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民歌學習中感受美

2024-03-22 11:15張春霞
湖北教育·教育教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襯詞滑音秧歌

張春霞

音樂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學生能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F在的小學生對民間音樂知識知之甚少,普遍認為民歌很“土”,學習民歌的興趣不高。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發現民歌的美,進而熱愛民歌呢?筆者以河北民歌《對花》的教學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一、視聽結合,感受民歌的韻律美

音樂是聽覺藝術,民歌節奏歡快、韻律優美,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用心聆聽民歌,感受民歌的節奏和韻律,可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民歌的積極性。

《對花》是一首經典的河北民歌,是我國北方民間廣泛流傳的一首小調。歌曲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群眾給戰斗英雄、勞動模范戴大紅花歡慶勝利的熱鬧場面。歌曲中有鮮明的北方民間音樂特點,如上滑音、前倚音等音調,歌詞中的“襯詞”,以及前兩句一問一答的對唱形式等。這首具有說唱藝術風格的歌曲,旋律歡快流暢,歌唱者以互相問答、對猜花名的方式演繹樸素的農村生活。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歌曲充滿生活情趣的意蘊,筆者引導學生分“視聽—心聽—賞聽”三步進行民歌欣賞。

首先,筆者播放了以民歌《對花》為背景音樂的河北秧歌舞表演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感受《對花》歡快流暢的旋律。秧歌舞歡快、熱烈的場景給學生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河北民歌歡快的特點。視聽結束,筆者提問:“秧歌舞跳得很好,但沒有歌曲的配合,跳舞的人就不能整齊劃一了,大家想不想進一步了解這首背景樂曲?”學生齊聲回答“想”。顯然,學生對后面的新歌教學開始有所期待,這種期待正是學生學習民歌的興趣所在。

接著,筆者引導學生“心聽”《對花》。所謂“心聽”,就是讓學生從音樂元素入手,感受民間音樂的韻律。筆者播放歌曲《對花》前提示:“請大家閉上眼睛聆聽秧歌舞的背景樂曲《對花》,從音樂元素的角度,如音速、力度、音強、音調、情緒等任意一個方面談談你的理解?!睂W生緊閉雙眼,用心聆聽。聽完歌曲,學生思考片刻,即能從不同的音樂元素角度說出《對花》的特點。這一教學環節基本達到了讓學生總體感知歌曲特點的目的。

為了讓學生感受《對花》的魅力,筆者引導學生“賞聽”《對花》?!百p聽”是在學生能夠唱準歌曲后進行的賞析性聆聽,也就是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聆聽。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分別從歌曲的襯詞、問答對唱形式、裝飾音唱法等方面進行賞析,學生通過反復聆聽,基本理解了民歌中襯詞、裝飾音對抒發情感的作用,也明確了問答對唱源于生活實踐這一民間音樂常識。

二、借助音、詞,感受民歌地域特色美

民歌的歌詞基于地域語言表達習慣,旋律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如何發現民歌詞、曲蘊含的地域特色美呢?

上滑音、前倚音是民歌常用的音樂記號,教學時,教師可利用手勢動作引導學生快速掌握音樂記號的唱法。教學《對花》時,筆者要求學生在彈奏鋼琴的同時模唱,學生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同時做了開嗓練聲準備。學生模唱后,仍然難以分清上滑音、前倚音,于是筆者讓學生伸出食指,在唱上滑音時向上緩緩滑動食指,唱前倚音時向下快速滑動食指,將重音落在后面的主音上。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筆者指導學生隨琴練唱,唱準這兩個音樂記號,要求學生在處理“哎”時唱夠八拍,如此,氣韻才能保持連貫。

民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創作者在創作中多定字取音、以曲就詞。教師可引導學生著重分析歌詞中的一問一答和襯詞,歸納出民歌的一般特點——對唱的演唱形式和襯詞的運用。教學中,筆者借助多媒體出示《對花》詞譜,引導學生分甲、乙角色按曲譜節奏對讀問答部分。通過角色問答,學生明確:這種一問一答的演唱方式就是對唱,也叫對歌,是民歌演唱的一種常見形式。在此基礎上,筆者讓學生尋找歌詞中的襯詞(如“七撥弄東采東采、八撥弄東采東采、得兒色,得兒弄東采東采”等)。經過筆者點撥,學生在反復試唱中認識到這些襯詞模仿了鑼聲和鼓聲,不僅能表現出歌唱者嬉戲、逗趣、快樂的心情,還渲染出熱鬧的氣氛,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三、對比試唱,感受民歌的風格美

會唱某一首歌曲并不意味著唱得準、唱得好,民歌演唱也是如此。要唱好民歌,演唱者除了準確把握民歌特色,還需在演唱中突出民歌獨有的情感,用合適的音速、力度表現歌曲。

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試唱《對花》,再播放歌曲《對花》,并提問:“結合自己的演唱,請大家揣摩原唱在情緒上和我們唱的有什么不同?”學生再次閉眼聆聽。聽完歌曲,有的學生說“原唱速度較快,表現出歡快的情緒,我們唱得較慢,不能很好地體現歡快的情緒”;有的學生說“原唱唱到問句時力度稍弱,上滑音圓滑、輕快、上揚,表現了問題的神秘,我們演唱時沒有處理好上滑音”;有的學生說“原唱答句的力度較大,唱出了肯定、自信的語氣,我們唱的力度不夠”。在指導學生演唱襯詞時,筆者用彈舌打“得呢呢”的方式反復范唱襯詞“得兒色”,讓學生明確彈舌打“得呢呢”這種民歌常見的唱法更能表現歌唱者歡快的情緒。最后,筆者讓學生嘗試用彈舌打“得呢呢”的唱法唱襯詞部分,經過反復練唱,學生不僅掌握了這種唱法,而且從襯詞的演唱中感受到了民歌的風格美。

民歌與舞蹈相結合是民間音樂的重要特征,舞蹈作為藝術的特殊語言形式,集中體現了民族的審美觀,民歌與舞蹈結合能很好地體現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教學《對花》時,為了讓學生切身感受河北民歌與秧歌舞結合而表現出來的地域特色,筆者在給學生講解秧歌舞的基本步法“十字步”的同時,利用手絹、紅綢演示秧歌舞的主要動作,如挽花、晃手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學生掌握了基本動作后,筆者再次播放河北秧歌舞《對花》視頻,讓學生模仿視頻自主練習舞蹈動作。

為讓學生掌握《對花》的節奏,理解借助樂器烘托氣氛的作用,筆者提示:“我們用舞蹈表現了戰斗英雄、勞動英雄的快樂心情,為了更好地渲染他們受表彰的熱鬧場面,還可以用打擊樂器伴奏來表現?!比缓?,筆者借助多媒體出示打擊樂器的節奏(如下圖)和打擊樂器鑼、鼓(鑼、鼓等打擊樂器是民間音樂常用的伴奏樂器,多用來烘托熱烈、歡快的氣氛),要求學生對照打擊樂器的節奏在書桌上模擬敲鼓,用拍手方式掌握鑼的節奏。最后,筆者指名學生在襯詞“七撥弄東采東采、八撥弄東采東采、得兒色,得兒弄東采東采”部分加入鑼、鼓伴奏,效果很好。

唱、舞、奏的結合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學生在唱、舞、奏中體會到河北民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進一步感受到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

責任編輯? 吳鋒

猜你喜歡
襯詞滑音秧歌
藏族古樂譜《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襯詞研究
金湖秧歌的傳承和發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揚州民歌中襯詞的語音特點及其來源
昌黎地秧歌
聲樂演唱中的“滑音”技術探討
民族聲樂演唱中“滑音”的技術與應用
二胡獨奏曲《姑蘇春曉》中滑音的運用研究(下)
板胡演奏墊指滑音技術探微
中國民歌襯詞的音樂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