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麥研究生科教融合培養路徑、機制及其啟示

2024-03-09 15:00王宇辰黎曉奇
高教探索 2024年1期
關鍵詞:科教融合研究生培養丹麥

王宇辰 黎曉奇

摘要:丹麥在創新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丹麥大學獨具特色的研究生培養機制和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丹麥大學在創新產出、創新轉化、頂尖科技人才培養、研究生教育國際競爭力等方面表現突出。丹麥的研究生科教融合培養模式以研究型教學為本,將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辦學宗旨,政府、企業和大學之間建立了創新型人才協同培養機制,大學的研究生培養面向國家、企業和社會的現實需求服務。近年來,丹麥大學的研究生培養進一步面向國家的重點科技和創新領域傾斜,研究生教育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企業在產學研融合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日益凸顯。丹麥的研究生科教融合培養模式對我國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培養頂尖人才、推動科教融合有一定的啟示價值。

關鍵詞:科教融合;研究生培養;丹麥

以丹麥為代表的北歐國家是歐盟的創新先鋒,丹麥雖然是人口不足六百萬的小國,但卻稱得上是一個創新大國,在綠色技術、生物醫藥和數字化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2018-2022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丹麥穩居全球前十名[1];在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22年歐洲創新記分牌》中,丹麥位列歐盟第三名,被評為“創新領先國家”。[2]在創新投入的視角下,丹麥2021年的R&D經費投入達到733億丹麥克朗,約占GDP的3%[3];R&D研究人員數量遠超歐盟平均水平,達到每百萬人口7692人[4],排在全球第三位;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6.4%。[5]在創新產出的視角下,專利和發明數量、大學的學術論文數量及諾貝爾獎得主人數是衡量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關鍵指標。2021年,丹麥每百萬人口申請專利454項,排在世界第三位。[6]丹麥有3所大學進入2022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前200名。[7]其中,哥本哈根大學(KU)排名第39,在歐盟大學中排在第二位,其藥學、地球科學、農業科學、環境科學等學科排名全球前20。[8]丹麥歷史上共誕生了10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全部來自哥本哈根大學。[9]丹麥有5所大學入圍荷蘭萊頓大學科學技術研究中心(CWTS)發布的2022年世界大學排行榜,其中,哥本哈根大學在2017-2020年論文發表數量居歐盟首位,引用率排在前10%的論文占12.4%。[10]

丹麥領先的國家創新能力與丹麥大學突出的學術表現密不可分。大學是丹麥創新產出的主陣地,丹麥大學的學術競爭力和科研成果產出在歐盟的大學中表現突出。這一方面是由于科教融合的理念在丹麥深入人心,丹麥的高等教育管理與科技創新管理形成了有機整體,高等教育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另一方面是由于丹麥的研究生培養面向國家的重點科技和創新領域服務,以研究型教學為辦學基礎,將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大學的辦學宗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11]對丹麥的研究生科教融合培養模式進行系統研究有助于為我國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教育和科技強國提供借鑒。

二十大報告同時指出,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11]在這一方面,丹麥的做法同樣有值得借鑒之處。丹麥國家創新體系呈現以企業為主導、以大學為主體的協同創新格局。大學的管理模式、經費來源和教學模式等促使大學與企業在科研領域緊密合作,企業在大學創新產出和創新轉化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大學的研究生培養高度契合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這對于我國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有一定的啟示價值。

一、丹麥研究生科教融合培養路徑

(一)本碩連讀建立科研學術網絡

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21屆本科畢業生國內外讀研比例為19.2%。[12]丹麥大學的本科和碩士教育基本做到“無縫銜接”,2021年有83%的丹麥大學生選擇本碩連讀①。[13]特別是對于理工類專業來說,極少有學生在本科畢業后直接就業。丹麥的本科學制為三年,碩士學制為兩年。本科階段的培養方案由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和本科畢業論文組成。到了研究生階段,培養方案的設計充分體現研究型教學的特點。以丹麥技術大學(DTU)的碩士培養方案為例,學生在兩年的碩士學習期間應修滿120學分(ECTS),分為四個模塊,包括10學分的理工基礎課、50學分的專業課、30學分的選修課以及30學分的碩士畢業論文。[14]理工基礎課是對理工科核心技術以及學術和創新能力的訓練;專業課和選修課的教學形式為研究人員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學生獨立或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小型研究項目;碩士畢業論文要求必須涉及所在領域的前沿研究,且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和研究,學生一方面能夠了解所學專業在國內和國際學界的發展動態,另一方面能夠不斷在研究實踐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除了在培養方案和學制方面貫徹研究型教學的理念,營造鼓勵探索、自主創新的學習氛圍,丹麥的大學在研究生培養階段非常注重將學生納入科研網絡之中,為學生開展校內外科研合作搭建平臺,支持學生盡早加入科研項目、實驗室和科研團隊參與各種科研活動。例如,哥本哈根大學定期組織“科學約會”(Science Dating)活動[15],為大學生和企業搭建平臺,使高科技企業有機會在大學的相關專業和項目的學生中發現人才,通過小型項目、學生實習、本科論文、碩士論文、博士項目等形式與在校學生開展科研合作。一方面,學生通過與企業的合作來豐富學術履歷,明確自己的學術深造方向和目標;另一方面,企業可以提前物色有潛力的頂尖人才,通過科研合作對學生進行重點培養,為企業的研發部門儲備人才。

(二)“以工代教”的博士培養模式

經過本碩階段五年的學術訓練之后,有志于在某一領域開展深入研究的學生可以選擇繼續讀博。丹麥大學的博士培養模式與許多國家相比有所不同。在丹麥,讀博士被視為一份正式工作,博士的身份是最低級別的大學研究人員而非學生。因此,丹麥的博士教育也被稱為“研究人員培訓”(forskeruddannelse)。丹麥的博士學制為三年,入學時要與大學簽訂研究計劃書、導師指導協議和薪酬合同。以哥本哈根大學為例,2022年一名博士生的月薪約為3.6萬丹麥克朗(約合3.6萬人民幣,含養老保險),薪資水平略低于博士后(4.5萬)和科研助理(3.9萬)②。[16]博士申請方式與求職類似,大學的各學院官網每年兩次發布博士職位信息,分為指定研究課題職位和指定研究方向職位,申請時要求提交詳細的博士課題研究計劃書。博士階段的第一學期可以選修與博士課題相關的課程,三年合同期間的主要任務是獨立完成博士課題。此外,博士還要像大學的研究人員一樣承擔本科或碩士課程,參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并協助所在院系開展科研工作。

除了通過一般博士招聘渠道申請讀博之外,丹麥還有一類特殊的商業博士。商業博士項目由丹麥創新基金會資助,是由大學、企業、博士生三方建立的合作項目,目的是在促進大學和企業開展科研合作的同時為青年學者和企業搭建平臺。商業博士項目重點支持以下三個領域的研究:綠色技術的開發與創新,生命科學、健康和福利技術,戰略性新技術的開發與創新。博士候選人可以通過大學聯系有相關研究需求的企業,選擇一個對于該企業有現實研究價值的博士課題,與企業簽訂商業博士雇傭合同,同時與大學簽訂博士研究協議。商業博士項目能夠讓大學、企業和博士生三方受益:大學通過商業博士項目與相關企業保持良好聯系;企業在創新基金會的贊助下,以較低的成本獲取對企業有實用價值的前沿科研成果;博士生在讀博期間就成為企業雇員,可以積累一線的研究工作經驗,對未來就業大有裨益。

(三)研究人才就業口徑不斷拓寬

丹麥的博士畢業生總體上繼續從事研究工作。哥本哈根大學2008-2017年的博士畢業生中有78%任職于公共部門,19%在企業工作,還有3%進入非營利組織。[17]成為大學研究人員是博士畢業生的理想職業。但是,丹麥大學的科研崗位競爭十分激烈,且晉升年限相對較長。調查研究顯示,博士畢業生平均1.3年后成為博士后(postdoc),2.5年后成為助理教授(adjunkt),8.8年后成為副教授(lektor),16.4年后成為教授(professor)。[18]其中,博士后和助理教授都是有限期的臨時崗位,只有副教授及以上才算作大學的長期雇員。激烈的就業競爭和較慢的晉升速度促使越來越多的博士畢業生選擇進入其他公共部門研究機構或企業研發部門工作。

公共部門研究機構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下屬的研究機構,例如丹麥高等教育和科學部下屬的丹麥研究與創新政策委員會,負責國家公共部門創新政策制定和協調;高等教育和科學部認證的技術服務研究所(GTS)是專門為丹麥中小企業提供創新和技術服務的研究機構;還可以進入政府支持成立的研究基金會,如丹麥創新基金會等。企業的研發部門對于與企業經營領域相關的研究人才需求很大,而且企業在晉升和薪酬方面相比大學有更強吸引力。除了進入企業的研發部門外,大學也鼓勵學術型創業者利用在學校產出的研究成果或專利進行創業,在大學孵化機制的支持下將技術知識轉化為商業創意,成立大學衍生企業。衍生企業指的是以大學開發的專利為基礎成立的企業,大學擁有或部分擁有該企業的專利。丹麥大學衍生企業的數量從2017年的13家增長到2020年的27家。[19]

二、丹麥研究生科教融合培養模式的特點

(一)以研究型教學為本建立科教共同體

研究型教學模式和理念是丹麥大學教育的基石。丹麥《大學法》對大學的辦學宗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即大學的使命是開展科學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礎上提供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教學是將大學的研究成果應用和傳播的主要途徑。大學支持校內研究人員將最新科研成果引入人才培養過程,開設更多研究性課程,提供研究性學習條件,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以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的人才培養。[20]在丹麥大學的實際運作中,研究能力得到的關注要大于教學能力,因為教師的研究能力直接影響研究型教學的質量。讓一位出色的研究人員學會教學,比教一位優秀教師搞研究要容易得多。此外,由于教學水平難以量化,被引次數、影響因子、H指數等科研量化指標成為丹麥大學招聘人才和績效考核的主要標準。因此,丹麥大學的教職工(除行政人員外)通常被稱為研究人員而非教師。對科研能力的高度關注一方面有利于丹麥大學保持較高的學術研究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研究型教學建立大學科教共同體,有利于充分發揮科研的育人性和教學的研究性,把科研和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實現學研一體,推動科教融合。

(二)政產學三方聯動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

基于三螺旋理論建立的政府、企業和大學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協同機制是丹麥科教融合培養模式的關鍵。在協同機制下,政府的政策鏈、高校的專業鏈、企業的技術鏈達成一體化狀態,提高了相關資源的利用率,體現了多方融會、合作進步、協同作戰的模式。[21]丹麥高等教育和科學部統籌管理高等教育和科學技術領域,有利于科技創新政策和高等教育政策的協調,從而推進科教融合的落實。政府成立了多家非營利性的社會化創新支持和服務機構,在政策和經費兩方面支持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在政策方面,公-私創新中心負責支持公共部門創新,丹麥商業促進委員會和大區商業中心負責各大區的創新政策扶持和商業推廣,丹麥科技創業中心和丹麥貿易委員會負責支持丹麥企業和大學走出去,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在經費方面,政府支持建立了多家研究基金會以支持企業和大學創新,包括丹麥基礎研究基金會、丹麥獨立研究基金會、丹麥創新基金會、丹麥出口和投資基金會等。多層次、多渠道的非營利性創新支持社會化服務機構共同構成了丹麥國家創新服務網絡,在創新產出、創新轉化和創新推廣各個環節為企業和大學提供支持和服務(圖1)。

丹麥大學的管理采取自上而下的類企業化管理模式。2003年,丹麥推行大學行政改革,大學的領導層不再由大學內部選拔產生,而是由一個外部成員占多數的董事會管理。董事會成員名單由高等教育和科學部部長審核批準。由董事會任命校長,校長任命副校長、行政校長和各學院的院長,院長任命系主任。董事會的主要任務是確定學校發展的基本戰略框架,制定研究和教育戰略。每年由董事會向高等教育和科學部提交預算,協商確定來年的經費額度。董事會中有多名來自企業界的代表,且通常由企業界代表擔任董事會主席。例如,奧爾堡大學(AAU)董事會現任主席是丹麥大型IT咨詢公司Netcompany的CEO[22],哥本哈根大學董事會現任主席是丹麥TV2電視臺的執行董事。[23]

企業代表直接參與決策對大學的人力資源戰略以及研究和教育戰略有很大影響。丹麥大學的類企業化管理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大學的科研成果和人才產出與社會需求深度匹配,進一步促進科教融合,面向政府和企業的實際需求培養創新型人才,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專業的管理團隊減輕科研人員的行政負擔,進一步提升科研人員的研究效率。這種管理模式有利于大學內部資源的統一調配和部門間的協同作用,弊端是員工在管理層任命和學校事務決定權方面的影響力微乎其微。

(三)高度依賴外部經費促使大學科研服務社會

政府每年依照財政法案向大學撥付基本科研經費,用于支持大學的基本科研工作、科研型教學工作以及博士培養?;究蒲薪涃M占大學科研經費收入的一半左右。同時,大學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來自企業的研發經費、來自公共部門研究基金會的研發基金、歐盟的科研項目經費以及為政府提供指定科研服務的費用。2020年,基本科研經費僅占總科研經費的52%,其余均為外部經費(圖2)。[24]

丹麥大學的博士培養同樣高度依賴外部經費,僅依靠基本科研經費不足以負擔高昂的博士薪資。2017年,哥本哈根大學73%的博士項目由外部經費資助,13%的博士項目是合作資助,僅12%的博士項目由大學獨立資助。[25]對于學校的各級管理層而言,外部科研經費是部門績效考核的關鍵指標;對于科研人員而言,外部科研經費是安身立命之本。換言之,一名研究人員從博士階段開始就必須在外部經費的支持下開展研究、產出科研成果,以在學術道路上獲得晉升。因此,在爭取外部科研經費方面,研究人員之間、科研團隊之間存在殘酷的競爭關系,政府基金會和企業基金會在評估是否資助科研項目時會優先考慮資助那些對國家和企業有現實價值的課題和項目,無形之中使得大學的科研工作更加迎合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需求,促使大學科研為國家、社會和企業服務。

三、丹麥研究生科教融合培養模式的發展和前景

(一)科研人才培養向重點領域傾斜

丹麥高等教育和科學部在2017年出臺了《研究2025》(FORSK2025)指導性研究目錄[26],列出了技術開發、綠色增長、醫療衛生、人與社會四大主題下的19個重點研究領域,囊括了最具創新發展前景的476個研究方向,作為政府在考慮創新投入、創新國際合作和創新推廣時的依據。該研究目錄不僅被各個政府基金會作為在分配研發基金和開展國際研究合作時的評估標準,同時也對企業創新有指導性意義。企業在與大學開展創新合作、進行創新投資時,會優先支持研究目錄中的重點領域,導致大學的科研人才培養進一步向重點領域傾斜。

丹麥博士培養人數和專業的變化充分體現了這種發展趨勢。2003-2013年,丹麥大學擴招博士生,2016年授予的博士學位數量達到2268個。隨著《研究2025》目錄的出臺,來自外部的科研經費更多集中到具有現實價值和重大潛力的重點科研領域,博士招生總人數逐年降低,但重點領域的招生人數占比不斷增加。2020年授予的博士學位數量減少到1872個,約85%的博士學位出自技術和自然科學及健康科學領域。其中健康科學領域授予的博士學位占比有明顯增加,從2010年的28%增加到2020年的37%,而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授予博士學位的比例則明顯降低(圖3)。[27]

(二)研究生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提升

丹麥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研究生項目對于國際學生的吸引力顯著增加。丹麥大學的碩士畢業生中留學生的人數從2011年的1400人增至2021年的4000人。[28]英語課程數量和比例的增加是留學生人數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約43%的碩士生注冊了用英語授課的課程,技術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的英語課程比例最高,分別為90%和73%,丹麥技術大學所有的碩士課程均為英語授課。[29]

丹麥大學的博士教育同樣也吸引了更多國際學生,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2020年在丹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畢業生中有39%是非丹麥國籍的國際學生,這一比例在2010年僅為21%。[30]丹麥大學博士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源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丹麥博士的薪酬待遇較高,且不需要支付學費和注冊費;其次,丹麥大學的學術氛圍濃厚,適宜進行學術研究,有利于學術成果產出;再次,博士生作為大學的研究人員,可以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和教學工作,除定期的博士論文指導外,導師對于博士生的工作和生活干涉較少,博士生可以自愿參加學院和導師的研究課題。因此,盡管丹麥的博士畢業生很難繼續留在丹麥的大學從事研究工作,但在丹麥大學讀博對于學生來說依然有很強的吸引力。

(三)企業主導產學研進一步融合

2020年,丹麥八所大學共同發布《知識創造丹麥》,提出“各大學將共同確定國家和社會的研究需求,為解決國家和全球問題作出貢獻。大學要培養能對社會作出積極貢獻、為勞動力市場創造價值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優秀畢業生”[31]。具體目標內容包括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人才、提升學生的未來競爭力、進一步加強大學與企業合作、加強歐盟內外的國際科研合作等?!兜湸髮W2022-2025戰略框架協議》進一步明確了大學在服務國家總體發展戰略中發揮的主體性作用,對大學開展的研究與國家總體戰略目標的一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點強調大學要進一步加強與企業和公共部門的研究合作,健全以社會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為驅動的育人機制。[32]

近年來,政府每年向丹麥大學撥付的基本科研經費數額總體保持不變,但其占總科研經費的比例逐年降低,外部科研經費占比逐年增加。來自私營部門的科研經費從2010年的15億丹麥克朗增加到2020年的36億丹麥克朗(圖4)。[33]企業主要通過三種渠道對大學進行科研投資:一是與大學研究人員開展聯合研究,二是通過企業基金會資助大學研究人員的科研項目,三是資助大學的博士/博士后(包括商業博士)項目。2019年,大學與企業的聯合研究協議數量為2019份,明顯超過大學與公共部門簽訂的研發合作協議數量(733份)。[34]丹麥知名的企業基金會包括威盧克斯基金會、諾和諾德基金會、靈北基金會等,通常傾向于資助與企業經營領域密切相關的、對企業產品開發和未來發展有價值的科研項目。

2021年,丹麥高等教育和科學部確定了新的產業創新集群名單,這些創新集群將在研究人員和企業之間建立合作關系,將更多的創新引入社會。大學與企業日益密切的科研合作意味著產業服務型研究在大學產出的總研究成果中所占比例逐漸增加,大學科研對國家重點科研領域的貢獻持續上升,企業在大學創新產出和創新轉化的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產學研實現進一步融合。

四、對我國研究生科教融合培養的啟示

本文對丹麥大學的研究生科教融合培養模式、特點和發展前景進行了系統性分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培養頂尖人才、推動科教融合起到啟示作用。

(一)創新面向科教融合的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

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中探索以研究為基礎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提升研究型課程在研究生課程中所占比例,注重對研究生創新研究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將本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研究生課程,將科技前沿方向作為教學重點,增加研究生授課內容中各領域前沿研究占比。鼓勵大學科研人員為研究生開設前沿研究課程,擴大面向創新前沿的研究型人才總量,促進研究生培養與前沿創新無縫銜接。加大與科技領軍企業和高水平科研機構的人才培養合作,探索“訂單式”合作培養模式,在科技創新前沿一線培養科技人才。

(二)探索面向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政產學聯動機制

研究探索支撐教育、科技、人才政策聯合創新的頂層框架,一體化部署“科、教、人”創新政策和資源,打通科、產、教融合的“最初一公里”。推動地方政府教育、科技、人才管理等部門開展科教政策研究合作,建立常態化聯合研究機制,引導多種創新力量形成有效合力,形成貫通產學研全鏈條的高水平人才培養機制。鼓勵領軍科技企業牽頭成立支持人才培養的創新基金,支持高水平研究生依托企業研發中心、大學科技園開展創新創業。以國家、社會和企業的現實需求為導向培養高水平研究生,進一步實現產學研融合。

(三)連通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科技人才培養鏈條

構建“國家戰略、大學培養、市場需要”一體化融合的科技人才培養鏈條,使研究生培養成為促進國家戰略與市場需求有效銜接的橋梁,發揮研究生教育對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的服務能力。重點面向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優化學科設置和研究生培養方案,促進教育資源向未來產業領域傾斜。建立研究型大學與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科技領軍企業的人才聯合培養機制,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開展聯合研究,形成覆蓋未來產業領域的科技人才培養鏈條。

(四)健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

以研究型教學人才培養模式為抓手,在更高層次上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引進優秀國外專家來華全職參與研究型教學工作,同時鼓勵國內學者赴國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短期訪問和工作,提高研究型教學水平。提升英語課程在研究生課程中的比例,進一步支持國內高校與國外一流大學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鼓勵研究生在讀期間赴國外一流大學短期交流,拓寬研究生的學術國際視野。通過提高博士生補貼標準、提升博士后薪酬待遇吸引優秀國際生源來華攻讀博士、博士后,提升技術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的國際教育合作能力,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注釋:

①此處的本碩連讀指的是學生在完成本科階段學習后一年內繼續修讀研究生,但并不限定在同一大學或專業。

②作為參考,2022年丹麥人的平均工資約為稅前4.5萬丹麥克朗(數據來源:丹麥統計局)。

參考文獻:

[1]WIPO.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2[R/OL].(2022-09-29)[2023-05-06].https://www.wipo.int/global_innovation_index/en/2022/.

[2]Directorate-General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European Commission).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 2022[R/OL].(2022-10-20)[2023-05-06].https://research-and-innovation.ec.europa.eu/knowledge-publications-tools-and-data/publications/all-publications/european-innovation-scoreboard-2022_en.

[3]DST.Forskning,udvikling og innovation 2022[R/OL].(2022-10-26)[2023-05-09].https://www.dst.dk/da/Statistik/nyheder-analyser-publ/Publikationer/VisPub?cid=44691.

[4]World Bank.Researchers in R&D (per million people)[R/OL].(2022-10-24)[2023-05-09].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P.POP.SCIE.RD.P6?view=chart.

[5]World Bank.Government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total (% of GDP)[R/OL].(2022-10-24)[2023-05-09].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E.XPD.TOTL.GD.ZS?most_recent_value_desc=true.

[6]European Patent Office.Statistics and trends[EB/OL].(2022-02-01)[2023-05-09].https://www.epo.org/about-us/annual-reports-statistics/statistics.html.

[7]ShanghaiRanking.2022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EB/OL].(2022-08-15)[2023-05-09].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rankings/arwu/2022.

[8]ShanghaiRanking.Global Ranking of Academic Subjects[EB/OL].(2022-06-19)[2023-05-09].https://www.shanghairanking.com/rankings/gras/2022.

[9]KU.Nobelpristagere[EB/OL].[2023-05-09].https://universitetshistorie.ku.dk/personer_og_priser/nobelpristagere/.

[10]CWTS.CWTS Leiden Ranking 2022[EB/OL].(2022-06-22)[2023-05-09].https://www.leidenranking.com/ranking/2022/list.

[1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12]葉雨婷.2022年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 近兩成應屆本科生升學[N/OL].(2022-06-13)[2023-05-11].http://www.mycos.com.cn/index.php/Index/response_info/nav/3/id/94292.html.

[13][19][24][27][28][30][33].DKUNI.Tal om danske universiteter 2021[R/OL].[2023-05-07].https://dkuni.dk/wp-content/uploads/2022/06/dkuni_tal_om_danske_universiteter_2021.pdf.

[14]DTU.Sdan er kandidatuddannelsen opbygget[EB/OL].[2023-05-12].https://www.dtu.dk/uddannelse/kandidat/opbygning.

[15]Nano Science Center.Science Dating 2021 (UDSKUDT TIL 2022)[EB/OL].(2021-12-03)[2023-05-07].https://nano.ku.dk/arrangementer/science-dating-2021/.

[16]MAYONI S.Lnninger p Kbenhavns Universitet 2022[EB/OL].(2022-11-16)[2023-05-12].https://uniavisen.dk/loenninger-paa-koebenhavns-universitet-2022/.

[17][25]KU.Beskftigelsesanalyse af ph.d.-dimittender fra Kbenhavns Universitet 2008-2017[R/OL].[2023-05-12].https://phd.ku.dk/karriere/KU_PHD_Dimittendrapport_2008-2016_DA.pdf.

[18]DAMVAD.Videnskabeligt personales karriereveje[R/OL].(2018-05-31)[2023-05-12].https://ufm.dk/forskning-og-innovation/rad-og-udvalg/danmarks-forsknings-og-innovationspolitiske-rad/publikationer/artikler/damvad-analytics-videnskabeligt-personales-karriereveje-2018.pdf.

[20]張大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做實“三個融合”[J].中國高教研究,2020(3):1-3.

[21]陳桂香.高校、政府、企業聯動耦合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機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論視角[J].大學教育科學,2015(1):42-47.

[22]AAU.Aalborg Universitets bestyrelse[EB/OL].[2023-05-13].https://www.aau.dk/om-aau/organisation/ledelse/bestyrelse.

[23]KU.Medlemmer af bestyrelsen[EB/OL].[2023-05-13].https://bestyrelse.ku.dk/medlemmer/.

[26]UFM.FORSK2025[EB/OL].(2019-01-15)[2023-05-07].https://ufm.dk/forskning-og-innovation/forsk2025.

[29]Rektorkollegiet.Viden Skaber Danmark - Flles ambitioner for de danske universiteters rolle i samfundet[R/OL].(2020-09-28)[2023-05-10].https://dkuni.dk/wp-content/uploads/2020/09/flles-ambitioner-for-de-danske-universiteter-1.pdf.

[31]UFM.Universiteternes strategiske rammekontrakter 2022-2025[EB/OL].(2022-05-20)[2023-05-13].https://ufm.dk/uddannelse/institutioner-og-drift/strategiske-rammekontrakter-og-tilsyn/strategiske-rammekontrakter/strategiske-rammekontrakter-universiteter.

[32]DKUNI.Kommercialiseringsstatistikken for 2021[EB/OL].(2022-06-28)[2023-05-07]. https://dkuni.dk/analyser-og-notater/kommercialiseringsstatistikken-for-2021/.

[34]科技部.丹麥確定14個新的產業創新集群計劃[EB/OL].(2021-01-07)[2023-05-06]. https://www.most.gov.cn/gnwkjdt/202101/t20210107_172122.html.

(責任編輯陳春陽)

猜你喜歡
科教融合研究生培養丹麥
真相
丹麥Skovbakken小學
研究生培養中導師與輔導員聯動機制的構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論的研究生素質培養的研究
對當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創新培養的“步態追蹤”模式
虛實結合和科教融合的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
“教育云”促進科教融合
對“學術立?!贝髮W價值追求的當代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