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外科學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課堂融入應用 *

2024-04-07 20:09萬健民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4年8期
關鍵詞:外科學專業知識育人

萬健民 苗 沖

(甘肅醫學院中醫藥系,甘肅 平涼 744000)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1],要求在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技能,更要重視思政育人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出能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奮斗的有用之才。教育部制訂的醫學高等教育目標指出: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較廣泛的社會科學知識、較寬厚的醫學基礎、較熟練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解決醫學實際問題的醫學專門人才[2]。因此中醫醫學高等教育必須緊密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進行,課程思政正是基于這一目標要求提出的一種教育新理念、新模式。

課程思政是一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3],在實施過程中,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如何緊密銜接顯得十分重要。中醫外科學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科學精神、醫德追求、學科成就、思維模式等思政元素,可與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自信、人格修養、職業操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內容緊密結合,成為專業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融入課堂教學,潛移默化地實現思政育人目的?,F將中醫外科學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課堂融入應用分述如下。

1 實施中醫外科學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1.1 教育新理念 新模式的領會不深在專業課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立德育人的新理念、新模式[4]。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因此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強調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梢钥闯?,開展課程思政不僅是為了助力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是為了凝心聚力、貫徹執行國家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5],從而提出的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

以往的專業課程教學往往只重視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視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甚至不少人認為,專業教師的主要職責在于傳授專業知識、技能,而育人的主體責任屬于思政課程及其所屬部門,因此在專業課程中缺乏思政育人意識;尤其是醫學專業課程,重知識技術傳授、輕道德品行培育的狀況普遍存在[6]?,F在看來,這種教育理念是落后的、不全面的。因此,作為一門醫學臨床課程,中醫外科學需要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挖掘自身蘊含的思政元素,以立德樹人為目標要求,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傳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內容,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服務于祖國衛生健康事業。

1.2 中醫外科學與思政課程缺乏協同出現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是中醫外科學專業性很強,與思政課程存在巨大的差異。其一,思政課程屬于哲學、社會科學,中醫外科學屬于自然科學。其二,思政課程側重于思想政治理論,目的在于增強政治意識和價值引領;中醫外科學側重于醫學臨床,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和臨床操作技能,為人民的生命健康服務。這兩點差異導致長期以來中醫外科學和思政課程缺乏溝通交集,各自單兵作戰,表現出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張皮”的情況[7]。如何打破這種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8],將立德樹人貫徹到中醫外科學教學全過程,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前行,使二者相得益彰,構筑育人大格局,是本門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固然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9],但是專業課程是實施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中醫外科學中所蘊含的醫德追求、科學精神、價值觀念、人文精神等與思政教育有著多個層面的同一性,具有很強的價值觀傳遞的功能,需要深入挖掘、利用,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立德育人作用。

1.3 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課堂融入不足由于課程思政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因此在實施課程思政的初始階段,很多教師在摸索中前進,表現出對專業知識教學游刃有余,但對課程思政授課經驗不足的情況。他們往往在專業知識授課中突兀地加入思政內容,顯得刻板生硬,缺乏協調一致,難以較好地實現育人目的。

專業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理應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若將與專業知識毫不相關的內容加入專業課教學之中,不僅不能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反而讓師生感到形式大于內容,破壞課堂學習氛圍,影響教學效果。而課程思政中的德育資源客觀上呈現隱蔽性、隨機性和滲透性三大特點[10],因此需要充分挖掘專業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其自然而然地融入專業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接受價值觀的洗禮,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11]。

2 中醫外科學思政元素及應用

中醫外科學的思政元素主要體現在傳統文化、科學精神、醫德追求、學科成就、思維模式等方面,既是中醫外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專業知識融為一體;又是課程思政的良好載體,可以很好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內容相結合。將它們融入課程教學,使其潛移默化地發揮思政育人作用。

2.1 傳統文化中醫外科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大量的思政元素可以實現弘揚正氣、催人奮進、增強政治認同、激發愛國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中醫詞匯比喻治國理政相關事宜,將之引入課堂并與專業知識高度融合,可很好地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脘腹痞脹、宿食不化”闡述我國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引用“祛邪扶正”闡述政法工作的重要性,引用“病有標本”“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強調找準深度貧困的原因對脫貧攻堅的重要意義,引用“氣滯血瘀”指出以鄰為壑、孤立封閉會對國際經貿產生不良的影響,引用“刮骨療毒”表明中國共產黨反腐倡廉的堅定決心等。將這些帶有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表述方式引入課堂,容易引發學生精神世界的共鳴,使其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信念。

中醫外科學中的專業知識可弘揚正氣,激發學生們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比如在中醫外科學課程中要闡述扶正祛邪對治療疾病的意義,而“正氣”一詞不僅指人體健康和抗病能力,還指剛正不阿的氣節,因此可在授課時自然引入文天祥的《正氣歌》。文天祥兵敗被俘,身處牢獄達兩年之久,但是由于正氣充足,在獄中同僚相繼生病、去世的危難情況下,自己卻一直保持身體健康,各種病邪都不能侵犯。他由此聯想到孟子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有感而發,作《正氣歌》一首,表達出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樣不僅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正氣對身體健康及發病的重要作用,同時能通過文天祥所引申的浩然正氣,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

中醫外科學中還有許多這樣的課程思政案例,不勝枚舉。因此,借助中醫外科學課堂這一渠道,可以充分弘揚傳統文化,發揮思政育人作用,做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古為今用,厚植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鑄魂。

2.2 科學精神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主張科學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科學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和認識發展的動力;主張科學的自由探索,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對不同意見采取寬容態度,不迷信權威;提倡懷疑、批判,不斷創新進取的精神[12]。

近代西醫學的傳入對中醫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出現了“中醫是否科學”的爭論和“中醫存廢”的斗爭。究其原因,是中醫理論體系建立在中華傳統哲學和科學的基礎之上,與西方科學體系下的西醫學理論有極大的不同。一些人把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當作評判科學文化的惟一標準,形成學科偏見,缺乏文化自信,險些導致中醫文化湮滅。因此要教導學生,中醫理法方藥等理論體系的建立全部來源于臨床實踐,并在數千年來一直守護著中國乃至于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迄今為止,中藥、針灸、拔罐等中醫療法依然因其確切的臨床效果,在醫療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中醫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中華傳統科學。不可否認,中醫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面與西醫有著截然不同的自身特點,因為中醫是從“陰陽”“術數”的角度去認知自然規律,并用于闡述人的生命規律,探討醫學原理。但從歷史發展規律來看,文明本身就呈現多元性,科學亦然。在世界發展歷史上,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文明中心,各種文明在各自發展的不同道路上又形成了獨特的科學文化體系,并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相互碰撞、相互借鑒、互相融合。以西方科學為例,其源頭為古希臘文化,又吸收借鑒阿拉伯文化,最終發展形成。中華傳統科學文化源遠流長,曾在2000 余年人類發展史上保持領先水平;近代西方科學文化傳入中國,正是兩大文明相互碰撞、互學互鑒、融合發展的大好時機,不能帶著主觀偏見,厚此薄彼,缺乏自信,影響未來可能形成的、更高一階的科學文化。中醫、西醫作為科學的一部分,需要互學互鑒、共同發展,使中西醫結合、中西醫并重的道路取得長足發展,共同促進醫學的發展進步。

在中醫外科學教學之中,當學生因中醫五臟六腑與西醫組織器官不同而產生疑惑時,必須從科學精神的角度出發,闡明二者不同的認知角度及存在的文化差異。使學生通過觀察中醫確切的臨床療效,深刻理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從而樹立起中醫文化自信,成為未來中醫發展的堅定繼承者、弘揚者、推進者。

2.3 醫德追求醫德是伴隨著醫學的形成、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13]。中醫醫德發展源遠流長,深受儒家“仁”、墨家“兼愛”、佛教“慈悲”等傳統文化的影響,其核心主要表現在“醫乃仁術”“珍愛生命”“普同一等”“重義輕利”“廉潔正派”等方面。這些醫德規范以及古代醫家所表現出的高尚品德,與平等、公正、友善、廉潔、敬業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一致,是重要的課程思政元素。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相關內容將其娓娓道來,達到教書育人的雙重目的。

2.3.1 醫乃仁術《孟子·梁惠王上》稱贊醫術“無傷也,是乃仁術也”,唐代醫家孫思邈強調作為醫生必須“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明代外科名醫陳實功提出“為醫先知儒理,然后方知醫理”。這都體現出行醫之人必須具備仁德之心。

2.3.2 珍愛生命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中就提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唐代孫思邈也強調“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將其著作命名為《千金要方》。以上均體現出中醫醫家對生命的珍愛態度。

2.3.3 普同一等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提出:“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在古代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這種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崇高醫德醫風,至今仍然值得學習借鑒。

2.3.4 重義輕利三國時期,建安三名醫之一的董奉為貧者療疾,不取錢財,只需患者痊愈后栽杏樹五株,經年累月,郁然成林,成為千古流傳的“杏林春暖”之佳話;晉代名醫在編著《肘后備急方》時,鑒于“諸家各作備急,既不能窮諸病狀,兼多珍貴之藥,豈貧家野居所能立辦”,因而選取“易得之藥”“賤價草石”。這種處處為貧苦患者著想的、重義輕利精神,也值得贊許。

2.3.5 廉潔正派金元時期,名醫李東垣晚年收羅天益為徒,先問其“汝來學覓錢醫人乎?學傳道醫人乎?”羅天益回答“亦傳道耳”,李東垣當即收他為徒,后來羅天益果成名醫??梢?,古代中醫要求學醫之人要有心存濟世、不圖酬報的優良品質。明代外科醫家陳實功在其所著《外科正宗·醫家五戒》中指出:“凡視婦人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診視,倘旁無伴,不可自看;假有不便之患,更宜真誠窺睹,雖對內人不可談,此因閨閫故也”“凡娼妓及私伙家請看,亦當正己,視如良家子女,不可任意兒戲,以取不正,視畢便回……病回只可與藥,不可再去,以圖邪淫之報”,要求行醫之人必須品行端正。

2.4 學科成就中醫外科學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而完善的理論體系,積累了行之有效的臨床經驗,至今仍在醫療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學習中醫外科學,不僅能夠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而且通過臨床實踐,可以深刻感受到中華傳統醫藥的博大精深、輝煌成就,從而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更好地傳承發展祖國醫藥科學文化。

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的麻藥,比西方的化學麻醉劑早了1600余年。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對天花危險性、傳染性的描述,是世界上對天花最早的記載;用海藻治療癭病,是世界上最早應用含碘食物治療甲狀腺疾病的記載;用瘋狗腦子涂在傷口上治療狂犬病,與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大體相近。唐代孫思邈用蔥管導尿,比法國發明的橡皮管導尿早1200 多年。金元時期,《世醫得效方》提出的脊柱骨折采用懸吊復位法,比西方早了600 多年。在教學中,列舉中醫外科學取得的輝煌成就,能夠感染學生,使其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更好地傳承發展中醫藥科學文化。

2.5 思維模式中醫思維暗含中國人獨有的思想與智慧,這既是學好中醫的基礎,又可作為人生哲理,啟迪智慧。

中醫外科學重點闡述瘡瘍、乳房疾病、癭、瘤、巖、肛門直腸疾病、皮膚病、性傳播疾病、外傷性疾病、周圍血管疾病等,及其內、外治法、操作技能和急診處理原則等。這些專業知識往往蘊含著人生哲理,例如外科疾病病位多在體表,隨著病情加重可以傳變入里,威脅人的生命健康,因此需要及早預防治療,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感悟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再如“外瘍實從內出論”不僅從專業角度揭示了外科疾病的發病機制,尤其是外瘍,也能啟發學生思考“內憂”與“外患”之間的關系,進而聯想到近代中國“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經驗教訓。從疾病的診治上升到歷史盛衰的規律,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其立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3 討論

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勢在必行。要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需要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14]。因此要積極探索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點,既要實現專業能力的培養,又要充分發揮價值觀引領的教育功能,確保為國家、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

中醫外科學雖然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臨床課程,但其中不乏人文精神內涵。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就會形成絕佳的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自然融為一體。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自由發揮,讓學生在無形中受到感染、啟發和教育,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猜你喜歡
外科學專業知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傳播專業知識,啟迪成長智慧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中醫外科學教學與評價
“三維一體”創新型中醫外科學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PBL教學法在中醫外科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探索
軟件技術專業知識地圖的應用研究
淺談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外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如何判斷你的老板是個“精神病”
“珠”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