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意義感團體輔導對大學生孤獨感的干預研究

2024-03-20 07:55代瑋迪肖陽劉楊馬珂悅
中國心理學前沿 2024年2期
關鍵詞:孤獨感團體輔導大學生

代瑋迪?肖陽?劉楊?馬珂悅

摘 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生命意義感團體輔導對大學生孤獨感的影響作用。方法:在四川某高校招募17名大學生作為被試,將17名被試分成干預組(n=8)和對照組(n=9),采用生命意義感量表中文版、大學生無聊傾向問卷對干預組和對照組進行前后測。結果:生命意義感團體干預后,干預組在生命意義感總分(t=-3.353,p<0.05)以及擁有意義(t=-2.986,p<0.05)維度得分顯著提高,無聊傾向中孤獨感(t=2.909,p<0.05)維度顯著降低。結論:生命意義感團體輔導可以有效緩解大學生孤獨感。

關鍵詞|生命意義感;孤獨感;團體輔導;大學生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引言

生命意義感(Meaning in Life)是個體理解自身的生活、自身被有價值的目標指引并且感受到生活有價值時的感受[1]。斯蒂格(Steger)根據認知和動機兩個角度將生命意義感分為擁有生命意義感和尋求生命意義感兩個維度,其中擁有生命意義感屬于認知維度,是指個體能夠理解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尋求生命意義感屬于動機維度,是指個體主動重構和尋找生命意義體系和目標[2]。生命意義感對人的身體健康有重要影響,擁有更高水平生命意義感的個體更容易體驗到幸福感,而生命意義感較低的個體容易出現空虛無聊的現象[3]。生命意義感喪失將使人深感痛苦,甚至導致自殺等心理危機的產生[4]。

孤獨感(Loneliness)是個體對交往的渴望與實際水平產生差距時引起的一種主觀心理體驗,常伴有寂寞、孤立、無助、郁悶等不良情緒反應和難耐的精神空虛感[5]。無聊(Boredom)是人類普遍而常見的一種情緒。個體長期處于無聊狀態下,心理健康狀況會受到負面影響[6]。黃時華等人認為無聊是個人面對貧乏的外部刺激和內部刺激時,無法體驗充分的需求滿足,從而產生冷漠、孤獨、抑郁、無助等不愉快的復合情緒狀態。具有高度無聊傾向的個體,更容易將環境刺激知覺為單調的、受約束的,缺乏自我創造興趣活動的能力,更多地體驗到孤獨和無助[7]。大學生人際方面的孤獨感和緊張感所引起的無聊情緒使個體處于一種缺乏安全感、過于敏感的不和諧狀態,再加上個體缺乏耐心,失去專注的可能,從而使行為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個體便會沉浸在這種消極無為、甘于等待的無聊狀態[8],久而久之,大學生會產生學習倦?。?]、手機成癮[10]、甚至是焦慮[11]、抑郁與自殺[8]等現象。

弗蘭克爾(Frankl)認為人具有追求生命意義的本性,追尋生命意義是一種基本需要。如果人們沒有找到生命的意義,會感到空虛無聊,也容易讓人感到孤獨[12]。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生命意義對孤獨感與無聊傾向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13],這說明人們可以通過提高個體對生命意義的認知來降低孤獨感。團體輔導是提升生命意義感的一種有效干預方式,已有研究表明,生命意義感主題團體[14]、薩提亞模式團體[15]、敘事取向團體[16]、沙盤與薩提亞模式相結合的團體[17]等都可以顯著提高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自我概念[18]、人際關系[19]、依戀[20]、價值觀[21]、自我接納[22]、應對方式[23]等是生命意義感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旨在研究生命意義感團體輔導對于改善大學生孤獨感的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從四川某高校進行“生命意義團體輔導”招募,共招募到17名本科生,其中男生2人,女生15人;大二4人,大三13人。11個漢族,6個少數民族,包括藏族、滿族、苗族、維吾爾族、瑤族。按照性別以及年級將其分為干預組(n=8)和對照組(n=9)。干預組被試參加生命意義感團體輔導,對照組被試不參與任何干預,干預組與對照組不存在顯著差異。

2.2 研究工具

2.2.1 生命意義感量表(MLQ)

劉思斯、甘怡群將斯蒂格等編制的生命意義感量表修訂為中文版(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MLQ),共有9個項目,采用Likert 7點記分。該量表分為“擁有生命意義感”和“尋求生命意義感”兩個維度。其中“擁有生命意義感”維度分數高,代表被試感覺自己的生命是有意義且有目的的;而“尋求生命意義感”維度分數高,代表被試正在努力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該中文修訂版總量表的Cronbachɑ系數為0.710,兩個分量表Cronbachɑ系數分別為0.81和0.72.

2.2.2 大學生無聊傾向問卷(BPQ)

黃時華在法默(Farmer)和桑德伯格(Sundberg)的無聊傾向量表(BPS)的基礎上進行修訂和編制,該問卷結合了我國大學生的文化背景,適用于我國大學生無聊傾向的測量。此問卷共30道題,采用Likert 7點記分,問卷分為兩個維度:外部刺激和內部刺激,其中屬于外部刺激維度的因子有4個,分別為:緊張性、約束性、單調性和孤獨感;屬于內部刺激維度的2個因子分別為:創造性和自控性,其中17、18、19、20、21、22、23、24均為反向計分??倖柧鞢ronbachα系數為0.87,兩個分問卷(外部刺激和內部刺激)的Cronbachα系數分別是0.88和0.70。

2.3 干預設計

兩組被試分別于干預開始前、干預結束后填寫生命意義感量表(MLQ)和大學生無聊傾向問卷(BPQ),干預組接受連續八周,每周一次,每次2小時的生命意義感團體輔導干預,對照組不采取任何干預。團體領導者為具有充足團體輔導經驗的應用心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系統接受過團體輔導培訓。

2.4 干預方法

本研究的生命意義感團體輔導方案,以自我認識、人際關系、親密關系、價值觀、自我接納、應對方式等六個主題為基礎設計方案,促進成員對于自己生命中的幾個重要部分產生理解與反思,每一周的方案包括暖身活動、主題活動、分享討論、總結感受收獲四個部分,重點在于第二、三環節,使成員在主題活動與討論中產生深刻的認識,提高自己的生命意義感,并且借助團體中人際的力量,提高自我的力量,如表1所示。

2.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3.0錄入并整理數據,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和配對樣本t檢驗統計分析。

3 結果

3.1 干預前不同組別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干預組和對照組成員在生命意義感和無聊傾向得分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發現,干預組和對照組在生命意義感和無聊傾向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果表明,干預組和對照組是同質群體,可按此分組進行后續操作,如表2所示。

3.2 干預前后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變化情況

生命意義感團體輔導干預后,干預組大學生生命意義感水平有顯著提高(t=-3.353,p<0.05),其中擁有意義維度存在顯著差異(t=-2.986,p<0.05),尋求意義維度具有邊緣顯著性提高(t=-2.201,p<0.1)。對照組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及各個維度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如表3所示。

3.3 干預前后大學生無聊傾向變化情況

生命意義感團體輔導干預后,干預組大學生無聊傾向中的孤獨感因子有顯著降低(t=2.909,p<0.05),其他因子不存在顯著差異。對照組大學生無聊傾向及其各維度、因子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如表4所示。

4 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組大學生經過8次生命意義感團體輔導員干預后,生命意義感總分以及擁有意義維度得分顯著提高,尋求意義維度也有一定的提升,但未達到顯著水平;對照組沒有顯著變化。此結果與劉慧瀛等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24],證明生命意義感團體輔導的有效性。干預組大學生孤獨感得分顯著下降,對照組則沒有顯著變化,證明生命意義感團體輔導可降低大學生孤獨感。與王繼玉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13]。在團體中成員通過反思與互動,可以意識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增加對未來努力的熱情,內心的感受從開始的無聊、孤獨無助,逐漸變得充滿力量。張榮偉等人提出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個體生命意義感,也可降低其孤獨感[25]。首先,在團體輔導中,每位成員既是求助者,同時也是助人者,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團體與他人的支持,真誠信任的氛圍起到一定的助人效果,降低成員的孤獨感。其次,團體可以使成員對自身的個性特點與行為模式有更多的覺察,提高自我意識水平,完善自我。再次,團體是現實中人際關系的縮影,團體中的互動帶給成員一定的反思與學習,使其發生領悟與改變,調整其應對方式,提高人際交往能力[15]。獲得人際交往經驗并用于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能力以及交往意愿提高,孤獨性有所降低。團體更多地提高了大學生對于生命意義的感受能力,對于提高他們追尋生命意義的動力的作用較小。因此,生命意義感團體對于降低大學生無聊傾向的作用較小。

團體結束后,成員反饋在生命意義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安全信任的氛圍使自己很放松,認識了很多朋友,對自己之后的人際交往有了新的期待,并且更加清楚地認識了自己,對生命意義的體會多了一些,覺得自己的生命有一定的意義,對其他人或者事物產生了更多的興趣,也學習到了新的思考方式更好地應對挫折。成員的反饋結果與數據結果一致,在團體中對生命意義的感受有一定的增加,人際交往的孤獨感有所降低。處于孤獨狀態的大學生往往缺乏社交活動,可能使社會功能逐漸惡化,進而形成抑郁情緒。孤獨感的減少對于預防和減少抑郁情緒的產生具有指導意義。本研究結果證明,生命意義感團體輔導可以作為改善大學生孤獨感的一種有效工作方式,對于預防大學生抑郁情緒有的一定的啟示作用。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本研究的被試量較小,學生年級集中于大二、大三,缺少一定代表性,未來可擴大被試量進一步驗證團體的有效性;其次,是對團體結束后進行追蹤調查,了解團體的遠期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5 結論

生命意義感團體輔導能夠提高大學生生命意義感以及擁有意義感,降低其孤獨感。

參考文獻

[1]George L S,Park C L.Meaning in life as comprehension,purpose,and mattering:Toward integration and new research questions[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16,20(3):205-220.

[2]Steger M F.Structural Validity of the Life Regard Index[J].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7,40(2):97-109.

[3]羅嘉文,賴雪芬,鮑振宙,等.生命意義、無聊傾向性與大學生自殺意念/企圖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2,30(10):110-116.

[4]馬元廣.人際關系對抑郁的影響:生活滿意度與生命意義的鏈式中介效應[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4):1459-1463.

[5]Peplan L A,Perlman D L.Loneliness:a sourcebeok of current theory,research and therapy[M].New York:Wiley,1982,2(7):1-18.

[6]鐘泳如,黃時華,熊松濱.大學生的無聊傾向性與心理健康[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0,27(3):308-314.

[7]黃時華.大學生無聊傾向問卷的初步編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7):1086-1090.

[8]阮呂竹瓊.大學生無聊傾向性對其自殺意念及人際關系的影響[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12.

[9]趙鑫,李瑩瑩,金佳,等.大學生無聊傾向對學習倦怠的影響:情緒調節策略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1):64-68,80.

[10]姚夢萍,賈振彪,陳欣,等.大學生無聊傾向與手機依賴行為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15,31(2):215-217.

[11]張慧如,張偉達,傅王倩,等.孤獨感對創造性傾向的影響:無聊傾向和焦慮情緒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4,40(1):132-141.

[12]Frankl V E.Mans search for meaning:An introduction to Iogotherapy[M].New York:Pocket Books,1963.

[13]王繼玉,齊慧云.大學生生命意義認知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6):703-704.

[14]胡新月.抑郁大學生生命教育主題團體輔導干預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15]陳秀珍,楊玖林,楊曉娟.薩提亞模式團體干預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提升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2,30(2):256-260.

[16]盛晨.敘事取向團體輔導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干預[D].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大學,2022.

[17]王恩娜,彭賢. 沙盤游戲和薩提亞模式結合的團體輔導提升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25(2):315-318,332.

[18]陳芳芳.大學生基本心理需要、自我概念和生命意義感的關系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8.

[19]于永菊,何敏.大學新生人際關系感知壓力與自殺行為:生命意義感和無法容忍不確定性的調節作用[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22,21(8):743-750.

[20]張然.醫學生成人依戀與死亡態度的關系:生命意義感和自尊的中介作用[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23.

[21]湯思堯,肖蓉,張瑞雪.醫學生物質主義價值觀和抑郁:生命意義感的中介作用[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9,39(4):495-499.

[22]張開利,王霞,唐四元.醫學院校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5,14(11):1133-1137.

[23]李艷,何畏,張賢,等.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與父母教養方式、應對方式、幸福感指數的相關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1):1683-1685.

[24]劉慧瀛,楊怡帆,王婉,等.生命意義團體心理咨詢對大學新生心理癥狀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0,34(5):393-397.

[25]張榮偉,柯少菁,連榕,等.人際交往能力與生命意義的關系:孤獨感和年級的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0,36(5):576-583.

A Study on the Intervention of Group Counseling with Sense of Life Meaning on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Dai Weidi Xiao Yang Liu Yang Ma Keyue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Chengdu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17 college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as subjects in a university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the 17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n=8) and control group (n=9). The Chinese version of life meaning scale and boredom tendency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test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Results: After group intervention, the total score of meaning of life (t=-3.353, p<0.05) and have meaning dimension scores (t=-2.986, p<0.05)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loneliness dimension in boredom tendency (t=2.909, p<0.05)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nclusion: The meaning of life group counseling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Sense of life meaning; Loneliness; Group 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

猜你喜歡
孤獨感團體輔導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大學生社會支持、孤獨感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
團體輔導對改善工科大學生學業拖延的實證研究
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的應用
大學生人際信任對孤獨感的影響因素研究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團體輔導的運用
大學生孤獨感影響因素研究
大學生感恩、孤獨感和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