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律賓華文女作家莎士的中國敘事與本土意識

2024-04-15 03:34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華僑菲律賓

馬 峰

莎士,原名楊美瓊,1929 年出生于福建龍溪。3歲時為逃避戰亂全家遷居廈門,1938 年再隨家人移居菲律賓,中小學入讀僑校奠定堅實的華文基礎,后畢業于菲律賓歷史最悠久的圣道多瑪士大學數學系。她長期投入菲華教育工作,積極推動菲華文藝活動,曾獲菲律賓柯俊智文教基金會小說征文優勝獎,曾任僑中學院董事長、菲華文藝協會常務理事、亞洲華文作家協會菲律賓分會名譽副會長、亞洲華文作家基金會常務董事等。在中學時代便有作品收入菲華最早的選輯《鉤夢集》以及菲華作家集體創作的《菲律賓的一日》。她常以楊美瓊或筆名莎士發表作品于海內外報紙雜志,著有綜合文集《四海情緣》《莎士文集》、小說集《雨夜》與散文集《歲月煙云》等。

在菲華文學史上,莎士是較早從事文藝創作的女作家。吳奕锜談道:“在菲華文壇上,楊美瓊算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老兵’。早在四十年代期間,當她還是個中學生的時候,就經常在當地的華文報紙副刊上發表習作,并且還是個小有名氣的青年作者。在《鉤夢集》和《菲律賓的一日》這兩個分別出版于1947 年和1951 年,基本上代表著當時菲華新文學水平的集子中,莎士也是其中‘版上有名’的青年作者之一?!盵1]序二在菲華作家文集《鉤夢集》里,最早收錄了莎士的散文《你》和散文詩《歸舟》,兩篇作品都帶有青春思緒的優美筆調。

莎士的早期作品情感色彩十分濃厚,后期作品同樣偏重對俗常物事的感性投注。陳瓊華指出,“從楊美瓊的文集中,不難看出她對家庭的付出,對生她育她的父母親的關懷與孝心,并執著于對子孫的監護與疼愛,常常追尋童年稚心和少女情懷的生活,懷念故鄉祖厝的古跡舊物……這些都是她多年生活的寫照和一段單純而執著的心路歷程?!盵2]117-118她善于通過家居日常、身邊小事發現生活之美、人生之美。她的感性書寫還表現為十分強烈的是非觀,在小說《貓怨》中,秀娟討厭貓狗,怒意開門導致花貓流產,后來花貓絆倒秀娟導致她同樣流產。其實,在“怨”的背后,應是對人性的反思與警醒,凸顯了人與自然萬物的相處之道在于彼此為善。當然,莎士的創作并不囿于日?,嵥?,她對中國故土與中華文化也有大量書寫。正如莫嘉麗所言:“在菲華小說集《茉莉花》的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蘊含著中華文學、文化的情意結。女作家對居住國的政治認同,并不妨礙她們在文化意識上對中國文化的認同?!盵3]饒芃子也強調,菲華女作家“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仍相當強烈”。[4]就此而論,由于多元的流散經歷,莎士在菲華女作家中表現出格外鮮明的中國敘事與本土意識交融。

一、家族流散與中國故土敘事

由于戰事所迫,莎士早年經歷了從中國到菲律賓的“流亡”,這段童年的流散記憶對她的文學之路有著明顯影響。在創作主題上,一方面是對個體或家族流散的歷史回溯,另一方面表現在中國故土情懷的文化回望。這種流散心緒,從《鉤夢集》中的少作《你》便已顯端倪。

和暖的夏天過去了,隨著凄哀的秋而來的,又是蕭索的冬天,雖然你不會不知道,緊隨著冬天的將會又是春,可是你卻已迫不及待了,你為了憧憬著的五臺山與普陀山的遙不可及, 而終于自己走入了這異域中一段永沒有出路的幽宮里![5]140

這篇散文出于對“你”選擇幽居的無聲惋惜,卻表明了自己毫不避世的姿態。更進一層,在“五臺山”“普陀山”“異域”的遙對想望中,可以透視流散華人的復雜心境,有心懷故國的夙愿未嘗,也有身處異域的四顧茫然。

就作者的流散書寫而言,流散體驗無疑深刻影響著自己的文化取向與身份認同。于是,她身在的菲律賓一度被視為羈旅的“異域”“異邦”,而遙遠的中國卻依舊被親切地喚為“故鄉”“祖國”。在散文中,她常直抒胸臆地表達對故土中國與文化中國的濃重感情,就如到香港熱切聆聽紅學演講的動情感觸(《聽紅樓夢看大觀園》),還有在菲律賓觀畫展而涌起的異鄉人悲涼情思(《家山北望》)等。闊別多年以后,當能回國旅游時,她壓抑已久的故國之情便噴涌而出。于是,當她登上期待了三分之一世紀的長城,心靈終于因圓夢而感到無比富足,在依戀不舍的瞻望中,更虔誠地要將其帶回羈身的異邦傳給子孫永世瞻仰(《我登上萬里長城》)。在這里,“長城”不只是旅游景點,還是蘊含著文化寓意的民族遺產象征。對此,她身為中華后裔而驕傲,為祖先的偉大民族氣魄而震撼。1999 年,她赴云南參加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彩云之南逍遙游》中則直接道出旅游中國與旅游他國的根本差異所在。

祖國的壯麗的山河、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令我感到萬般自豪與驕傲。我不再無知地像開放前一般,因無緣得識祖國人文山水真面貌, 對自己足跡所及的歐美各國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常常稱羨不已。如今,每次回國,懷念祖先生活過的土地,體嘗濃烈的同胞情,常令我無限激動與依戀, 這一份深切的情意更不是旅游其他國度時可以感受得到的。[6]115

在作者心目中,中國之旅是回歸故國的文化參拜,顯然不同于浮光掠影的歐美之旅,因為有血脈同源的同胞情流淌其間,更有對祖國漸趨強盛的民族自豪感。

對于家族的海外流散,在幾次回國探親之旅中,莎士都有歷史回溯與深切感懷?!豆示釉邶堁蹣渑稀繁憩F戰爭中家人逃難南洋的流散史,在中國大陸開放后的海外游子回國尋根熱潮中,作者陪年已古稀的雙親尋訪老家,然而故居頹敗、物是人非又滿蓄傷感與無奈。

七七盧溝橋事變,戰火燃遍了苦難的祖國,父親帶著我們一家人逃難到南洋。 而日月如梭,歲月流逝,在回不得故鄉的情況下,半個世紀無聲無息地溜走了。我們迫于情勢,在椰風蕉雨的島國落地生根,把居留地看成第二故鄉。

在唏噓感嘆中,我們告別故居。 出了大門,步下石階,走過龍眼樹以前屹立的地方,我忍不住回頭再向周遭投以最后一瞥,惆悵之情脹滿胸懷。 挺拔的龍眼樹已消失無蹤,可愛的故居也頹敗凋零。多少歲月的長相憶,再見時竟是如此傷懷! “故居在龍眼樹畔”的美麗追憶,惟有伴著無處追尋的快樂童年,珍藏在心靈深處。[6]80、82

《母親的思念》則是一篇難得的家族史,作者記述陪同八十六歲老母返鄉的所見所聞,既有祖宅的寥落與宗祠的修建,也有官拜廣東鹽運使的外曾祖父一家的官宦沉浮,還有“文革”中的苦難與南洋的流散。對于歸國華僑及其眷屬而言,流散與回歸卻五味雜陳。尤其令人悲慨的是,飽經憂患的三姨、姨丈早年在菲律賓南島的怡朗市經營布業并躋身僑領,中年返歸故里卻在“文革”中因歸僑與地主的雙重身份遭受厄運。直至中國改革開放后,三姨丈才獲得平反。在新建的華僑紀念館里,當三姨丈的遺照高懸,他對國家、僑社、家鄉的杰出貢獻終于獲得了認可??v使族人曾經遭受過不公平對待,但是正義遲來卻并未缺席。旅外華僑根深蒂固的宗族觀念與僑鄉情結仍歷歷可見,不僅有精神撫慰的“看親人”“訪故鄉”夙愿,還有旅菲宗親捐建的碧湖小學、楊氏祠堂以及父親捐建的“兆焜幼兒園”等回饋善舉。

在小說作品中,《故園舊事》是最為典型的家族流散書寫,由《堂姐念慈之死》《誰是五姨婆祖》《瑛仔和森輝舅公》三章連綴而成。在故鄉與南洋的雙重視域下,僑眷的悲情遭際尤顯沉重。在大家族里,兒孫輩在故鄉長大后都要出洋學習經商以繼承祖業,大伯父常年在南洋,可憐的堂姐念慈先是失去母親,又難以享受父愛親情,在“克父克母”的迷信傷害中走向了悲劇命運。同樣,五姨婆祖也是一出女性悲劇,她在丈夫與兒子離家出走后,精神變得失常且異常敏感,如同祥林嫂般常年尋找失散的兒子。雖然無法猜測五姨婆祖家的男人們是否去了南洋,但是卻牽出另一條家族流散路徑。

中日戰事爆發,我們全家逃難菲律賓。 那時代,國內兵荒馬亂,親人們都失去了聯系。而當我們在海外的生活剛安定下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又把菲律賓卷入戰爭的漩渦。 故鄉是回不去了。 大人們思鄉情切,閑談中話題總是繞著故鄉的風土人情、親屬鄉鄰。那些我兒時在故土所熟悉的親人們, 就在他們重復又重復的敘述中,在我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雖然說,年代久遠了,印象逐漸模糊了。 可是認真地思索起來,卻仍是不會磨滅的。而五姨婆祖的形象,就這么長久地存留在我的記憶中了。[7]64

在南洋華僑華人史上,除了殖民者的勞工需求,商務流散與戰爭流散則是另外兩種重要的移民型態。同家族內部有體系的商務流散相比,戰爭流亡則是被迫的家族流散。于是,當“我們”舉家逃避戰亂而移民菲律賓,祖母心里卻始終牽掛著故鄉。在一家人的懷鄉重述中,“五姨婆祖”也就成為日趨模糊的故鄉記憶里留存下的鮮活具象。經由一系列重要人、事、物的淘選拼貼,流散者的中國故土情懷也就由此建構起來。

二、華僑學校與本土意識

在菲律賓,華僑學校與華文教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在地承載。莎士對自己就讀的華僑中學有著濃重的“文化情結”,在多篇散文中都表達了回饋母校、服務華教的綿綿情意。華僑中學建校于1923年,是菲律賓華僑教育會在當地最早開辦的華僑學校,被譽為當時的最高學府。莎士大學畢業后曾回母校短暫任教,2006 年被推選為校董事會董事長并著手籌辦大學,2008 年華僑中學成功升格開辦了大學“僑中學院”。在散文集《歲月煙云》中,特設“回首僑中歲月”專欄,收錄的八篇作品里,既有求學年代的如歌情懷,也有對師友逝去的暮年緬懷。其中,《回首“僑中”歲月》算是傾訴僑校情結的代表作,二戰中很多僑校被迫關閉,菲島光復后,母?!皟S中”最早復課,自己便是眾多復學青年中的一員。作者懷念當年患難與共的華僑中學師生,摻雜著僑校在戰爭中的遭際、級友星散與遷居他國的感慨,但老師和校友們卻共同鑄就了一頁輝煌的菲華教育史。同僑校書寫相比,她對菲律賓華教事業的踏實踐行更有社會影響力。當然,她對華校生也不乏陰暗面的揭露與批評,小說《圈套》就表現了僑校同窗的自甘墮落,僑生王里道竟對經營小書店兼小食店的中學同學實施詐騙,而菲律賓的社會治安不靖也讓人感慨。

華校是菲律賓華文作家的重要搖籃,莎士在華校讀中學時逐漸成長為文學愛好者。緣于華校生的特殊身份,她在社會活動方面,一方面努力推動母校發展,另一方面也積極參與文藝活動。她是菲華文藝協會、亞洲華文作家協會、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等社團組織的重要成員,也是菲華文壇與外界交流的熱心參與者,這些都體現了她為菲華文藝發聲的本土意識。在《主婦日記一則》中,她兼顧小家與大家,既有作為家庭主婦的平凡知足與單純關愛,也忙里偷閑為文藝社團服務。在菲律賓,她對菲華文友情深義重,有同林忠民、黃梅等的交往與評價,還有對莊良有、亞藍等逝去者的深情緬懷;她還代表菲華文藝協會接待過洛夫、白狄、管管等臺灣詩人團訪菲,參與接待余光中、余秋雨、吳達德等訪菲講學。在國外,她與范鳴英、陳瓊華、黃珍玲去德國參加過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召開的第八屆雙年會。在《雪泥鴻爪篇:記故國文學之旅》中,在中國,她作為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敬老團代表訪問過施蟄存、曹禺等老作家,字里行間不僅有文學之旅的寶貴記憶,還有一份生根異邦、眷戀故國的深情厚誼,更有為菲華文藝全力以赴以及延續中華文化的熱誠使命感。

在創作中,莎士還具有自覺的本土意識。其一,她對菲律賓的底層弱勢群體充滿關懷意識。散文《垃圾場邊絮語》通過菲律賓垃圾山的坍塌悲劇,表達對貧苦人家的同情關懷,更寄予為底層社會爭取人權與生存空間的未來祈望。小說《花落,正當蟬鳴的季節》與《早凋的玫瑰》則是對底層女性的關懷,前者是對原住民女傭的關懷;后者寫到華人弱女子,玫瑰自小患有羊癇瘋,爹娘在饑荒中把她送給佃戶收養,后被養父賣到菲律賓給一個老頭做妾,她與面包店伙計私情產下女兒阿蜜又不久離世,她的卑微身世、悲慘遭遇、低賤的生活、曖昧的情與癡無不引起“我”的同情。

其二,對菲律賓抗日戰爭與淪陷時期的歷史書寫,有些小說潛在融入作者的流散經歷?!赌惧斓墓适隆穼懙揭虮R溝橋炮火隨家人被轟到菲律賓來的曼玲,在菲島淪陷時期,她從被關閉的華校轉到日軍特許開辦的天主教女校。上學路上,曼玲碰到了想讓她幫忙買雙木屐送給國內女兒的“日本鬼子”,她對日本兵充滿害怕、仇恨、矛盾,但又基于同情幫他買了木屐,見證了人性中至誠至善、互愛互助的純樸感情。同樣,《小女孩與洋娃娃》也寫到抗日戰爭期間的家族流散,父親趕回中國故鄉把一家人接到南洋,卻在島國又經歷了日軍南侵。作者串聯起無數失落在歲月里的童年夢幻,具有一定的自傳色彩。當年的“小女孩”在島國早已結婚生女,在歷史更迭中顯出遙望中國故鄉、扎根菲律賓當地的本土情懷。同前兩篇的兒童個體視角相比,《雨夜》表現華僑群體的抗戰視角更為獨特,在淪陷時期王老伯與日本強征的臺灣兵財旺、吳大川之間建立了生死友情。

戰時我屬于華僑地下工作團, 三年來與菲游擊部隊并肩作戰,所以一直保持聯系。 當你們被俘后,我就找到負責審判俘虜的單位為你們解脫。 我說你們是被強征入伍的臺灣兵,是我們的中國同胞?!瓦@樣從菲游擊部隊手中把你們接收過來交給美軍部安排遣送回臺灣。

那早他一代來南洋墾荒的祖先,經過了一番艱辛歲月的勤奮經營后, 在老年的時候都返回故里安享余年,百年后即和故鄉芬香的泥土化成一體。如今,時代不同,處境也有異,兒女們在異國土生土長,對家園的觀念不像他稠濃得化不開,對他扶病返里的念頭一點兒也不贊同。 看樣子,他這把老骨頭只好埋骨異鄉了。[6]188-190

在王老伯身上,對中國有著落葉歸根的家園戀念,就如對臺灣俘虜出于同胞情的全力解救,還有自己念念不忘的扶病返鄉。然而,小說格外凸顯出華僑對菲律賓的歷史貢獻。下南洋的父輩與土生土長的子女代表了兩種本土觀,在代際更迭中也凸顯了菲律賓華僑華人由“異鄉”到“本土”的意識轉型。

其三,民族國家意識的現代建構。散文《生命頃刻間:海上歸來》從去小島旅游引出反抗殖民的歷史記憶,“在當年,麥丹島上有一座小教堂,是島上寥寥可數的居民禮拜天望彌撒的天主教院。附近豎立著一座拉布拉布酋長的紀念碑,紀念十六世紀初葉本島酋長拉布拉布率領部下,與登陸菲律賓的西班牙航海家麥哲倫部隊激戰,麥哲倫戰敗被殺的歷史事跡。也就是借著這段史跡,小小的麥丹島就永遠在菲國歷史上留名了?!盵8]94在后殖民時代的新興國家,重述反殖歷史及重塑反殖英雄都是民族認同與公民覺悟的本土性體現。散文《革命傳奇:記述菲國不流血革命及感想》則突出表現華人移民群體的本土自覺,“我們歷代寄居海外的游子,菲國是第二故鄉,她的安危禍福與我們休戚相關。身歷這場震駭世界政壇,而終能以不動干戈的和平方式成功地將政權轉移的不流血革命,驚心動魄而繼之以慶幸之余,不禁為菲國人民愛好和平及崇尚民主自由的民族性所感動?!盵8]77-78雖然對于第一代僑民而言,“中國故鄉”往往是多元指向且交織復雜情緒,但是感同身受甚至切身融入的本土參與意識已然形成。

三、華人再流散與中國新移民敘事

在全球化時代,移民與再移民已成為新常態,海外華人的再移民則占有不小比重。莎士的一系列散文對菲律賓華人的再移民有較多表現,這些華人的再流散群體,其流散特征和身份認同已與中國早期的初代移民大相徑庭。就個人體驗而言,莎士的家庭成員也有再流散現象。在《多少廚房舊事》中,作者通過中國、菲律賓、美國、加拿大的膳食流轉,在飲食文化背后傳遞出家族的流散與再流散。

小時候在故國,老家有一個大廚房,由一個專司烹調的老媽子主理,還有兩三個男工和丫頭做廚房雜務。祖母持家甚嚴,媳婦們在每餐之前都要入廚佐理肴饌。

自從隨著大人們遷居海外, 住的地方就沒有故國老家那種氣派。廚房和餐廳分前后地連在一起。除了一個語言隔閡的菲傭管洗衣掃地外, 其他一切繁雜家務皆由母親操勞并獨理一家人每天膳食。

幾年前,女兒們先后到美、加讀書。 除了每個暑假和年底她們都返岷度假外, 在開學后, 我抑制不了思女之情,也會遠涉重洋到異國和她們相聚一個時期?!椅┮荒転樗齻兎謩诘木褪敲刻彀頌樗齻儫埐?。[6]13-16

莎士的女兒們由留學深造而移居北美,她們是選擇主動流散的新時代移民,已不同于前代自中國下南洋的被動流散,而“祖母、母親、我”的廚房經驗也就成為家族流散史的一部分表征?!缎〕窃娗楫嫛穭t記述定居于美國密歇根州南端小城的生性淡泊的三弟一家,所幸的是他們并沒有因種族及外來移民的身份被鄰居們歧視,在拜訪中雖然也有些許思故鄉、懷親友、憶童年的傷感心緒,但是更多表現出美國新移民的鄰里互助、怡然自得與安居樂業。

美國的菲律賓再移民數量可觀,如果根究其深層原因,那么美國當年殖民菲律賓的歷史瓜葛則難免牽出,可見宗主國的文化影響以及強國效應之大。作者對這一群體關注較多,除了自己的親人,還有眾多師友。在母校情結與尊師情誼的影響下,她曾拜訪并細述從菲律賓華僑中學退休后移民美國的林玉洲老師?!稅酆扇A之秋》則兼容跨國文學緣與菲律賓移民情。莎士在1988 年曾參加聶華苓主持的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當時住在視菲律賓為第二故鄉的再移民仞青(林啟祥)夫婦家六天,同期參加的還有施穎洲、白樺、北島、季季、蕭嵐等,1991 年她與謝馨、施約翰作為菲律賓代表又應邀參加了為期三月的愛荷華寫作計劃。同時,在美國旅行中,她對當地華人的歷史生態也有關注與思考?!队稣鹩洝肪徒枧f金山中國城的旅游感念,抒發了海外華人的流散心聲。這群美國僑胞在異鄉為生活而奔波,他們在歲月蹉跎中始終未能衣錦還鄉,暗含無家可歸的流散感傷。她將“中國城”精妙比喻為漂泊異邦、背負重擔、憂傷苦撐、心力交瘁的老人,而生活重擔還將由兒孫后代無休止地承擔肩續。在凄迷晨霧的場景烘托下,底層僑胞的卑微感尤甚,目睹與追問皆暗喻了華人流散族群的傷感無奈、漂泊無依與邊緣窘境。

在小說中,作者表現出菲律賓華人多元的再流散型態,既有心態平和的客觀審視,又有打抱不平的批評反思。就華人再流散而言,作者有普泛的常態化流散書寫,《廢園》在華人流散中融入歷史懷舊,老主人告老還鄉,少主人移居國外,當年門風顯赫的巨宅已成廢園,舊宅的由盛而衰也代表著人生的仕途起伏與家族的流散滄桑?!侗斫愕哪信笥选穭t是新生代的流散態勢,表姐的女兒婚后隨夫移居法國,而定居巴黎的淑娟卻返菲給老父祝壽,可以看出菲律賓華人去返往來漸趨平常的再流散現象。

同時,作者對自私的流散者則暗含批評,而“留美負義者”大有人在,他們在美國的流散情狀則趨向與“菲律賓家國”背道而馳。在留美愛情方面,《離婚》中的故友為獲美國的合法居留權橫刀奪愛,女主人決定結束十年婚姻。在留美親情方面,西式思維對傳統家庭倫理造成致命性沖擊?!斗床浮分械膯斡H母親含辛茹苦地供兒子到留美,他在美國娶親定居后卻棄母親于不顧,要把來投奔自己的母親隨便撮合給一位陌生的老華僑。同樣,《養兒防老》中的老太太也到美國投奔兒子,兒子兒媳卻以避免兩代之間生活上的互相干擾為由無情拒斥,甚至以“失蹤”來躲避,最后老母失魂落魄地被“遣返”菲律賓。這些“留美不孝子”形象并非個別現象,他們選擇美國社會的小家庭制度,拒絕中國人老少同堂的傳統習俗,實際上象征了華裔新生代對華人文化傳統的疏離與拋棄。

在菲律賓的留美群體中,《旋渦》算是鮮見的原住民個案。小說講述菲籍女同學碧西與大學男友的愛情,當年男友為赴美留學拋棄了她,當在加拿大尼亞加拉瀑布偶遇,又喚回三十年前悲恨交織的少女記憶。雖然男方一再慨嘆美國生活緊張、人情淡薄,仍難以忘懷故國親朋之情,但她毅然拒絕了他的補償請求。這一方面顯出了流散者并不盡如人意的生活狀態,另一方面也暗示流散者需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與相應后果。

除了著力表現菲律賓華人社群的再移民波動,莎士也關注中國新移民的海外流動。中篇小說《心結》不只是男女感情的心結,也是中華文化與移民身份的心結。在中國新移民徐倫與菲律賓華裔梅婷的曲折感情經歷中,至少可以透視出三重不同的移民身份與流散體驗。其一,菲律賓老一代僑民的艱難處境、身份糾結與內心悲哀。對此,華僑劇社社長陳炯仁和盤托出這種不平衡的心理感受。

我們華僑的祖先,早年為了生活,漂洋過海,吃盡千辛萬苦,在海外建立基業,如今,為了配合當地政府的政策,只好放棄祖籍,歸化異國??v然我們情系祖國,心懷故鄉,我們的名字是“華僑”,是“華裔菲人”,不算道地的國民?!覀冊诜坡少e,雖然一部分同僑斟酌目前華人的處境,呼吁歸化僑胞要融入菲社會,可是大部分菲人心目中還是視我們為“二等公民”,經不起別有居心的政客煽動,隨時會引起排華浪潮。[7]123-124

其二,菲律賓華裔對中華文化的接受與傳承。在菲律賓土生土長的梅婷能講流利的華語,算是華校生的典型代表。她不僅喜好文藝活動,對中國古樂也有相當程度的修養。在音樂演出與話劇表演中,她與徐倫的感情逐漸升溫,徐倫散發出的豐盈內涵與人文氣質也照亮了她心靈深處渴求的故國文化境域。徐倫外表俊逸、文質彬彬且擅長彈奏古箏,算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儒雅知識分子代表,而梅婷對他的情感貼近則隱喻了對中華文化的接近與內化。

其三,中國新移民的流散、再流散及回流。徐倫經歷了中國大陸和香港、菲律賓、德國的多次輾轉,在菲律賓還與梅婷經歷了一段曲折感情。雖然家人在“文革”中受到不公對待,他被迫選擇出走,先是到香港讀大學,后以技術人員身份到菲律賓投靠伯父,但這些苦難并不妨礙他對祖國的熱愛。家人平反后,他回國讀了建筑工程系,又去德國深造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當三峽大壩工程啟動后,他服膺為國貢獻的理想抱負,決定回歸中國效力。

四、結語

在菲華文學史上,莎士成名較早,屬于菲華女作家中的先行者,但作品主要集中于20 世紀80 年代以后。結合菲華文學運動的階段史,菲華文壇前輩施穎洲曾指出,“由作品的質量合計,由工作精神物質貢獻而觀,莎士是第二時期(1980年后的成長時期) 菲華文壇少數杰出領導人之一?!盵1]序一由此可見,莎士的文學成就是個人創作與文藝社團踐行的雙向并舉。在踐行方面,主要體現于服務華教事業及推動文藝活動。在創作方面,她有身為菲華流散作家的獨特性,經由中國童年記憶、菲律賓移居生活、北美探親見聞的文化接受、過濾與發酵,這些多國經歷對其作品的主題傾向皆有顯著影響??梢哉f,在多元流散的體察與審視中,她既有回望中國故土的中華文化情結,又有扎根菲律賓的本土意識,還有對華人再流散潮流的兼容并包。

猜你喜歡
華僑菲律賓
菲律賓圣誕臨城
2022年上半年菲律賓大米進口增加近30%
身在異國他鄉,海外華僑華人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7.0級強震襲擊菲律賓
我的華僑老師
海外華僑華人詠盛典
華僑圖書館的那些事兒
華僑華人慶“國慶”度“中秋”
華僑華人眼中的新江蘇
娶了個菲律賓老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