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道德與法治”教學生學做“真人”

2024-03-28 07:54龍富政
課堂內外·教師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社會認同道德規范道德與法治

龍富政

摘? 要:陶行知說得好:“教人以求真,千夫所指”“千夫所指,教人以誠相待”。這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最終指向的教學目的。因此教育人員不僅要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形成良好的習慣,還要讓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到社會上去“求真”,到社會上做“真人”,而不是將這種習慣局限在課堂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學生上課講一套,平時做一套;口口相傳是一套,信奉是另外一套。這一現象折射出學生道德水準的雙重存在,并存在于道德法治的教學中。有的學生在討論問題時,沒有按照自己的道德標準,即課上不說真心話,而是按照課本教學要求的道德標準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如果任這一現象發展,不但不能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而且不能達到“以德治教”課的實際效果,從而使“以德治教”教育在完成塑造、改造學生世界觀的任務中,僅僅武裝了學生的“嘴巴”。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形成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不良素質。這一點必須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要讓學生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講真話、辦實事。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道德規范;社會認同

一、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上不說真話的原因

(一)學生道德規范和社會認同之間的矛盾

學生道德規范的建立和現在社會上的認同是有一定矛盾的。矛盾由此集中顯現:

第一,學生道德規范的建立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家庭、學校、社會等。家長、教師和社會公眾對學生的道德要求各有側重,有時甚至存在矛盾。這就造成統一的學生標準很難與道德觀念相平衡。例如,家長認為孝順是最重要的品質,而教師可能強調誠實守信,社會輿論可能關注公平正義。如此,學生便會犯難,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出權衡。

第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也在不斷變化。一些過去被認為是道義端正的觀念,在今天可能已經不適用了。學生道德規范的確立,往往需要一個相對平穩的過程,這是非常困難的。這就導致學生在面對新的道德問題時,可能會感到困惑和無所適從。

第三,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追求物質成了不少人的目標。在這種環境下,一些學生可能會過分關注名利,忽視了道德的重要性。他們可能會認為,只要能成功,就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不擇手段。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道德標準的確立,使社會認同的道德觀念受到挑戰。

第四,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理念讓學生觸手可及。雖然這有助于拓寬他們的視野,但也可能導致他們迷失在各種不正確的價值觀中。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形成一個穩定的道德標準,進而影響到社會認同。

因此相關人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解決學生確立道德規范和社會認同之間的矛盾。首先,形成比較統一的德育制度體系,即家庭、學校、社會的多方合力。其次,要重視學生的成長過程,對學生在道德上出現的偏差,要及時發現、糾正。最后,還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他們能夠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現象時,堅守道德底線。只有這樣,才能造就一代又一代品德兼備、對社會充滿責任感的新一代,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責任擔當。

(二)學生道德認識水平的局限與社會實踐多樣性、復雜性的矛盾

從個別到系統、從感性到理性、從片面到全面逐步發展,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與其他認識水平一樣,都有一個過程。但是,社會道德現象具有全面性、復雜性和多元性,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學生很難用所學的道德去理解和分析,可能還會得出錯誤的結論,甚至對所學道德的正確性產生懷疑。比如,有的學生把尊重教師的行為視為“逢迎”,有的把幫學生隱瞞錯誤視為“交情”,把向教師匯報情況的人視為“賣友賊”等。學生分析問題,往往是只看現象不看實質,只看行為不看動機,抓不住主流,抓不住實質,無法把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如果教師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膽地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認真地加以辨析,學生為了不被批評和指責,只能在課堂上順著教學要求表達自己的看法。那么,學生思想上的矛盾和疙瘩將會一直存在,也就沒有了支配自己行動的正確道德認識。

二、“道德與法治”課上怎樣鼓勵學生說真話

(一)教師要講真話

教師這個職業,地位歷來都是高高在上的。他們是人類未來的希望——傳播知識的人,塑造個性的人。但是,教師的角色和職責,也在這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不斷轉換。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始終不變,那就是教師首先要講真話。

講真話,對一個教師而言,意味著真實地面對學生,真實地面對教育,真實地面對自己。學生只有實話實說,才能感受到教育的真誠,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那么,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做到講真話呢?

第一,教師面對學生要真實。每個學生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是既有自己的夢想,又有自己追求的獨特個體。作為教師,對每個學生的人格要尊重,對他們的成長要重視,對他們的需求要關心,不能因為學生的成績、家庭背景或者其他原因而對他們產生偏見,更不能歧視或傷害他們。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才能更好地教育他們,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價值。

第二,教師要真實地面對教育。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它涉及很多方面,如課程、教學、評估等。教育中,教師要敢于直面問題,敢于擔當,不等不靠,不能把教育當作一種工具,用來滿足自己的利益或者權力,要清晰地認識到教育的價值,用心去關愛每一個學生,用智慧去引導他們走向成功。在注重教育公平的同時,教師也要努力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享受到優質的教育。

第三,教師要真實地面對自己。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需要豐富的知識面,以及極強的責任心。教師要不斷學習,讓自己在教育中不斷進步,敢于正視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認錯誤,不能把教育當作一種任務,而要把它當作一種使命,用真誠和熱情去影響每一個學生。同時教師還要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樣才能更好地投入教育事業。講真話,對一個教師而言,也是一種教育藝術。教學中,教師要敢問、敢探,要把課堂變成一個真實的世界,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教師還要學會傾聽,學會理解,學會溝通,以真誠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教育中感受到溫暖、關愛。

第四,教師還要關注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要真實地認識到教育的使命和責任,用行動去推動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敢闖敢干,敢作敢為;要用自己的真誠和熱情感染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在理想、品德、文化、技能等方面,都能成為新時代的建設者、接班人。

總之,講真話是教師的立身之本,也是教育的核心價值。教師只有實話實說,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真誠,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教師要真正面對學生,真正面對教育,真正做自己,要用真誠和熱情去影響每一個學生,用智慧和力量去推動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為了每一個學生的未來,為了教育事業,師生需要共同努力,講真話,做真教育。

說真話,是信念,是態度,更是擔當。作為教師,要始終堅守這個信仰,始終保持這種態度,始終承擔這個責任。用講真話的力量去感染每一個學生,去改變每一個家庭,去影響社會。

(二)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看法

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看法,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首先,教師要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應該以平等、友善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關注他們的思想和需求,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其次,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些問題和話題,讓學生自由發表觀點,通過討論和辯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同時教師還要關注學生之間的互動,引導他們學會傾聽和尊重他人的意見。

最后,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當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時,教師要耐心傾聽,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合適的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總之,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評價“道德與法治”,促使學生學做“真人”

(一)在課堂中評價,學做“真人”

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教師不應提過高的行為要求,也不應要求學生作空洞的表態和保證。如教學“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一課時,由于課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高大,大都是古代的名人賢流,會使學生產生高不可攀的想法。有的學生認為那是長大以后的事,有的學生認為美德就是做轟轟烈烈的大事等。針對這些認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指出美德的形成,關鍵在“做”,對小學生而言,首先要“學做”。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少先隊活動,要求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并補充一些典型事例,必須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教師可從實際出發提出道德行為要求,學生容易做到。通過做,得到社會的認可,強化了學生對所學的道德的認識,使學生做到了言行一致,做真真實實的學生。

(二)在活動中評價,學做“真人”

“道德與法治”要求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的活動中評價自己的道德行為,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活動中學做真人。2021年4月,學校發動組織三年級和五年級近300名學生參加“研學旅行”活動。學生首先制訂各自團隊口號,在團隊之間相互比賽。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形成團隊意識,培養了集體主義榮譽感。然后參觀梁平展覽館,了解了梁平近1000年的歷史。特別是在展覽館中看到了柏家的白仙洞摩崖石刻,讓學生異常興奮,沒有想到自己經??吹降氖萄庐?,居然出現在梁平區展覽館,這大大地激發起了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接著,學生再到梁平的數谷農場學習訪問,親手采摘環保蔬菜,派代表學習新鮮蔬菜的制作,再美美享用時令蔬菜;學習現代高科技農業發展的新知識,認識到現代農民需要扎實的農業知識和技能,學生親身經歷,激發了將來從事現代農業的熱情。最后,學生來到蠶絲廠,先聽養蠶的經歷,再觀看蠶結絲以及破繭成蝶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非常認真和仔細,懂得了一絲一被的來之不易,更應珍惜。學生在研學旅行活動開闊了視野,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評價標準,也深深認識到自己在平時學習生活中,都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做真真實實的自己。

總的來說,師生一定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要求,即培養的人,必須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沒有這一條,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不成立了;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教育者培養的人,必須具有愛國情懷,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者培養的人,必須堅持立德為先、修身為本,具有大愛大德大情懷;非學無以廣才,教育者培養的人,不僅要有中國情懷,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國際視野;任何時候奮斗精神都不能丟,教育者培養的人,必須樹立高遠志向,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全面發展,教育者培養的人,必須具備德智體美勞的綜合素質;培養出來的人,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中堅力量。

教師要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全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出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要求的真人。

參考文獻:

[1]韓璐. 教人求真,學做真人[J]. 新校園,2022(11):54-55.

[2]陳艷.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創造教育思想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 教育藝術,2023(11):48.

[3]權穎瑄. 新課改背景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 學園,2023,16(35):81-83.

(責任編輯:張涵淋)

猜你喜歡
社會認同道德規范道德與法治
孔祥淵:“我”的出現有助于提升個體道德認同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探究
經濟新常態下社會認同的變化及其影響
民族傳統體育儀式的文化解讀
素質教育的可行性實施細節研究
《彩虹艷盡半邊天》對黑人女性的社會認同
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幾點反思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國家治理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