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路徑探索

2024-04-10 13:43楊麗玲
廣西教育·A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民族團結小學語文教學

楊麗玲

摘 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要維護民族團結,教育是基礎。語文學科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團結教育資源,在小學語文各個學段有機滲透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有助于學生從中受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熏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課堂教學;民族團結;核心素養;中華民族共同體;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4-0015-03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學生尊重中華民族優秀文明成果。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獨特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只有了解并尊重各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才能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小學是學生學習生涯的基礎階段。小學語文學科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團結的內容,有許多描寫各民族風土人情的文章。這些因素決定了小學語文課程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然而,部分教師在實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以下問題。一是忽視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小學生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逐漸發展。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民族共同體意識,應遵循“先形象,再伴隨抽象,逐漸抽象,逐步升華”的原則。但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更多的是從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出發,未能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二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性不足。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對有限,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比較懵懂,民族文化對他們而言比較陌生。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適當地挖掘語文課本中的民族文化知識,并通過有效的手段進行滲透,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民族團結意識。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對每個學段教材的民族團結知識深挖不足,導致學生對民族團結知識的體驗不足,很難全面了解各民族的獨特文化。三是教育的實效性不強。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其教育意義是指導學生的思想和實踐行為,讓他們長大以后為促進各民族團結友愛、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但是有的語文教師在授課時習慣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很難激發學生了解民族文化的興趣,導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目標不能很好地實現,降低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質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F行的語文教材,每個學段都涉及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課文,大部分課文還配備了符合文義的單幅或多幅彩色圖片。這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可以引導學生近距離接觸民族文化,探尋民族的歷史、習俗等。教師結合課文的內容、插圖、課后習題,指導學生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歸納、總結及匯報,有助于提升學生整理資料的能力和表達能力?!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保持“工具性”“人文性”“綜合性”“實踐性”和強調語言文字運用的基礎上,增加“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增強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要求,提倡在課堂教學中達到知識與價值塑造相統一[1]。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學情因材施教。

一、以插圖或圖畫開啟學生民族團結的認知之旅

低年級學生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在教學中,教師認真觀察可以發現,學生拿到課本后往往會先看書中的插圖。為此,教師可利用插圖激發學生探究民族文化的興趣,喚醒他們觀察、提取、重組、建構信息的意識,以書中的插圖開啟他們對民族團結教育知識的認知之旅。

例如,一年級上冊《我是中國人》是小學入學教育單元“我上學了”中的第一課。這一課是全冊書的開始,大開本的插圖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借助這一插圖,為學生搭建表達的平臺,用“我是? ?族,我看到了? ? ?”的句式鼓勵學生把話說完整、說清楚。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結合視頻中的升旗儀式,介紹天安門、五星紅旗、56個民族生活習俗等知識,讓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同胞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人。課后布置實踐拓展型作業:收集材料,畫一畫你喜歡的民族服飾或風俗習慣。通過課內外整合,學生不僅了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還了解各個民族的服飾、風俗習慣不盡相同,感受到各民族的團結友愛以及作為中國人的自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第一學段“閱讀與鑒賞”中有這樣一句話:“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笨梢?,教材中的插圖發揮著輔助教學的作用。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要結合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插圖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團結教育的知識。

例如,二年級上冊《難忘的潑水節》一課講述的是1961年周恩來總理和傣族人民共度潑水節的故事。課文的字里行間洋溢著喜悅和熱情,體現了周恩來總理親民、愛民,以及和人民心連心的情懷,也表達了人們對周恩來總理的崇敬與愛戴。按照以往的教學習慣,有的教師上課伊始利用多媒體簡單介紹潑水節,然后開啟課文教學,往往會忽略課文插圖。筆者認為,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分析插圖信息,在此基礎上,利用插圖進行教學導入。

師:同學們,從插圖中你們能看出這是哪個民族嗎?

生1:傣族。

師:你是從哪里看出這是傣族?

生2:傣族婦女喜歡將長發盤于頭頂,在頭發上插上鮮花。她們的上衣又短又緊身。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哪個同學說說周總理手上拿的是什么?

生3:他一只手端著盛滿清水的銀碗,一只手拿著柏樹枝。

師:為什么周總理要拿著這些東西與傣族人民在一起呢?讓我們一起走入文本進行學習。

教師利用課文插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閱讀有方向、有目標。有目標就有動力,當學生學習了字詞、品讀了句子、掌握了課文內容后,教師可布置實踐型作業:了解傣族潑水節的民族活動,用表格或畫畫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引導,能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實現從語言到畫面,再到語言表達的轉換,既訓練了語言和思維,又提高了學生對傣族民族節日的認知。

又如,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一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自主學習生字,并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在課前,教師可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搜集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圖畫并寫上相應的詞語。上課伊始,教師可激趣導入,讓學生“辨畫猜節日”(如圖1)。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過節嗎?下面我們就做個“辨畫猜節日”的游戲,比一比誰看得最仔細,猜得最準確。

貼春聯 領紅包(春節)

賽龍舟 掛艾草(端午節)

吃月餅 賞月亮(中秋節)

(揭題: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和民風民俗。這一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傳統節日》,了解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 ]

圖1 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導入環節圖示

教師通過事先布置學生搜集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圖畫,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喚醒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積累、運用詞語。課后,教師還可以繼續充實課前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小組間交流學習成果,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和理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以閱讀仿寫增強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

兒童思維發展的總趨勢是由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每個年齡段都包含有前一段思維的因素。中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發展趨向平衡,學生對需要開動腦筋、獨立思考的作業更感興趣。他們能借助直觀的形象,把抽象的內容具象化,從而把握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仿寫課本中的一個畫面或場景,能讓學生的認知由課本過渡到多彩的生活,加深學生對民族團結的認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新穎生動的仿寫表達自己對民族團結的認識,讓學生學中有感、感中有情,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將愛我中華的種子根植于心中,潛移默化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時,教師可用希沃白板出示各個民族的服飾,讓學生連線對應的民族,初步感知這所小學的不同之處。接著從新鮮的詞語入手,讓學生圈出不常見的詞語,從而感受到這所學校學生、環境、活動的特別,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的百花齊放。然后從詞到句,讓學生品讀“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和“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最有趣的是,跑來了兩只猴子”這兩句話,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感受到這些來自不同民族的孩子來上學的快樂、團結,以及這所學校的特別;通過仿寫(1)“? ? ? ?,從? ? ? ?,從? ? ? ?,從? ? ? ? ,有? ? ? ?,有? ? ? ,有? ? ? ,還有? ? ??!保?)“這時候,。最有趣的是?!弊寣W生在對比中提升對“各個民族的孩子在祖國這棵‘大青樹下,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團結友愛,共同促進祖國的發展”的認識。

又如,四年級上冊《走月亮》主要描寫了白族小姑娘和阿媽在云南洱海月光下散步時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展現的是母女間溫馨甜蜜、情景交融的畫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授課結束時,教師可設計仿寫練習:想象你和媽媽也在云南洱海邊走邊看月亮,一路走到大青樹下的小學。在這個過程中,你們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這樣有助于學生遷移知識,并通過閱讀與仿寫感受到“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民族相互離不開,親如一家”等道理,增強民族團結意識。

三、以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民族團結信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活躍,他們的思維特點是從發現問題開始,并以解決問題而告終。教師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迅速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煉聚焦民族團結的素材,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升華學生的情感,而且能促使學生自覺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2]。

六年級上冊《草原》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優美散文。文中記敘了作者第一次訪問草原時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描繪了草原美麗的風光、蒙古人民馬上迎客的英姿、主客聯歡的歡樂場景及依依話別的四個場景。每個場景都寫得很生動,體現了草原的風光美和民俗美,表達了蒙漢兩族人民團結友好的情誼。在“依依惜別”教學環節,教師可讓學生演一演蒙漢人民惜別的場景,使學生通過表演“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放。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歌聲似乎比什么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等場面,從“蒙漢情誼”中深刻地感受“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含義,體會民族團結互助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維護民族團結,牢固樹立維護祖國統一的堅定信念。

又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風俗”為主題,編排了《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古詩三首》和《藏戲》四篇文章。不同的人文地域有不同的民俗風情,這也是課本所說的“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教師在教學這一單元時,可通過“感受多彩民俗,領悟共同情感”這一主題,設置如下頁圖2所示的學習任務群。

通過以上一系列任務驅動,學生感受到了不同的民俗風情,領略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感,牢固樹立了民族團結的信念。

教師深挖教材中的民族團結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增長知識,促進學生了解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增進學生對不同民族的理解和尊重,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而且能夠使學生以正確的價值觀認識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自覺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小學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階段。語文教師要不斷探索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實施路徑,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通過插圖或圖畫、閱讀仿寫、探究等途徑發現、整理民族團結的相關內容,潛移默化地把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田。

參考文獻

[1]顧之川.語文教師如何用好新課標[J].新課程評論,2022(9):15-22.

[2]樊麗.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J].中國民族博覽,2021(17):101-103.

(責編 黎雪娟)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共同體民族團結小學語文教學
民族團結之歌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帕措”組織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探析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復合互嵌格局與多元一體交融
略論孔子對近代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建設的影響
強化師生互動, 保持課堂活力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小學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讓民族團結之花愈開愈艷
關于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