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因視角下滿族玉器流變探究

2024-04-17 04:18胡泊薛雯
藝術科技 2024年7期
關鍵詞:模因論

胡泊 薛雯

摘要:目的:文章從強勢模因視角出發,深入探究滿族玉文化的傳承與流變過程,揭示滿族玉文化模因如何適應不同的文化環境,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并在傳承中展現獨特的文化內涵。方法:文章運用文獻法和案例研究法,對滿族玉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傳播過程進行全面梳理與分析。同時,結合模因論,對滿族玉文化模因的異變與同化現象進行深入探討。結果:研究發現,滿族玉文化模因作為強勢模因,在傳承與流變過程中展現了長壽性、多產性和忠實性特征。其通過適應策略與變異能力,成功地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生存并繁衍。此外,滿族玉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吸收了外來文化,實現了自身傳承與發展。結論:研究滿族玉文化的歷史與價值,能為其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啟示。

關鍵詞:滿族玉文化;模因論;傳承與流變;強勢模因

中圖分類號:K87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7-00-03

在人類歷史文化長河中,玉器一直被當作一種獨特的文化介質,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民族情感。滿族作為我國的一個重要少數民族,其玉文化源遠流長,獨具特色。本文從強勢模因視角出發,探討滿族玉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傳承與流變,分析其在不同文化環境下的適應策略與變異能力,進而揭示滿族玉文化模因作為強勢模因所展現的長壽性、多產性和忠實性特征。

1 模因理論

1.1 模因論概述

模因論深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啟發,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文化演進的規律,其核心概念“模因”源于英國學者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的“meme”。鑒于其在文化傳承中與基因遺傳的相似性,中國學者何自然和何雪林將其譯名為“模因”[1]。在《韋氏詞典》中,“模因”的解釋是“在特定文化環境下,人與人之間傳遞的思想、行為模式、風格或習慣的復制單位”。從這個定義出發,模因在文化層面可以被視作文化基因的等價物,承載著文化的遺傳信息,并在人群中傳播和復制,從而塑造和影響社會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在文化層面,模因可以被視為文化基因,通過語言這一媒介進行模仿和傳播,這種傳播機制對語言和文化的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

1.2 強勢模因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教授弗朗西斯·海利根指出,模因要成功復制,須歷經四個階段:同化、記憶、表達和傳播。在這四個階段的洗禮下,部分模因能夠持續傳播并生生不息,而另一些則因生命力不足而逐漸消亡。這一現象與生物學中的“適者生存”法則相呼應,模因同樣遵循自然選擇規律。那些復制能力強、傳播范圍廣、存活時間長的模因,被視為強勢模因;相反,復制次數少或未得到復制的模因,則可能成為弱勢模因或死模因。道金斯進一步強調,強勢模因通常具備三大特征:首先,長壽性,即模因存在的時間越長,其影響力就越大;其次,多產性,模因的復制能力越強,傳播速度越快,其影響力也就越大;最后,忠實性,即模因復制越忠實,原版就越能得到保留,模因就越強勢[3]。

2 滿族玉文化模因在傳播中的異變與同化

英國學者理查德·道金斯強調,模因要想實現與基因相當的成功復制與傳播,必須同樣擁有遺傳性、選擇性和變異性這三大核心特點。這些特點使模因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文化環境,從而在各種情境下保持活力和影響力,以實現滿族玉文化模因的傳播與傳承,滿族玉紋飾的形式和品類受強勢模因影響,變異不可避免。以下三個例子為影響、變異的根據。

2.1 從“秋山春水玉”到“龍紋飾玉”

滿族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肅慎以及后來的挹婁、勿吉、靺鞨,到明朝初期形成女真部落[4]。女真族作為一個以漁獵為生的民族,極度信奉薩滿教。薩滿教擁有一種復雜而深刻的靈魂觀念,其崇拜對象極為廣泛,包括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自然崇拜,以及以各種野生動物為對象的動物崇拜。這種信仰對早期女真族的玉器產生了深遠影響。女真族依山傍水的生活環境使他們能夠與自然界密切互動,捕捉到大自然的各種瞬間,如海東青捕殺天鵝的壯觀畫面,因此女真族人對海東青的英勇堅韌崇拜備至,將其視作本民族精神的象征。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玉器制作和圖案設計,形成了“春水玉”和“秋山玉”。

所謂的“春水玉”,是一種特定主題的玉器,其核心元素是捕捉鵝鶴的場景。這類玉器通常呈橢圓形,并通過精細的雕刻技巧展現出空洞和陰線紋理。在圖案設計中,一只優雅的天鵝巧妙地藏匿于水草之間,而在其上方,一只海東青正迅猛地向鵝鶴發起俯沖,形成一幅緊張而生動的追逐畫面。此外,還有一些玉器直接展現了海東青緊緊抓住鵝鶴頭顱展翅高飛的場景,仿佛預示著海東青即將享用美食。

“秋山玉”則展現了與“春水玉”截然不同的主題。它主要由山石、柞樹、虎或群鹿等元素構成,旨在呈現北方草原山林的壯麗景色以及禽獸奔跑的生動場景。通過這些圖案,可以真切感受到女真人游獵生活的場景,進一步理解他們與大自然的親密關系以及他們獨特的狩獵文化。

皇太極在天聰九年(1635年)決定更改國號和族名,宣布廢除“金”這一國號,改稱“清”,并禁止人們再稱“女真”,而將族名改為“滿洲”,也有了逐鹿中原一統天下的野望。隨著清政權與中原漢民族的交流愈發頻繁,滿族的圖騰崇拜物從海東青逐步變為龍。龍是華夏民族最早的圖騰象征之一,被視為力量、權威和尊貴的化身。從距今5000年的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豬龍來看,那時候的人們就將玉與龍結合起來制作玉龍,用于避邪和祈求吉祥幸福[5]。而步入封建時代,龍成為皇權的獨特標志。隨著時間的推移,龍的文化內涵日益豐富,為了滿足政治、宗教、文化和審美的需求,龍紋造型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變,這體現了強勢模因的長壽性。從苦寒之地走出的滿族人一直崇拜勇氣和武力,龍作為力量的象征與之不謀而合,因此迅速取代海東青成為滿族玉紋飾尤其是皇家玉飾最為重要的圖案。乾隆時期西域故土新歸,上乘的和田玉被大量使用,隨著工藝的精進和蝕刻等技術的創新,清代玉龍造型繁復多變、雕琢工藝精湛,代表著封建皇家手工藝的最高峰。

2.2 朝珠

朝珠是清朝大臣上朝官服上的一種獨特佩飾,懸掛在頸項之間,自然垂落到胸前。朝珠由108顆珠子組成,每27顆珠子之間穿有1粒大珠,共計4顆大珠,這些大珠被稱為分珠。根據官員的品級和地位的不同,所使用珠子的材質、顏色都有所區別[6]。在清代典制中,對于朝珠的質地有明確的等級和區分規定,絕對不允許有絲毫逾越。在材質選擇上,翡翠、瑪瑙、青金石等高品質玉料在清代的朝珠制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這些珍貴材料不僅提升了朝珠的觀賞價值,還凸顯了佩戴者尊貴的身份和地位。這些規定不僅體現了清朝宮廷嚴謹的禮儀制度,還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等級秩序的高度重視。

一方面,朝珠原本是佛教數珠的發展,從皇太極時期開始,滿族逐步進而全面接受佛教。滿族統治者宗教信仰的嬗變,最重要的目的是贏得其他各族人民對清朝的認同,增強各族人民對清政權的向心力,如信奉藏傳佛教的兩個少數民族——藏族與蒙古族,以及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漢傳佛教。清朝入關后,為了穩固統治,采取了雙重策略。

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利用藏傳佛教來維護滿蒙聯盟的穩定性。同時,康雍乾時期,清朝統治者一直致力于防止青海的蒙古部落由于宗教因素倒戈至清朝敵對同樣信奉藏傳佛教的準噶爾部,深感需要通過藏傳佛教來加強與西藏的聯系。特別是清朝需要與西藏藏傳佛教的上層宗教領袖建立緊密的聯系,以確保其在西藏的影響力。

在這種政治背景下,無論是與蒙古還是與西藏的聯合,清朝都依賴藏傳佛教作為共同的文化紐帶。盡管清朝統治者似乎是在利用宗教文化來穩固統治,但在長期的實踐中,他們不可避免地受到藏傳佛教文化的影響。由佛教數珠演變而來的朝珠,就是在這種情境下逐漸成為清朝帝后、王公大臣服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另一方面,中國古代一直以農耕經濟為主,溫度、天氣的異變會對農業生產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播種、澆灌、收割的時機都要經過主管農時天文官員的測算?;实勖咳丈铣宕鞯某?,數量被嚴格規定為108顆,108象征著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7],這既是其身為上天之子的象征,又體現了天象與玉器飾品的完美結合,以此表達對萬民的關懷與庇護。清朝對朝珠的使用乃至逐漸放棄薩滿教尊崇佛教體現了強勢模因的多產性,正是佛教在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廣泛傳播和祭祀法器的多樣性,讓朝珠寄托了一種共同的文化信仰,朝珠的存在對維系各方聯系和穩定關系發揮了極大作用[8]。

2.3 扳指

扳指的前身名為韘(shè),據《說文解字》記載,“韘,射也”,這顯示了其作為騎射工具的原始功能。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代,而扳指則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被廣泛使用。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扳指主要作為射箭護具在兵士中小范圍佩戴,其并未廣泛普及。直至清朝入關,清統治者對扳指的認識與利用達到了新的高度。他們深刻認識到,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要想確保長期的統治地位,必須提高自身的武力水平。要確保軍隊保持精湛的戰斗能力,核心就在于不斷錘煉騎射技能。通過持續不斷的軍事訓練和實踐,他們堅信能夠鞏固統治基礎,確保封建國家和政權的穩定。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太宗文皇帝就對諸王及貝勒們說:“我國家以騎射為業,今若輕循漢人之俗,不親弓矢,則武備何由而習乎?”[9]順治帝時期,也重申了清朝是以武功而開國,歷經征討,所到之處皆能取得勝利,這全賴騎射技藝。如今已一統天下,但切不可因太平盛世而忘卻武備的重要性,應當繼續勤于練習弓馬,力求技藝精湛。到高宗純皇帝時,為了保住滿洲的先正之風,不被漢人民俗所同化,又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組織諸王大臣重溫太宗諭訓,并在多處刻立石碑,不可忘記騎射這一立國之本[10]。因此,扳指在八旗眾多兵士的追捧和模仿下,開始演變成一種極為流行的佩飾。模因論認為,強勢模因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和傳播性,它們能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生存并繁衍。扳指作為一種具有滿族特色的文化符號,其功能性與清朝統治階層所強調的尚武精神不謀而合,這使其在八旗社會中迅速傳播開來,并成為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扳指作為一種具有滿族特色的文化符號,從實用工具到時尚配飾的轉變,其發展歷程反映了清朝統治者對滿洲文化的重視與維護,也體現了模因在文化傳播和演變中的重要作用。這一轉變不僅豐富了扳指的文化內涵,也為后世的文物研究和歷史考證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綜上所述,滿族玉文化模因在傳播與流變過程中,不僅遵循了模因理論的自然選擇規律,還在適應新的文化環境時,展現了強大的適應策略與變異能力。這些策略與能力的運用,使滿族玉文化模因能在中華文化的廣闊天地中占據一席之地,成為強勢模因。其長壽性體現在玉文化模因歷經數百年仍然生生不息,持續在滿族社會流傳;其多產性則反映在玉文化模因的廣泛傳播和深遠影響上,不僅貫穿于滿族的歷史發展,還深入滿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其忠實性則體現在玉文化模因在傳播過程中保持其核心價值和意義,即使在異文化環境的沖擊下也能堅守自身特色??偟膩碚f,滿族玉文化模因作為強勢模因的代表,在傳播過程中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這種適應能力和變異能力使滿族玉文化模因能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生存并傳播,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滿族玉文化模因的傳播為人們理解文化演進規律提供了新的視角。

3 結語

深入研究滿族玉文化模因的傳承與流變過程,對模因論的深刻洞察和廣泛適用性表示贊嘆。在滿族玉文化的漫長歷史長河中,其模因所展現的長壽性、多產性和忠實性,不僅為人們揭示了文化傳承的奧秘,還為人們理解文化如何適應和演變提供了新的視角。

模因論的引入,使人們對滿族玉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通過對模因遺傳性、選擇性和變異性的分析,更清晰地看到了滿族玉文化如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傳承、發展和創新。這不僅增強了人們對滿族玉文化的認同感,還為保護和傳承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提供了理論支持。

展望未來,滿族玉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仍然任重道遠。需要繼續深入研究模因論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探索更多有效的保護和傳承策略。同時,應該積極借鑒滿族玉文化的成功經驗,為其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偠灾?,滿族玉文化模因的研究不僅豐富了人們對文化傳承的理解,還為保護和傳承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楊玲玲,李紅綠.侗族文化模因在西方傳播的適應與變異[J].懷化學院學報,2021,40(4):113-116.

[2] 陳戰.語言模因論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29(6):(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18-19.

[3] 胡燕.新聞標題中強勢模因的建構[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8(3):236-241.

[4] 中國體育博物館.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157-158.

[5] 趙劍平.古代玉龍紋飾造型的演變[J].東方博物,2003(0):107-113.

[6] 鄭怡然.兩岸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文化內涵芻議[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8.

[7] 褚瀟.器以載道:試論清代玉器與清代文化[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

[8] 李彤彤.滿族存世雕塑中的服飾研究[J].滿族研究,2022(4):96-100.

[9] 曾慧.清入關前滿族服飾芻議[J].大連大學學報,2008(1):101-104,94.

[10] 曾慧.滿族服飾文化研究[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0:51-57.

作者簡介:胡泊(1993—),男,安徽安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媒體藝術傳播。

薛雯(1971—),女,江蘇蘇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與文化。

猜你喜歡
模因論
英文歌曲名稱翻譯的模因解讀
模因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從模因論視角看外語教學
淺談成語在廣告語言中的偏離現象
模因論視域下的網絡語言漢英翻譯
探析背誦在以模因論視角看英語專業公共演講課教學中的作用
試論模因論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模因論視角下的背誦
模因論視角下網絡語言語用研究
模因論視角下網絡語言的傳播類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