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頻次針刺對恢復期貝爾氏面癱療效的影響

2024-03-22 09:56茅偉李成龍張國慶張君宇吳海洋張利達韓為王穎
上海針灸雜志 2024年3期
關鍵詞:面癱面神經針刺

茅偉,李成龍,張國慶,張君宇,吳海洋,張利達,韓為,王穎

(1.安徽中醫藥大學,合肥 230031;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合肥 230001;3.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廣州 510370)

貝爾氏面癱(Bell's palsy, BP)作為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以單側額紋消失、目合困難、口角歪向健側為主要表現,各年齡段普遍易感且具有一定自限性[1]。面對度過急性期而未自愈的患者,西醫主要圍繞面神經損傷予以神經營養藥物等,常因病程延長對后期恢復造成困難[2]。針刺作為BP優勢療法,在提高治愈率、縮短病程和減少后遺癥等方面療效顯著[3-4]。臨床關于BP針刺治療過程中頻次的選擇多憑醫師經驗及醫患雙方工作時間而定,常由于選擇不恰當遺留不同程度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今后的生活質量。因此,為了避免醫療資源浪費,選擇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試驗的方法,觀察每日針刺1次與隔日針刺1次的療效差異來初步判斷恢復期BP患者最佳針刺頻次,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84例恢復期BP患者均為2022年6月至2022年11月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腦病科門診患者。由不參與本研究的人員利用SPSS23.0軟件生成隨機數字,并將制作好的隨機數字卡裝入密封、不透光的信封,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按就診順序依次抽取信封,按照1:1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92例。A組治療期間脫落8例,B組脫落10例,脫落原因均為依從性差而退出治療,最終納入統計共16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病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本研究通過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2022-zjks-46)。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神經病學》[1]中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針灸學》[5]中面癱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單側首次發病,病程1周至3個月;年齡18~80歲,性別不限; House-Brackmann(H-B)面神經功能評級≥Ⅳ級;患者或親屬了解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研究前曾接受指南外方式治療者;亨特綜合征者;經CT或MRI明確為中樞性面癱者;由醫源性、化學性或外傷所致繼發周圍性面癱者;妊娠期和哺乳期者;血糖控制不佳者;合并心、肝、腎、凝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疾病者;無法正常配合者。

1.5 剔除和脫落標準

治療期間自行加用其他治療者;因故未按方案治療者;經判定應退出治療者。

1.6 中止標準

針刺過程中造成嚴重傷害者;過程中出現病情變化如面肌痙攣等不適合當前療法者。

2 治療方法

2.1 基礎治療

2.1.1 健康生活指導[6]

保持心態平和,面部防寒保暖;患側面部熱敷不少于每日30 min;睡眠時間不少于每日7 h;電子產品用眼時間少于每日1 h。

2.1.2 基礎藥物治療[2]

兩組治療期間均口服甲鈷胺片[彌可保,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07]0.5 mg,每日3次;患側眼部有不適感者加用復發硫酸軟骨素滴眼液(潤潔,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653),每次2~3滴,按需滴眼。

2.1.3 肌肉功能訓練[7]

每日進行皺額、蹙眉等8個動作功能訓練,每個動作以最大幅度保持約12 s后休息5 s為1組,每次4組,每日早晚各1次。

2.2 針刺治療

參照《針灸學》[5]中面癱的治療方案,取患側陽白、攢竹、四白、顴髎、地倉、頰車及健側合谷、雙側足三里穴。目合困難加患側魚腰;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鼻唇溝變淺加患側迎香。穴位定位參照《經穴名稱與定位:GB/T12346-2021》[8]?;颊呷⊙雠P位,穴位局部選用75%乙醇常規消毒,選用0.25 mm×25 mm及0.30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進行針刺,攢竹透刺陽白、陽白透刺魚腰、地倉透刺頰車,均以針尖與皮膚呈15°~30°透刺15~25 mm;合谷直刺15~25 mm;足三里直刺25~35 mm;其余諸穴直刺8~15 mm。足三里行高頻率(120次/min)提插補法;余穴均采用捻轉平補平瀉法,捻轉角度為90°~180°,得氣后留針30 min,每10 min行針1次,每次持續約1 min。針刺操作均由參與針灸臨床工作3年以上的醫師完成。

A組每日針刺1次,B組隔日治療1次,兩組均在治療4周后判定療效。

3 治療效果

3.1 觀察指標

本研究以Sunnybrook(多倫多)面神經評定系統評分[9]為主要觀察指標,H-B面神經功能評級[10]及面部殘疾指數(facial disability index, FDI)量表[11]評分為次要觀察指標。Sunnybrook面神經評定系統評分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代表面神經功能越好。H-B面神經功能評級從面肌靜態是否對稱、運動程度及有無聯動現象將面神經功能依次劃分為Ⅰ~Ⅵ級,評級越高代表受損面神經恢復越差,面肌狀態越差。FDI量表評分包括軀體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FDIp)評分及社會生活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 FDIs)評分,其中FDIp包含5項,每項4個等級,相應功能障礙從重到輕分別計2~5分,總分=(5題累積得分-5)×5,評分越高代表相應軀體功能障礙越輕;FDIs包含5項,每項6個等級,相應功能障礙從輕到重分別計1~6分,總分=(5題累積得分-5)×4,評分越高代表社會生活能力越差。

兩組治療前后分別對以上各項指標進行評定,并記錄治療過程中出現如血腫、感染、暈針等不良反應。

3.2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2]中相關療效標準,并根據療效指數評定臨床療效。療效指數=[(治療后Sunnybrook面神經評定系統評分-治療前Sunnybrook面神經評定系統評分)/治療前Sunnybrook面神經評定系統評分]×100%。

治愈:療效指數≥45%。

顯效:療效指數≥30%且<45%。

有效:療效指數≥15%且<30%。

無效:療效指數<15%。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或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等級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兩組治療前后Sunnybrook面神經評定系統評分比較

由表2可見,兩組治療前Sunnybrook面神經評定系統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Sunnybrook面神經評定系統評分均顯著升高,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治療后Sunnybrook面神經評定系統評分及治療前后Sunnybrook面神經評定系統評分差值與B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unnybrook面神經評定系統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unnybrook面神經評定系統評分比較(±s) 單位: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B組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后差值A組 84 54.23±5.36 79.12±6.171)2) 24.89±5.722)B組 82 54.57±4.98 75.98±4.301) 21.40±4.25

3.4.2 兩組治療前后H-B面神經功能評級比較

由表3可見,兩組治療前H-B面神經功能評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H-B面神經功能評級均較同組治療前有顯著改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治療后H-B面神經功能評級與B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H-B面神經功能評級比較 單位:例

3.4.3 兩組治療前后FDI量表各項評分比較

由表4可見,兩組治療前FDI量表各項評分(FDIp評分及FDI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FDIp評分均顯著升高,FDIs評分均顯著下降,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治療后FDI量表各項評分及治療前后FDI量表各項評分差值與B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FDI量表各項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FDI量表各項評分比較(±s) 單位: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B組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 FDIp評分 FDI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后差值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后差值A組 84 52.68±2.49 79.96±8.951)2) 26.61±9.032) 58.06±4.20 44.58±4.701)2) 13.48±3.962)B組 82 51.91±2.76 74.28±2.701) 21.37±1.68 57.59±3.80 47.48±3.421) 10.11±1.21

3.4.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由表5可見,A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58.3%和98.8%,B組分別為46.3%和97.6%。A組治愈率明顯高于B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單位:例

3.5 安全性評價

治療過程中,A組出現皮下血腫4例,B組出現皮下血腫1例,均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后自行緩解,其余患者均未出現其他嚴重不良事件。

4 討論

貝爾氏面癱(BP)作為針刺治療的優勢病種在國際上受到廣泛認可,既往關于BP針刺頻次的研究多集中在急性期,相關研究[13-14]表明,周圍性面癱急性期每周針刺3次與每周針刺5次的療效相仿。本課題組前期研究[15-18]表明,針刺在BP各期治療過程中均可發揮較好的治療作用,且急性期介入療效最佳;在相關基礎治療上,針刺可有效緩解BP患者耳后疼痛,增強面部肌肉功能,協調面部對稱性,提高臨床療效和治療滿意度。而恢復期同樣作為BP治療體系中的關鍵環節,卻鮮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研究證據來確定最佳針刺頻次[19]?;诖吮尘?本研究針對恢復期BP患者制定了嚴格的健康宣教方案,包括健康生活指導、基礎藥物治療及肌肉功能訓練,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混雜偏倚,并采用Sunnybrook面神經評定系統評分、H-B面神經功能評級及FDI評分來較為全面地反映面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20],以期為每日針刺1次與隔日針刺1次兩種不同頻次針刺治療恢復期BP提供高質量的臨床證據。另有研究[21]表明,關于針刺作用腧穴所產生的時間效應關系與藥物相似,具有一定時間消長規律,即患者在針刺過程中會因針刺間隔時間與強度達到一定效應極限而使得腧穴逐漸耐受,此時即便縮短針刺間隔時間亦或增加針刺強度,療效難以出現明顯提升。從本研究結果來看,恢復期BP患者在4周的治療時間內,每日針刺1次較隔日針刺1次始終處于療效上游,此時每日針刺1次尚未進入療效平臺期,腧穴依然保持敏化狀態。

中醫學稱BP為“口僻”“歪嘴風”等,多由正虛衛外不固,加之風寒侵襲,致使氣血閉阻、經脈失養、筋肉縱緩不收而發[22-24]。本研究針刺治療方案參考石學敏《針灸學》[5]中面癱的推薦方法,并結合本病病因病機特點與臨床經驗,BP恢復期采用透刺療法[22-26]以激發經脈氣血,促進周圍血液循環來平衡患側周圍協同肌與拮抗肌,如取攢竹透刺陽白、陽白透刺魚腰均能改善額部肌肉功能;地倉透刺頰車可刺激口唇周圍肌群,促進口唇周圍功能恢復。顴髎、四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合谷為治療面癱常用穴位[27-29],通過針刺合谷可促進大腦皮層功能重組來激活面口部運動[30];足三里能激發人體正氣,促進氣血運行。諸穴合用,共奏祛風通絡、活血舒筋之功。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每日針刺1次與隔日針刺1次均能有效改善恢復期BP患者臨床癥狀,A組治療后Sunnybrook面神經評定系統評分、H-B面神經功能評級及FDI各項評分的改善程度均優于B組,表明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每日針刺1次能更好地促進恢復期BP患者面神經功能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考慮到腧穴隔日針刺1次相比每日針刺1次會使腧穴盡可能處于敏化狀態,對于臨床尚未治愈的恢復期BP患者,若延長治療時間,每日針刺1次的療效是否還能保持線性增長,同時根據針刺效應的緩慢蓄積,隔日針刺1次是否會在某一時間點達到與每日針刺1次相同的治療效果;另一方面,患者年齡作為影響臨床療效的重要因素未能納入相關分析。本課題組下一步擬就上述問題細化年齡段分型與針刺頻次進行預先設定亞組分析研究來保證療效評價的客觀性,并通過對患者后續治療進行隨訪來完善恢復期BP的個體化針刺治療方案。

猜你喜歡
面癱面神經針刺
東紅分期辨治周圍性面癱經驗
浮針治療面神經麻痹的研究進展
面癱患者的自我康復
談針刺“針刺之要,氣至而有效”
針藥并用治療周圍性面癱驗案舉隅
蒙西醫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療效觀察
面神經麻痹80例的護理干預體會
針刺聯合拔罐治療痤瘡50例
針刺合電針療法加TDP照射治療周圍性面癱30例
針刺結合聰耳息鳴湯治療耳鳴8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