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百年創新及其基本經驗

2024-04-13 21:38周丹董鍵銘
齊魯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世界觀方法論中國化

周丹,董鍵銘

(中國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

作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根本看法,世界觀和方法論在人類思想體系中占有基礎性地位。馬克思恩格斯以對近代以來的科學技術發展、社會經濟發展和哲學思想發展的反思為基礎,實現了對辯證法的重新理解,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發展了基于無產階級立場的全人類解放的觀點,創立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過程中,既將馬克思恩格斯所開創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融入到了具體實踐之中,同時也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事實上,正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思想保障和理論支撐,因此,反思支撐著中國式現代化穩步推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本內容,探究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本經驗,對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言,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毛澤東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創新

學哲學、用哲學,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毛澤東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包含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38頁。。這三個方面,都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進行中國化的重要成果。

第一,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既超越了近代以來的唯心主義哲學對世界的想象性、觀念性把握,也超越了舊唯物主義對物質的直觀性把握,實現了以實踐這一人與世界間的否定性統一關系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直面客觀的現實物質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間的現實關系,從而形成了對人與世界的能動的、現實的、歷史的理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與馬克思同時期的青年黑格爾派針對當時的德國社會進行了一系列激進的批判和斗爭,但由于其并沒有真正直面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于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系問題,關于他們所作的批判和他們自身的物質環境之間的聯系問題”(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6頁。,因而,青年黑格爾派的理論觀點實際上并不能切中現存的現實世界,它只能表現為抽象的“‘震撼世界的’詞句”(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16頁。。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誘入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05 -506頁。,因而,以實踐觀點為基礎,面向從事物質生產的現實的個人及其歷史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成功把握到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

正是以馬克思恩格斯所確立的實踐觀和歷史觀為基礎,毛澤東在《實踐論》《矛盾論》中深入闡發了實踐在認識中的重要地位、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認識運動的規律和真理發展的規律,闡發了要求人們如實地把事物看作矛盾的客觀運動過程,用聯系、全面、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重要理論觀點,并最終匯聚為“實事求是”這一思想精髓。在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借用出自《漢書》中的“實事求是”這一概念,提倡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科學態度。在延安整風期間,毛澤東又從思想路線的角度對“實事求是”的科學含義作了明確界定,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5)《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1頁。經過延安整風和黨的七大,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全黨得以確立。

堅持實事求是,就要深入實際了解事物的本來面貌,把握事物內在的必然聯系,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堅持實事求是,就要對我國的基本國情有清醒認識和正確把握。我們的一切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都應堅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牢牢立足基本國情這個最大的實際。堅持實事求是,就要不斷解放思想,激勵和推動人們破除舊觀念,從教條主義和“左”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偟膩碚f,實事求是堅持并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實現了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觀點的中國化發展,構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第二,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的斗爭中,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理論進行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所取得的理論成果。馬克思意識到,人作為類存在物,會在以實踐活動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將自己的能動性對象化到自然界中,使自然界成為人的作品和人的現實,并在這種人化的自然中確證自己的類本性。因而在馬克思看來,“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196頁。。盡管人類的實踐活動創造了人類自己的現實歷史,但是在資本主義的條件下,人的本質力量只能以一種異化的狀態存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異化勞動使人與自己的勞動產品、生命活動及類本質相異化,使人與人相異化,因而我們可以看到,就整個人類歷史發展而言,“過去一切階級在爭得統治之后,總是使整個社會服從于它們發財致富的條件……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頁。。與之相對應的是,馬克思所要實現的則是全人類的自由解放,因而其所要依靠的也就不是某些單個人的力量,而是廣大無產階級的力量,是人民群眾的力量。這一關于人民群眾作為社會歷史實踐主體的觀點構成了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內容,并在列寧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列寧看來,“具有優秀精神品質的是少數人,而決定歷史結局的卻是廣大群眾”(8)《列寧專題文集 論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3頁。,“群眾生氣勃勃的創造力正是新的社會生活的基本因素……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9)《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2 -53頁。。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基于馬克思主義者所開創的關于人民群眾的科學理論和中國革命敵我力量懸殊的實際情況,必須要扎根于群眾之中,緊緊依靠群眾,團結群眾,才能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毛澤東指出:“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點與歸宿?!?10)《毛澤東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1頁。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要求我們在指導思想上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基本觀點;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

堅持群眾路線,實際上也就是堅持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1)《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31頁。必須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作用,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群眾路線,既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之為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又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并將其真正落實到每個黨員的行動上。因此,群眾路線實現了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中國化發展。

第三,獨立自主是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獨立自主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的斗爭中,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馬克思所創立的唯物史觀作為一種切中人類社會現實歷史的科學研究方法,其本身絕不是要給我們一套將全部民族、國家在不同時代、不同歷史背景下的全部實踐探索都抽象概括為統一性原理的通用模板,而恰恰是要立足于不同民族、國家所面臨的不同歷史背景和現實條件,形成對不同發展道路和發展階段的具體的、歷史的把握。正如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專門指出的那樣,決不能將其關于西歐資本主義社會的觀點視為適用于一切民族的普遍性、永恒性觀點,這樣做只會誤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事實上,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隨著資產階級對世界市場的開拓,“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第36頁。,而“東方從屬于西方”這一歷史格局正是近代中國所面對的基本歷史境遇。因此,中國的探索之路就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歷史經驗,而只能以“東方從屬于西方”為出發點而謀求改變“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歷史境遇,擺脫貧困與落后的社會狀態,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從而走向現代化之路。正是基于對中國獨特歷史境遇的把握,以及對中國革命遭受挫折的教訓的反思,毛澤東提出了獨立自主的思想。1930年,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指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13)《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5頁。,這是關于獨立自主思想的最初的明確表述。

堅持獨立自主,就是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就是堅持獨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堅定不移地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為基本立足點。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鞏固已經取得的勝利。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并不意味著絕對排斥外來,而是在保持獨立自主的同時學習外國一切對我們有益的先進事物。因此,獨立自主觀點的提出,構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總而言之,以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為基本方面的毛澤東思想,既承繼、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又結合中國具體的國情特色和革命實際,創新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理論成果。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創新

在準確把握時代發展大勢、不斷破解發展難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聚焦理論創新、引領事業發展,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事實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展現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新發展。

第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改革開放前夕,鄧小平旗幟鮮明地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強調“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并“開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14)《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頁。,推動進行各方面的撥亂反正。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作了重要的思想準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重新確立并豐富發展了這一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事實上,這不僅延續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內容,同時也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原有理論成果基礎上實現了進一步發展。

鄧小平對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辯證統一關系進行了進一步闡明?!拔覀冎v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15)《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9頁。在此基礎上,鄧小平以“摸著石頭過河”“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等形象化的重要論述,為全面推動改革開放歷史進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引。正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觀點的指引下,黨的思想路線重新確立,解決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破除了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觀念,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掃清了思想和觀念障礙。

第二,生產力標準的提出是對唯物史觀的中國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出了生產力標準,將是否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判斷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進步性的根本標準。生產力標準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之間具有繼承和發展關系,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馬克思所開創的新世界觀不是要從想象的、觀念的基礎出發去把握抽象的人,而是要從人的現實前提出發,即從人的物質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出發,去把握現實的個人的歷史活動。因而在馬克思這里,物質生產概念具有基礎性地位,“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20頁。。物質生產的發展引發了勞動分工的發展和社會交往方式的發展,進而引發了社會形態和所有制形式的變化。因此,生產力的發展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在推動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充分認識到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的決定性因素,將社會主義的本質把握為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并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重要判斷標準,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7)《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2頁。。在堅持生產力標準的基礎上,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充分重視。鄧小平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發展與生產力發展之間關系的論斷,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18)《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75頁。。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進一步強化了生產力標準的核心性地位?!拔覀凕h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過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39頁。這首先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必須時刻注意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不斷推動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統一的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偟膩碚f,生產力標準構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

第三,堅持全面協調、統籌兼顧是對唯物辯證法的中國化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所開創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反對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反對以抽象的、僵化的、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來看待萬事萬物,而是強調從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出發,“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頁。,在普遍聯系、發展與矛盾運動的過程中把握事物發展的全部過程與全部環節,從而實現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的有機結合,達到對事物的具體的、歷史的理解。事實上,這就要求我們從全面協調、統籌兼顧的角度出發全面推進各項工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充分繼承和發揚了辯證法的思維方式,以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國發展中所面臨的各項問題,破除形而上學的、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形成了具有全面協調、統籌兼顧之特征的思想體系。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指出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破除了傳統的對“計劃”與“市場”這一對概念的兩極對立式的理解,構成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推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南。與此同時,“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2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66頁。等重要觀念的提出,以及之后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也都深刻體現了辯證法的思想精髓。

全面協調、統籌兼顧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科學發展觀中得到了系統的把握和梳理??茖W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指明要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發展動力、發展目的和發展要求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豐富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對發展問題的認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作為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充分體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歷史邏輯和內在聯系。因此,總的來說,全面協調、統籌兼顧貫徹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之思想精髓,構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中國化發展的重要理論成果。

三、“六個必須堅持”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22)此部分從“第二個結合”論述“六個必須堅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創新,并且側重于闡述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關系;關于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繼承發展關系的闡述,詳見拙文(周丹:《“六個必須堅持”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最新成果》,《光明日報》2023年7月10日,第15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結合治國理政、管黨治黨的成功經驗,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六個必須堅持”為主要內容,“六個必須堅持”的提出,既與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脈相承,同時更重要的是,其也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刻的內在聯系。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23)習近平:《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第1版。事實上,“第二個結合”既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中國化時代化發展的重要理論源泉,同時也是理解、把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及其探索經驗的重要切入點。

第一,“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理論,同時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深厚的民本思想傳統一脈相承?!渡袝の遄又琛诽岢隽恕懊裎┌畋?本固邦寧”(24)郭慶祥:《中華傳統經典精粹》,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40頁。的重要理念?!盾髯印ね踔啤酚性?“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25)張晚林注譯:《荀子》,長沙:岳麓書社,2022年,第126頁?!独献印分幸仓赋?“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26)羅安憲主編:《老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9頁。這共同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悠久歷史的以民為本的治國理政思想,強調國家的和諧穩定與有序發展需要重視民眾的利益和要求,實現民眾安居樂業。作為以實現全人類解放為根本價值追求和理論旨趣的理論體系,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與以民為本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這為兩者的相互結合創造了條件。因此,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第二個結合”的過程中,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揚棄了傳統民本思想中與傳統封建社會相適應的表現形式,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民為邦本”到“以人民為中心”再到堅持“人民至上”,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推動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發展和創新,創造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必須堅持自信自立”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辯證法理論,同時也與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統一性特性相關聯。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以歷史唯物主義把握人類社會的發展決不能將其“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2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第466頁。,而必須立足于不同民族、國家的獨特歷史條件。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連續性,決定了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理解中國,就既無法理解中國所面臨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困境,也無法真正開辟出一條走出中華民族所面臨的現實困境的發展之路,因而探尋中華民族的發展之路,必須首先結合中華民族自己的歷史與現實,把握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特性。與此同時,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中華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以“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28)習近平:《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第1版。的共同信念為基礎,中華民族不斷傳承并守護著共有的精神家園。這也就意味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必須以保障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為基礎,在把握中華文明的統一性的基礎上,探尋自己的發展道路。事實上,以歷史唯物主義把握中國社會的歷史與現實,并同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統一性相結合,就形成了必須堅持自信自立、走自己的發展道路的基本理念,而中國共產黨所進行的百年探索,就是黨帶領全國人民堅持自信自立,開辟立足中國具體的歷史與現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因此,堅持自信自立與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緊密相聯,構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

第三,“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認識論,同時也展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特性。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認識論蘊含著守正與創新的辯證關系。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是在創新中不斷發展的、具體的、歷史的理論,而不是固定的、僵死的理論教條;另一方面,理論的創造也不能任意而為,而是必須在實踐中檢驗其真理性,在實踐中進一步發展,從而以實踐為準繩而趨向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也蘊含著深刻的創新思想之源,無論是《周易》中所體現的濃厚的“變易”思想,如“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為易”(29)馮國超譯注:《周易》,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年,第366頁。,還是《大學》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詩經》中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30)周振甫譯注:《詩經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92頁。等論述,都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注重創新、不懼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重要品格。與此同時,中華民族的創新“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31)習近平:《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第1版。,在勇于創新的同時,謹守正道,不迷失方向,從而呈現出在連續性和統一性中不斷前行,守正而創新的基本特征。因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過程中實現了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并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必須堅持守正創新”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

第四,“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矛盾分析方法,同時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格物致知、務實傳統相契合。人們常有關于中國有沒有哲學的討論,這個哲學就是指狹義的西方哲學傳統,回應這一問題的實質其實在于中西兩種哲學形態之爭,而引申出來的中國哲學的獨特面貌在于,中華文化傳統不追求脫離現實的所謂西方形而上學之思,而始終關注人們的日用行常,即講求面向實際的務實精神和問題導向?!洞髮W》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經世致用傳統,都是要求把握時代問題,解決時代問題,引領時代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3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0頁。堅持問題導向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不僅指導我們認識世界,更為重要的是指導我們改造世界。

第五,“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聯系論,同時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相一致。相傳“文王拘而演《周易》”(33)《易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易學百科全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年,第35頁。,將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完成被奉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形成一套認識自然和人類社會及其發展進程的系統觀念。戰國時期產生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說,認為萬事萬物都由這五種要素相生相克、相互運動變化所構成。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34)羅安憲主編:《老子》,第42頁。,宇宙是一個整體,既是“一”也是“萬物”。儒家講“萬物一體”“天人合一”,萬物是關聯共生的整體,人與天地亦為一體。朱熹運用理學的理氣架構,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35)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5頁。打牢了宇宙論—本體論基礎,確立了仁本體論。中國古人一直用系統聯系的觀點、樸素辯證的觀點看待自然宇宙和社會人倫。再如中醫理論,受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把人體看成由五臟六腑等器官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主張以整體觀念和系統思維展開辨證論治。馬克思在分析社會經濟現象時也明確強調要把握社會有機體生成為總體的歷史性過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系統觀念,強調要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不論“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還是中國式現代化,都是一個有機整體,都需要系統推進。關于生態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36)《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73頁。這些豐富的治國理政理論與實踐,充滿了系統觀念和辯證智慧,構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

第六,“必須堅持胸懷天下”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同時也展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特性。胸懷天下的“天下”不是一個地域、國別概念,而是一個文明、文化概念。中華文明既根植于自身傳統,也在形成過程中張開雙臂,不斷吸納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形成了開放包容的氣度和兼收并蓄的胸懷。美國學者亨頓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文明沖突論”,產生廣泛影響,并且至今仍有市場。正如葉朗反駁指出:“這種論調基于西方傳統觀念,著力劃清自己和他人的邊界,強調一種文明與另一種文明的界限和區別。這種論調認為,一種文明和一個人一樣,要自我認識、自我確證,就需要樹立一個與自己對立的‘他者’。而中華文明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為我們觀察和思考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提供了超越‘文明沖突論’的新的眼光和思維框架?!?37)葉朗:《中華文明具有開放包容特質(圓桌會議)》,《人民日報》2022年7月25日,第13版。在天下觀、國際觀上,中華文明追求“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理想。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崇尚以和為貴,至大無外,至公無私,“親仁善鄰”(38)郭丹等譯注:《左傳》(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55頁。,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自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爸袊伯a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3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1頁。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產黨的獨特精神氣質,“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因而也展現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

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套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六個必須堅持”集中展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體系中處于核心位置,貫穿于這一理論體系的各方面各領域各層級,發揮統領作用?!傲鶄€必須堅持”科學概括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是相互聯系、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一切以人民為中心;強調走自己的路,中國的問題中國人自己來解答;既要守正又要創新,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堅持問題導向,發揚務實作風,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系統觀念攬全局,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各項事業;為了全人類解放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氣魄和胸懷,以天下為己任,推動建設美好世界?!傲鶄€必須堅持”提供了指導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的科學指南。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掌握蘊含其中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四、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運用、發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本經驗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之所以能夠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改變中國人的前途命運,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堅持、運用和發展。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全黨、武裝全黨,在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中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去分析和解決所遇到的一切問題,不斷在具體歷史實踐的發展過程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逐步探索出了革命、建設、改革的正確道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繼續堅持、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探索中堅持、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本經驗,概括起來就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兩個結合”、活學活用。

(一)一脈相承,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4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16頁。在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論創新成果之中,無論是在毛澤東思想之中,還是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之中,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中,都貫穿著“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41)《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人民日報》2023年7月2日,第1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42)《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人民日報》2023年7月2日,第1版。。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亦如此,“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一以貫之。

具體來講,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包括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價值論等基本內容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毛澤東哲學思想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內涵中、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內涵中,都有明確體現。譬如,人民立場。馬克思主義立場是人民的立場,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也正是由于站在人民立場之上創立理論,馬克思主義才得以同此前社會上一切占統治地位的理論相區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從歷史的人民性出發,闡述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人民性:“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4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第42頁。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立場上,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人民立場,不是抽象的原則和空洞的口號,而是要不斷在實際行動之中予以體現。毛澤東在論述“為什么人”的問題時說:“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解決了,接著的問題就是如何去服務?!?44)《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59頁。堅持人民立場,既需要解決好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又需要解決好如何服務的問題,這正是堅持、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兩大核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人民立場,就是“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13頁。。事實上,這也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道路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始終體現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思想精華,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脈。譬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與馬克思設想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4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689頁。的共產主義社會理想高度契合。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經過艱苦奮戰,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新中國。鄧小平結合中國改革開放實際,沿用中國傳統文化中老百姓對“民亦勞止,汔可小康”(47)周振甫譯注:《詩經譯注》,第442頁。這一理想社會的向往,提出“小康社會”。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48)《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237頁。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4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15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正經歷從徹底消除絕對貧困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進程。

(二)與時俱進,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持續創新發展

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恩格斯深刻指出,我們的理論“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5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6頁。。與時俱進和一脈相承是辯證統一的。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既要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又要始終與時代同步,堅持持續創新,引領時代發展。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發展,成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及其中國化時代化發展的基本規律。理論來源于實踐,實踐的創新發展必然帶來理論的創新發展。毛澤東立足中國革命實際,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繼續領導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探索適合中國具體國情的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勇于探索,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進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事實上,正是在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繼承和發展基礎之上,以“六個必須堅持”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構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

(三)“兩個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意義,指明唯有如此“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5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17頁。。一方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直面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不斷產生的新的實際問題,要求我們必須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中國問題,做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解答。另一方面,作為中華民族精神之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與馬克思主義誕生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之中,但是彼此間存在著高度的契合性。馬克思主義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使中華文明迸發強大的精神力量;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歷史文化滋養。事實上,我們黨是中國共產黨,我們國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民族是中華民族?!爸袊焙汀爸腥A”,不僅是一個地理指稱,更是一個歷史文化概念。失去文化主體性的民族,立不住、站不穩、行不遠,常常湮沒于歷史煙云。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始終以堅持這一文化主體性為根本前提。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兩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本經驗。

(四)活學活用,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認識和把握基本國情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強調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要用“活”的馬克思主義,而不是“死”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運用馬克思主義不是背誦和重復具體的結論和詞句,而是用這一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認識和把握基本國情,真正做到活學活用,掌握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

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認識和把握中國不同發展階段的基本國情,這是我們不斷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認識到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發展道路,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1956年,黨的八大《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提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52)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選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八)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24頁。這一重要論斷是符合當時中國國情的,然而,后來這個論斷一度沒有堅持好,我們走了一些“彎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重新恢復和堅持黨的八大的科學論斷。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討論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53)《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4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認識到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重要環節,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54)《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第9頁。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既展現了時代的新發展,也為在新時代更好地開展各項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新時代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目前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不是一個停滯不變的階段,也不是一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能夠自然地或被動地跨過的階段,而是一個發展變化著的、需要通過積極有為來煥發生機活力的階段,體現為一個階段性遞進、不斷發展進步、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的過程。我們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握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掌握“變”與“不變”的統一;把握歷史大勢,掌握歷史主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猜你喜歡
世界觀方法論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智能化的“世界觀”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注
《世界觀—雕塑遺產》
方法論視角下的制定法解釋
遠洋東方境世界觀售樓處
法本位的方法論闡釋
UAF的方法論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