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教融匯視域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研究

2024-03-02 16:16李德義鄒淑燕張燕青
教育與職業(下) 2024年2期
關鍵詞:職業教育高職院校

李德義 鄒淑燕 張燕青

[摘要]社會服務是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能之一。在分析科教融匯的內涵及其理念對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適切性基礎上,梳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開展情況,剖析存在的科研定位不準、社會服務意識較弱、應用技術服務能力不強、技術成果轉化率偏低等問題,進而從體制機制創新、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評價與激勵、社會服務模式創新等方面提出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對策,有助于進一步優化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

[關鍵詞]職業教育;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科教融匯

[作者簡介]李德義(1969- ),男,山東煙臺人,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山東? 濟南? 250200)鄒淑燕(1970- ),女,山東威海人,山東中醫藥大學,高級工程師。(山東? 濟南? 250355)張燕青(1989- ),男,山東濟南人,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山東? 濟南? 250200)

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承擔社會服務職能。進入新時代,職業教育圍繞人才培養這一中心,主動對接產業轉型升級,利用自身教育資源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做到精準施策、精準發力、精準服務,形成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新機制。全面提升職業教育的適應性、現代性和吸引力,不僅是高職院校實現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需求,也是實現區域經濟創新、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更是黨和國家賦予高職院校的更高要求和重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創造性地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和系統謀劃,并提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其中,關于“科教融匯”的表述,為高職院校有序有效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進一步提高產教深度融合的能力,加快推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和科研組織體制機制變革,探索建構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一體化模式,實現內涵提升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實現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科教融匯理念的內涵及其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適切性分析

(一)科教融匯理念的內涵闡述

關于“科教融匯”這一新理念的內涵與特征,諸多研究者從不同維度或視角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探討。薛新龍認為,科教融匯是指通過科學技術研發過程與人才培養環節內容的交融貫通,促進國家科技創新、產業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的深度融合、協同發展[1]。董剛認為,科教融匯的重點是融合匯聚科學研究資源與教育資源,形成一種促進教育發展、支撐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的新模式[2]。周建松認為,科教融匯應當從“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題中之義”“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的有力方略”“學校提升辦學內涵的基本策略”,即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去理解和把握。結合上述論述,本研究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科教融匯進行內涵理解和整體把握。

1.基本要素。在產教融合的大框架下,科教融匯的驅動力源于經濟的發展需求,它強調“科技”和“教育”融合貫通,將科技資源的育人功能和教育資源的科研功能相互滲透、融合共生,整合科技、教育、人才與產業資源,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最終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產業結構的全面升級。這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部署一脈相承,充分體現了科教融匯理念中“科技”“教育”“人才”“產業”四個基本要素之間的內在規律和發展邏輯。這對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創新、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的匹配度、促進科技創新成果更好服務產業發展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2.本質特點??平倘趨R是科學技術研究過程與教育教學過程、人才培養過程的融合貫通,是解決科研與教育教學、教學與科研及社會服務相分離的重要舉措,本質是辦學模式、育人模式、科研機制三種模式的高度整合和聯動推進。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有利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建強人才矩陣、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職業教育各要素融合效果。在科教融匯中,“融”是過程和手段,“匯”是結果和目的,充分體現了“科技+教育”的職業教育發展新模式。

3.作用機理?!翱萍肌薄敖逃薄叭瞬拧薄爱a業”四要素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協同推動辦學模式、育人模式和科研機制系統集成和迭代升級,提高科教資源集聚配置的合理性,形成科教并重、相互促進的新模式和新態勢,進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創新實施以人才鏈為總牽引、優化教育鏈、激活創新鏈、服務產業鏈的“四鏈”融合發展機制,能夠推動人才引領發展效能不斷提升,有力支撐職業教育的深層次改革,有效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人才培養的“匹配度”和產業發展的“契合度”。

(二)科教融匯理念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適切性分析

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應堅持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找準“科”與“教”的契合點,以服務發展為導向,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職業教育辦學規律和育人規律,實施“產教融合、資源整合、平臺聚合、服務集合”四大行動,通過多元協同聚合力、數字賦能創場域、產教融合新作為,促進教育、科技、產業、人才有機融合協同發展,構筑良好的職業教育發展新生態。

1.科教融匯理念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現實基礎。從外部條件來看,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和科技創新水平的不斷提升,產業轉型提質升級與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迫在眉睫。這為職業教育改革提供了現實條件與基礎,也為進一步豐富現代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全面深化院校治理體系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思路、新方法。從高職院校自身的屬性來看,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子系統,在人才、技術、文化、信息等方面與外部環境存在雙向交流互動。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的過程實際上是院校不斷與社會大系統中的其他參與主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耦合的過程。社會服務本質上是一種與外界產業變革、經濟發展、社會文化需求等因素不斷動態交互、互惠共生的社會性實踐活動。

2.科教融匯理念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理論關照。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看,一個組織系統的活力強弱往往與它的結構有直接關系,組織系統的變革通常涉及人力資源、工作內容、目標、工作關系等要素的重新組合,關鍵是選擇、構建與組織系統變革適配的結構。先進的組織系統結構能夠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種資源,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活力,大幅度提高組織系統的整體效能。

在頂層設計方面,高職院校必須以產教融合為重點,以科教融匯為新方向,以技術技能為融匯點,立足“三服務”,統籌融合推進。一是優化制度體系,形成長效機制。在梳理現行各級政府相關政策制度的視角與要點基礎上,深入開展工作調研,探索消除政策空白,健全制度體系,有效實現制度賦能。二是注重價值認同,實現多元協同。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發展,突出資源重構、整合和共享,加強與各類產業要素和科技創新要素的互動融合,加快構建區域聯動、多元協同的資源利益和命運“共同體”,延伸教育鏈。三是深化科教融匯,激發內生動力。建立“教科創培”聯動機制,以教學與科研工作協同為基礎,形成教學科研協同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體系,打造人才鏈,為產業升級和產品創新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實施推進方面,要依靠“平臺—團隊—項目—機制”的邏輯穩步推進??梢栽趯W校、二級院系或專業群、教研室層面建立各具特點的綜合性科教融匯平臺??缭合?、跨專業或跨校企組建混合型科教創新團隊,著重解決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科研定位不準、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與企業對接經驗不足等問題,在協同合作中實現進步與成長。開展聯合型科教研發項目,從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創新性解決問題,實現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教學,把科技創新的力量與人才培養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讓科教融匯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二、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但總體上仍處于初級階段,職業院校對地方經濟文化的直接貢獻率和系統性、主動性、常態化的參與度有待提升[3]。本研究依據2021—2023年山東省部分高職院校發布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公示于“現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網”)中“服務貢獻表”11類指標數據,結合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進行了社會服務能力的綜合分析。分析后發現,存在的現實問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社會服務意識較弱,服務深度不足

高職院校開展的大部分社會培訓以技能培訓、技能鑒定或入職培訓等層次較低的臨時性社會培訓服務為主,在參與當地政府的決策咨詢以及圍繞企業的生產實際需要進行技術開發或技術服務、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得相對較少。究其原因,在于高職院校的辦學形式長期較為封閉,沒有主動融入地方產業經濟發展,缺乏與政府、市場、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特別在引企入校、混合制辦學、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等深層次合作方面水平較低,尚未完全形成產教融合的長效機制,許多教師甚至學校管理層未形成主動開展社會服務的自覺。高水平科研平臺相對缺乏,社會服務沒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創新性,沒有形成獨特的服務特色和社會服務品牌。

(二)應用技術服務能力薄弱,服務成效不顯著

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重點在于將高職院校的各種資源與能力應用到公共社會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特別是在具有“技術融合能力”的人才供給與應用技術支持方面,高職院校要發揮自身優勢,為地方政府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幫助。然而,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師資儲備、專業(群)建設方面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契合度不高,對產業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不夠;學生實踐能力無法與企業需求匹配,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率和就地就業率偏低,人才培養供給側存在短板。在構建適應職業教育的科研體系方面,部分高職院校面對產業需求開展技術應用型研究的科研定位不清,與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的“四技服務”主方向有所偏離。此外,在教師特別是專職教師隊伍的人才引進上,偏重于選擇普通高校畢業的碩士或博士畢業生,大部分新教師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發展路徑相對單一,創新能力相對較弱,難以在承擔相對繁重的教學任務的同時開展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

(三)創新能力不強,成果轉化率低

近年來,各高職院校的科研與社會服務水平有所突破,但重大重點課題、項目匱乏,發明專利不多,且應用型研究成果較少,技術成果轉化率偏低,不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制度不夠完善,許多院校沒有專門設置科研成果轉化部門。高水平的技術創新平臺較少,距離讓高職院校成為科研成果轉化的“中試車間”的目標仍有差距。造成這種落差的重要原因,在于高職院校對教師參與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的激勵與保障機制不夠健全。盡管從政策層面來看,各級政府相繼頒布了鼓勵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和產學研合作的文件,但在貫徹落實層面仍然缺乏社會服務評價機制和實施細則。當前,高職院校對教師的科研考核主要集中在重大課題和高水平論文上,缺乏對教師實踐能力的考核,普遍存在科研定位不準、教學和科研分離的現象?,F有的科研很多是為了評聘職稱的“應景”之作,論文、課題則是評上職稱的關鍵所在[4]?!奥毞Q科研”的現象比較突出,沒有構建起具有職業教育辦學特色的“立地式”科研體系。部分教師一旦通過職稱評審,就進入科研“休眠期”,從事科研活動的功利化傾向明顯,難以持續提升教學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三、科教融匯視域下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對策

我國高職教育從深化改革到提質培優,再到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迎來了大發展、大變革的窗口期和機遇期。立足新發展格局,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提高服務發展能力已成為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高職院校如何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以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為己任,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為導向,積極探索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的新模式新路徑,全面提高社會服務能力,是提高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吸引力、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本研究認為,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應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聚焦發力。

(一)體制機制:聚焦多元主體參與,聚力打造產教科深度融合新生態

1.宏觀層面:高質量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強化城市和企業主體性發揮是增強產教融合能力的關鍵。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推動重大產業與職業教育資源對接,構建產教融合體制機制。高職院校應主動精準對接省市域引領性核心主導產業、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需求,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充分發揮政府統籌、產業聚合作用,行企校研等多主體參與,依托產業園區等經濟體,以支撐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治理現代化為抓手,通過頂層優化、體制創新、專業共建、師資融通、共性平臺,積極探索成立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形成城市群經濟圈框架下城市群經濟圈產教聯合體和市域聯合體、行業共同體“三體聯動、多元嵌入”的產教融合新機制。這有助于實現產教資源全要素集聚、產教布局高度匹配、供給側與需求側有效對接,打造科教融匯視域下“科技賦能教育、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支撐產業”職業教育發展新范式,促進產業、教育、科技、人才四鏈“共生、共長、共融、共興”,促進產業體系、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進而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貢獻度。

2.中觀層面:構建上下貫通、左右銜接、運轉高效的科研及社會服務體制。高職院校要牢固樹立“特色辦校、質量強校、科研興校、服務揚?!钡霓k學理念,建立并完善“以學校為主導、二級院系為主體、專業教師為主角、相關職能部門協同配合”的科研及社會服務體制,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大循環,以共同愿景為目標引領、以互利共贏為價值紐帶,消除多元主體間的發展壁壘,尋求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最大公約數,以服務求生存,以貢獻求發展,進一步增強工作合力和執行力,更好匯聚起開展社會服務的新動能、新優勢。

3.微觀層面:探索構建多元融合、多維互動的跨專業教學組織。目前一些高職院校積極開展構建跨專業組織的實踐探索,建立了如技能大師工作室、工程技術研發應用中心、協同創新中心、名師工作坊等合作辦學共同體,在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社會服務、創業孵化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鐚I教學組織創新不僅是職業院校深化資源整合、促進資源共享、創新教學管理的實踐載體,能夠雙向提升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水平,而且有利于推動科技研發與企業創新、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實現“科技+教育”的供需耦合。

(二)專業建設:聚焦高水平專業群,聚力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一體化提升

區域產業發展是專業建設的組織邏輯,契合產業結構是高水平專業的發展動力。高職院校應始終堅持把專業(群)規劃和建設放進區域發展的戰略空間加以考量,立足區域產業發展的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集群化方向,構建與地方產業結構高度契合的專業體系,以高水平專業(群)為內涵建設總引擎,以“育人+人才+技術”為路徑,瞄準產業過程的關鍵共性技術,統籌校內外優勢教科研資源,探索“現場工程師”的培養路徑,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密切與當地政府、產業園區、科研院所或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搭建兼具人才培養、技術服務功能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或共性技術服務平臺,服務產業升級,實行企業出題、科研解題、成果進課堂。重構“層次+模塊”課程體系,形成教學內容“企業化”、課程實施“生產化”和學生能力“復合化”[5],打造一批“金專、金課、金師、金教材”,實現以研助育、以研卓課、以研促創、以研拓服,有效助力高質量“三教”改革,著力提升專業群品質,提高人才輸出和區域需求的契合度,更好地推進區域經濟社會與人才培養“雙輪驅動”。

(三)科研轉型:聚焦區域產業,聚力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及技術服務

凸顯科技服務能力是高職院校大力實踐科教融匯、推動產教融合深入開展的重要舉措。高職院校應以“真問題”為導向,樹立“大服務”理念[6],匯聚政、行、企、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多方優勢,形成國家、省、市、校四級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缦挡?、跨專業、跨院校、跨行業組建方向明確、運轉靈活的科研創新組織,推進“資源、人員、技術、管理、文化”五維共享。聯合行業頭部企業,創新區域科研人才柔性流動機制,構建“企研究院+校研發中心”模式,共同建設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開展“立地式”科研。積極參與國家級創新平臺、未來產業研究院或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建設,組建科研技術共同體,發揮好科技成果轉化的“中試車間”作用。

(四)師資建設:聚焦能力提升,聚力結構化“雙師型”教學科研團隊建設

高職院校要實行“引—育—管—用”并重,構建“市場調節+智力流動+契約式”人才引進新模式,實施高水平人才引育工程,建立“教書育人、教科研協同、社會服務、職業技能大賽”等多元化標準,動態選聘或引進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實施人才攀登計劃,加大對省級以上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教學名師或青年技能名師、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專業領軍人才及海外留學人員等人才的培養;以科教團隊重塑師資結構,優化科研團隊的成長生態,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建立師資互聘共管共育機制,實施“一師一企”制度,通過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搭建“企業+高校+職業院?!倍嘣诤蠄F隊等形式,有力助推專業教師科研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專業教師實現“校企雙棲”,同時能將科技創新思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入專業教學,著力打造一流師資隊伍,為開展優質社會服務提供支撐。

(五)模式創新:聚焦市場需求,聚力拓寬社會培訓服務空間

高職院校應建立形成科技服務長效機制,搭建“政府主導、行業企業引導、市場調節、學校為主體、科研為支撐”五位一體的互動服務機制,通過開展“政府引導型”“行業主導型”“企業主導型”“市場需求型”“資源共享型”等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用合作[7],打造以開放、共享、協同、創新、多元為特征的社會服務管理模式,切實滿足社會多方面需求,最終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的同步提升。

(六)激勵評價:聚焦激發活力,聚力持續優化技術技能創新機制

高職院校要加大對科研平臺、科研團隊的專項研發經費投入比重。積極鼓勵廣大老師積極面向中小微企業,聚焦產品研發、工藝改造和技術創新,多渠道爭取橫向科研項目經費,保證研發資金投入足額到位。此外,還應改革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教學科研評價和激勵機制,允許教師通過多種方式代替傳統的學術論文,將科研成果取得的經濟或社會效益作為職稱評聘的重要依據;鼓勵師生創新開展技術開發、產品設計、發明創造,不斷提高技術服務能力和成果轉移轉化能力。

[參考文獻]

[1]晉浩天.科教融匯,如何“融”、怎樣“匯”[N].光明日報,2023-02-14(14).

[2]董剛.以科教融匯指引高職院??蒲泄ぷ鬓D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4):5-7.

[3]萬苗苗.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途徑研究[J].國際公關,2022(12):109-111.

[4]孔金.高職院??蒲蟹妒浇嬔芯浚跩].教育與職業,2012(11):171-173.

[5]何亮,王延斌,孫明源.科教融匯 職業院校在行動[N].科技日報,2023-05-12(8).

[6]李小球.推進高職院校有組織科研要著力抓好三個轉型[J].職業技術教育,2022(10):20-25.

[7]雷久相.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2(36):08-10

猜你喜歡
職業教育高職院校
淺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