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復雜適應系統(CAS)理論的編輯出版人才培養機制研究

2024-04-20 10:08許彤彤
出版與印刷 2024年1期
關鍵詞:多元化人才培養

摘要:全面考察編輯出版人才培養中的各個主體及其所處的外部環境,探索新時代下編輯出版人才培養機制。文章引入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明確系統內部的各個主體,并梳理微觀層面上的主體適應性和宏觀層面上的多元主體互動。依循核心主體—其他多元主體—主體與主體之間—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各個系統層次,立足于對編輯出版人才主體地位的明確,提出新時代下政府、高校、出版單位、行業協會多主體聯合的編輯出版人才培養機制。提出應尊重編輯出版人才主體及其個人發展,激發主體活力以釋放新動能,促進主體間交互以實現整體涌現,并以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成就多元化的編輯出版人才,以助力出版業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人才培養;編輯出版人才;復雜適應系統(CAS);出版融合;整體涌現;多元化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4.00.006

作者單位:1)上海出版印刷高等??茖W校; 2)《出版與印刷》編輯部

2021年12月,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指出出版工作是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人才是文化強國之基,亦是出版發展之源。推動出版業繁榮興盛、高質量發展,必須培養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善于守正創新的人才隊伍。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為出版業的全面數字化轉型注入了強勁動能,而與新規劃、新業態、新模式相對應的是新標準、新要求,編輯出版人才培養機制的革新成為學界和業界共同關注的時代課題。本文引入復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英文縮寫 CAS)理論,全方位考察編輯出版人才所處時代環境的復雜多變與其中多元主體之間的互動交織,提出新時代下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的可行路徑,以助力出版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文獻梳理

目前,國內圍繞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的研究普遍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主要表現為針對人才培養效果與行業實際需求之間的錯位情況,探索相應的改進舉措。教育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與主陣地,教師、教材、教法“三教”作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基本保障,為學者展開編輯出版人才培養路徑的探索提供了重要方向。比如,在教師層面上建議充實師資力量并完善師資結構,[1]以高質量師資隊伍引領出版學子,推動專業發展;在教材層面上建議更新教學內容并推進課程建設,[2]以與時俱進的教材和教學資源庫支撐學科建設、助益教學改革;在教法層面上建議加強實踐操作并推動校企合作,[3]以注重技術技能培養的教學模式對接企業真實生產環境、聯合培養出版人才。

上述改進思路的提出本質上都是以業界需求為出發點,意圖通過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以實現供需精準對接。事實上,縱觀我國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的發展歷程,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是人才培養的一貫宗旨。[4]考慮到出版學科本身是具有高度實踐性的一門應用型學科,以行業所需為導向無可厚非。但如果一味以此為立足點而缺乏成熟的理論作為指導,那么更為廣泛、深入的探討便難以展開。歸根結底,這種分割化、局部化的研究視野難以周全地考慮除了企業之外的其他多元力量的作用,同時又將編輯出版人才視作被動的培養對象而忽略了其自主性。為尋求破局之道,不少研究跳出這一導向思維,聚焦人才開發全過程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職能,探索多方聯動的培養思路,比如基于“三螺旋”理論,關注政府、企業、高校三大主體的螺旋式連接關系,提出以“產學政融合”共育數字出版專業人才。[5]此類研究明確了多主體聯合培養在編輯隊伍建設中的意義,但仍存在兩大突出問題:一是忽略了外部環境的作用及其與各主體之間的交互過程;二是依舊未將編輯出版人才視作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主體。

復雜適應系統理論考察的是系統中主體與主體之間、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復雜交互行為及其相互的影響。筆者基于以往研究的疏漏與不足之處,在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框架下,全面審視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的編輯出版人才培養,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人才培養機制。本文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編輯出版人才培養中的各主體、各環節進行田野考察并獲取現場資料,在互動式的考察中充分把握當前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此外,為規避外在觀察所得經驗材料的片面性,適當輔以深度訪談,圍繞編輯出版人才隊伍基本情況、培養現狀、人才體系建設目標等方面設計訪談提綱,對相關主體展開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通過反思性的對話理解主體行為中的深層含義。

二、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引入

1.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概念與應用

復雜適應系統由遺傳算法之父霍蘭(John Holland)提出,意為“由用規則描述的、相互作用的主體形成的系統”,[6]其核心要義在于適應性造就復雜性:在開放、動態的系統內部,具有主動性和適應性的主體實施著種種復雜適應行為,并在適應、進化或淘汰等過程中不斷學習和積累經驗,[7]而主體與主體之間、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持續反復的交互影響,又反過來構成系統演化的動力。因而,主體與系統之間、微觀與宏觀之間存在著緊密的統一性。

這一理論的引入條件在于研究對象需具備聚集、非線性、流、多樣性等鮮明特征。[8] 以大學、企業、政府所組成的協同創新系統為例,其聚集特征表現在系統中的這些主體為實現優勢互補而達成合作并在聚集中涌現出新的特征;非線性特征表現在這些主體出于自身的利益訴求在交流互動中形成多目標、多層次、多變量的非線性主體間關系;流特征表現在這些主體與主體之間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活動所產生的知識流、資金流、技術流等;多樣性特征表現在從主體自身到主體與主體之間再到外部環境以及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所體現出的復雜多變??梢园l現,該協同創新系統具有顯著的復雜性機理,因而被界定為典型的復雜適應系統。[9]依循此思路,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得以廣泛應用于高等教育領域。學者將該理論引入不同學科領域,探索公共事業管理[10]、藥學[11]、新聞傳播[12]等學科的教學系統創新策略與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就編輯出版人才培養而言,在日新月異的媒介生態環境下,校企合作等培養模式所體現的聚集特征與涌現現象,利益訴求各異的主體所構成的非線性交互關系,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各種資源在流動與共享中所實現的資源優化配置,以及不同主體在不斷的適應學習中所形成的多樣性結果,共同展現了編輯出版人才培養這一系統自身的復雜機制,以及其中多元主體之間的復雜關系,而這種種表現,正與復雜適應系統的特征相契合。面對復雜多變的媒介環境及其對編輯出版人才提出的新標準、新要求,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具有較強的適用性,該理論的引入為解讀編輯出版人才培養在當下面臨的挑戰與困境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也為打造多元主體共同參與、交互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可行性較高的探索方向。

對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展開進行解讀:在微觀層面上,聚焦作為最基本概念的主體及其適應行為,即個體的演化;在宏觀層面上,則關注多元主體的交互行為及其對系統的影響,即系統整體的演化。

2.微觀層面上的主體適應性

在微觀層面,具有適應能力與主動意識的主體與外界產生交互,在交互中不斷積累經驗,并根據行為的效果來調整自己的行為規則。這體現了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對于修正與發展的重視與強調,以及對于固定僵化機制的破除。[13]

就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的主體而言,高校無疑是主要陣地,政府、行業協會、出版單位等所發揮的作用亦不容忽視,[14]此外,作為培養對象的編輯出版人才同樣是具有主動性、適應性的主體??梢园l現,編輯出版人才在知識結構、人員流動趨勢、培養模式等方面與行業發展、行業需求之間的不匹配,本質上是其作為主體對于外部環境變化的不適應及其原有行為規則在新環境下的失效。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失敗是必然的結局,因為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明確地肯定了主體對于反應規則的修正機制,在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的議題上,則表現為每個主體均展現出學習與發展的能力,而這共同指向了編輯出版人才培養機制得以改進和優化的潛力。具體來看,政府出臺相關制度措施,高校推進教學改革,行業協會開展業界學術交流,出版單位創新用人機制,編輯出版人才學習新技能,此類舉動都是主體為應對外部環境的變遷而采取的適應性舉措。這也意味著,要想充分理解主體的行為規則及其改變的原因,需要對主體所處的外部環境及其變化進行考察。

3.宏觀層面上的多元主體互動

在宏觀層面,主體之間不斷交互、聚集,于演化中發生涌現現象,產生新的層次結構并影響系統的演變。這一過程的焦點在于主體與主體之間、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交互活動,有助于推動資源的高效流動。

在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框架下,編輯出版人才培養這一系統的正向進化有賴于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積極合作,比如校企攜手、聯合教學作為人才培養的典型規劃思路,有助于借助多主體之間的合作并形成新的適應性主體(介主體),共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與社會競爭力。但在當前的出版環境下,初步的校企合作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新需求,需要采用更為深入的聯合培養模式。2022年7月,首屆全國出版學科共建工作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貫通“政產學研用”,提出各共建參與方要強化責任擔當,共同推動出版學科建設邁上新臺階。[15]202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聚焦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進一步密切高校、研究機構、出版單位、數字技術企業和相關協會學會的聯系配合,促進出版學科專業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新突破。[16]可見,貫穿和打通政府管理部門、出版業界、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單位和環節,推動這些主體之間多次的、多樣的、非線性的資源共享與交流合作,使其聚集形成新的介主體乃至更上一層的介介主體,并于涌現中實現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的創新和突破性進展,是出版學科建設乃至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正如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所示,充分調動各個主體的協同共進才是可行之道。

就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的外部環境而言,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出版強國建設已進入關鍵時期,相關政策的接連出臺、市場秩序的規范化建設與市場活力的持續性激發,為出版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人才培養所處的出版環境由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共同構成,其中,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無疑是當下最具沖擊性、顛覆性的力量,因而技術環境上的變革是本文所關注的重點。

總體來看,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內在地、有機地將微觀層面與宏觀層面相結合,將個體演化和系統整體演化相統一,[17]對于編輯出版人才培養而言,同樣應秉持這種統一性的理念,以助益主體自身的積極生存與系統的正向演化。

三、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編輯出版人才培養機制構建

置身于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將多元的主體進行整合并展開考察。本文在此理論框架下,從核心主體—其他多元主體—主體與主體之間—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層次出發,構建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編輯出版人才培養模型。(見圖1)

此模型分為四個層次。首先,模型以編輯出版人才為核心主體,此即該模型的第一個層次,聚焦編輯出版人才的主體性,充分重視作為培養對象的編輯出版人才所具有的主動性和適應性。其次,除了編輯出版人才之外,政府、高校、行業協會、出版單位同樣是編輯出版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力量,這些多元主體共同構成該模型的第二個層次,激發這些主體的活力則是系統得以良性穩定運行的關鍵所在。再次,主體在展現自身活力、發揮自身功能的同時,也保持著與其他主體的交流互動,這種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互構成該模型的第三個層次,推動多元主體展開積極交互有益于系統的正向改變與演化。最后,上述過程共同帶來主體發展的多種可能性,這也與主體乃至系統所處的外部環境息息相關,因而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交互構成該模型的第四個層次,并指向更為多樣化的主體類型。

1.核心主體:尊重人才主體及其個人發展

相對于政府、高校、行業協會、出版單位等主體而言,編輯出版人才往往被視為接受教育、培養、管理的對象而非主動的行動者,其主動性的發聲、個性化的訴求通常被忽視。如此一來,無法有效激發編輯出版人才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潛能,人才培養效果不盡如人意,難以充分適應時代的發展走向和社會的需求變更。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年度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2016—2020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就業人數分別為453.9萬人、405.9萬人、390.3萬人、362.4萬人、320.9萬人,[18]反映出近年來我國新聞出版業就業人數連年下降。針對這一困局,應不以行業需求為唯一導向,正視人才的主體地位,在尊重、關愛人才的前提下,為其提供適宜的發展環境,使人才作用得以發揮、人才價值得以體現。經過調研,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改進。

(1)在人才招聘上把好關

出版單位在招聘時應嚴格把好人才標準關。這不僅意味著招聘者需基于應聘者的能力、素質等進行選拔,也表明應聘者需基于公開透明的信息充分了解崗位工作內容,即在確認自己的能力能否滿足崗位要求的同時,也明確其職業發展是否契合自身的職業規劃。如此,可規避編輯出版人才入職后因職業期待落空而離職的情況,有效避免出版單位人才培養成本與雙方時間精力的浪費。[19]

(2)做好人才職業生存狀態調研工作

對編輯出版人才的工作狀態展開調研,有助于把握其對工作強度、薪酬福利、職稱評定等方面的意見與建議,進而采取措施進行調整。除了由行政管理部門、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組織的全國性或地方性的從業人員職業生存狀態調研之外,高校、出版單位等也可以發起內部的調查,比如高校面向相關專業的在校學生與畢業生分別展開培養情況、就職方向等方面的調查,出版單位圍繞編輯出版人才的工作滿意度、職業健康問題、職業倦怠狀況等方面進行考察。

(3)注重對人才的內部激勵

內部激勵是指工作本身給人才帶來的激勵,相較于外在報酬所提供的外部激勵,其更能夠激發人才潛力,推動人才為實現工作的意義而奮斗。[20]《出版人職業生存現狀調查樣本報告(2019—2020年度)》指出,出版人從業經歷中的“高光”時刻并非獎金增加和職位提升,而是成為公認的專家和得到作者或合作者的認可,[21]65由此可見,從內部激勵出發打造出版從業人員的“高光”時刻,有益于激發其創新活力。

2.其他多元主體:激發主體活力以釋放新動能

隨著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的興起及其對出版業的影響日益加劇,出版單位的技術把控能力、行業的技術支撐體系、相關部門的協調工作等皆面臨新的挑戰。[22]在此情境下,應進一步激發這些主體的活力,以達成更具張力的運行機制。

(1)政府

政府應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發揮引領作用。有關行政部門可進一步將對編輯出版人才的總體需求和教育培訓納入國家人力資源、國家教育事業規劃之中,做好統籌協調,加強規劃引領和人才建設。[23]可采取政策扶持、工作指導、項目支持、資金資助等方式助力編輯出版人才成長,具體可通過實施編輯出版人才培養計劃和人才提升計劃、設立編輯出版人才培養與發展的專項基金、設立編輯出版人才相關獎項等舉措,為編輯出版人才提供多種資助、激勵與支持,為其成長與發展提供充足的機會和充分的空間。

(2)高校

2022年9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管理辦法》正式發布,“出版”增列其中,標志著出版專業可培養和授予博士專業學位。[24] 目前,全國已有8所重點高校與相關管理部門、出版單位、行業協會共建出版學院、出版研究院。出版學科建設已邁入發展新階段,以此為契機,高校應加快出版學科專業建設,加大師資與經費投入,完善師資結構,構建新型課程體系,不斷豐富人才的知識儲備、開拓人才的專業視野,[25]為出版智庫儲備更多的高端人才。

(3)行業協會

行業協會作為政府與產業組織之間的橋梁,在行業政策咨詢、調研工作等方面具備良好的有利條件,應基于自身對行業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的研究和判斷,開展人才需求預測,引導人才發展方向。[26]在此基礎上,發揮行業協會的資源優勢與號召力,組織行業培訓與技術交流等活動,還可以舉辦側重考察新媒體素養與新媒體技能的編輯業務大賽,檢驗其業務水平與實戰能力,為編輯出版人才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交流機會,帶動良好的業界學習氛圍。

(4)出版單位

總體來看,薪酬福利待遇不佳和職業生涯發展不順是造成出版從業人員離職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21]67出版單位應明確其在新業務模式下的新用人需求,深化內部改革,完善人才政策和措施,重視對于編輯出版人才的在職培訓與繼續教育,在學校教育之后進一步更新、補充、提高其知識儲備與技能水平,并通過優化薪資待遇、完善考核機制等途徑,形成對人才的有效激勵。

3.主體與主體之間:促進主體間交互以實現整體涌現

在復雜適應系統中,多元主體在宏觀層面上的互動也是一大要點,而這可以推動更為高級的層次結構得以涌現。通俗來說,整體涌現性的本質就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27]。就此而論,校企合作的開展無疑是得到廣泛認可的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此處所牽涉的主體不僅限于高校和企業,事實上,產教融合作為不同社會屬性的主體之間的結合,其落地需要對具有公益性的教育資源與具有經濟性的產業資源予以整合,這一過程更需要的是政府的支持和參與而非政府主體責任的弱化。因此,應全面把握編輯出版人才培養中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協調配合,以助力整體涌現。經過調研,筆者基于各個主體的不同優勢展開論述。

(1)政府的規劃性與引導性

政府應作為積極引導者發揮作用,從文化強國、出版強國的高度,協調各方力量有序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與編輯隊伍建設??苫趯π袠I動態和學界動向的了解和把握,加強政策指導和激勵引導,牽頭引導校企聯合培養編輯出版人才,在人才引育聘用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在辦學資源共建共享共用方面予以指導,通過提供充分的組織支持與基金支持,廣泛建立相應的響應、協調、反饋機制,調動高校、出版單位等各個主體共同出力。

(2)高校的專業性與前沿性

高校應立足于技術演變趨勢與行業發展需求,構建教學平臺的跨界性連接,打造多層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膳c出版單位共同商議培養方案,逐步推進校企信息共享機制、高校成果轉化機制、人才定向培養機制等,[28]并將新技術、新流程等融入實際教學中,通過邀請編輯出版人才參加沙龍對談和開設短期課程、鼓勵教師赴出版單位進行調研、指導學生開展實踐鍛煉等活動,以“請進去”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形式推動校企人員雙向流動,賦予產學結合更具有時代意義的科學內涵。

(3)行業協會的整合性與協調性

行業協會能夠廣泛凝聚業界內外的各方力量,應構建開放合作、協同創新的工作格局,通過搭建多層次的平臺、舉辦多樣化的活動、給予全方位的指導等,有效整合高校提供的學術資源、智力支撐和出版單位提供的資金、技術、數據等支持,使各方面資源得以合理、高效流動,助力各個主體間的深度對接、方案落地乃至合作升級,從而培養視野廣闊、素質全面的行業領軍人才。

(4)出版單位的實踐性與應用性

出版單位既代表“產”,也代表“用”。立足于校企合作在廣度和深度上的逐步推進,出版單位所提供的實踐教育平臺能夠進一步促進人才知識體系與技能水平和業界需求的對接。以此為基礎,建議在國家層面上明確出版單位參與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體身份并推出具體實施辦法,鼓勵符合資質要求的出版單位獨立或者聯合高校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

4.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以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成就多元化的人才

根據復雜適應系統理論,面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不同的主體趨于向不同的方面發展,這使得其所形成的主體類型存在差異,由此產生多樣性。就編輯出版人才培養而言,多樣性的產生根源大致可歸為兩個方面??陀^方面,在新的信息環境下,出版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日趨豐富多樣,指向了編輯工作崗位與編輯角色的多元化態勢;主觀方面,立足于編輯出版人才各自的意愿、能力與努力方向,其職業道路同樣表現出鮮明的差異化特征。應在編輯出版人才主體差異性的基礎上,推行差異化、層次化的培養方向,以成就多元化的人才。如前文所言,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將微觀層面與宏觀層面相結合,將個體演化和系統整體演化相統一,因此,可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著手。

(1)各個主體在微觀層面上的適應與調整

就編輯出版人才培養而言,隨著技術的演變與業態的發展,微觀層面上各個主體的適應與調整必不可少。

比如,在政府方面,應立足國家發展戰略和產業需求,加強頂層設計和工作謀劃。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圍繞夯實人才培養基礎、強化高層次人才培養激勵、發揮企業人才建設主體作用,建強出版融合發展人才隊伍。該文件為進一步加強編輯隊伍建設、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高校方面,立足于目前出版學科建設向數字出版研究方向拓展的基本態勢,應對師資結構、課程體系等加以改進,比如出版專業除設置必修專業課程外,另設置多種細分專業領域課程供學生選擇,并注重對學生開展新媒體運營、數據分析等方面的技能培訓和實踐訓練,以培養新時代所需的多元化復合型人才。

在行業協會方面,可基于豐富的資源優勢舉辦相關學術研討會、論壇等活動,除了常規的邀請出版業界、學界的專家學者外,還可以進一步邀請來自短視頻、網絡游戲、電子商務等眾多新興領域的從業者和研究者參與交流,共話出版行業的全新業態。這可為編輯出版人才打開思路,助力其在出版業與現代技術的融合、出版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等方面展現新思維、運用新方法、釋放新活力。

在出版單位方面,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大勢所趨,而其實現離不開熟悉數字技術和具有數字化思維的復合型人才。除了直接引進相關人才,也應注重對在職編輯的培養,在參會學習、調研交流等活動之余,可遴選符合條件的人才前往國內外知名出版單位進行實地研修,切實掌握其在技術應用、平臺建設、用戶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經驗心得,助力數字化建設。

在編輯出版人才方面,新技術在出版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編輯出版人才的角色定位日益復雜,演化出知識服務的策劃人、閱讀交流的參與人、讀者社群的組織人等多重身份。這在給編輯出版人才造成職業定位與崗位邊界上的困擾的同時,也意味著其擁有更多選擇與發展可能。在職業目標的選擇與職業生涯的規劃上,編輯出版人才應全面遵循擇己所愛、擇己所長、擇世所需、擇己所利的原則,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斷實現自我完善。

(2)多元主體在宏觀層面上的合作互動

除了微觀層面上的適應與調整,多元主體在宏觀層面上的合作也不可或缺。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首次標注數字職業,將數字出版編輯列入97個數字職業中,標志著數字出版編輯作為獨立的職業門類得到了國家認可。[29]近年來,總體數量較少的數字出版專業已無法滿足業界對于相關人才爆發式增長的需求。針對完善數字出版職業目錄的相關提案,行業主管部門正視從業人員心聲,多次開展調研,并組織多方企業領導和行業專家召開座談會。[30]數字出版編輯納入職業目錄,離不開相關主管部門自始至終的關注、重視與投入,也有賴于學界、業界與行業協會的積極作為與多維度支持。正如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所示,一個復雜、開放、動態的系統,只有各個主體達成協調聯動、形成合力時才能實現最佳的運作效果。

就編輯出版人才培養而言,政府、高校、行業協會、出版單位以及編輯出版人才等主體需要通力合作,加強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橫向聯動以助力新的適應性主體的生成,促進其合作模式由松散型向緊密型、由淺層次向深層次、由短期性向長期性轉變,進而推動編輯隊伍的職業發展通道逐漸清晰,編輯出版人才的多種職業角色逐漸明確,如此,未來編輯出版人才在專業抉擇與職業規劃中也將擁有更為廣闊的選擇空間。

人才作為出版發展之源,在充分釋放其引領驅動效能之時,其多元化的職業發展態勢也昭示了出版業發展的更多可能性,這正是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所注重的系統整體的正向演化。

四、結語

在復雜多變的新媒體環境下,編輯出版人才培養是相關學界、業界共同聚焦的難點問題。面對新的出版生態與傳播格局,及其對編輯出版人才提出的新標準、新要求,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引入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有助于解讀編輯出版人才培養在當下面臨的困境,并為打造多元主體共同參與、交互合作的模式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思路。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本文立足于對編輯出版人才主體地位的明確,力圖激發各個主體的活力并促進主體間的交互以實現整體涌現,進而以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成就新形勢所呼吁的多元化人才,從而發揮高素質人才對于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支撐作用,為出版融合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和新動能,助力我國向出版強國、文化強國邁進。

參考文獻

[1] 徐志武,田蔚琪.融媒體環境下出版人才培養工作的不足與變革[J].中國編輯,2021(7):86-90,96.

[2] 王歡.智媒時代新型出版人才培養新思路[J].新聞研究導刊,2019(18):48-49.

[3]李雅箏,周榮庭.智媒時代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的理念革新與技能重構[J].出版廣角,2020(2):25-29.

[4] 張炯,吳平.新中國70年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略論[J].中國編輯,2019(9):9-14.

[5]朱軍,張文忠.基于“三螺旋”理論的數字出版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探究[J].科技和產業,2020,20(9):88-92.

[6] HOLLAND J H.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and Spontaneous Emergence[M]//HOLLAND J H. eds.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 Heidelberg:Physica-Verlag HD,2002:25-34.

[7] BUIJS J. Modelling product innovation processes,from linear logic to circular chaos[J].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3,12(2):76-93.

[8] 曾珍香,楊清秀,張琳.基于 CAS 理論的高校協同治理結構及運行機制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70-77.

[9]朱浩.大學、企業、政府協同創新系統生成發展的機理研究:基于 CAS 理論的視角[J].系統科學學報,2016,24(3):33-38.

[10]胡金偉,尹文強,郭洪偉.基于 CAS 理論的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動態路徑模式研究[J].衛生軟科學,2012,26(8):716-718.

[11]陳怡,劉作勛,陳章寶,等. CAS 理論在藥學創新實驗班人才培養中的應用[J].藥學教育,2014,30(6):29-31.

[12]楊莉.基于 CAS 理論的移動融合傳播背景下新聞傳播實踐教學系統創新策略[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2):48-51,120.

[13]陳禹.復雜適應系統(CAS)理論及其應用:由來、內容與啟示[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1,9(4):35-39.

[14]許劍穎.論高校數字出版人才培養的融合性[J].科技與出版,2017(1):113-117.

[15]人民日報.首屆全國出版學科共建工作會召開[EB/OL].(2022-07-27)[2024-01-29]. https://m.gmw.cn/baijia/2022-07/27/35912706.html.

[16]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中宣部教育部有關司局負責同志就《關于推進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答記者問[EB/OL].(2023-12-20)[2024-01-29]. https:// mp.weixin.qq.com/s/x1HaJxTYTH7ipNo_xQ7AHA.

[17]陳敏,姚世明.挖掘與融合:基于 CAS 理論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J].價值工程,2018,37(29):286-288.

[18]劉向東.新時代編輯出版人才培養路徑[J].編輯學刊,2022(4):20-24.

[19]謝廖斌.出版社人才流失現狀及對策[J].現代出版,2014(5):35-37.

[20] AMABILE T M. The motivation to be creative [M]//ISAKESEN S G. 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Beyond the basics. Buffalo:Bearly Limited,1987:223-254.

[21]趙玉山,程晶晶,劉浩冰.出版人職業生存現狀調查樣本報告(2019—2020年度)[J].科技與出版,2021(7):59-69.

[22]李弘.技術驅動數字化轉型出版邁入高質量發展[EB/OL].(2021-12-18)[2024-01-29]. https://www.fx361. com/page/2021/1218/9221654.shtml.

[23]吳尚之.為建設文化強國培養更多期刊人才[J].中國出版,2023(5):5-7.

[24]中國出版傳媒商報.進入教育部最新學科專業目錄,“出版”將構建更深蓄水池[EB/OL].(2022-09-20)[2024-01-2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455534793467477&wfr=spider&for=pc.

[25]鄧海林.從線性傳輸到復合驅動:5G 時代新聞出版人才培養的發展邏輯與范式轉變[J].傳媒觀察,2022(3):84-90.

[26]許彤,王金紅.行業協會在實用型人才培養中的角色定位與功能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0(9):132-133.

[27]柯健.基于 CAS 理論的電力企業人才環境創建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7(2):4-9.

[28]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為專業型應用型出版人才重新畫像[EB/OL].(2022-11-11)[2024-01-29]. https://mp. weixin.qq.com/s/rzz5X1TPzn6A447yGyvstA.

[29]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數字出版編輯首次列入新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EB/OL].(2023-01-20)[2024-01-29]. https://mp.weixin.qq.com/s/Zq85zSKch2HI3y-L3EZAPg.

[30]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數字出版編輯進入職業版圖釋放哪些信號[EB/OL].(2023-02-06)[2024-01-29]. https:// mp.weixin.qq.com/s/nMM8vqTW6-A3lzR2JAmshw.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Talent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XU Tongtong1)2)

Abstract: The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examines the various agents and their external environments in the training of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talents, and explores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talents in the new era. The theory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is introduced, the various agents within the system are clarified,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agents at the micro level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multiple agents at the macro level are sorted out. Following the various system levels of core agents, other multiple agents, agents and agents, and agents and their external environments, based on the clear status of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talents, a multi-agent joint training mechanism of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talents is proposed in the new era, which involves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publishing units,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talents and their person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respected, the vitality of the agents should be stimulated to release new kinetic energ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gents should be promoted to achieve the overall emergence, and diversified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talents should be expected with diversified talent training, so as to help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Keywords: talent training;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talents;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publication integration; overall emergence; diversification

Author Affiliation:1) Shanghai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College;2)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引文格式:許彤彤.基于復雜適應系統(CAS)理論的編輯出版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出版與印刷,2024(1):43-52.

猜你喜歡
多元化人才培養
德國:加快推進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賦能“雙減”作業
永榮錦江瞄準差異化多元化
滿足多元化、高品質出行
速錄專業 “三個一” 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