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創新視域下“兩個結合”蘊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024-04-13 17:26
思想戰線 2024年1期
關鍵詞:兩個結合事物馬克思主義

李 剛

“兩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自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講話時提出后,隨著黨的創新理論發展,愈發成為國內理論界和思想界的熱點話題。不少學者開始關注“兩個結合”的理論創新方式,他們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對黨的理論創新的歷史進程及基本規律的認識與理解,但對“兩個結合”的底層邏輯,比如“世界觀和方法論”層面研究相對不足,本文擬從理論創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層面研究“兩個結合”,旨在闡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方向和路徑。

一、“兩個結合”作為黨的理論創新科學方法的哲學意蘊

“兩個結合”的核心范疇是結合。如何理解結合?這是把握“第一個結合”與“第二個結合”在理論創新過程中有何區別的關鍵。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結合是人或事物間發生的密切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就哲學意蘊而言,結合是標志著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關系范疇。從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來看,結合是普遍事物與特殊事物、特殊事物與特殊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有機統一的過程。

結合是普遍事物與特殊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有機統一。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辯證關系原理的具體反映。唯物辯證法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中研究事物的發展。也就是說,矛盾內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其發展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即事物,普遍事物就是普遍矛盾。但各種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都有特殊性,特殊事物存在著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之間關系不斷變化發展的特殊性,所以認識事物就要從矛盾的特殊性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毛澤東認為,由于特殊的事物與普遍的事物是聯結一起的,每個事物內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我們研究事物時就應去發現“事物內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兩方面及其互相聯結,發現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許多事物的互相聯結”。(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8頁。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理論與實踐上體現了普遍事物與特殊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有機統一。

結合是特殊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有機統一。這是矛盾雙方對立統一關系的具體反映。特殊事物之間的結合在自然、社會和人的思維領域中是常見的現象。在自然領域中的結合,表現為諸如物質之間的物理反應或化學反應、細胞或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等現象;在社會領域中的結合,表現為諸如個體之間的交往關系、組織之間的結盟關系、政治與經濟之間的相互聯結等現象;在思維領域中的結合,表現為諸如概念之間的相互組合、思想之間的交流融合等現象。因此,“第二個結合”在理論與思想上體現了特殊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有機統一。

結合既是我們黨實現理論創新的方法論,亦是促進黨和人民事業取得進步的世界觀。毛澤東同志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分析了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的程度是中國共產黨成熟程度的主要標志。毛澤東在這里所強調的結合就是“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2)《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0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318-319頁。。因此,“兩個結合”作為黨的理論創新科學方法,是特指“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不是別的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關系范疇。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所蘊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體”,而“中國具體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用”,目的在于促進馬克思主義的“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在世界觀和方法論層面既拓寬實踐向度又豐富理論維度,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一次又一次的理論創新,為黨和人民事業取得偉大的輝煌成就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武器。

“第一個結合”拓寬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實踐向度?!暗谝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遵循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蘊含著世界觀和方法論層面的具有普遍性的一般理論,而中國具體實際是不斷發展的具有特殊性的個別事物,二者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拓寬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實踐向度,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不斷滿足中國的客觀需要、社會需要和人民需要,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只要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就充滿強大生命力,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一帆風順,否則,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就會停滯不前,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出現挫敗。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指出,必須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并強調:“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系,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3)《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5頁。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鄧小平明確指出“兩個凡是”是錯誤的,他指出:“有一些同志天天講毛澤東思想,卻往往忘記、拋棄甚至反對毛澤東同志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這樣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根本方法?!麄兊挠^點,實質上是主張只要照抄馬克思、列寧、毛澤東同志的原話,照抄照轉照搬就行了?!?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4頁。并強調:“我們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大黨,我們自己不重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不按照實踐的發展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前進,我們的工作還能夠做得好嗎?”(5)《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1頁。因此,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強調:“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6)《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0頁。,這是總結我們黨的歷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經驗。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也強調:“馬克思主義只有同本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緊密結合,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才能更好發揮指導實踐的作用?!?7)《胡錦濤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57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強調:“馬克思主義能不能在實踐中發揮作用,關鍵在于能否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比绻荒芸茖W回答好“四個之問”,“不僅黨和國家事業無法繼續前進,馬克思主義也會失去生命力、說服力?!?8)習近平:《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求是》2022年第13期。以上我們黨主要領導人的重要論述充分表明,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拓寬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實踐向度,不但要滿足來自實踐的客觀需要、社會需要和人民需要,而且要科學回答“四個之問”,否則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就可能會一場空,就難以彰顯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開放性、實踐性和人民性。

“第二個結合”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維度?!暗诙€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體現了不同的理論與思想之間的彼此契合、融會貫通?!暗诙€結合”不是事物之間的機械拼湊,而是事物之間的有機結合,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維度。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證明,中國共產黨不僅踐行了馬克思主義,還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強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9)《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頁。,并在《實踐論》《矛盾論》中用了大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故來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鄧小平用《禮記·禮運》中“小康社會”形象比喻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汲取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提出了“計劃和市場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可以在一國并存的“一國兩制”。江澤民在外交場合充分運用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思想,強調“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發展的真諦”(10)《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2頁。。胡錦濤充分吸取傳統文化“和為貴”的思想精髓,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目標和理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習近平在2019年3月22日以國家主席身份訪問意大利期間,會見意大利眾議長菲科時提出了“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一重要論斷,當時的談話要點先后收錄進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和《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其文本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難發現,其中“人民”屬于馬克思主義的范疇,而“無我”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范疇,將二者有機結合,生動詮釋共產黨人“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科學詮釋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密碼,全面展現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守正創新和對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是“第二個結合”的光輝典范?!榜R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11)習近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我們必須在推進黨的理論創新中把魂脈和根脈相結合。

二、“兩個結合”在黨的理論創新過程中展現的世界觀

“兩個結合”的前提與結果不管是內在契合或相互成就,都筑牢了道路根基、打開了創新空間、鞏固了文化主體性,并充分說明“兩個結合”不僅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而且是一次重大的理論創新,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因此,“兩個結合”在黨的理論創新過程中展現的世界觀,是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立根中國看待世界和人類發展的實踐觀、民族觀和文化觀。

堅持“兩個結合”的實踐觀,主要涉及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實踐的主體和實踐的客體以及激發實踐的動能等根本問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區別于其他思想的顯著特征。首先,正確認識和把握實踐的主體,就是要弄清楚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究竟是誰?是偉人和英雄,還是人民和群眾。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正確答案是人民群眾。因為每個人都按照自己意志和目的從事著實踐活動,但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客觀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而是沿著絕大多數人意志的合力方向前進。每個人的意志和目的如同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而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如同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偉人英雄的意志和目的不過是一條長邊,只能在對角線方向產生影響,但不能起決定作用,最終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是無數個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總和。所以,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頁。因此,我們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13)《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6頁。。比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的絕大多數人在農村,農村的絕大多數人是貧農,因此,中國的革命問題是農民問題,誰解決了農民問題,誰就贏得革命勝利,從而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其次,正確認識和把握實踐的客體,就是要弄清楚實踐的對象和方向。從現實層面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實踐的對象和方向。我們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堅持了人民性這一馬克思主義本質屬性。在新時代,中國社會存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關系,面對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所帶來的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改革發展穩定等一系列復雜問題,習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的理論創新指明了實踐對象和方向。最后,激發實踐動能,就是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把絕大多數人組織起來,這是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的最關鍵問題,也是取得勝利的最深的泉源。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但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0頁。那么,如何把抓住事物的根本的理論與抓住人的根本的實際結合起來,這是激發實踐動能的關鍵。毛澤東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辈⒄J為:“善于把黨的政策變為群眾的行動”,這是一項領導藝術,“我們的工作犯不犯錯誤,其界限也在這里”。(15)《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8-1322頁。因此,人民群眾身處實踐最前沿,激發實踐動能的關鍵在于善于調查研究,經常到人民群眾中去尋找答案,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我們的各項工作實踐要走好群眾路線,推進黨的理論創新也要走好群眾路線,決不能閉門造車、坐而論道、流于空想?!?16)習近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堅持“兩個結合”的民族觀,主要涉及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根本問題。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我們黨始終堅守的使命,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主題,而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將實現什么樣的民族復興。1840年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瓜分中國,中華民族陷入“滅國亡種”的災難和危機,不少先進分子開始尋求救國救民和民族復興之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順勢而生,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飛躍,進而向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邁進,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四個偉大成就?,F在和將來,我們面臨著世界性的“復什么樣的興”的宣示和說明,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向全世界明確宣告了中國共產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使命任務,并立足中華民族的文明傳統,探索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及其需要正確處理的一系列重大關系做出清晰闡釋。從中國式現代化“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17)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到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18)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習近平這些重要論斷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奠定了前提條件和堅實基礎。因此,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把中華民族、現代化、人類文明三者相結合,以守正創新和胸懷天下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吸收借鑒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推動人類文明健康發展,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堅持“兩個結合”的文化觀,主要涉及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根本問題。文化關乎國本和國運。首先,正確認識和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對有著5 000多年文明史,我們如何正確對待,這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重大問題。為此,毛澤東提出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思想方法。從自古以來逐步淬煉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汲取養分,比如自強不息、革故鼎新的奮斗精神,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之道,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這些已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高度契合,也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長期躬身踐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工作,2013年首次提出“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138頁。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2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頁。2023年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并指出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把思想精髓同文化精華有機融通,“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21)習近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在這些重要論述中,我們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華傳統美德”變為“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覺性。其次,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改革開放以來,面臨著對“中國特色”的正確闡釋問題,從裝“搞不懂”東西的筐,到“與西方不同”的點,所有的解釋可謂五花八門和消極被動。新時代以來,習近平化被動為主動,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他堅定地認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2)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因此,習近平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用“文化”增賦宣傳思想工作新意,就文化建設一系列根本性問題闡明原則立場、廓清理論是非、指明奮進方向,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三、“兩個結合”在黨的理論創新過程中運用的方法論

在人的現實性上,世界觀與方法論二者是同一的,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皟蓚€結合”在黨的理論創新中展現出來的世界觀,在方法論層面就是“六個必須堅持”的科學運用。因此,“六個必須堅持”也是推動黨的理論創新的科學方法,在理論創新過程中環環相扣、首尾相連,生動而又具體地體現了“兩個結合”的理論創新科學方法。

堅持人民至上與自信自立相結合。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讓絕大多數人真正回歸到實踐的歷史主體地位,這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重要體現。堅持自信自立,就是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如果說堅持人民至上是讓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了整體立場,那么堅持自信自立就是讓人人當家作主,體現了個體立場。把人民至上與自信自立相結合,就能有機地把整體立場與個體立場統一起來,這是馬克思的關于“每個人的自由發展”與“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的共同體邏輯關系使然。因此,從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邏輯關系來看,堅持人民至上是堅持自信自立的政治條件,堅持自信自立是堅持人民至上的精神動力。一方面,堅持人民至上是堅持自信自立的政治條件。堅持人民至上,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在當家作主中不斷自信自立,堅決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行為。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的運動,就是讓“絕大多數人”從“少數人”的“物的依賴關系”中徹底解放出來,真正回歸到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這種回歸是一個社會解放和自我解放、物質解放和精神解放的辯證統一的過程。實現這一過程的前提是必須有一個堅強的徹底革命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人民來不斷推動前進。因此,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堅定信仰,牢記使命,不斷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解放和全體人民當家作主,正乘勢而上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為全體中國人民的自信自立提供了政治保障。另一方面,堅持自立自信是堅持人民至上的精神動力。信心、信念、信仰對于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民族十分重要。人若沒有信心、信念、信仰,如同行尸走肉。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只要每一個中國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定“四個自信”,就一定能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堅持自信自立與守正創新相結合。堅持自信自立,就必須自強不息、不斷發展,而要發展就必須守正創新。堅持守正創新是以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根本目的是在保證不迷失方向的前提下推陳出新。因此,只有通過守正創新的發展才能增強自信自立,同時堅持自信自立又進一步為守正創新的提供了精神保障。一方面,守正才能自信自立,守正是自信自立的來源。守正回答的是“信什么”的問題,守正的內容即“信什么”的答案?!罢襁_爾文發現有機界的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1頁。,只有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順應人類歷史發展的潮流。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民族歷史的積淀,又是民族精神的標識。因此,守正,一方面守的是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另一方面守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為黨和人民的信仰提供了來源,回答了“信什么”的問題。另一方面,創新,才能自立自強,創新是自立自強的動力。創新回答是“怎么立”的問題,創新的方向就是“怎么立”的答案。創新就在于“敢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于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而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國兩制”“全面深化改革”“全過程人民民主”等的創新,才不斷推動社會能夠穩定地向前發展,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構成了自立的動力和底氣。

堅持守正創新與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就是用矛盾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找到了矛盾,就找到了實踐前進的突破點、理論創新的生長點。從發現問題到分析問題再到解決問題,體現了矛盾從潛在到顯露再到解決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是守正創新的過程。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揭示了為什么要“守正”的問題。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相互轉化的性質,規定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矛盾雙方之所以會存在著同一的狀態就在于矛盾具有普遍性。而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引無產階級解放的科學理論,揭示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對于各個國家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都是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的。各個國家都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當中尋找有利于自己國家發展的有利因素,同時馬克思主義也正是因為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應用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矛盾的斗爭性揭示了為什么要“創新”的問題。矛盾的斗爭性規定了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為矛盾雙方的轉變創造了條件,是舊事物向新事物轉變的決定性力量。矛盾雙方之所以會存在斗爭就在于矛盾是具有特殊性的,不同事物之間的矛盾是不同的,如果將兩者不同的矛盾放在同一個統一體中,必然會使得兩者之間的力量不平衡,從而為新事物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不同國家由于歷史文化背景、生產力發展程度等特殊性就決定了各個國家在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必須與本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行創新發展,才能取得成功。

堅持問題導向與系統觀念相結合。系統本身就是由諸多相互聯系的要素構成的具有穩定的功能和結構的有機整體,系統思維就是要從整體上把握系統之中各要素的普遍聯系,以促進系統能夠穩定、平衡地發展下去。而堅持系統觀念就是需要運用系統思維能力去分析和處理問題,要求我們要立足于現實需要,加強對問題的全局性謀劃和整體性推進。習近平強調:“必須在把情況搞清楚的基礎上,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有的時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時候又要以小帶大、小中見大,形象地說,就是要十個指頭彈鋼琴?!?2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02頁。堅持系統觀念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只有從普遍聯系、全面系統、發展變化的角度出發,才能從方向上找準解決問題的關鍵。堅持系統觀念提供了怎么解決問題的答案。首先要堅持普遍聯系的觀點。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如果一個方面出現問題會導致其他與之相關的方面都出現問題,即“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一方面出現問題要及時止損,以避免由此而產生其他更多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問題要面面俱到,不能留有隱患。其次要堅持全面系統的觀點。問題的出現往往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需要全面分析導致問題的原因,分清楚哪些是主要原因、有利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不利原因,才能正確把握解決問題的主要原因,通過自覺的努力,消除不利原因,以便成功解決問題。最后要堅持發展變化的觀點。問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舊的問題解決了,又會有新的問題出現,因為事物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這要求我們必須從整體性、長期性、全局性的角度出發,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的總體趨勢和規律,以不變應萬變,找準潛在的問題,做到防患于未然。

堅持系統觀念與胸懷天下相結合。堅持胸懷天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寬闊的胸襟格局,生動地詮釋了堅持系統觀念的深刻內涵。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沒有自身特殊的利益,不僅為無產階級謀解放,更要為全人類謀解放,而這種關于革命事業的理想信念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系統觀念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基因。堅持胸懷天下是站在世界的立場,將整個系統擴展到整個世界,整個世界看作是一個完整系統,從而從戰略性、前瞻性的角度對整個世界的發展進行謀劃。而馬克思早在自己的時代就已經預見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認為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2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頁。因此,堅持胸懷天下就是要將整個世界都看作一個系統,只有從世界的立場出發才能不斷擴寬胸襟格局,才能更好的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待問題,從而更好地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既體現了關于“天”“地”“人”三者相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彰顯了為世界謀大同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疤臁薄暗亍薄叭恕比呦嗤ū憩F著事物聯系的普遍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可以從兩個維度去理解:一個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個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實現人與人之和諧共生。自然為人的生產提供了物質資料來源,是由全世界人民共同享受,同時也應該由全世界人民共同保護。而當前出現的全球生態問題不僅是自然系統內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解決人與自然的失衡首先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失衡,各國之間應該以“共贏”作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準則,才能在人與人之間達成共識,共同擔負起全球生態問題的重任。只有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界各國才能以世界各國人民普遍關心的問題為出發點,以推動世界人民共同發展進步為落腳點,從而實現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堅持胸懷天下與人民至上相結合。堅持人民至上,包括具有普遍意義上的絕大多數人,既涵蓋中國人民,又涉及世界人民。堅持胸懷天下就是強調心系天下,謀求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發展,是人民立場在國際社會的充分運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堅持胸懷天下就是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人民至上又可以看作是堅持胸懷天下。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雖然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是國際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也在不斷增加,“一方面,和平、發展、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決定了人類前途終歸光明。另一方面,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26)《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49頁。。在這樣的環境下,真正想要做到共謀發展,就必須從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找到符合各個國家發展利益的共同點。而人民群眾是變革歷史的主體力量,始終以人民的利益作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利益共同點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正確選擇?!爸挥忻褡宓牟攀鞘澜绲?,只有引領時代才能走向世界。要立足時代特點,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更好運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真正搞懂面臨的時代課題,深刻把握世界歷史的脈絡和走向?!?2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6頁。而“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28)《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1-52頁。就從根本上揭示了國與國之間的相處的契合點應該是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指引,只有這樣才能從全人類的利益出發,找準世界歷史發展的脈絡,從而做出更多有利于全人類向前發展的有益貢獻。

猜你喜歡
兩個結合事物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美好的事物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新時期重談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兩個結合”
基于“兩個結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奇妙事物用心看
關于做好兩個結合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水平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