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對策研究

2024-04-17 08:05任楠郭強
藝術科技 2024年7期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

任楠 郭強

摘要:目的: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座聯通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橋梁,堅守著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初心與使命,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般的外國學習體驗。學生在學習外國課程時,必須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和相應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受到跨文化交流實踐機會有限、學生的跨文化學習意識淡薄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學習外語課程的積極性不高。文章基于中外合作辦學背景,研究提升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以促進中外合作辦學下英語教學有效開展。方法:通過文獻研究,分析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結果: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語言教學的本質要求,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現實需要,更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需求。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受到傳統教學觀念、跨文化交流實踐機會有限、學生跨文化學習意識淡薄等因素的影響。結論:應采取相應對策,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如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選擇文化底蘊深厚的教材、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采取合理的教學策略、增加對外交流機會等,為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外語課程教學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促進中外合作辦學穩定健康發展。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7-00-03

0 前言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1]?!督逃康劝瞬块T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提出,要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大中外合作辦學改革力度,對“十四五”時期乃至相當長一個時期中外合作辦學改革提出更加具體的要求[2]。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半p循環”格局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高等教育承擔著為國內大循環各個環節優化培養創新型人才、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提供技術支持的責任;另一方面,各高校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持續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促進高等教育向內涵式發展轉變,并通過教育加強與各國文化交流,不斷提高中國的話語權與影響力,為暢通國際循環提供發展機遇。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座聯通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橋梁,堅守著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初心與使命[3],對引進的課程和師資方面的質量和數量都提出明確要求。因此,中外合作辦學不可避免地存在內部群體的跨文化交際。充分了解中外合作辦學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際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對中外合作辦學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1 跨文化交際的必要性

1.1 語言教學的本質要求

語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遞信息的最主要方式,語言與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相互依存[4]。因此,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師在開展外語教學時應當融入當地文化、習俗。唯有掌握語言背后的文化、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才算真正吃透了一門語言。此外,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他們有自己所屬的文化群體、相處模式以及文化禁忌,所以大家在表達自己的態度、價值觀時,難免產生文化差異、文化不認同甚至文化沖突,而跨文化交際課程能夠很好地將學生組織在一起,創造各方相互交流的機會,通過語言展現文化的差異,以及各自對文化和這個世界的見解,這樣有利于各方敞開心懷,包容與接納其他文化,理解各方做法,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文化摩擦,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文化多樣性。

1.2 中外合作辦學的現實需要

中外合作辦學始終秉持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初心和使命,為我國的經濟文化建設不斷培養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外國語言、能夠較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優秀人才。

一方面,中外合作辦學對英文教學以及英文教材選擇是有明確規定和要求的。對各高校學生而言,學習跨文化交際課程能夠幫助其更好地了解外國文化,引導其關注語言背后的故事。擁有一定的英語文化基礎,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在對他國文化有了全面認知之后,不會排斥、抗拒自己所學的專業,從而能夠積極探索,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

另一方面,中外合作辦學不僅能為我國各行各業提供人才,而且能夠加快世界一體化進程,助推世界經濟發展。首先,對擁有中外合作辦學教育背景的大學生而言,走出校門進入各行各業,在對外談判或商務合作中,由于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工作起來能夠游刃有余。其次,跨文化交際理念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在交流中會考慮對方的文化背景等,從而更好地開展工作,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助推企業發展,進而帶動整個社會發展。

1.3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要求

當前,我國積極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中外合作辦學可以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推動國內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得到了提升,我們不僅要發展硬實力,還要增強軟實力。

近年來,孔子學院如火如荼地開展,中國故事也在徐徐展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聆聽到了來自中國的聲音。大街上,馬面裙、中國功夫、太極拳隨處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因此,中外合作辦學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跨文化交際課程應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舉。一方面,讓中國的學生看到外面的世界,全面深入了解外國文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具有全球視野的專業能力過硬的人才。另一方面,應該將這門課程作為媒介,讓外國友人切身感受到漢字的魅力以及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助推中國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接受,從而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這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

2 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問題

2.1 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

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在學習專業課之前,會接受專門的語言培訓,只有在掌握該門語言的前提下,才能學習相應的課程。然而,一些教師受傳統英語學習觀念的影響,認為學習英語就是掌握聽、說、讀、寫能力,能夠熟練運用詞匯、語法,具備寫作能力,忽視了跨文化知識的傳授,更忽視了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還有一些教師可能只是簡單提及、概括,讓學生自己查看相關資料。因此,無論是在平時的練習中,還是考試中,教師都將重心放在糾正語法和形式錯誤上,而不去關注是否符合相應的場景、是否符合當地習俗、是否觸碰了文化禁忌等方面。

2.2 跨文化交流實踐機會有限

沉浸式實踐是學習一門語言最快的方式,學習語言離不開真實的情境。例如,中外合作辦學的“2+2”模式,就可以讓學生兩年在國內學習,兩年出國學習,在真實的情境中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而“4+0”模式為四年都在國內學習,這對學校的綜合實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學校應盡量提供與國外可比擬的學習條件。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高校會引進一些外籍教師,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與外籍人士面對面交流的需要。但實際上,一些高校的學生仍缺乏與外籍教師交流的機會。并且,一些高校由于管理不嚴格,雖然開設了跨文化交際課程,也設計了一些課外互動活動,但很多活動流于形式,較為機械,毫無創新,跨文化交際情境受限,學生無法真正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3 學生跨文化學習意識淡薄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應當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態度、學習的積極性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教學的效果[5]。很多大學生經歷了中考、高考,認為學習英語就是記憶、背誦,然后考試。他們將通過英語四級、六級考試作為自己的主要目標,降低了對學習英語的要求。許多理工科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看懂自己的專業課程,而不是用來與人對話交流。因此,只需要掌握語言的使用規則,多積累一些專業單詞,能看懂課文,閱讀無障礙就夠了。所以他們不會主動去了解外國文化,就算教師在課堂講解了,也只是為應付考試而被動學習。并且,課堂氛圍沉寂,教師也會被學生的學習態度影響,開始敷衍教學,導致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容樂觀。

3 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對策

3.1 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學生能否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籍教師的跨文化交際水平。因此,要不斷提高教師的國際化教學水平。中外合作辦學的初衷是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選聘外籍教師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因此,在聘請外籍教師時要嚴把質量關。首先,要了解其語言基礎,因為這關乎其能否正常、無障礙地開展教學,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帶入課堂,并且正確無誤地傳遞給學生。其次,不能因為其是外國師資而降低入職標準,要了解其學歷與職稱,從而保障外籍教師的資質與水平,進而提升中外合作辦學質量。

3.2 選擇文化特征濃厚的教材

跨文化交際是在理解雙方文化的基礎上以語言的形式輸出,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6],因此,在選擇跨文化交際教材時,應當格外重視教材的選擇。為保證引進教育資源的“原汁原味”,中外合作辦學要引進一些外國教材。值得注意的是,引進這些教材的目的應是了解該國文化背景、社會風俗、傳統文化,而不是為了達到辦學要求,無目的地引進。另外,跨文化交際的教材應當避免純理論性,要選擇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故事或案例[7],了解當地社會關系、社會問題等,最后進行階段性總結。最后,要不斷更新教材,緊跟時代步伐,培養當前時代急需的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

3.3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中外合作辦學的教育對象既有中國學生,也有外國學生,日常交際是不可避免的,學生應當意識到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學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應持“文化中心論”的觀點[8],認為本民族的文化、價值體系要優于其他民族,這樣不利于學生之間平等交流對話。唯有用包容開放的心態看待各民族文化,才能實現“美美與共”的美好愿景。同時,學生應當具備批判性思維,強化辨別能力,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會辯證地接受與吸收。教師對西方文化要具備甄別能力,將經過嚴格篩選后的文化精華傳遞給學生。

3.4 采用合理的教學策略

灌輸式的英語教學雖然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積累大量的語言素材,但整個過程枯燥無味,并且最終的效果可能因為缺乏真實的情景鍛煉而不理想。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無阻礙地交流對話,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學法,如模擬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學生編一段對話進行演繹,或者讓學生為影視劇配音,身臨其境地感受語言的魅力,將學到的知識內化于心。同時要與學生面對面展開深度交流,這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語言的主動性,還能讓知識得到有效運用。此外,運用數字媒體能讓整個教學過程更有趣,英語的學習是聽、說、讀、寫的全過程參與,觀看動畫、影音等可以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本土語言的表達方式,沉浸式的模仿學習能夠不斷增強其語感,降低學習難度。

3.5 增加對外交流機會

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模式是多樣的,最常見的兩種教學模式為“4+0”和“2+2”?!?+2”是指學生前兩年在國內學習相應的基礎知識,后兩年出國深造,這種教學模式對跨文化交際更有利。隨著中外合作辦學的不斷發展,當今,中外合作辦學逐漸本土化,學生四年都可以在國內接受教育,獲得中外雙文憑,這就是“4+0”模式。這種模式有利于培養大批國際化人才。但就跨文化交際能力而言,出國的學生由于具有環境優勢,因此語言掌握得會更好[9]。所以,中外合作辦學可以適度增加對外交流機會,讓不是“2+2”模式的學生也有機會在寒暑假出國交流學習、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擔任國際志愿者等,與外國友人深度交流,從而增強自身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

4 結語

教學質量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生命線,直接影響中外合作辦學的聲譽以及社會影響力。因此,影響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容小覷,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對教學起著關鍵作用。應當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實施相關的策略,提升(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課程教學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 張春海,成麗寧.“一帶一路”背景下民族院校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基本特征、時代呼聲與實踐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2):155-160.

[2] 汪穎,郭強.教育強國背景下“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問題窺探與優化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6):114-124.

[3] 郭強,劉玥.“雙一流”背景下中外合作大學人才培養現狀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3):52-58.

[4] 趙靜利.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高校外語語言實踐教學[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44(S1):190-192.

[5] 馬玲.基于跨文化交際視角的大學英語教學的意義與方法[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21):250.

[6] 崔永華.對外漢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漢語跨文化交際能力[J].語言教學與研究,2020(4):25-36.

[7] 石迪飛.國際中文教育中跨文化交際課程對比分析:以《跨文化交際》和《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為例[J].漢字文化,2023(S1):140-141.

[8] 趙娟.跨文化交際與文化自信生成[J].人民論壇,2020(5):138-139.

[9] 徐安安,許文麗.“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中文教育專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探究[J].漢字文化,2023(S1):153-154.

作者簡介:任楠(1999—),女,湖北十堰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

郭強(1980—),男,安徽蚌埠人,博士,研究員,研究方向:跨境高等教育。

猜你喜歡
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以高級英語課程為例
論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基于間斷—平衡理論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的政策演進研究
跨文化交際中的“入鄉隨俗”
中西方價值觀差異與跨文化交際的探究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探究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現象及解決策略
產業與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辦學”服裝人才培養
中外合作辦學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研究
金融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