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傷寒雜病論》談COVID-19的中醫護理 *

2024-04-07 20:09汪麗玲洪建勛劉麗萍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4年8期
關鍵詞:傷寒雜病論雜病論外感

汪麗玲 洪建勛 劉麗萍

(1.江西中醫藥高等??茖W校護理系,江西 撫州 344000;2.撫州市中醫醫院護理部,江西 撫州 344000;3.江西中醫藥高等??茖W校醫療系,江西 撫州 344000;4.撫州市中醫醫院治未病科,江西 撫州 344000;5.撫州市東鄉區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西 撫州 331800)

《傷寒雜病論》以六經為綱,以方證為目,準確地論述了疾病的發生規律,構建了一個較為完備而獨特的中醫臨床診療體系,開創了辨證論治和辨證施護的先河,被后世譽為“方書之祖”“萬世醫門之規矩準繩”[1-4]。在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治未病指導思想下,如何實現“保健康、防重癥”的目標,是擺在醫護人員面前一道難題。作者通過梳理文獻,發現《傷寒雜病論》能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臨床護理提供有效指導,茲不揣淺陋,介紹如下,懇請同道斧正。

1 理論來源

雖然在中醫典籍《傷寒雜病論》中沒有COVID-19相關記載,但從其發病時的癥狀(頭痛、頭暈、鼻塞、咳嗽、惡寒、發熱、肌肉酸痛)來看,非常符合太陽病的論述。如第1 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第2 條“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第3 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第31 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第35 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第38 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因此,把COVID-19歸納為傷寒太陽病,當屬無疑(后期變證也不離傷寒六經的范疇)[5-8],目前從國內其他專家推薦使用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等方劑治療COVID-19 也佐證了這一點[9-13]。

那么針對傷寒太陽病,仲景先師是如何做好相關護理措施的呢?《傷寒論》在第12 條桂枝湯的條文下指出:“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之后,仲景又在第35 條麻黃湯的條文下指出:“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第74 條五苓散的條文下提出“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梢钥闯?,桂枝湯后的護理方法是傷寒太陽病的普遍護理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14-16],因此同樣適用于COVID-19 的護理。

2 護理措施

2.1 藥物煎煮方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提示治療COVID-19等外感疾病時,熬制湯藥有特殊要求。

首先,藥物有先煎和后下之別,如麻黃必須先煎并去除出現的白色泡沫,如果省去這道程序,有些患者服藥后容易出現心慌、心悸的不良反應;清熱的石膏、化痰的海浮石等礦物類藥材也當先煎30 min,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析出。而另外一些解表藥,因含有揮發油成分,需要后下,如薄荷,如果久煎則藥性減弱。一些容易刺激咽喉的藥物,如辛夷等,則需包煎。

其次,一些藥物有特殊煎法。COVID-19 如果治療不及時,容易從太陽內傳太陰,出現腹瀉等癥狀,如使用桃花湯,方中赤石脂一部分入湯劑同煎,另一部分以粉末摻入湯藥直接內服。又或病傳少陰,患者出現嗜睡、脈微細等陽虛癥狀,則需要用到附片等藥,附片用量30 g以下,可以讓患者待水燒開后煎煮1 h;如果附片用量大于30 g,則讓患者直接用開水先煎煮2 h,再加入其他藥材(無需冷水浸泡)繼續煎煮30 min,中途不可以?;?,若水不夠只能加開水不可加冷水,以確保烏頭堿和烏頭次堿等有毒成分被破壞。

最后,如無特殊,煎藥時先將藥物倒入藥罐,用手按壓住藥材,然后加入自來水,使水沒過手背2~3 cm為宜,浸泡15~30 min。武火將水燒開后調成文火,如是以解表為主,則煎煮至聞及藥香即可停止;如不是解表藥,則文火繼續煎煮20 min 左右。第二煎時加冷水超過藥面即可,其余操作同第一煎??傊?,每次煎煮藥液以200 mL左右為宜。

藥物煎煮雖然看似無足輕重,但卻是治療成敗中的關鍵一環?!侗静菥V目》指出:“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因此護理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好不同藥材和不同功效方劑的煎煮要求,為患者做好科普和指導。

2.2 服藥方法“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劑”。目前臨床普遍的服藥方法是“日1劑,水煎取汁200 mL,早晚飯后溫服”。但從《傷寒論》以上條文中可以看出,治療外感病的服藥方法絕不可以如此機械死板。服藥的頻次總體以是否汗出為標準,如果服藥后不出汗,可以再次服藥;如果仍不出汗,可以縮短用藥時間繼續再服。一劑藥服完汗未出,可以繼續再服一劑,直到出汗為止。期間為了促進發汗,可以通過服用熱粥、蓋被子來幫助發汗。汗出的標準是遍身微微出汗,以有點潮濕為度,切不可大汗淋漓。當然,如果是服用麻黃劑,則又當“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其中的原理在于,桂枝湯用于治療人體津液不足,補虛發汗;而麻黃湯類方則用于治療寒邪閉表,津液不得外出,因此桂枝湯需要喝熱粥以助藥力,而麻黃類方則不需要。如果發汗太過,不僅達不到祛邪的目的,反而容易傷及津液和陽氣。

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時,臨床常使用到大青龍等發汗之峻劑,因此要提醒患者,汗出則停藥,不可再服?!耙环拐?,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假如服后汗出淋漓,可將米磨成粉炒熟,然后撲在身上,達到止汗的效果;嚴重者要及時送醫。

因此醫護人員應該根據醫生處方,告誡患者服藥方法,包括一日服幾劑,每劑服幾次;什么情況下需要繼續服用,什么情況下需要停藥;服藥后是否需要服粥或者溫開水等。另外,不論是桂枝類方還是麻黃類方,服后都需要蓋被休息。之所以這樣做,第一,蓋被能夠促進發汗;第二,蓋被能夠預防汗出時毛孔開張而受寒;第三,休息能夠減少正氣消耗,為機體發汗積蓄能量。所以醫護人員還當告誡患者,服用發汗解表藥后要添衣加被以促進發汗;適當休息,勿過度勞累及運動;出汗后要避風寒。

2.3 飲食禁忌“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外感后,飲食有禁忌,不能吃生冷、黏膩、肉食、辛辣刺激、酒以及氣味厚濁之品。原因在于:首先,進食生冷之品會消耗中焦脾胃陽氣,而“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陽氣宜養不宜耗,一旦中焦陽氣虛餒,則太陽衛氣不足,因此不利于抗邪外出。其次,黏膩之品和肉食比較難消化,進食這類食物也會消耗中焦之陽氣而不利于人體抗邪外出。再次,《黃帝內經》指出:“壯火食氣,少火生氣”,外感寒邪當以辛散之品發散為主,但過分辛辣刺激反而容易耗散正氣,不利于祛邪外出。最后,營衛之氣來源于脾胃水谷之氣,而脾喜燥惡濕。酒酪屬于濕熱之品,進食這類食物會造成濕困脾胃,不利于脾氣升發。香味入脾,芳香之物可以醒脾悅脾,故臭惡之物同樣不利于脾氣升發。脾氣不運,營衛之氣不足,則抗邪無力。

《傷寒雜病論》中一個重要思想就是保胃氣[17-19],因此總的來說,對于外感病飲食,一方面要以清淡為宜,不可加重胃腸負擔;另一方面不可過于刺激,以免戕伐胃氣。

3 對COVID-19的護理啟示

3.1 共性問題COVID-19初期表現為寒邪侵犯衛表,中邪之后,因人的體質不同,有的患者內傳陽明,出現高熱、咽痛;有的患者內傳少陽,出現寒熱往來、口苦咽干;有的患者內傳太陰,出現腹瀉腹痛、瀉下如水;有的患者內傳少陰,出現心慌心悸、嗜睡欲眠。雖然COVID-19可以表現為不同的病,但總的來說仍屬于外感病,因此有些共性問題(煎藥方法、服藥方法、飲食禁忌)可遵照桂枝湯的護理方法進行,但其中有些需要特別強調。

首先,避免受寒。避免服用中藥發汗時受寒,尤其避免喝藥后騎電動車、外出活動等;避免病程中受寒,盡量避免洗澡,洗后一定及時吹干頭發,汗出后及時更衣;避免因錯誤的治療手段而受寒,比如病在太陽仍以寒邪為主兼見熱證,不可盲目使用冰帽等物理降溫或者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溫容易使寒邪冰伏,不利于正氣鼓邪外出)。

其次,避免進食生冷。有些患者以為水果可以補充水分和維生素,能夠促進疾病恢復,殊不知水果屬于生冷之品,而新型冠狀病毒屬于寒濕,進食水果無疑是雪上加霜;有些患者誤以為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之品能夠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因此妄服寒涼之藥,這也背離中醫寒者熱之的治則。當病在太陽,出現咽喉疼痛,這是寒郁化熱,治療仍當以散寒為主、清熱為輔,但有些患者卻食用雪糕等進行治療,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會加重寒邪,使病邪深入。

再次,注意休息。新型冠狀病毒屬于寒濕之邪,寒邪易傷陽氣,濕邪容易困阻陽氣,因此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后,人體陽氣遽虛,切不可再傷陽氣。其一,不可過度運動。有些患者為了發汗或者以為運動能增強體質,因此劇烈運動,豈不知此時陽氣正和邪氣抗爭,而運動會大量耗散陽氣,犯了虛虛實實之戒。其二。不可熬夜。白天陽氣在外,夜間陽氣入內。陽氣入營是為了蓄長陽氣,而熬夜則迫使陽氣外出,繼續工作。陽氣不能在夜間得到積蓄,則不利于身體持續抗邪。一旦陽氣潰敗,病入少陰,則容易出現心慌心悸等癥狀,甚則陽氣大虛而猝死。

最后,注意飲食。有些患者認為患病是因為體虛,尤其是罹患新型冠狀病毒后出現乏力等癥狀時,更容易強行進補。而新型冠狀病毒多屬表證,中焦并未虛損,乏力乃是濕氣困阻陽氣所致,此時進補屬于治病先后次序有誤;而且奶肉之品容易生濕,反而容易助長濕氣。如果患者平素體虛,患病后或者病愈后出現氣短懶言、面色不澤、脈細無力等虛損征象,也不可過食滋膩之品。譬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所說:“譬如人染沉疴,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后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此外,現代人喜歡飲酒、進食燒烤,這些在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也當禁食。凡一切飲用,當以強中焦、保陽氣為重。

3.2 其他問題

3.2.1 預防方法COVID-19 屬于寒濕,首先侵犯肺衛,因此預防時一方面要加強衛氣,另一方面要除濕。加強衛氣可以仿照桂枝湯,用生姜3片(一元硬幣大?。?、蔥白兩根(連須根)、大棗1枚,煮水代茶飲。其中生姜辛散解表、散寒除濕,配合蔥白可以加強散寒的力量;大棗可以補中焦,使衛氣化生有源;且三者都為食物,辛散而不燥烈、補中而不滋膩,用于預防,甚為合拍。如果平素即有皮膚油膩、腹脹便溏、身重乏力、舌胖大苔白膩等濕氣困脾表現,可以酌加薏苡仁30 g,蒼術9 g,藿香6 g,茯苓15 g。如果平素體內濕氣不重,但為了預防,可以用艾葉15 g,蒼術10 g打粉,在居住及辦公場所點燃熏香。

3.2.2 食療方法患病期間,飲食總以清淡為要,但病在不同階段又有特別要求。比如病在太陽階段,可以用蔥姜棗湯熬粥,滋其中焦化源、促進發汗;病在陽明階段,可以用石膏燉梨,清熱瀉火、滋補陰液;陽明后期出現陰液不足,可用西洋參、麥冬、生地黃各5 g泡水代茶,益氣養陰、生津止渴;病在太陰出現腹痛腹瀉、瀉下清稀,用肉桂油1~2滴隨米粥進食,可溫陽散寒、溫中止泄;病在少陰,出現心慌心悸,可用桂枝10 g,甘草5 g煮水,去渣后煮粥服用,滋心陰、養心陽。

3.2.3 適宜技術病在太陽,可以艾灸大椎;病在陽明,可以針刺十宣穴泄熱;病在太陰,可以艾灸神闕等。另外,核酸檢測結果轉陰后之后,可以通過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舒緩運動,促進康復。

4 小結

雖然《傷寒雜病論》是一部2000年前的著作,但其客觀反映了外感疾病的傳變規律,并科學、系統地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理法方藥),因此適用于一切外感病的臨床治療和護理。COVID-19 雖然在典籍中未被記載,但因其屬于外感病的范疇,故研究《傷寒雜病論》外感病的護理方法對COVID-19 的護理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傷寒雜病論雜病論外感
《傷寒雜病論》方藥辨治肩周炎探析
重慶市中醫藥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涪陵古本傷寒雜病論》影印本首發式
運用芍藥甘草湯治療癌性疼痛探析
淺談學用《傷寒雜病論》的三步曲
桑菊飲治豬外感咳嗽
淺談《傷寒雜病論》中譫語的證治
芻議《傷寒雜病論》中舌診的特點
《傷寒雜病論》中腹滿辨證論治學術思想探析
止嗽散加減治療外感咳嗽36例
《內經》與《傷寒雜病論》貫穿式教學法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