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愛之心:為教育家書寫大愛定根

2024-04-06 09:26李英豪
關鍵詞:仁愛之心仁愛教育家

李英豪

(重慶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 400065)

2023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全國優秀教師代表的信中,提出教育家精神六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其中“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1]這一維度內嵌教育家精神的崇高情懷,既為新時代加快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也為廣大教師如何做“好老師”“大先生”指明了前進方向。仁愛是一種社會德性的抽象演繹,教育家具有仁愛之心便是社會德性的具體彰顯。因而新時代新征程廣大教師要以教育家為榜樣,勤修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以大愛書寫教育人生。

一、教育家仁愛之心的生成邏輯

教育家仁愛之心,既是教育家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所彰顯的本質性規定與內在要求,也是其在日常行為過程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行為規范與德性訴求,其生成有著其所固有的歷史溯源、理論實質以及功能指向,對其理論剖析是深入理解其背后實踐意蘊的基礎。

(一)教育家仁愛之心的歷史溯源

教育家的仁愛之心有著所固有的歷史淵源,這一點可以從儒家所提倡的仁愛思想中找到依據。先秦儒家將仁愛視作能夠與自然、社會、他人和諧相處,并對他們進行幫助以致于自我發展和完善的一種情感態度,最終實現自我道德境界的提升和世界道德理想的塑造。例如,孔子將“仁”上升為一個哲學范疇,又將其發展成系統化的仁愛學說。他認為仁愛本身就是愛人,其根源則是一種人的“仁性”或“仁心”,指涉人的主體意識,并且這種愛能夠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最終達到“泛愛眾,而親仁”。孟子繼承發展孔子的“仁愛”思想,將“仁”與“愛”予以整合,對仁愛的對象進行區分,即親親、仁民和愛物,并將仁愛擴展到仁政之上,進一步使政治道德化。朱熹則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在充分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后形成新儒學,他認為人得天地之心以為新,心之德即為仁,仁是眾善之源,百行之本。相應地,人所應做的,是“為仁”而非“求仁”。自此,儒家仁愛思想便形成“泛愛眾”“親親”“仁民”“愛物”為基本內涵、以“君子人格”為踐行基礎和載體的基本體系。

古今中外,教育作為人類一項具有崇高情懷的道德事業,也是一項塑造他人靈魂的光榮事業,其終極價值訴求則是追求“真善美”。對于教育家,一方面,仁愛是一種非凡的氣度,是一種對自然、社會以及他人的包容和接納程度,只有擁有熱愛大自然、熱愛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并對其形成終身忠于的意識和魄力,自我才能自覺運用所學知識、思想價值、實踐行為去影響教育對象;另一方面,仁愛是一種個性的成熟,是不斷追求個體精神生活充裕以及健全的過程,這就要求教育家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通過教育實踐,推進教育對象精神和心靈的健全發展,最終止于至善的美好狀態中。

(二)教育家仁愛之心的理論實質

教育家仁愛之心的本質,是指教育家在特定社會角色中所對外展現的個體品質和價值取向,“是自己的職業活動中表現的穩定性的道德行為模式”[2]、情感傾向以及人生境界,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以“仁”為要求的理想人格。教育家的人格作為一種道德力量,是其在實施教育實踐活動中所形成、運用自如的教學行為準則,它有利于激發自我潛能,最終達至教育預設目的。任何階段的教育實施過程中,縱然觀念更新、知識豐富十分重要,但這些始終無法代替教育家人格所發揮的高超力量,質言之是不足以與人格這一要素進行抗衡。教育家只有人格完美,才會對教育對象心靈真正產生重要影響,并且這種影響的力量是相對強大且持久的。正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里的身正不僅要求以身作則,而且也指涉追求至善人格,因而這就要求教育家理應塑造高尚的個人道德品質、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以及扎實的專業職業素養,從而構建起以“仁”為核心的理想人格。

二是以“愛”為基礎的個體情感。教育家的情感,是其基于主觀層面的一種職場生活體驗和外在表現,既是個體的一種心理過程,也囊括外在表征。而“愛”作為教育家情感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其個人所具有的一種對外友善態度,并且它并無特定的對象,既可以指涉任何人,又可以指向任何物。因而,作為教學實踐主體之教育家,在日常社會實踐活動中只有將“愛”傾注到每一位教育對象身上,才能在傳播知識、傳播真理的實踐過程中達到“情感優教”的美好訴求。沒有愛的教育是蒼白的、無力的?!皭凼墙逃撵`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3]。對于教育對象而言,教育家所內嵌的“愛”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其塑造良好的道德以及正確的人生“三觀”。

三是以“仁愛”為內核的教育精神。教育精神是教育事業的靈魂,它是教育家在面對一切困難時所展現出一種積極、樂觀、拼搏的心理品質,既支撐教育家現實的人生,同時指引其朝著理想的人生方向發展。仁愛是教育精神的象征,也是人之為師的德性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覺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格底線,帶頭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和中華傳統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盵4]7這就要求新時代教育家要堅守“仁愛”的教育精神,把“仁”的理想人格之本源性,與“愛”的教師情感之奠基性相結合,讓“仁愛”這一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職業生涯中,達到認知、愛護、關心以及幫助教育對象的價值旨歸。

(三)教育家仁愛之心的功能指向

馬克思曾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5]406,不能脫離主客體關系來看價值。仁愛之心對于教育家十分重要,這是由教育家本身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所決定的,并且正是教育家具有仁愛之心,對于教育主體、教育對象以及教育活動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是激發教育主體價值實現。價值從哲學層面看,體現的是一種關系范疇,是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與作為需要對象的客體的屬性之間的某種關系。對于生命個體的教育家而言,其一切教育活動都在追求某種價值,既包括社會價值,又囊括自身價值。而在追求這兩類價值的過程中,他們體現出的“仁愛之心”,是其價值得以實現的內在品質,能夠支持他們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彰顯主體性,使之能夠激發出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力量,從而讓自我主體價值不斷得以實現。

二是引領教育對象人文關懷體悟。人文關懷作為一種對人高度重視的價值理念,其本質是對人現實狀況的關注。當前人的主體地位在不斷上升的過程中,呼喚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需要人文關懷,尤其是面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一初心使命,就更加需要讓教育對象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感受到教育家所帶給他們的“感性輸入”。仁愛心作為教育家最為獨特的人格品質,它能夠將教育家的關懷正確地恰當地傳遞給教育對象,并讓其主動性接受,同時通過積極打造情感化育的空間,讓教育對象真正能夠感受來自教育家對其生命、人格以及精神的關懷。

三是提升教育活動實踐成效。教育活動實踐成效的提升,是處于教育實踐過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協調配合所達至的,雙主體之間只有相互融入、相互彌補,這樣教育成效才能不斷得到提升。無論是教育家亦或是教育對象,在仁愛教育的感召下,教育家會變得更加勤奮上進,教育對象也會更加遵守紀律,同時教育對象在接收到來自教育家“愛”的關切后,會潛移默化得更加認同教育者、認同教育者所傳授的知識、認同個體學習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即教育者心中有愛,才能引導受教育者親其師信其道。

二、教育家仁愛之心的基本形態

仁愛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基本象征,也是人之為人的重要屬性。不同角色由于職業身份不同,因而其仁愛之心對外展現的樣態也大有差異,其中教育家的仁愛之心具有樂教、愛生以及甘于奉獻三個層面的表現形態,三者共同構成其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定力。正是在這種教育定力的牽引下,教育家能夠堅守教育崗位,愛崗敬業,淡泊名利,快樂施教,其目的在于培育教育對象,使其成才、成長、成人,這是對教育對象之愛的一種體現。

(一)樂教是仁愛之心彰顯的前提要義

樂教作為一種教學態度,也是教育家仁愛之心能夠彰顯的重要前提。教育家往往將教育工作當作一種興趣愛好、職業志向、理想信念,秉承仁愛出發、快樂施教的教育理念,以真誠、友善、愉悅的情感去感化和陶冶教育對象,這一切源于他們積極樂觀的心態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推動個體自我真正達到“樂中教”與“教中樂”的人生境界。欲達到“樂教”這種境界,需要做到三個相結合:

一是將興趣愛好與教書育人相結合。教書育人作為教育者的本職工作,對一般教師而言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愛崗敬業狀態,只需要完成崗位基本職責要求足矣,但這種工作卻被教育家視為一種興趣愛好來培育,在他們看來,只有把教書育人當成一種興趣來培育、當成一種愛好來培養,當成一種志業來追逐,才能在這一過程中更好地發現教育者職業的神圣,既可以打開教育對象新的世界視野,也可以帶給自我不一樣的成功體驗,最終極大滿足自我對職業幸福感的追求。

二是將職業規劃與教書育人相結合。教育者職業規劃是個體根據自我情況以及所處的環境,對決定教師職業生涯的因素予以分析,進而確定自我發展目標,并對照這一目標開展行動計劃的實踐過程。不同層次的教育者往往職業規劃有著高低之分,對于教育家而言,其職業規劃層次更高更遠更寬。教育家正是擁有不同于一般教育者的職業規劃,才能更加明確前進方向,提高個人主動創新創造性,提升個人的專業素質文化水平,進而實現自我完善。與此同時,教育家職業規劃的制定以及不斷實現,又可以滿足其個體尋求教育價值的獲得感,進而有利于“教育主體”形成“樂教”的心理感召。

三是將理想信念與教書育人相結合。一個有堅定理想信念的教育家,心中牢記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以及人民幸福,他們將個人的理想信念貫穿融入到教書育人的方方面面中,將最好的專業知識、最好的道德品質傳授給教育對象,讓其能夠汲取正能量,成為有用之人,在實現個人“教書夢”的同時,也在教育對象心中種下“報國夢”。例如,以蔡元培、陶行知、黃炎培、陳寅恪、梅貽琦、竺可楨等代表的近現代教育家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甘于奉獻、樂于施教,將教書育人視為自我所追求的理想信念,為教育對象點燃更燦爛的夢想,為國家和民族貢獻出更多正能量。

(二)愛生是仁愛之心彰顯的關鍵環節

教育事業作為一項充滿愛的事業,教育家需尊重關愛每一位教育對象,以真情實感去教育和引領教育對象,努力成為他們的引路人,這既是社會倫理道德在師生關系中的具體體現,也是教育追求“真善美”、體現仁愛之魅、彰顯愛生的關鍵環節。愛生,同樣要求教育家對教育對象做到三個結合:

一是理解與尊重相結合。教育家愛生,表現為理解和尊重教育對象。一方面,教育家為更好地同教育對象進行溝通,就需要進行“心理移位”,質言之從教育對象實際出發,將自己置于教育對象的位置上去思考、體驗、理解他們對某一問題的認知、態度與行為,以便與教育對象取得共識,并根據教育對象的接受水平,不斷優化教育內容和方法,讓其理解教育活動的意圖和做法。另一方面,教育家在充分理解教育對象的同時,還應該對其充分尊重,即對教育對象在存在價值和上進愿望的肯定,這也是調動教育對象積極性的重要一環。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6]179,這一口號充分說明教育家要尊重教育對象,并使其產生自尊心。

二是鼓勵與批評相結合。教育家愛生,表現為鼓勵和批判教育對象。教育實踐活動中,教育家既要學會鼓勵,也要巧用批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實現“嚴愛相濟、潤己澤人”[7]。一方面,教育家要對教育對象寄予希望,要堅信他們能夠實現個體人生夢想以及實踐價值,不斷發現其長處優點,持續性給予勇氣和信心;另一方面,教育家在發現教育對象出現薄弱環節或者人生方向走偏走歪,要及時對其進行批評,幫助其迅速改正。廣大教育者要以教育家為榜樣,充分掌握好適時、適度和合理的原則,運用好鼓勵與批評這對“武器”,讓教育對象明白好與壞、善與惡以及美與丑,自覺做到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三是寬容與接納相結合。教育家愛生,表現為寬容和接納教育對象。寬容作為當代社會發展中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本準則,對和諧社會的建立有著重要作用。教育寬容是寬容在教育領域中的體現,這就需要教育家在日常教育和教學中不斷運用寬容理念、秉承寬容原則和踐行寬容路徑,從而去感染和熏陶教育對象,使之感受到寬容教育所帶來的和諧美好。值得注意的是,寬容教育必定是有界限的,有一定尺度的,并不是對教育對象的錯誤不聞不問、不予理睬,更不是縱容教育對象犯錯誤,而是對錯誤的思想、行為寸步不讓。同時,基于界限、尺度約束下的寬容教育,教育家還需接納教育對象,即接納每一個教育對象的不同,接納每一個教育對象的主觀感受,將他們視為一個鮮活的生命來接納,從而滿足其內心歸屬的需要。

(三)甘于奉獻是仁愛之心彰顯的內在規定

教育是一項充滿大愛的事業,教育家又是一位奉獻大愛的使者。作為社會中默默奉獻的一個群體,他們始終站穩三尺講臺,躬耕教育事業、培育時代新人、擔當強國使命,所展現出甘為人梯、大公無私的奉獻情懷,正是其仁愛之心彰顯的內在規定。

一是躬耕教育事業。教育作為一項事業,需要教育家一生耕耘。廣大教育家始終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時刻關注教育的最新研究理論和發展動態,提高站位、堅定理想信念,將教育事業視為“國之大者”,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8]的殷切囑托,以身作則、潛心治學,牢牢將愛國之情、強國之志以及報國之行貫穿到教育事業過程中的方方面面,為實現教育現代化注入了不竭動力。

二是培育時代新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和長遠發展的戰略資源,時代新人已然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和保障。培育時代新人是當代教育家的重要職責,因而他們立足專業,強化時代新人的專業素養塑造,利用科學的方法對時代新人進行引導,從而培養有過硬本領的專業人才;以身作則,注重對時代新人道德品質以及精神的涵養,幫助其形成正確的道德評判、崇高的道德品質以及自覺的道德實踐,使之成為擁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創新求是,充分考慮時代新人的個性、能力、訴求,培養其創新思維和批判思維,最大限度激發時代新人潛力,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建成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充實人才后備力量。

三是擔當強國使命。當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建設教育強國是廣大教育者的使命擔當,其中,“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9],而教育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將更加凸顯,也就呼喚教育要實現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未來一體化推進教育同經濟、政治、科技、生態等領域的協同并進發展,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建設奠定戰略性支點,毫無疑問這一重大使命將主要由新時代新征程的教育家所肩負擔當。同時,也只有廣大教育家齊心協力、攻堅所難,竭盡所能地承擔肩負起這項歷史重任,才能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建設后繼有人。

三、教育家仁愛之心的價值引領

仁愛之心作為一種道德品質,也是一種道德情感,孕育著教育家“誨人不倦”的敬業和奉獻、“潤己澤人”的無私和博愛、“淡泊名利”的清正和高潔。新時代新征程,廣大教師要以其為價值引領,在強化理論知識學習、擔負立德樹人職責、錘煉良好品格修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過程中存仁愛之心,做仁愛之師,如此才能讓愛灑滿教育對象的心田,讓教育散發出迷人的光輝。

(一)強化理論知識學習,以學識涵養仁愛之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薪火相傳、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為新時代教育者隊伍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四心從教”“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六要”“大先生”“教育‘五人’工作目標”這些論述,構成了習近平關于教育重要論述的“四梁八柱”,既對新時代中國好老師進行了精準畫像描摹,也是新時代教育者的職業奮斗目標和理想追求。因而,廣大教師要學習這些理論知識,強化自我政治素養,提高自我政治能力,這是加強其職業能力的必然要求。與此同時,廣大教師不斷深化理論知識學習,增強自我學識厚度,也是涵養仁愛之心的有益方式。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多讀書,尤其是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10]26。讀書越多,方能認知越深、視野越寬、心胸越廣、格局越大。廣大教師涵養仁愛之心,重要途徑也是要多讀書,讀好書,只有通過廣泛閱讀、沉浸體悟,才能不斷修煉自我內心,以不斷增進的學識去涵養仁愛之心??傊?廣大教師應積極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深化對理論知識的“學思悟行”,并將這些理論知識轉化為教書育人的支撐動力,在涵養仁愛之心的實踐中提升個體專業化、理論化能力。

(二)擔負立德樹人職責,以責任涵養仁愛之心

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樹人”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并將其確定為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我們黨進入21世紀后對教育本質的一次深化認識。新時代新征程,廣大教師理應勇于肩負起這一職責,以責任涵養仁愛之心,不斷培養教育對象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中國青年”。然而,由于國內國際社會還存在著諸多矛盾與困境,既影響部分教育者肩負立德樹人職責,同時也影響其仁愛之心的涵養。諸如享受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各種錯誤社會思潮層出不窮甚至交互滲透,追求利益訴求淡漠肩負責任之風依舊存在。這些不良社會現象既動搖教育者隊伍的穩定性,也影響其肩負立德樹人職責的緊迫性。因而,一方面廣大教師需明確自我角色定位,認同職責要求并調動自我情感內力,積極將職責意識轉換為職責行為,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激發出樂教愛生的仁愛情懷;另一方面,要擯棄浮躁心態、躺平心態、放任心態以及功利心態,將“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牢記于心,以極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投身到培養堪當民族復興時代新人的偉大事業中,成為教育對象心中真正的“大先生”。

(三)錘煉良好品格修為,以德行涵養仁愛之心

教師走上講臺,教書育人;走下講臺,為人師表。這既是新時代教師的使命彰顯,也是其品格修為的外在表現。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好老師應該取法乎上、見賢思齊,不斷提高道德修養,提升人格品質,并把正確的道德觀傳授給學生?!盵4]9這一重要論述表明教師的道德建設不僅囿于自我層面,還應該將其上升為具有崇高指向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堅守。因而,廣大教師要以積極平和的心態、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客觀公正的理性思維,不斷提升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成效,讓自己的工作更加彰顯人文關懷、迸發生命活力、流露溫暖情懷,從而更好地完成培育、塑造教育對象思想道德素養和良好品格的時代使命,而這又正是以德行涵養仁愛之心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需看到美好,即看到生活的美好,教育對象的美好以及國家民族未來發展的美好,不負使命重托、努力前行;要充滿信心,即對自我充滿欣喜、對教育對象充滿信心、對教育事業充滿信心,讓自信成為涵養仁愛之心的強大動力;要簡化生活,即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的研究中,去讀懂教育對象的內心世界,探尋他們的成長成才規律、創新教育過程中的方式方法,不斷豐富個體教育精神生活,并且在這一過程中錘煉良好品格修為,進而在教育生活中不斷壯大自我,強化自我。

(四)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以格局涵養仁愛之心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大批有理想、有情懷、有擔當的人無不將個人命運同民族命運、國家命運緊密結合起來,承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書寫了一幅幅壯麗的人生畫卷,體現出濃濃的家國情懷和民族大愛。新時代新征程廣大教師同樣理應順應時代,在觀照時代發展潮流趨勢中不斷擴大自我眼界與格局,在大格局中涵養仁愛之心。這就需要,一是以全面眼光關注個人發展,即清醒認知個人職業、激發自我發展內驅力,潛心定力職業規劃、涵養自我發展持續力,注重知識品德修為、迸發自我發展原動力,及時深入反思總結、喚醒自我發展自信力,如此,主體自我發展才會進入到一種自主、自動和自覺的狀態。二是以歷史眼光關注國家前途,即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站在關乎黨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將個人理想融入到國家和民族事業的發展中,自覺融入到人民群眾的奮進中,同人民一起奮斗、一起拼搏、一起圓夢。三是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命運,即作為知識傳播、文化傳承以及精神創造的引領者,廣大教師要胸懷天下、以文化人、凝聚共識,積極培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如此,方能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中,以寬廣的大格局涵養好自我仁愛之心。

猜你喜歡
仁愛之心仁愛教育家
教育家與兒童
增強必勝、責任、仁愛、謹慎“四心”
曹沖: 有顆仁愛之心的神童
津派教育家成長
為什么現在要說“新教育家”
仁愛篇(上)為人撐傘
教育家
努力爭做當代“四有”好英語老師
論“仁愛”與“兼愛”之異同
具仁愛之心,做仁愛之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