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躬耕態度:為教育家終身踐履定行

2024-04-06 09:26隋牧蓉
關鍵詞:勤學教育家教育者

隋牧蓉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 楊凌 712100)

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是教育家又一個鮮明特征,正是這種躬耕教壇的職業精神,為教育家提供了貢獻教育事業的動力支撐,涵養并標識了教育領域中立德樹人與改革創新的“智者”們。理解好教育家精神之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則更有利于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弘揚教育家精神。

一、躬耕態度是教育家為人為師為學前提性心理因素

躬耕,我國自古就有相關的概念和典故,基本涵義是親自耕種,由此可引申為付諸行動、投身實踐。躬耕態度,是關于躬耕的態度,是在教壇投身具體教育實踐的一種心理傾向。其以一種精神狀態存在于主體的內在世界,是具象行動的心理前提或精神條件。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構成了科學家為人為師為學的必要心理前提。

(一)躬耕態度是教育家于教育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

態度,是主體對特定對象(人、事物、觀念或情感等)所持有的穩定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涉及情感、行為意向和認知,因而蘊含著主體的主觀評價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傾向性。從“態度”的含義,我們可以理解“躬耕態度”。躬耕態度,是教育家、優秀教師以及廣大教育者因為在自己和他人遵守教育工作要求的經歷中逐漸形成的對教育教學、為師為學等規范與規律的肯定與認同,特別是對“勤學篤行、求是創新”對于教育教學與為師為學的意義和價值的充分認識,通過理性認知,將其與外在的關于教育教學與為師為學規律、規范、觀念等進行自我認知、理解和加工,并進一步內化為獨特性的新認識,與自身理性情感相結合生成的一系列個性化的、穩定的心理傾向。

躬耕態度并不等于具體的躬耕行為,其雖然是主體的內在心理狀態,但其可以表現為主體的行事品格和工作風格,即躬耕態度體現為教育家在為人為師為學過程中的精神特點。從教育者人格、特別是教育家人格的角度看,躬耕態度至少表現為三種精神特質和狀態:其一,堅持全力以赴、謙恭勤勉。這主要體現在教育家對自身的高要求上,教育家在耕耘教壇過程執著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而鞠躬盡瘁,能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投入教育事業中,始終保持謙恭勤勉的為人風范,表現出對受教育者和國家教育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其二,堅持兢兢業業、高尚博愛。這主要體現在教育家對“教師”職業角色的高站位上,兢兢業業于“經師”和“人師”的自我修為,以自身淵博的學識、靈動的智慧、良好的修養、高尚的師德師風和大愛無私的人格魅力,培根鑄魂,促進受教育者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其三,堅持嚴謹縝密、開拓進取。這主要體現在教育家為學的高標準上,對科學、學問抱有敬畏和求真之心,從而在治學上始終保持嚴謹縝密、全神貫注和一絲不茍的態度,不唯上、不唯書、不唯風、不唯眾。同時,保持開拓進取的態度,敢于探索和引領科學前沿,勇于擔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建設使命。

從心理學角度說,躬耕態度是躬耕實踐行動的潛在動機,是行動前的思想準備狀態,但其可直接引起躬耕行為的發生,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躬耕行為,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態度決定行動的原理。所以,教育家秉持躬耕態度是可貴的,也因而形成職業自覺,在實際工作中便能始終踐履勤學篤行和求是創新,并因此創造出不同凡響的教育成果,因而是廣大教師都應該大力弘揚的。

(二)躬耕態度是教育家為人為師為學的必要心理前提

態度的形成肯定是后天的,隨著主體對人或事物等對象感知的不斷發展、認識的不斷深化、經驗的不斷積累,再經過理性思維過程,即經過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才逐漸形成態度。躬耕態度,是教育家經過較長時間對教育、教學、科研及其相關發展目標、影響因素、價值意義等的深刻理解、推斷、研判、預期后,逐漸形成對“勤學篤行、求是創新”認同、堅信、堅守的理性心理結果。

躬耕態度形成后,經過心理機制,就會發揮出多種功能,對主體來說至少包括:適應功能,即躬耕態度能讓教育家和廣大教育者更快適應在工作中終身學習、篤行高尚師德、堅持求是和創新的教學和科研等節奏與要求;認知功能,即躬耕態度能為教育家和廣大教育者在教師職業中提供必要的信念,以利于保持清醒的意識狀態和正確的定向行為;自我防御功能,這是就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的,躬耕態度能讓教育家和廣大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遇到困境挫折時,消除心理沖突感,增強對困境或挫折的耐受力,積極奔向預期目標;價值表現功能,即躬耕態度蘊含了教育家和廣大教育者的自我價值的定位,這可助力形成自身的責任感、擔當意識、執著信念等其他精神力量??偠灾?躬耕態度在根本上是對“勤學篤行”與“求是創新”的準確理解,是對其于教育工作之必然要求和重要意義的深刻認同,是教育家和廣大教育者實踐的認識基礎和情感基底,更是教育家和廣大教育者為人為師為學的必要心理前提。

二、躬耕態度指向勤學篤行與求是創新的躬耕之實

教育家精神的“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中的“勤學篤行、求是創新”作為“躬耕態度”的定語,并不是躬耕態度本身,而是指躬行的、具體的、實質性的活動內容,是躬耕態度的實踐指向,即是躬耕之實。質言之,教育家精神中的躬耕態度指向勤學篤行與求是創新的實踐。

(一)勤學篤行之實

勤學篤行,強調勤學與篤行并重、知行合一,可適用于很多場合。教育家的勤學篤行,既需要勤學更需要篤行,既指向做教育也指向做學問,實際上是教育和治學的知行統一。

勤學是核心。勤學,顧名思義,是為提升專業學識水平、教育教學水平和自身修身修德水平而投入大量精力、時間和熱情去學習。具體而言,一是勤學做學問之道。教師首先是學問之師,要做“經師”,必須要具有扎實精深的專業學識功底,這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核心本領,是新時代好老師的核心條件,更是教育家的核心優勢。因此,無論什么專業的老師,都要與時俱進,追求卓越,不斷汲取新知識,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熟悉專業知識的前沿,以此來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并引導學生走向未來;二是勤學做教育之道。無論是教育家還是一般教育者,做教育都是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做精、做出特色都是天經地義的要求和追求。做好教育工作,老師要通曉并準確把握教育發展、學生發展、教師發展的規律,要掌握育人育才、教育管理及其協同、教育科技及其運用、教育心理及其應用等多種理論、規律、理念和技能??梢哉f,做好教育是一門包羅豐富的綜合藝術,教師必須勤于學習、樂于學習和精于學習,才能在教育中不僅能勝任教學,還能成為智慧型和創新型老師;三是要勤學做老師之道。老師不應僅是“經師”,而應該是“經師”“人師”的統一,因而勤學既要面向自身修身修為,還要面向職業塑造師德師風。新時代好老師不僅要有扎實學識,更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愛之心,而這些并不是一個老師天生必然具備的,至少不是全面具備的,成為“人師”的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學習和實踐逐漸提升和完善。勤于學習的教育家總是因為具備多重學習、處世、生活和育人的智慧和高尚的師德,給學生各個方面的幫助和指導,既授人以魚,又授之以漁,讓學生德才共進。

篤行是關鍵。知的目的是行,對教育者來說,勤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篤行,知行合一才是師者之根本要求。教育家的篤行,是立身、立教、立業的統一:一是篤行以德立身。篤行遵循教育規律與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率先垂范,以高尚的道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篤行以家國情懷關注社會現實,不斷加深對黨情、國情、社情和世情認識,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服務,在服務中提高。篤行恪守學術道德,潛心研究,并助力形成公正良好的學術環境[1]218;二是篤行以才立教。在教育教學中,教育家總是以扎實的專業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有效的教學方法、主動的作為意識、積極的進取精神,教書育人、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三是篤行以學立業。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始終處于學習狀態,刻苦鉆研、嚴謹篤學,以豐富知識、精湛業務。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拓寬視野。篤行改革創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教育獲得感,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

(二)求是創新之實

求是創新,二者互為依存,在教育和教育工作中,求是創新體現的是教育的規律性與教育者能動性的合一,是教育工作者在自身發展、教育發展和應對挑戰必備的精神和素質。

求是是基礎。求是,簡言之,就是通過主體理性思維和活動發現并認識事物及其規律的過程。求是的目的就是得出正確的結論,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2]。教育家竺可楨曾強調,求是精神是一種“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理”的精神,必須有嚴格的科學態度,不盲從附和,不計利害,只問是非;同時,也不能武斷與蠻橫,要實事求是[3]。教育家的求是,一方面,是追求真理與傳播真知。追求真理乃“求是”之本。每個教師都是以自身的專業能力立足于教育行業,對專業的運用與研究秉持“真理”態度,即勇于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堅持真理與捍衛真理。教育家不僅能在教育教學中傳播真知,更在知識生產和科學研究上解放思想、沖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在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反復過程中發現規律、認識規律,從而在科學發展上作出卓著貢獻;另一方面,是精準性把握教育教學實際與能動性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教育家對作為教師所授之“道”報以科學、嚴謹、務實的態度,客觀深刻認識教育教學的時代使命,實事求是面對并分析教育教學的現狀實態,科學準確把握影響教育教學的因素并完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務實高效投身教育教學具體工作中,大膽審慎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并推進創新。在具體的工作中,保證教育內容準確科學,匹配傳播真知的職責,教育過程中遵循教育規律、育人規律、教學規律等,對受教育者不敷衍誤導、不弄虛作假,對教育效果評價客觀準確并不斷追求卓越。

創新是目的。創新,是求是的內在要求和根本目的,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教育家具備的特有素質,教育家的創新主要體現在教書育人與科學研究上。在教書育人方面創新,主要體現為教育家能準確把握新時代教育強國使命、網絡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人才培養的時代需求等綜合形勢背景,在現有教育教學條件基礎上,踴躍投身教育創新實踐,創新教育教學與培養人才的理念制度、教育資源、方式方法、技術手段、評價體系等,創造教學和育人的新局面、新成效;在科學研究上,教育家深刻認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4],具有鮮明的改革創新意識,聚焦到學術研究上,總是研究新現象、解決新問題、形成新結論,“創新”貫穿理論觀點、工作思路、操作方法等各環節和方面,能站在時代的前列,不斷推進學術和知識發展的前沿,成為推動教育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三、躬耕態度是教育家終身踐履的精神支撐和保障

躬耕態度作為主體內在穩定的心理傾向,不是行動本身,甚至也不是行動的唯一決定性因素,但躬耕態度是一種內在力量和直接動機,只要外界條件具備,就能為教育家和廣大教育者終身踐履勤學篤行和求是創新提供精神動力和精神保障,成為行動的“舵手”,發揮出“定行”的作用。定行,是管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在工作中確定自己的行動方向和策略,包括確定工作重點、工作步驟、工作目標和時間安排、方式途徑等,以便更好地推進工作,是行動發生前主體實踐行動的前奏。

(一)躬耕態度為教育家自身踐行終身學習定行

躬耕態度強調“躬耕”,即強調踐行,就是親自用實際行動去做。丁薛祥副總理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強調,廣大教師要“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成為終身學習的踐行者”[5]??梢哉f,躬耕態度不僅內含了最基本的教育家對自我職業的踐行要求,也成為教育對教育家和廣大教育者終身學習的根本要求。

躬耕態度為教育家在認識上規定了行動的方向和方式。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飛速發展、科學技術與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達、信息與知識的急劇增長和急速更迭、理論與實踐的快速演進與不斷創新,對人、特別是教師的各方面素質的要求大大提高,其必須終身學習,進行自我教育,以此提升自身專業學識素養和教育工作能力,并以身示范給學生樹立榜樣。躬耕態度為教育家準確把握自身所處教育實際形勢和教育使命提供認識的思想先決條件,認識上確定了自己的從業方式需要終身學習,并逐漸明確了勤學篤行與求是創新的躬行方向,內在建構起躬耕精神取向。

躬耕態度為教育家提供了職業形象和事業收獲的認識預期與目標。相信每一位教育家和優秀教師都有對自己高尚的職業形象定位和高標準的工作目標定位。躬耕態度以自身穩定的、長久的、理性的心理傾向,為其成為學識淵博、富有職業熱情與創造力、受學生愛戴與社會尊敬的教育家形象和工作定位奠定了可靠的理性基礎。無論遇到困難挫折、順境成功或是其他什么情況,也能準確而快速應對,始終愿意作一個勤于學習和篤行的實干派。

(二)躬耕態度為教育家投身立德樹人事業定行

躬耕教壇是教育家躬耕態度在教育事業從心理到行動的實現。從主體內在態度到外化了的行動,躬耕態度為教育家投身立德樹人事業定行。

躬耕態度為教育家和教育者擔當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精神動力。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實學,不僅要求有思想道德、知識學識、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也要具備身體素質、藝術修養、人文氣質、勞動技能[1]60。這就要求所有教師,無論什么級別、什么類別、什么學科、什么專業,都要以學生的德與才為中心開展教育工作。教育家正是對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深刻認識,以勤學篤行和求是創新的態度,精準對標學生的真才實學與德才兼備目標,內生出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形成了擔當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精神動力。

躬耕態度為教育家成為經師人師昭示實踐標準。躬耕態度能以一種日用而不覺的自覺力量,為教育者預設“好老師”的實踐標準,更為教育家和優秀教師預設經師人師統一的“大先生”的實踐定位。躬耕態度,能夠保證其堅持勤學,精通學科專業學識,夯實教學的知識功底,以應對當前學生可通過多元多渠道獲取信息對教師構成的巨大挑戰;能自覺驅動其不斷精進與篤行,理論聯系實際,獲得教師的教學核心競爭力,真正實現教師的價值;能在面對培育創新的未來人才之時代要求時,不僅自覺身體力行創新,并不斷提升自身創新能力,還主動創新教育教學實踐,并著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素養,從而昭示出教育家對自我“具有深厚學識、教育智慧和創新精神”[6]的經師實踐標準。同理,人師的實踐及其標準也一刻離不開躬耕態度,教育家因為具備躬耕態度,總能常于完善和篤行自我的理想信念、堅定初心使命、涵養高尚品德、厚植大愛情懷,成為用真善美喚醒學生心靈的人師。

(三)躬耕態度為教育家創造傳播知識思想定行

教育教學是知識和思想傳播的重要途徑,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不僅是傳播知識思想的重要群體,還是創造生產知識和思想的重要群體。因此,有“真學問”、追求真理、科技報國,是教育家的職責規定與獨特使命。從這一點來說,躬耕態度及其躬耕之實,對于主體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和思想前提,能為教育家創造傳播知識思想定行。

躬耕態度為教育家創造傳播知識和思想擬定實現途徑。在學校、特別是高校,創造生產知識思想更多的是以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或開發研究等形式展開,相應的研究成果有:或創立新的學說、增加科學知識積累、為認識與改造世界提供理論和方法,或創造新產品、新方法、新技術、新材料,或通過設計、實驗等技術性工作將科學研究成果最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就需要教育者有嚴謹治學和潛心研究的態度和行動,教育家的躬耕態度恰恰是對創造傳播知識思想過程和途徑的篤信和堅持,認定唯有勤學篤行、求是創新方能成就。

躬耕態度為教育家創造傳播知識思想提供精神依據。我們常說的學術造詣高深,能于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都離不開教育家潛心研究真學問、做學術創新[7],特別是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展現了明顯的多量性、多樣性、復雜性、多變性、智能性、泛在性,以及學科的普遍適用性[8],給知識和思想的創造與傳播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創造和傳播主體沒有追求真理思想的欲望、信念、熱情和定力,無論外界和物質條件多么充分、時代多么需要,都不能真正實現知識思想的創造生產與傳播推廣。然而,躬耕態度,本來就是在求知求是的欲望、興趣的原動力驅動下,通過對實現結果的理性理解認知,才形成的穩定心理傾向,本身就包含愿意、追求、認同和無畏等精神特質,這些精神特質無形中成為教育家源于內在的精神依據,在現實中保障其在創造傳播知識思想時勇往直前、勇攀高峰、敢為人先。

躬耕態度的重要性表明,要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關鍵在教師,教師素質的關鍵必不可少躬耕態度,因而廣大教師要弘揚教育家精神,切實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

猜你喜歡
勤學教育家教育者
張慧萍:做有情懷、有溫度的教育者
教育家與兒童
傳承革命精神,立志勤學成長
蹁躚
楊愔勤學
津派教育家成長
為什么現在要說“新教育家”
教育家
與兩位美國音樂教育者的對話——記于“2015中國音樂教育大會”
道德教育者專長性的失落與重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