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芻議“雙減”政策下小學生責任擔當素養的提升策略

2024-04-17 04:18洪志華
新教師 2024年2期
關鍵詞:雙減課程體系學會

洪志華

當前,許多學校將大部分精力放在知識教育方面,多種活動課程都被學科課程所取代,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也是以分數考核為主。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也僅僅局限于學習成績要考得優秀,即使是子女力所能及的家務,也很少讓他們上手。這些現象說明責任擔當教育的重要意義還未得到足夠重視。在此背景下,泉州市豐澤區第八中心小學針對當前小學生的作業布置、校外培訓、責任擔當素養等情況進行了調查。通過對結果的分析,筆者所在課題組發現許多小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較弱,不懂得主動承擔責任,缺乏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協作能力。依據調查結果,課題組與校領導層開展多軌并行的舉措,以提升小學生的責任擔當素養。

一、構建“融通育責”的課程體系

教育以立德為先,學校注重打造“五心擔責”德育課程,以培養學生對自己的信心、對父母的孝心、對社會的愛心、對自然的關心、對祖國的忠心。學校將辦學理念、校園文化環境塑造、有關責任擔當的歷史故事和經典詩文等因素融合在一起,不斷打造一個整體的融通育責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包括學校骨干教師編寫的《責任教育》《書韻載道》《經典誦讀》等校本課程,還有依托校本教材而開發的責任擔當綜合實踐活動。這些課程深化了責任教育的內涵,拓展了責任教育的外延。通過課程和活動,學生持續地參與到校園的文化建設和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從而不斷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創新思維和領導才能。

在具體的課程實踐中,學校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情感、動手能力等特點,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求學生由低到高依次學會對自己負責,學會求知,學會強健體魄;學會對家人負責,學會理解,學會尊重;學會對他人負責,學會關心,學會幫助;學會對集體負責,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學會對自然負責,學會保護,學會開發;學會對社會負責,學會感恩,學會回報;學會對國家負責,學會奉獻,學會擔當。同時,學校還引導學生將課程實踐中的感悟提煉成文字,從而參與到校本課程的編寫和修訂中,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行動能力,也極大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踐行責任意識。

二、打造“啟智潤責”的教學模式

課程體系的建構是基礎,學校將課程有效地實施,方可取得實效。學校號召教師將課程體系與各學科的具體教學相融合,圍繞“學科文化+核心問題+學習單+跨學科教學+綜合實踐活動”五個要素有機結合的方式展開課堂教學,不斷打造“啟智潤責”課堂,實現學生啟智和潤責同步進行。各科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用自身的行動踐行責任意識,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感受能力。教師還通過教學重難點的提煉、學習單的設計等方式,引導學生從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引導學生發現自身薄弱點和長優處,學會對“己”負責,從而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導學生不畏困難,學會對“事”負責,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此外,教師還對學生進行多層面、全流程的學習評價,讓他們在每一階段都能明晰自身當前的學習情況和下一步的學習方向,從而學會自我發展。這些教育教學舉措,有效地將責任教育落在實處,讓課堂真正成為培育學生責任素養的沃土。

三、提供“多元涵責”的實踐機會

1.構建責任擔當實踐共同體,激發自我管理動力。學校少先隊大隊部采取大隊干部輪值周班的形式進行“每日落實、每周反饋”的自主管理,輪值少先隊干部每周利用晨會時間反饋學校學生的綜合表現,內容涉及一日常規、禮儀禮貌、衛生習慣、課間紀律等方面,督促學生養成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負責的意識。在日常班級管理中,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并制訂班級公約,執行班長負責制,設置總班長、學習班長、值日班長等職務,讓班干部各司其職,激發學生自我管理的動力,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

2.豐富責任擔當實踐活動,提高奉獻集體的意識。學校堅持以“責任教育”為主題,結合時政和重大節日開展各類主題式學生實踐活動。如開展“我是環保小衛士”“山海牽手,與愛同行——愛心書包捐贈”等相關活動,塑造學生的人文情懷,培養他們成為關心社會、樂于助人的人;開展“重陽節祝壽”“學會感恩,做新時代的責任少年”等活動,教育學生孝敬長輩,做一名有孝心的人;在國慶期間開展“祖國在我心中”系列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國家的發展歷程,鼓勵學生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關切之情;開展“愛我校園,秀班級個性”班級美化大賽,涵養學生對校園的熱愛感和認同感,激發他們對班級的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開展“文明之星評選”“班級因我而精彩”活動,鼓勵學生勤奮學習、樂于助人、守規矩、關心集體,培養他們的奉獻意識和對班級的責任感。

3.拓寬責任擔當實踐渠道,提升對健康生命負責的能力。學校整合自然資源,讓學生從校園生活走進社會生活,拓寬責任擔當實踐渠道。在校內,通過學生綠植園地、班級生物角的建設,為學生感悟生命、享受成長的快樂提供勞動實踐平臺。在校外,與華大社區、華僑大學后勤處等開展聯合教學,引導學生到社區、大學校園進行清潔勞動、維護綠植等活動。這樣從校內到校外,學生在參觀、實踐、學習中體驗勞動,感受了勞動的艱辛與成果,在耳濡目染中提升了對健康生命負責的能力,逐步提升了社會責任感。

四、倡導“項目蘊責”的作業形式

1.設計有挑戰性的項目式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團隊協作,激發責任擔當意識。例如,學校給四年級學生布置的實踐性作業是“改造社區小花園”,要求學生用綠植和手工作品對華大社區的小花園進行裝飾。該作業要求學生首先對小花園的整體情況和分區植物進行調查,設計改造方案,挑選合適的綠植進行培育,觀察并記錄綠植的成長特性與過程。學生還要發揮創意,將廢舊材料(如塑料瓶、一次性餐具、廢紙盒等)利用起來,制作成工藝裝飾品。這樣的項目式作業打破了傳統作業的單一性和枯燥性,學生在完成此類豐富有趣的作業中,不僅能夠綜合運用各科知識和技能,還能夠增強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和社交能力。此外,學生通過種植和手工制作的過程,了解了植物的生長過程,感知了勞動的辛苦與樂趣,從中激發了他們的合作與溝通意識、志愿服務意識和環保意識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2.強調作業的連續性和影響力。實踐性作業應該被設計成連續性的項目,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持續進行相關的實踐活動。這樣做有助于學生養成自律的習慣,并能讓他們更好地體會到自身行為的連貫性和影響力。如學校為學生布置了暑假運動的實踐作業,要求學生自己先制訂一份可操作、可監控的運動計劃,然后嚴格按計劃執行,確保每周五天、每天一小時的運動時間。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自主管理和規劃運動的形式與時間分配,以此來體會到自己行為的連貫性,也能提升對自身行為結果負責的意識。

3.形成指導和反饋機制。在學生的實踐性作業中,教師要為他們制訂明確的目標和評價標準,以更好地指導學生完成作業。同時,教師要及時為學生提供作業反饋,幫助他們反思和改進自己的行動,以培養他們的自我反省意識和責任心。如每年春節來臨前,學校給學生布置幫助家人剪窗花、做燈籠、寫春聯、做年夜飯等體驗春節習俗的實踐性作業,并盡量用手機記錄下完成作業的過程。教師通過學生的視頻,及時對其進行反饋,并鼓勵他們在班級或學校分享自己的成果。通過展示和交流,學生能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獲得他人的認可,從而進一步鞏固和提升責任擔當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八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

猜你喜歡
雙減課程體系學會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學會分享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加強青少年中醫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學會分享
論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