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傈僳族漆油飲食及其社會功能價值探析

2024-03-27 04:29余七斤
四川旅游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油雞漆樹傈僳族

余七斤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漆油作為三江流域傈僳族人的主要食物油之一,從采摘到成品,每一步都有獨特的制作方法,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漆油飲食文化具有豐富的典型性、民族性和地域文化特性,蘊含了千百年來傈僳族勞動人民的生存智慧和社會歷史,社會功能突出。學術界關于傈僳族歷史、社會形態的研究成果均較為豐富,但針對傈僳族漆油飲食文化的研究尚顯欠缺。傈僳族是一個分布于不同地域、不同國界的民族,跨境而居,傈僳族文化又是境內外傈僳族之間溝通的橋梁,對邊疆、跨境地區和諧文化建設以及推進境內外民族團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契合了民族團結、民族認同的重大意義。傈僳族漆油飲食文化是構成傈僳族非遺文化的重要內容,投射出傈僳族社會的風俗習慣、社會形態、民間信仰等豐富文化現象,蘊含著傈僳族人民的知識體系和精神內涵,具有傳承民眾知識、經驗、風俗與習慣的價值,可以深入挖掘其文學特征和文化內涵、社會功能,在傳承保護傈僳族的傳統文化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1 傈僳族與漆樹、漆油

傈僳族多聚居在高山峽谷間,其地勢陡峭、山高林密,但潮濕的氣候及充足的光照,正適宜漆樹的生長,并且沿“三江流域”垂直分布。漆樹在傈僳族生活地區用途廣泛,在傈僳族民間故事中有傈僳族先民用漆樹立樁保田的民間故事,有用漆油治病的故事等。傈僳族與漆樹的淵源至今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提煉出來的漆油是傈僳族最早食用的天然植物油之一。漆樹不易腐蝕、耐用結實的特點被傈僳族人發現了以后,他們常用它固堤建屋、建造料槽以及做成各種各樣的家具。傈僳族將漆樹分為公漆樹、母漆樹與子漆樹,并根據漆樹易成活的特點,將漆樹種于房前屋后或者是一些荒地里。因此,漆樹在傈僳族地區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漆樹屬于高山種,耐寒,一般生長在海拔800~3000米的山林間,有“涂料之王”的美譽。[1]長期食用漆油的傈僳族對漆樹栽種、果實摘取以及漆油的提煉掌握,積累了一套豐富知識。漆樹一般在春季的三、四月份發芽,約到五、六月份其葉生長定型,七、八月份就可以看見漆樹結出的果實。到了11月,成熟的漆樹果籽外皮呈黃褐色,主干比較細小可搖動樹干,成熟的漆樹果籽就會搖掉下來,便可就地撿拾落地的漆樹果籽,采摘時需在晴天,以便晾曬。一般來說,漆樹、生漆及其漆制品常用作陶器、家具的涂料[2],很少將漆油用作食用,但生活在怒江、瀾滄江、金沙江流域的傈僳族人民卻將漆作為天然植物油食用,并常將其作為化妝品等日常生活用品。隨著各民族文化的不斷交流融合,與傈僳族一起長期生活在三江領域的普米族、納西族、白族、拉瑪人(白族支系)、怒族、獨龍族、藏族、茶山人(景頗族支系)等民族也有食用漆油的習慣。于是,“三江流域”的民族形成了以傈僳族為主體的“漆”或“漆油文化圈”。

2 漆油榨取工序

漆油作為傈僳族人民的天然油料之一,傈僳族先民很久以前就掌握了漆油的提取、制作和保存方法。傈僳族制作漆油的方法簡單又傳統,以漆樹種子為主要原料,經壓榨提純后得到植物油。它主要以固體形式存在,并具有天然香味。其主要工序為以下幾個步驟。

舂漆籽:傈僳族傳統的漆油制作方法是把摘好暴曬后的果籽帶回去用礅舂成粉,漆籽種子雖然小,但硬度較大,需經石碓舂碾壓蛻皮成面。幾人負責踩石礅,一人蹲在石碓邊用手攪拌石碓里的漆籽,以便石礅碾壓均勻。

翻炒漆籽面:把摘好的果籽帶回去用礅舂成粉,然后用篩子去殼,將細粉倒進裝有干凈清水的大鍋中進行混炒成黃,當炒熟時會有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再將炒熟的細粉放進麻袋放到榨具里用力擠壓就可出油了。

壓榨取油:傈僳族自制的壓榨取油的工具叫“尼杜”或者是“汁擺”,一般傈僳族的工匠們會用堅硬的木材料做一個漂亮的器具,做一個支點形成一個杠桿原理,把炒熟的漆籽細粉放進布袋或者是麻袋里,一頭頂著支點一頭用力壓木板另一端,這樣省力又出油快。最后把擠壓出來的油接到器具,接好的漆油冷卻后會凝固變成黃色,凝固后的漆油幾十年、幾百年不變質,且方便收藏。

漆樹不僅是傈僳族的食物原料,更是傈僳族的一種天然經濟來源,是過去傈僳族用以維持生計的“財富”。一棵成年漆樹平均每年可產100~120斤的漆籽,可榨油15~30斤左右。若用機器壓榨取油,則可以在傳統手工壓榨取油的基礎上再多提煉出5~10斤左右的漆油。目前漆籽市場均價為2 元/斤,手工壓榨的漆油為22 元/斤,機器榨的20 元/斤[3]。壓榨取油后的漆渣可以直接用作“零食”來食用,其口感獨特、美味香脆。在過去窮困的歲月里,傈僳族人民經常將其作為“糧食”食用。據研究表明,漆油由8%~10%粗蛋白、6%~18%粗脂肪、20%~25%粗纖維、1%~2%灰分、50%~55%可溶性非氮物、30%~35%總糖分、1.0%~1.5%總氮分、小于1%水分組成[4],可見其營養成分豐富。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一些較大漆油生產廠將漆渣作為飼料的輔料或以家畜的混合飼料賣出,這無疑是一筆額外收入。

3 “漆油飲食文化”:食用方法及其功效

生活在高山峽谷間的傈僳族,他們靠山吃山,創造了許多有特色的飲食文化,他們與高山共存,無不感恩著大自然給他們的豐厚饋贈。漆樹可以說是傈僳族地區一種萬能的“寶樹”。其葉可食用,果實可以榨油,汁液可以做涂料,樹干可以牢堤固架。對傈僳族而言,漆油不僅被用作天然食用油用以重大節日、聚會用油或招待客人時食用,而且也常常用作藥引食用。傈僳族用以食用的漆油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并形成了峽谷風情的特色美食。

漆油雞:在傈僳族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漆油雞是一道特色的美味佳肴,是峽谷尋常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純原生態無污染的特色美食,是云南怒江大峽谷傈僳族最具傳統風味和地方特色的一種美食,也是傈僳族用以招待客人的獨特美食[5]。傈僳族傳統餐桌上的漆油雞做法很簡單,首先選取放養的土雞去毛,在火塘上微烤一兩分鐘,將雞身上的細毛全部烤掉后用清水清洗一兩遍切成塊備用。其次,把鍋放到火塘上,取一塊漆油放進鍋里面將其溶化,等漆油熱時把土雞肉倒進去炒,把水分炒干。待雞肉的水分炒干蒸發以后放鹽炒至雞肉顏色變黃,加清水蓋鍋蓋蒸煮一個小時左右,其間不翻開鍋蓋或者是再加水。最后,食用時將雞肉撈出食用,漆油雞湯可以微火繼續煮,以保持湯的味道更加美味可口。

吃漆油雞時處處體現著傈僳族飲食文化的縮影。揭開鍋蓋,以第一塊夾到的雞肉為準,夾到雞腳代表財運,夾到雞血、雞腸、雞尾則表示運氣差。食用漆油雞肉時,雞肝給長輩食用,雞胗給婦女食用,雞爪給年青人食用;獵人則不能食用雞翅、雞頭、雞腸、雞腳。

峽啦:峽啦,即酒煮漆油雞,做法與漆油雞一樣,煮時用酒做湯,也可選嫩雞或野味、雞蛋、蜂蛹等食材[6]。傈僳族認為,“峽啦”具有驅寒、療傷、暖胃的功能,是大多數傈僳族老人最喜歡的一道美食,也是常常招待客人時所用的食材。漢族同胞或者是其他民族常以“去傈僳族人家喝峽啦”來表達傈僳族與他們交朋友。因此,傈僳族“峽啦”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傈僳族真心待友的一種文化符號。

漆油茶:傈僳族多居住在高山峽谷,容易得風濕等疾病。傈僳族先民利用特殊的地理環境,發明了一種奇特的漆油茶。漆油茶不僅解渴,還具有驅寒、祛濕、暖胃的作用,同時補充了人體所需的部分維生素[7]。漆油茶的制作很簡單:在一個小土陶罐中先放入適量茶葉烘干后倒出,再放一小塊漆油待化開后加入開水,并加入烘干的茶葉,放入適量食鹽,在火塘邊煮上幾分鐘,可口的漆油茶就可出爐。

漆油稀飯:漆油稀飯是過去傈僳族的家常便飯,在舊時代傈僳族人過著上頓不接下頓的貧困日子,為填飽肚子,他們常常將兩種以上的食物混合在一起食用。如大米稀飯和玉米稀飯,加野菜、豆類等食物,而所用的油是天然的漆油。因此,傈僳族漆油稀飯是傈僳族社會歷史的“見證”,是傈僳族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

漆油煮青蒿:漆油煮青蒿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特色食品,也是傈僳族獨特的獨門藥方,用以止血、治痛經、理氣血、逐寒濕等。選取黑青蒿尖切碎,用漆油炒,再加水煮沸,患者食用后疼痛緩解。

傈僳族先民最初是將漆油當作一種很珍貴的中草藥來食用的,它具有治療產后無奶、治療咳嗽氣喘、治療痛經、祛風除濕等藥用價值。漆油被當作婦女產后的食療藥方,通常用漆油跟雞肉一起煮或者是用少量的漆油跟自產米酒一起煮給產后婦女吃,產后婦女吃了漆油可緩解身體虛弱,促進女性乳汁分泌,增加產后奶量或緩解奶量減少等不良癥狀。

另外,傈僳族常用漆油治療咳嗽和哮喘等疾病,這也是傈僳族對感冒等流行病的古老又傳統的治療方式之一。傈僳族長期居住在高寒山區,不免會發生感冒等一些流行病,而以前傈僳族人民沒有太多的經濟條件去購買藥品,只能靠一些中草藥來進行簡單的治療。傈僳族會用車前草、竹葉、蒲公英等一些野菜與漆油混合煮沸食用,煮出來的湯能入肺滋陰潤燥,緩解肺熱肺燥,具有殺菌消炎的作用。

漆油是古代傈僳族婦女用來治療女性痛經,調理經期的主要中草藥之一。食用方法一般是漆油跟米酒一起煮食或者是跟雞蛋蒸煮后熱飲,或加熱后倒入竹筒等容器中,直接敷在小腹上,然后適度按摩,能快速減輕女性痛經,緩解女性月經不調等癥狀。

漆油也是傈僳族老人用來祛風除濕的主要中草藥之一。一般用少量的漆油跟清水加熱泡腳治療,或與中草藥混合外敷于疼痛部位,并進行適度按摩,可迅速緩解腫脹疼痛等癥狀。

此外,傈僳族常用漆油來治療肚子疼痛、腹瀉、嘔吐等癥狀。將漆油與野草莓等一些野草藥一同煮沸服用,也可以用漆油煎雞蛋給患者食用。

4 傈僳族“漆油”社會功能與價值

4.1 生活功能與價值

傈僳族勞動人民長期生活在高山密林里,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無時無刻不承受著各種壓力。這種壓力主要有來自大自然的壓力包括生存條件、自然環境、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壓力;來自社會的壓力包括民族問題、戰爭問題、被統治者的剝削與壓迫等。在漫長的歲月里,為了生存,他們的生活是艱苦的,為了躲避戰爭、逃脫統治者的壓迫,他們遷入高山密林中,靠采集狩獵為生[8],不得不使用漆樹葉等野菜來維持生計、繁衍后代,漆油是傈僳族漫長原始社會的有力見證。

傈僳族特色美食漆油雞成為傈僳族“闊時節”“刀桿節”等傳統節日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這反映的不僅是傈僳族的一種傳統技藝及飲食文化,同時也表達了傈僳族勞動人民對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認同[9]。在傳承、弘揚漆油飲食文化的過程中,應結合時代和人民大眾的新的需求,將傈僳族漆油傳統制作技藝與時俱進,創造一些新的表現形式,推陳出新,通過新媒體手段進行有效的傳播,并有效將其融入傈僳族當地的旅游開發項目中,展示其長久的生命力。

4.2 治療功能與價值

傈僳族認為動物、植物也是像人類一樣有思想感情,有語言能力的,人與動植物是可以和諧相處,可以交流的。傈僳族將漆樹分為“公樹”“母樹”“子樹”,甚至對著壽長百年的漆樹進行祭祀、上香祈福,對漆樹進行培育和保護。早期的傈僳族便遵循有規律地采集狩獵,這使得傈僳族地區的珍貴動植物得到了很好地保護。傈僳族民間的動物故事、植物故事都體現了傈僳族是一個倡導世間萬物平等、追求和諧社會的民族,傈僳族的萬物平等、萬物皆有生命的觀念不僅詮釋了人與動植物間應和諧相處的觀念,更表達了傈僳族勞動人民高度贊揚真善美的道德情操以及對和諧社會的不懈追求。

4.3 民族認同、情感溝通功能與價值

時至今日,“三江流域”已形成傈僳族為主體的“漆油文化圈”。傈僳族是個熱愛和平、與世無爭、愛交朋友的民族,特色峽谷風味漆油雞是傈僳族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峽啦成為臉貼臉、心貼心的“同心酒”。對峽谷傈僳族而言,“漆油飲食文化圈”的形成不僅是與其他民族交流的文化圈,更是各民族平等互助的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團結圈。一種看似簡單、樸素的飲食文化背后依然有著強大的凝聚力,這不僅是單個民族的凝聚力,更是一個地區各個民族之間長期團結互助、平等互愛的強大凝聚力?!叭饔颉泵褡灞姸?各民族文化豐富多彩,但是千百年來“三江流域”各民族之間一直團結友愛、平等互助,民族之間矛盾沖突少。當受到外來民族入侵時,各民族同仇敵愾,一致抵抗外來侵略,保衛家園。如歷史上的“片馬人民抗英戰爭”等都體現了這一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傈僳族為主體的“漆油文化圈”極大增強了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三江流域”地區的民族凝聚力,時至今日,傈僳族為主體的“漆油文化圈”更是延伸到了東南亞等地區,成為各民族之間交流的重要貨物流通商品。傈僳族漆油美食是傈僳族的民族文化符號,從認知、加工、食用漆油的一系列復雜程序中積淀出來的傈僳族漆油飲食文化,有著豐厚的社會文化意涵與功能。

5 結語

千百年來,傈僳族與其他民族一樣創造了許多優秀的民族文化,他們創造和繼承著生生不息的傳統技藝。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越來越多的傳統技藝漸漸流失,我們應該重視對傳統技藝的保護,從傳統技藝中吸取祖輩們的獨特智慧。同時,我們應與祖輩們一樣保持寧靜、樂觀、自由的心態,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傳統的漆油制作是傈僳族勞動人民世代傳承下來的,雖然傳統的工序是一道復雜、費時、費力的技藝,從采摘到制成成品需要進行很多工序,但這是古代傈僳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F代突飛猛進的科技代替了傳統的手工制作,但傳統的漆油制作工藝的智慧不會過期。傈僳族漆油傳統制作技藝來自傈僳族民間,傈僳族是其漆油傳統制作技藝的持有者、繼承者和發掘者。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一起推動漆油文化的傳承發揚。

猜你喜歡
油雞漆樹傈僳族
漆樹
櫻花浪漫迎闊時,刀山火海任爾闖 怒江傈僳族闊時節
基于綠色消費理念的特色油雞網絡營銷策略*
切四塊
悲傷的事(外一首)
漆樹的眼淚
淺談武定傈僳族“噠譜”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不同種源地漆樹種子生物學特性研究
“咱們村來了傈僳族宣講員”
北京油雞咽型雞痘和新城疫混合感染并發脂肪肝綜合癥的診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