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換與覺醒:沈從文湘西題材散文的主體視角與生命意識

2024-04-20 15:51王一銘
文教資料 2024年1期
關鍵詞:生命意識沈從文

王一銘

摘 要:20世紀30年代是沈從文散文創作的高峰時期,其中《湘行書簡》《湘行散記》和《湘西》堪稱現代散文的典范之作,其題材聚焦湘西風情,主題與敘事手法各異其趣:《湘行書簡》中,作者以還鄉者的視角,將繪畫筆法融于敘事,通過文圖互證表達了對故土及親人的相思相憶;《湘行散記》則在《湘行書簡》即興之作的基礎上,以時光流轉為線索,撫今追昔,在歷史與現實的比較中反思戰爭與現代文明洗禮下的時代之變;《湘西》則以空間變換為脈絡,以點帶面,在還原湘西本真面貌的基礎上,探索湘西從“邊城”走向“世界”的民族情懷。從個人化、私密化的情感表達到文明激蕩中的文化反思,再到民族存亡與國家興衰的家國情懷的抒發,主體視角的切換,彰顯了作者強烈的生命意識:湘西基層民眾的生活是生命意識的源泉,現代文明與戰爭洗禮下的湘西鄉土是生命意識的載體,天人合一的哲學思考是生命意識的最終歸宿。

關鍵詞:沈從文;湘西題材散文;主體視角;生命意識

沈從文的散文創作,如果以時間為順序,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早期階段,作者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的生活與教育經歷及行伍生涯為其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抒寫個人進入都市后的內心苦悶和懷念故土的人事風物,集中表現在《從文自傳》里。中期高產階段,20世紀30年代,作者因探親、避難兩次重回故土:第一次回鄉,夫妻新別,一葉舟楫,一路抒懷,遂成《湘行書簡》,從湘西返回北平,沈從文依托《湘行書簡》的素材,進行二次創作,加工整理成散文集《湘行散記》;第二次回鄉,卻是因抗日戰爭爆發,沈從文根據安排取道湘西前往昆明避難,其間駐留湘西數月,作者的民族隱憂與鄉土悲憫之情表現在后來其在昆明創作的散文集《湘西》里。后期階段,作者多寓情山光水色,試圖在自我觀照的哲理性思辨中尋求人生的歸途與棲息之所。

提及沈從文的湘西散文,有的學者以《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三集為要,認為三個集子都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且都在創作后不久即以散文的形式正式發表。也有學者認為,《從文自傳》雖以作者青少年時期的湘西生活為背景,但是在主題上多為對故土、故人的懷念及懷舊,抒發城市生活的苦悶之情,而《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湘西》主題更為聚焦,都以返鄉經歷為題材,彰顯了作者基于地理敘事模式的創作特色,應該且必然成為研究沈從文湘西散文特點的代表文集。至于有人反駁說,寫作《湘行書簡》時,作者的初衷并不是按照散文創作的筆法寫出來“公之于眾”,而是私人書信的即興記錄與抒懷,所以不能算在散文之列,筆者認為,書信也是散文的一種常用形式,也許正是這種“無心”隨筆,更容易體現出作者創作的神來之筆,更不用說,《湘行書簡》作為《湘行散記》創作的素材來源,是研究湘西題材散文的必選作品了。

《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湘西》三本湘西散文集不僅代表了沈從文散文創作的巔峰,也是中國現代散文的典范之作。作品中所描繪的地理元素豐富多彩,貫穿始終的地理敘事藝術手法引人注目。所謂“地理敘事”,指的是文學作品中以地理景觀、地理空間等地理因素作為表情達意的主要工具、藝術傳達的重要方式。[1]沈從文的湘西系列散文基于湘西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行文中的大部分都在地理敘事過程中展開,自然景觀、方言土語和風俗人情等元素均在其中。需要留意的是,雖然在描述的對象方面,三本散文集都聚焦湘西,但是它們具體的地理敘事手法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本文想要探究的核心問題是從作家的主體身份視角,解讀沈從文湘西散文創作中的心路歷程、自我觀照以及潛藏其中的強烈的生命意識。

一、沈從文湘西題材散文的主體視角轉換

在湘西系列散文中,沈從文深入挖掘了該地區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的獨特之處。他的作品以描述當地自然風光、語言特色以及民俗風情為主線展開,這些內容成為體現他寫作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三部散文集的敘事方式各有千秋。從地理敘事的角度看沈從文在20世紀30年代寫作的湘西主題散文會發現,他的作品在描繪這些地區時采用了不同的地理敘事模式。例如,在《湘行書簡》中,他通過“文圖互證”來呈現湘西的歷史和文化;而在《湘行散記》中,他通過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進行比較;在《湘西》中,他以一個固定的觀察點進行俯瞰式的描寫。這些轉變反映了作者的興趣從個人轉向了當地文化,最終又上升到了國家層面。與此同時,作者的主體定位也跟隨著轉變,由歸鄉者轉為反思者,再成為探索者,不同的主體角色不斷地被勾勒和塑造。

作者主體意識的注入,使得作品在人性、社會性以及與自然界的融合等方面得以深刻闡發,不僅豐富了散文內涵,也進一步體現出沈從文在審視湘西之際情感的嬗變和焦點的遷徙:從個人化的私密情感抒發,轉入文明激蕩之文化思辨,而后升華至民族存亡之悲情與國家興衰之憂思。

(一)還鄉者:《湘行書簡》的即興隨筆

《湘行書簡》創作于1934年,沈從文第一次的返鄉途中。此時的作者,堪稱衣錦還鄉,同時擁有著事業、愛情,享有著良好的社會聲譽。沈從文20歲離開湘西,從初到北平時的一無所有,到30歲時的功成名就,可謂春風得意。從新婚小別到重回故里,世外桃源般的鄉土鄉情哺育、滋養并成就了他,作者自然會浮想聯翩,寄情山水。沈從文在途經湘西沅水流域時,邊走邊看,一路詩情迸發,終凝于筆端,即興寫下《湘行書簡》。作者在34篇書信中,采用移動視角,描繪出精美的風景,呈現出明顯的“如畫”特征。這些書信體的散文采用了多種描畫手法,如色彩、構圖、布局等,使得風景描寫更加細致入微。

人隨舟行,

作者在不斷變換視點時,觀摩流動的風景,凝神細思,而后將所有景象加以剪裁、布局呈現于筆端。書信中附有13張作者精心描繪的山水畫插圖 ,它們以簡練的線條和鮮明的構圖表現出湘西地區的獨有景觀。這些插圖皆是“對景寫生”[2],既體現出傳統山水畫的“布局意識”,也展現了沈從文對山水風景的偏愛。

在《湘行書簡》圖文并茂和“文圖互證”的過程中,作者將書信中的文字和插圖相結合,生動地展現了湘西的自然地理景觀。他運用文圖交互的描繪手法,還原了鄉土氣息濃郁的湘西之美,展現了自己私密化的情感表達。湘西的自然風光和社會習俗深深影響了沈從文的人生觀和文學創作,成為他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構成了他的生命底色。沈從文在致愛妻的書信中,透露出他對湘西美景的眷戀和對當下生活的深情,這些美景傳遞出的純真、豐富、溫潤和真摯的情感,正是沈從文自我認知的一種投射。

(二)反思者:《湘行散記》的文化審視

《湘行散記》是以《湘行書簡》為素材,經過精心重構,再度打磨而成的佳作。其靈感雖源自《湘行書簡》,然而已擺脫原貌,煥然一新。踏足北平的沈從文,對湘西之歷史、現實與未來深感憂慮。他的旅行目的已經發生變化,不再是單純地記錄家鄉美景和表達個人情緒,而是更加著眼長遠,放眼時間的無情流逝,尋找遠離的家園。

就主體身份而言,在創作《湘行散記》時,沈從文已經離開湘西,從一個充滿個人感懷的還鄉者,逐漸轉變為一位冷靜的觀察者和深刻的思考者。他不得不擺脫那些美好記憶所帶來的愉悅感,以更加理性客觀的態度來思考家鄉的歷史變遷。他震驚于戰爭的破壞,以及現代文明的入侵所導致的田園景色的喪失、淳樸風情的消逝、人際關系的變質以及曾經詩意盎然的世界的淪陷。沈從文無法再像《湘行書簡》一樣進行私語式的整理,他必須認真思考以何種身份和方式與故土告別。在《湘行散記》中,沈從文關注了湘西少數民族在現代化浪潮中面臨的巨大精神危機,這是他對這一問題的積極回應。

從主體意識上看,沈從文的《湘行散記》超越了個人情感層面,是對《湘行書簡》的主題延伸。作者不再對故土湘西進行“遠景式”描摹。盡管《湘行散記》的描寫仍不乏詩意,但其牧歌情調已經有所減弱,與之相對的是,文中滋生了對民族困境的擔憂和鄉土不故的感傷。根據他在《長河·題記》中關于《湘行散記》的描述,“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那點墮落趨勢”,其中讓作者悲傷又無奈的事,則是“農村社會所葆有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幾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3]。故鄉的劇變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于是他重新編寫歸鄉時看到的風景和人物,將過去與現在的時間雜糅,呈現出湘西世界的“變”與“?!?,希望能夠以此喚醒當地居民的覺醒意識。在《湘行散記》中,沈從文展現了該地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風情之“?!?。同時,他還揭示了這個地方的歷史演變過程以及時代的變遷,表現出了對故土的人文觀照以及對地域文化失落的無奈感懷。

(三)探索者:《湘西》的家國情懷

沈從文寫作《湘西》的動機不同于《湘行書簡》和《湘行散記》,而是受到抗日戰爭爆發的直接影響。在這段時期里,作為戰爭的難民和國家未來的探尋者,他在湘西停留了四個月的時間,深入地研究了該地區在炮火中的各種復雜問題。由于身處民族存亡的緊急時刻及流離失所的戰爭局勢之中,沈從文深刻感受到了戰爭所帶來的精神壓力,這促使他開始了一段獨特的生命歷程。在抵達昆明后,這位原先疏離政治、隱居桃源的作家開始更加積極地反思現實,并運用《湘西》表達自己對社會的關切。這個選集中匯集了許多影響因素,如湘西地區的真實困難、作家的愛國熱情以及對國家未來期待等,使其意蘊比之前的“湘西散文”更為多元且深刻。

如果說,《湘行書簡》《湘行散記》側重從地理的自然性出發,通過一篇篇游記體的文章,給我們呈現出作者對湘西少數民族風情的追憶和文化的反思,那么《湘西》則側重于從地理的人文性落筆,通過充滿思辨性的語言表現作者對湘西歷史與文化的肯定與傳播。從這個角度來看,《湘西》更像是一部地方志,而不是一部散文集。到了20世紀30年代后期,由于戰事日漸激烈且范圍不斷擴大,湖南西部一度成為戰略與運輸的重要節點,備受矚目。然而,由于之前外來游宦對湘西不準確的記錄和傳聞,外界對湘西產生了嚴重偏見和誤解。在這種情況下,沈從文主動承擔了向外界介紹湘西的責任。他認為準確地描述湘西的歷史、地理和文化,以地方志的方式呈現,有助于他人更好地理解湘西。

此時的沈從文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湘西作家,應該幫助外界更好地認識和看待湘西,即“辟謬理惑”。正如他在《湘西》中寫道:“我還應當為地方為國家做點事,所以到云南后又寫了一本小書,名叫《湘西》,對地方各方面略加說明,希望家鄉人的自尊自信心,和外來者的同情與理解,能作成一種新的調和或混和?!保?]《湘西》是沈從文為了糾正外界對湘西的誤讀,重塑湘西形象而創作的作品。但由于其中探討的問題涉及中國未來的整體方向,所以它實際上與整個中國有著緊密的聯系,它呈現出了對現代國家構建的整體性設想。因此,《湘西》不只是一部地方志,也成為標識民族國家命運的一個縮影。

二、沈從文湘西題材散文的生命意識覺醒

沈從文的散文充分展現了他對湘西鄉土的深厚情感和對自然人事的獨特態度。他的作品充滿了對鄉土風情的細膩描繪和對人事的深情詠嘆,直接傳遞出他對生命的思考和自我認知。

沈先生的散文中描繪的湘西世界之所以充滿生機與活力,展現出獨特的魅力,主要原因在于他對湘西歷史中的災難與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予以高度關注。他從人的生命本性和神性的角度深入剖析湘西世界,以更深邃、寬容、悲憫和溫暖的心態關注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價值。在他的筆下,人性的復雜得以充分展現,牧歌式的抒情風格與深邃的思索、冷靜的批判完美融合,達到和諧統一。

沈從文曾明確表示:“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保?]在他的《湘西·題記》中,他也寫道:“我對于湘西的認識,自然較偏于人事方面?!保?] 從這里可以看出,沈從文在散文創作中非常關注人的本性。他對“人性”的關注和思考構成了他對生命思考的重要主題,在他的系列作品中形成了豐富而深刻的人性內涵。他對故鄉社會生活中人性的不同表現進行的贊揚、感慨和批判,不僅表達了他自己獨特的人性觀念,還使得他建立起來的湘西文學世界成為一幅展示人性善惡的藝術長卷。

(一)生活是生命意識的源泉

沈從文的創作展現出一種對生命信仰和贊美的鮮明傾向。首先,力被視為生命的象征,它體現著生命的原動力和活力。其次,自由被視為生命的象征,它強調了生命的內在力量和堅韌的自由意志。生命的真諦在于展現出人們的力量和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這種生命運動體現著個體強烈的自我意識,是人類品格達到的最高境界。

愛情是生命力量與自由意志的集中表現。它體現了生命的激情與情感的自由,同時也彰顯了生命的尊嚴與價值。在沈從文的作品中,愛情往往被描繪為一種對生命力量和自由意志的追求,它既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也是個體生命成長和人性完善的體現。

通過深入探討沈從文作品中的生命主題,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對生命的信仰、對自由的追求以及對人性的關注。這些主題不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對生命深刻思考和對人性深入剖析的素材。

在湘西這片被認為是貧瘠的土地上,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然而,湘西的人民生活與自然風光卻是融為一體的,美麗而永恒。沈從文在這里長大,目睹了湘西的壯麗和莊嚴,通過自然賜予的各種美景,他不僅看到了大自然的協調之美,更洞察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以及這種和諧之美所體現出的生命意義。他致力于向世人展示,在這片土地上,人類被自然塑造出獨特的人性,而人性與自然達到了最大程度的和諧與一致。正如他在《瀘溪·浦市·箱子巖》中所描述:“這些人生活卻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從容的各在那里盡其性命之理,與其他無生命物質一樣,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保?]在這個生活空間里,夾雜著為生計拼搏的水手、淪落風塵的妓女,盡管他們卑微地活著,但依然都展現出生命的莊嚴與倔強。

對生命的崇敬之情來源于作者在湘西地區對所經歷的人情世故的感性體驗和深度領悟,這種情感貫穿了《湘行書簡》,并成為散文集《湘行散記》的主題線索。他說:“三三,我縱有筆有照相器,這里的一切顏色,一切聲音,以至于由于水面的靜穆所顯出的調子,如何能夠一下子全部捉來讓你望到這一切,聽到這一切,且計算著一切,我嘆息了。我感到生存或生命了?!保?]

(二)鄉土是生命意識的載體

在審視沈從文對湘西人性的理解時,我們應該注意到,湘西人獨特的個性是在比較城市工業化環境下的生活方式后得以突出的。盡管工業化是一種歷史必然趨勢,隨意地貶低或否定它是不合理的。沈從文生于斯長于斯,他的成長環境賦予了他活力充沛的生命形態。這些印象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并影響了他的創作。當沈從文感到城市生活的壓抑時,他決定回到那片自由自在的自然之地——湘西。他將自己所有的情感都投入湘西的山水以及家鄉的人事中,并為這里的生機勃勃感到欣喜不已。由是觀之,沈從文通過人與自然的故事以及整個愛的故事,思考和尊重湘西灑脫、蓬勃的人性,體現出那里健全的人性,以及追求幸福卻遭遇失敗而扭曲的人性。

在面臨現代文明對湘西世界的沖擊時,沈從文深刻地感受到了隔絕與疏離。他試圖借助處于邊緣地位的湘西文明以及鄉村原始自給自足的生命狀態來抵御現代理性傳統,希冀保留神話、抵制現代化。但最終沈從文選擇了接受,從人類生存權利的角度出發,他認為鄉下人應當承受現代文明的嚴峻性和緊迫性。所以,盡管作者對湘西的舊人舊貌懷有深深的懷念,他試圖在文本中保留湘西的神話,但同時也預見到湘西無法回避的歷史命運。歷史的車輪不會因個人的理想而停止,無論湘西如何封閉,也無法逃避現代文明的入侵。隨著都市文明的滲透,鄉村文明被侵蝕,逐漸喪失了原有的本質。馬克思曾經說過:“城鄉之間的對立是隨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家的過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開始的,它貫穿著全部文明的歷史并一直延續到現在?!保?]誠然,盡管城市工業文明是不可避免的歷史進程,但我們也不能否認都市文明的雙重性質:它在提高了人類的生存水平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疏離感和人類天性的退化。

(三)哲學是生命意識的歸宿

“他是合著自然的節律,做著生命的體操?!保?0]這是對沈從文散文中天人合一意識的生動描述。在這個生活艱苦卻美景如畫的地方,生命與山水相融而生出一種永恒的美麗。沈從文生長于此,見證著這里的宏偉壯觀和莊嚴肅穆。他發現,在自然界的天成美景之中,不僅有自然協調的美感,更有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之美,以及其中蘊含著的深刻意義。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向世人傳達這樣一個信息: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大自然造就出了獨一無二的人類性格,同時,人類也能夠達到與大地的完美和諧。

沈從文通過湘西的自然和人事感受到了一種神靈,這種神靈既具有神性又具有魔性。他對自然充滿敬畏,迷戀神性的美好,贊美魔力的強大。從根本上來說,他對自然人性的神性美崇拜不已。在對神性的贊頌之中,我們能夠體會到沈從文的憂思,因為他擔心這樣的美好可能會被外來的勢力所摧毀。他對湘西的古雅淳樸充滿了喜愛,但對這里故步自封、笨拙的作風卻深感惋惜;他熱愛著湘西部落的質樸和純粹,但對其貧困和落后的現狀無可奈何;他贊賞湘西少數民族人真實的品格和強大的實力,但為他們的命運多舛和無奈而感慨不已;他贊賞湘西普通人的真實生活方式,但也擔心他們在這個充滿貪婪、權力斗爭和戰爭硝煙的世界里難以生存。特別是,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年輕女性身上,在他的作品中描繪了諸如“翠翠”“三三”“蕭蕭”和“夭夭”等聰明伶俐、活潑開朗的女子形象,她們是大自然精神的象征,也是沈從文創作靈感和激情的來源。然而,現代社會的功利、貪欲以及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對這些美好生命造成了傷害和破壞。沈從文對她們的遭遇深感痛惜,默默地為這些美好生命所遭受的磨難感到痛苦。因此,沈從文說過:美總令人憂愁。這句話表達了他對社會人和事的憂慮以及對自然人性遭受磨難的深切悲鳴之情。

沈從文散文的創作貫穿了一條紅線,那就是生命哲學。他的人生哲學的核心是對人類解放以及民族文化重生的追求。在他的創作中,他比較了湘西文化中的優良特質和城市文化中的不良傾向,然后選擇了前者來反對后者。他還把自由的生命力引入整個民族的文化之中,使其能夠在現代化的熔爐中重新得到塑造和發展壯大。

三、結語

沈從文的湘西系列散文的創作歷程展現了作者的視角變化以及作家身份的演變過程。他的作品從最初關注苗族文化,到后來聚焦湘西地區,最終將視野擴展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宏大敘事之中。他始終堅守“桃源夢”,更在《湘行散記》中,通過批判現代文明來反思自己的寫作。而在《湘西》中,他則尋求對國家重造的探索,凸顯出他對整體性的中華民族的熱愛和崇尚。沈從文在20世紀30年代描寫湘西的散文中想要傳達的是,盡管戰爭和現代文明曾經猛烈地沖擊著湘西地區,令人們感到不安,但與湘西相伴的美好情感卻始終保留著;人類的身體和精神始終處于良好狀態,對于熱情和浪漫的向往也沒有發生改變;人們對生命力的強大仍然有著強烈的渴望。這就是作者的美學理念,也是他提倡地方建設和國家發展的核心思想。

參考文獻

[1]鄒建軍.江山之助:鄒建軍教授講文學地理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102.

[2]張森.沈從文的中國畫意識與“美術革命”之思[J].文學評論,2020(3):77-85.

[3]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10卷[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3.

[4]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16卷[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355.

[5]沈從文.沈從文選集:第5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28.

[6][7]沈從文.湘西[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5,46.

[8]凌宇.沈從文散文精編[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304.

[9]《馬列著作選讀·哲學》編輯組.馬列著作選讀·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44-345.

[10]石高來.沈從文散文的生命形式[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2):3-7.

猜你喜歡
生命意識沈從文
丁玲 沈從文 從摯友到絕交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節選)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
沈從文筆下底層人物的生命意識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
《老人與?!放c《活著》的生命意識比較
淺議小學語文課堂生命意識的培養
《詩經》愛情誓言及其生命意識
微博評書:沈從文家書
沈從文小說開頭藝術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