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體提升課程領導力,推動校本課程迭代升級

2024-03-24 10:41周麗
教育家 2024年1期
關鍵詞:校本育人資源

周麗

自校本課程政策推行以來,廣大中小學校積極響應,投身校本課程建設探索,形成了豐富的實踐樣態。但也應看到,各地各校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導致校本課程建設的質量參差不齊。同時,不少學校面臨一些共性問題,如:學校缺乏整體規劃和統一部署,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課程資源挖掘不足,課程內容缺乏特色和創新、與學生實際需求脫節;缺乏科學的評價標準和方法,注重形式和數量而忽視質量和效果……

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校本課程建設質量,實現校本課程的迭代升級,需要從健全校本課程建設機制、整體提升區域和學校的校本課程領導力、完善和改進校本課程評價等方面系統發力。為此,本刊邀請課程建設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了探討。

嘉 賓

張菁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黃曉玲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范佳午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教育家》:在落實校本課程政策過程中,地方教育部門、校長、教師等要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如何建立健全多方參與的校本課程開發機制?

張菁:校本課程開發需要多方協同,構建合作共同體。

地方教育部門應當秉持資源統合、專業引領、成果共享的推進理念,凝聚區域優勢,發揮引領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和行動,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建立區域課程資源庫;成立課程開發指導機構,規范相關培訓制度,提升教師開發課程的意識與能力;建立特色優質校本課程定期評審制度、共享平臺與機制,讓更多學校與學生受益。

校長應當成為本校課程開發實施推進工作的組織者與領導者。為了合理開發校本課程,校長應設立組織機構、確立課程制度、提供相應條件?;诖?,進一步明確課程開發的總體方向與規模類型、基本程序與獎懲機制,協調課程開發的校內外多方力量與資源配置,從而合理有序地推進“以校為本”的課程開發與實施,為教師積極主動參與課程開發賦權增能。

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主體,應該以研究者和決策者的身份貫穿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始終。教師要樹立課程意識,提升課程能力,通過對學生需求、學校特色、多種資源、自身能力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確定所開發課程的方向與主題,遵循課程開發的原理,開發符合學校特色、滿足學生需要的課程。

此外,學生、家長和社區人員也可以成為課程開發的重要力量。學生不僅是校本課程的受益者,也可以成為開發者、評價者;家校社合作則能更有效地實現“三全育人”。通過多方協作,民主決策,構建校本課程開發共同體,實現豐富的課程供給,從而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黃曉玲:課程開發是一個多主體協作的治理過程,在我國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中,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多方主體有明確權責劃分。就校本課程的功能發揮和迭代升級來看,建立健全多方參與的機制需要形成強有力的課程領導力。

課程領導力是利益相關方為實現課程目標,圍繞課程內容及課程活動在相互作用中體現出的協同能力。校本課程開發的領導力主要體現為:一是區域行政部門的推動力,包括對校本課程政策空間、管理規范和資源條件等方面的領導與支持;二是專業部門的指導力,包括對校本課程基本取向、目標定位、結構優化、形態創新、評價探索等方面的專業支持、指導跟進和合作開發等;三是學校的內動力,體現在學?;谟四繕?、學生需求和校內外資源,整體規劃、設計并有組織、有計劃地推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四是教師的實踐力,體現在教師如何認識自身與校本課程的關系,并主動參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進而在課程創新實踐中實現專業提升;五是學生自主力,即學生對自身學習與發展需求的準確表達、對多樣課程的主動選擇和課程活動的投入參與;六是家長及社會各方的支持力,表現在為校本課程的內容選擇和活動開展提供素材類、條件類資源支持和環境創設等。

提升參與各方協同能力,整體提升校本課程領導力,當前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是參與各方準確把握校本課程的核心要義和價值功能?!读x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課程“以國家課程為主體,奠定共同基礎;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拓展補充,兼顧差異”,明確了校本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校本課程須著力回應學生需求差異和促進學校特色發展,在內容結構和呈現形態上體現綜合性、實踐性、選擇性等特點,同時處理好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關系,成為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課程連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形成學校主導、教師主體、校外支持的治理機制。校本課程是充分體現學校課程自主權的課程類型,其基于學校傳統、學生需求以及資源條件等實際,需學校層面整體設計并集體審議;教師是開發與實施的主體,應發揮專業自主性和創造性,呈現校本課程的運行樣態并決定其實際育人價值;行政部門、專業部門、家長和校外機構等分別在課程管理、實施監測、開發與實施研究、專業指導、資源支持等方面提供支持。

三是整體提升教師、學校及區域課程建設能力。區域層面系統規劃新課程新教材實施路徑,鼓勵課程創新并提供條件保障;業務部門通過開展分層分類培訓和跟進式指導、搭建交流研討和成果展示平臺,發揮“中間聯結”作用;學校完善課程建設與教師發展雙向促進機制,激發教師自主專業發展動力,建立課程評價機制,展現學校課程活力。最終實現以高水平的課程建設促進課程治理協同能力的提升。

《教育家》:學校如何挖掘和利用校本課程資源?如何實現校本課程的迭代升級?

黃曉玲:校本課程的資源挖掘和迭代升級,須將其放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學校課程體系的整體圖景中思考。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確立,使學校成為課程管理的一級主體,并被賦予課程開發自主權;從學校課程體系看,校本課程在學校有了發展空間,從興趣小組、課外活動、選修課等形態發展為具有完整要素的課程樣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化階段,校本課程從課程管理屬性發展為類型概念,其基本內涵和根本屬性更為彰顯,即不但體現學校課程開發自主權,其拓展性、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等特點更為明顯,呈現形式更加多樣,成為彰顯學校課程活力的重要組成。

基于此,我們須再次審視、挖掘和賦予校本課程獨特的發展功能。在學生維度上,校本課程成為多元、開放、靈活課程供給的代表,其育德功能、體驗功能、探究功能、交往功能和專業功能等由學校及學生自主選擇確立;在教師維度上,課程的開發實施與教師專業發展是一體兩面的關系,校本課程建設在依賴教師專業素養的同時也彰顯教師風格,能夠促進教師課程意識、課程思維和課程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學校維度上,校本課程在學生共同基礎上針對學校地域承責和學生特點體現發展特色,對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彰顯學校育人特色具有重要意義;在高質量課程體系建設和區域教育水平提升上,校本課程能夠回應學生多樣化和學校、區域特色化發展需求,在優質課程共享和示范引領上具有重要作用。

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提升校本課程質量,首先是確立課程資源觀。校本課程的類型特征決定其課程資源具有“資源即課程、課程即資源”的特點。資源如何成為課程,關鍵在于對資源進行“課程潛能”挖掘和“課程價值”賦予。一方面要根據校本課程的價值功能定位,挖掘不同類型、形態資源的課程潛能及育人價值;另一方面要根據育人目標,主動選擇并賦予相應資源特定的育人效能,實現資源自身功能價值和其被賦予的育人價值的結合,并使其具備課程要素進而轉化為課程。而已有課程及其生成過程又成為其不斷迭代發展的“課程資源”。

“挖掘”與“賦值”的關鍵,首先在于課程資源的育人效能及其成效,同時要考慮開發與利用這一課程資源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其次是建構資源框架。結合校本課程功能定位和基本特點,其資源框架包括時間維度、空間維度、載體維度、關系維度和意義維度?!拔寰S度”資源框架能夠拓展校本課程資源邊界,也讓課程資源變得隨時、隨處、隨需可及,更好地支撐校本課程育人價值實現。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化階段,校本課程在課程體系中重新定位,發揮拓展與補充功能。其資源開發與利用需有清晰的課程立場,圍繞學校育人目標的實現,在學校不同類型、不同功能、面向不同群體的課程體系中,持續發揮獨特的育人功能。

范佳午:想要一步到位地開發出一門完美的課程幾乎無法做到,但建設一門比原來更好的課程卻容易實現?!暗墶币馕吨1菊n程建設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改進提升?;谠姓n程的優缺點分析,改進校本課程設計與實施,一方面可以使課程建設工作有針對性、不盲目,另一方面能確保改進后的課程比原來質量更高。校本課程的迭代升級需要教師和學校共同努力。

教師可以從以下視角尋找校本課程改進提升的切入點。一是實踐視角。針對校本課程前期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改進。例如:課程內容符合學生的興趣嗎?深度和廣度能否為學生所接受?評價方案是否便于操作實施?等等。二是政策視角。及時學習跟進國家深化教育改革文件精神,并思考怎樣改進校本課程使其更好地落實教育改革要求。例如:校本課程是否有明確的核心素養目標?課程實施怎樣融入更多體驗式、探究式、項目式學習?課程目標、教學、評價是否保持一致?等等。三是理論視角。先學習基本的課程理論,再進行課程開發實踐,這只是一種理想情況。實際上,很多教師因工作需要,往往先把校本課程開起來,然后再補充課程理論知識、修改完善課程。結合基本課程理論學習,教師可以反思如何使校本課程更加規范、科學。例如:校本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要素齊全嗎?課程內容的編排怎樣更好地體現連續性、順序性、整合性?等等。

目前,相當多學校的校本課程在量上實現了豐富化,如何在質量上走向優質,實現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協同育人逐漸成為未來校本課程建設需要突破的重點,在突破過程中,學校的頂層設計、支持和管理是關鍵。一是制定支持課程改進完善和教師課程能力發展的制度。前面所述校本課程改進分析的政策視角和理論視角,都需要學校組織教師開展學習和研討。二是增強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的有效配合,形成課程育人合力,這需要學校層面整體設計并推動。

《教育家》:校本課程的評價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評價有什么不同?如何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

張菁:為了落實中央“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完善課程體系、激發地方和學?;盍?,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意見》,強調要加強中小學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構建以國家課程為主體、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重要拓展和有益補充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它不僅厘清了義務教育階段三類課程的關系,也明確了三類課程的基本定位和育人功能,即國家課程主要體現在對受教育者的共性要求上,注重打好共同基礎,具有較強的通識性與強制性;地方課程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增強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促進學生認識家鄉、豐富體驗;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助于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發展特長,也可以體現學校文化,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三類課程因其建設主體、設置目的、育人功能等不同,其評價的目標、內容、主體等存在差異。

國家課程評價主要是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組織開展,針對正在實施的課程優勢與不足進行價值判斷,其評價主要關注課程的根本性問題,如課程的價值如何、課程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等,為后續優化、修訂課程方案提供支持。1997年5月開始,由國家教委(教育部前身)基礎教育司組織的九年義務教育課程實施狀況調查就屬于國家課程評價,其調查結果與相關結論成為2001年啟動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思路的重要部分。同樣地,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作為課程建設主體,有義務針對實施過程中的地方課程進行評價,包括課程設計、實施與效果等,從而進一步增強課程的地方性。上述兩類課程評價可以運用問卷、訪談、抽樣測試等多種方式收集資料。

學校作為課程實施的基本單位,其自主開發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立足學生發展、滿足學生需求,這也是開展校本課程評價的前提與基礎。關于校本課程評價的內容,有學者通過分析63份校本課程方案文本,發現主要涉及課程方案評價(即要素的完整性)、課程實施評價(即方案落實程度)與課程效果評價(即課程目標達成度),而對于該課程本身設置的價值與合理性缺乏判斷。在校本課程評價的類型與具體方式上,應該強化實踐導向、指向素養落地,以課程的具體特質和開發目的作為選擇與確立的依據;在校本課程的評價主體上,應尊重教師的主體權利,喚醒學生的評價意識,建立家校社協同的評價機構等,從而有效促進校本課程育人質量的優化。

事實上,每個學校開設校本課程的價值追求與具體條件不同,其評價的目的、內容、手段、標準甚至時機等都存在差異,因此,提升學校教育者的課程領導力成為高質量校本課程設計、實施與評價的重要保障。

范佳午: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功能定位不同、課程目標不同,而課程評價應與課程目標保持一致,因此校本課程的評價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也有所不同?!督逃筷P于加強中小學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意見》將校本課程的功能定位于“增強課程對學生和學校的適應性”,要求“建立以過程評價、綜合評價為主的評價制度,改進評價方式,強化實踐導向,注重體驗、探究、制作等活動過程,有效利用作品、制品、產品等綜合反映學生素養發展狀況,原則上不進行紙筆測驗”。

我們提到“課程評價”這個詞,一般涉及兩層含義:一是對修習課程的學生的評價,即評價學生在課程中表現得怎么樣,達到了合格、良好還是優秀水平等;二是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即評價課程的質量好不好。下面分別針對這兩種含義談談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中如何進行評價。

在校本課程中如何對學生進行評價?現代評價理念倡導以評價促進課程目標落實、評價與教學融為一體。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應注重發揮評價的診斷、反饋、引導、激勵功能,弱化其區分功能。在具體實施中需注意——

一是評價要與課程目標保持一致。評價的維度應覆蓋課程的主要目標。校本課程倡導以核心素養為目標,而核心素養面向真實問題解決。對于核心素養的評價,紙筆測驗效度不高,更適合在真實情境中開展表現性評價,即通過觀察學生在體驗、探究、制作等實踐過程中的行為表現來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作出評價。

二是評價要與課程實施過程相結合,設計可觀測的評價方案。在設計評價方案時,應將核心素養目標轉化為具備不同水平核心素養的學生在探究、制作等活動中能表現出什么樣的行為,這樣才能幫助教師在活動中通過觀察學生行為表現了解其核心素養發展到了什么樣的水平。

三是充分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針對學生的作品、產品等進行評價時,需要設計評價量規。評價量規的主要目的不是將學生的作品等分為三六九等,而是通過評價量規中對合格、優秀等水平的表現性描述,讓學生知道教師希望他們達到什么樣的基本要求,并積極挑戰更高要求。雖然校本課程評價中區分不是主要功能,但教師應對基本合格水平嚴格把關,這樣才能確保校本課程的實際育人質量。

如何對校本課程本身進行評價?《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意見》要求“加強課程實施評估、動態調整和完善”。在對課程本身評價時,需要關注以下方面——

一是學校要組織專業力量對校本課程的文本資料進行審議,對校本課程的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規范性、協同性、育人價值等方面加強審核把關。這是對校本課程文本的靜態評價。

二是對課程的實際實施過程進行動態評價。校本課程的實際實施效果怎么樣?可以在課程實施初期和后期分別對學生進行評價,測量出學生在課程目標列出的核心素養方面發生的變化,通過實測證據反映學生通過課程學習獲得的發展、評價課程實際實施效果;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問卷或訪談調研,了解學生對該校本課程的實際感受。

猜你喜歡
校本育人資源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閩江環境保護校本開發為例
《紅樓夢》(新校本)
《紅樓夢》(新校本)
點校本《史記》中的“曆”字
資源回收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