合作能力。

2.跨學科研學活動

項目化學習是推動學科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科融合學習的過程。音樂教師可以協同其他學科的教師一起組織學生開展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活動。如2022 年4 月,我校音美教研組聯合組織三、四年級學生利用網絡開展的“西方古典音樂云上美術展”跨學科在線項目化學習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科融合學習的研學實踐活動,這是一次音美學科融合的深度學習,它打破了時空的距離與隔閡,是音樂學習從課內走向課外、從線下走到線上的有益嘗試。

不少學生通過參加項目化的研學活動,感受到了藝術的相通性和關聯性,對音樂作品有了更深、更廣的領悟,同時,也感受到了師生交流及團隊協作所帶來的樂趣。

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條件開發與音樂相關的校本課程,如地方戲曲、民間音樂等,構建起“課程—實踐—展演”的多元融合模式。這些藝術實踐活動更易于接觸,更容易受學生的喜愛。

四、學科融合應避免的誤區

音樂學科融合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理解和表現音樂,拓寬音樂視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促進學生觸類旁通的心理品質的建立。所以,在音樂學科融合教學時,一定要以音樂為本,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音樂學科融合既不是不同學科之間的簡單拼湊,也不是音樂與其他學科的平分秋色、并駕齊驅,更不是喧賓奪主、畫蛇添足。如果把音樂課上得不倫不類,造成弱化音樂學習的“大拼盤”,那么教學目標必將無法達成,音樂課就失去了學科存在的本體價值和獨特的育人功能。

教師在教學時要堅持以素養為導向,立足音樂本體;在涉及學科融合時要目的明確,做到認真研讀教材、深度分析學情、準確把握好“度”,做到適時、適度、適量。學科融合教學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如“蜻蜓點水”般的融合,而是深入挖掘學科本質的融合,是為突出音樂特點而服務的有效教學。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育的學科融合不僅是時代發展的召喚,也是《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重要理念之一?!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所蘊含的學科融合價值取向反映出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對音樂教師來說是新機遇也是新挑戰。音樂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根本,打破學科壁壘,淡化學科邊界;認真學習并準確把握學科融合的要求,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授課方式,研究學科融合的有效方法和最優路徑,不斷提升以美育人的水平和能力,以適應未來多元化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猜你喜歡
學科融合音樂
【學科新書導覽】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超學科”來啦
音樂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